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赤壁》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赤壁》教案及知识点

时间:2022-05-31 16:35:02 来源:网友投稿

【#教案# 导语】《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以下是®大海范文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赤壁》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见课件)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多种形式练读。

  (三)读懂诗意

  1、词义 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

  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兴感之由)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历史将被改写。

  (补充资料

  ①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②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

  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而写二乔入围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

  4、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他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赤壁之战的胜利归功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但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牧所说的,“出于侥幸”,那么,诗人咏史的真正用意何在呢?

  借周瑜与曹操的故事,表达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五)小结

  诗人借赤壁之战的成败慨叹历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2.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赤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了解全诗虚实结合,以史讽今的表达手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背景补充、品词析句、对比阅读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全文虚实结合、以古讽今的表达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忧虑国运又壮志难酬的复杂心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背景补充、品词析句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全文虚实结合、以古讽今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忧虑国运又壮志难酬的复杂心情。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品词析句法、对比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草船借箭》历史纪录片片断,引导学生回顾,关于这个故事你想到了哪些学过或者听说过的文艺作品。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借机引入:赤壁之战发生在将近两千年前,但它却引发了历代文人墨客对历史的遐思,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段历史,杜牧是如何思考的。

  (二)整体感知

  1.正确认读并解释字词,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正确解释全词大意。

  2.请学生跟着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研读

  1.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概括一下,这首诗的结构是怎样的?

  教师点拨学生回答,并明确:前两句叙事,后两句议论。但很可能会有学生回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一旦出现这种回答,教师须追问:前两句真的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么?

  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本诗的创作背景思考追问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出示创作背景如下:

  第一,杜牧出生于中唐后期,生活于晚唐。当时唐政治昏庸,盛世繁荣已是大势已去,并且还在持续走下坡路。杜牧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但生不逢时,自身被排挤,皇帝昏庸。于是杜牧只能无奈地看着国家一天天衰败下去;

  第二,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是当时朝廷中的朋党之争、藩镇割据和皇帝的昏庸,却使杜牧长期备受打击和排挤,有志难伸。

  3.教师引导学生回到上题追问中:前两句真的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么?

  教师点拨并明确: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此处“认前朝”暗示应以史为鉴,流露出对现实的危机感。

  4.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全诗语言最后的落脚点是“二乔”,全诗情感的落脚点也在两位女性身上么?

  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应适时予以点拨:须探究“二乔”的代表意义。总结学生回答并明确:

  第一,从意义上讲,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阶层的贵妇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 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

  第二,从语言上讲,此句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

  5.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请学生继续思考:赤壁之战是历的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而取胜的战役,而杜牧此处却强调了“东风”极富偶然性的作用,结合背景谈谈他为什么要这么写?

  教师总结时应明确:杜牧身处晚唐,那时国力已处于衰落状态,皇帝昏庸,朝廷里很多像杜牧一样有才学,对政治军事和社会形势有清醒认识的人遭到打击和排挤,根本没有当年协助周瑜实现志向的“东风”,自己空有一身学识却没有机会加以利用,空有一腔爱国之情却得不到抒发。只能看着国家像自己所料想的一般日益走向没落却无能为力。

  (四)拓展延伸

  请学生独立思考:结合《泊秦淮》和《江南春》,谈谈杜牧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文本从内容、表现手法、情感等角度思考。总结学生答案,点拨如下:

  从语言上讲,杜牧的诗风是洗练工丽的,没有很难懂的字眼,却独具匠心,不艰涩也不矫情,音韵使用更是使全诗朗朗上口,易读易记;

  从表现手法上讲,杜牧善于巧用叙事和描写,叙事简洁但细节突出,风景的描写灵动,画面感强,但往往叙事中暗藏了思想活动(自将磨洗认前朝),描写中铺垫了情感基调(烟笼寒水月笼沙),实写中寄托了思想,虚写又在瑰丽浪漫的想象中赋予了深刻地现实意义(隔江犹唱后庭花;多少楼台烟雨中;铜雀春深锁二乔),不着痕迹地虚实结合,借史讽今点到即止,耐人寻味。

  从情感表达上讲,一方面,杜牧有志难伸,对统治阶级不满;另一方面,又对国运有清醒地思考和深刻地忧虑。杜牧的情感一直是两者混杂,抑郁又复杂,但两者相较,后者占比更高。杜牧点到即止的结尾,也许正表达了他已料想到了国家的结局但却不愿看到的复杂心情。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总结这首诗的大意、情感及表现手法。

  作业:

  利用网络查找杜牧其它的绝句,看看有没有类似的以史讽今的诗歌,每人找一首最喜欢的,下节课分享。

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赤壁》知识

  一、作者简介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号樊川居士,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出生于仕宦之家,其祖父杜佑曾著有史学巨著《通典》,且官至宰相。

  二、故事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

  三、理解诗义

  【注释】

  ⑴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⑹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推荐访问:赤壁 知识点 第二十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