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桂超
(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1)
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回信中指出:“脱贫是迈向幸福生活的重要一步,我们要继续抓好乡村振兴、兴边富民,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边疆繁荣稳定。”[1]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视角,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云南边境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予以高度关切,为打造好人民满意的现代化乡村提供了宝贵的发展契机。治国必治边,以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继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是云南打造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
推进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继而实现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根本保证。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很多地方采取了如资助、补贴等短期性的扶贫措施。这些措施虽然可以解决一时的困难,但并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乡村振兴的目标是要实现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等措施,从根本上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因此,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云南省有必要更新治理思路和工作理念,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发生,重点解决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体面临的问题,持续激发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中让广大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推进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推动共同富裕扎实前进的现实选择,是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之路。乡村振兴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要持续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差距,就决不能对农业、农村、农民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生产和生活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稳定发展。各级政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发展权利,充分重视农民的利益和需求,解决好“三农”问题,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以乡村振兴之力破解“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让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和各个群体共享社会公平正义,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进而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
推进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3]。尤其涉及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各民族之间要秉承相互尊重、互相理解、和谐共处的理念,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加强民族交流和融合,增强民族团结,是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之一,各族人民之间的互信、互助、互利,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通过乡村振兴加强民族交流和融合,增强民族团结,可以有效避免各族人民之间的矛盾和摩擦,促进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建设,以筑牢意识形态堤坝,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朝着边疆安宁、民族进步的方向发展。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乡村振兴“接力”脱贫攻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笔者以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为例,剖析乡村振兴战略在集“少、边、山、穷”为一体的特殊边境地区所面临的困境,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因此,研究凸显了一定的真实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是云南省25个边境县之一,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接壤,是通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门户。孟连县辖2乡4镇、39个村委会、6个居委会和618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4.4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比57.31%,劳动力人口(15~59岁)占比66.38%,60岁以上人口占比11.85%。并且孟连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比86.4%,聚居着以傣族、拉祜族、佤族为主的21种少数民族(1)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站提供。,因文化和宗教信仰多样,普遍存在“一村多族”“一寨多族”的现象。孟连县独特的区位和丰富资源优势,形成了明显的热区资源优势和沿边口岸优势,是发展绿色经济的理想之地,也是面向南亚东南亚重要的桥头堡。
自国家推行脱贫工作以来,孟连县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响应精神和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将国家相关要求作为战略规划,2019年末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31.06%降至0.25%,实现了历史性脱贫,开启了生活的新起点。但边境脆弱性、边缘性的特点,易呈现群体性、区域性和动态性贫困的特点,决定了边境民族地区存在返贫风险,在巩固脱贫成果以及推进乡村振兴方面还面临一些挑战。因此,如何打破人们对该地区“欠发达”“落后贫困”的刻板印象,如何多角度、深层次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探索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可能性,已然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国家、省、市政策的不断倾斜,云南边境民族地区正在实施大批的“硬件”升级项目,以进一步巩固其发展条件,但复杂的自然和社会条件造成了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在孟连县,仍然存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匮乏、产业相对单一、边境安全问题复杂以及陈规陋习频现等难点,制约着乡村振兴向前推进的步伐。
3.1 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直是边境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障碍,主要体现在水利、防灾需求和农业生产设施方面。第一,农村地区水利设施较为传统落后。水源大多为山箐水,水质得不到保证,用水供应点相对分散,多以集体水池、小水窖为主等问题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软肋,给农村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第二,基础设施也无法满足防灾需求。孟连县域内频发暴雨、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灾害,早期修建的部分设施用料差、标准低,道路交通、通信、电力、房屋等极易受到灾害破坏,加之地处山区,远离县城,人力物力运输困难,灾后修缮时间短,成本高,难度大[4]。第三,农业生产的设施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大部分农户仍然依赖传统的人工劳动和手工工具完成农业生产的各环节,不仅效率较低,而且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附加值提升。除水利、道路、农业设备等生产性、生活性、流通性基础设施建设外,当前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较为突出,部分地区对科教文卫等人文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不足,农民获得感、幸福感有待增强[5]。
3.2 乡村劳动力和人才短缺
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一季度末云南省外出从业农村劳动力总量为587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36.5%,过度的人口流失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难题。一方面,农村人口空心化导致农业生产主体和建设主体的严重缺失和弱化[6]。由于外出从业收入明显高于本地农业及非农业收入,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外流,村寨里多是劳动能力较弱的白叟黄童,只能从事传统简单的农业生产,生产效率不高,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此外,孟连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17年,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教育落后,难以解放老旧思想。另一方面,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孟连县总人口14.4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比高达86.4%,能用汉语言文字表达的人口有限,使得人员录用的可选范围更小。加之在外求学的本土大学生不愿回乡、党组织队伍中高学历人员占比较少等困境影响,导致领导班子趋于老龄化,党建引领作用效果不明显,进而难以聚焦农业农村的多元化、现代化发展。
3.3 产业体系发展滞后
近年来孟连县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虽然正在逐步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但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缓慢的现象仍然突出。其一,受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大,农民靠天吃饭,农业生产风险大、收益不稳定,并且基础条件薄弱落后,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其二,农户受资金投入、技术掌握、信息获取等自身条件限制,农村资源利用最大化的难度较大。“农业+”模式并未得到广泛推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足。其三,特别是在偏远山区,如公信村、东乃村等地,交通不方便,物流困难,与外界的交流沟通欠缺,导致农产品无法及时从农村输出[7],对村寨的经济增长产生消极影响。
3.4 边境安全问题复杂多样
各种安全隐患一直交织在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一是如人口贩卖、毒品走私、艾滋病传播等诸多问题一直是威胁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痛点。孟连县是云南离金三角最近的县城,部分少数民族群体利用语言、环境等方面的便利跨境走私,走私、贩毒、传染病等问题在孟连县无休无止。二是缅北的武装冲突已经对我国云南边境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尤其孟连县直接与佤邦接壤,必须警惕炮弹袭击和难民涌入的潜在威胁,保障孟连县边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特殊的“边民回流”现象容易衍生出很多边境治理问题。这些边民原本是中国居民,20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往边境邻国成为“缅二代”“越三代”,错过了中国户籍认定,回流到我国成为“无户口”的难民[8]。基于此,宗教不同、语言不通、经济困难、缺少土地等问题,易使回流边民不愿参与或无法承担乡村振兴的工程建设,影响社会安定和邻里和谐,极易提高“返贫”的可能性,拖慢乡村振兴的进程,对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创。
3.5 陈规陋习根深蒂固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边境民族地区的陈规陋习没有“断根”。族长、寨老作为村寨的自然领袖,辈分较高,年纪大,其影响下的宗族势力对乡村治理有较高的话语权。自幼习以为常的宗法礼俗观念规范着边民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出现宗族势力把持或对抗基层政权组织的现象。特别是在孟连县庞大的少数民族群体中,部分“直跨”民族的“熟人社会”特点体现得更为明显——人口基数本就不大,再加上私人关系的钩连,构成一张张关系网。法规、政策都因潜规则而大打折扣,限制边民平等参与社会治理的机会。再者,落后的民风习俗影响乡风文明建设,比如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物质攀比等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腐朽文化尚未根除,严重阻碍了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背道而驰。
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习总书记强调,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9]。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孟连县立足边境村寨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巩固脱贫成果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
4.1 改善基础设施,增进群众民生福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孟连县在生产性基础设施方面,一方面要加大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河湖堤坝整修工作和防护林网建设,统筹运用各类水利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协同作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气象雷达等提升灾害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全力做好源头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准备;
另一方面,根据农业生产的需求和特点,合理规划和配置现代化机械设备,引入如农用无人机、农用收割机、滴灌和微喷灌设备等农用现代化机械装备到耕、种、防、收、灌溉全过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物联网等手段,提高生产管理的效率和精准性。
在生活性基础设施方面,孟连县应主要解决电力、饮水、污水处理等在内的为广大村民生活提供服务的设施。为此,相关部门需要巩固和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加大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力度,重点解决农村供电过程中电压低、重过载和安全隐患等问题,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提高农村电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可以考虑利用太阳能光伏板和储能系统为村庄绿色供电,确保在村庄出入口、活动广场和主干道等重要公共场所安装足够明亮稳定的照明设施,以提高夜间能见度和安全性。对于饮水问题,需要修建安全可靠的水井、水泵站和水库等设施,充分利用山泉水资源,最大限度满足饮水需求;
定期检测饮用水质量,确保水质符合卫生标准,这就需要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控制污染源的排放,从根本上防止水质受到污染;
另外,可选择生物处理、人工湿地等方法集中处理农村污水。分散分布的村民,可采用家庭式生物池、厌氧处理装置等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并将部分处理后的污水用于农田灌溉,既能解决污水处理问题,又能提供农田的水分需求和养分补给。
在流通性基础设施方面,孟连县应着力改善农村交通出行环境,开展道路安全隐患排查,对于现有公路应该进行维护和改善,不仅要提高公路的质量和安全性,还要拓展公路通达的深度和广度,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并做好管辖范围内的路面清扫、边沟清淤等养护工作,尽快实现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四好农村路”;
提升农村通信网络质量建设工作,包括铺设光纤、建设基站,拓展农村地区4G、5G基站的覆盖范围,将光纤网络和数字化产品延伸至村庄的每个角落,让村民享受便捷通信服务的同时,拓展与外界的沟通渠道。
最后,在人文基础设施方面,孟连县应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持续改善当地义务教育和技能培训基本办学条件,加大教育经费的财政投入,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并寻求拓宽乡村教师的补充渠道。借助校企合作争取教育捐赠和赞助,提高学校的综合水平,努力破除乡村振兴过程中因教育文化欠缺带来的障碍;
持续改革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加快配齐乡镇卫生所诊室、药品等,开展名医义诊活动,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乡村医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并推动以傣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与现代西医结合;
根据需要和条件尽快实现养老助残服务供给,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养老中心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构,吸引社会力量加入志愿者爱心工作中,切实提升受帮扶群体的幸福感。
4.2 坚持引育并重,汇聚乡土人才力量
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人”。基层缺少了有效主体,何谈振兴?首先,孟连县教育主管部门应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人才教育工作,激发教育工作者奉献边境民族地区的热情,支持地方性高等学校培养急需的综合性人才,重视定点教育帮扶工作,建设一支“留得住”的本土治理能人;
持续落实“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西部计划”“选调生计划”等政策,吸引本土大学生人才回巢,因为本土大学生具备较丰富的文化知识,且对当地语言、地理环境、乡风文明等较为熟悉,工作容易上手。
其次,孟连县应重视外来引进人才,建立“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机制,以实实在在的好政策引进人才,惠及基层;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边境民族地区基层一线人员的补贴标准,健全落实基层人才保障措施,在工资、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并协调好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的交流合作学习,加快外来人才对环境的适应;
地方基层应牵头尊重和支持外来干部,不能“一棒子打死”新理论新实践,要运用好政府自身的优势,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他们在边境民族地区基层的社会知晓度,使其产生归属感和获得感,激发人才向边境聚集,号召人才驻留边境。
最后,孟连县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人才培养,建设一支信念过硬、作风过硬、业务过硬的高质量党员干部队伍,严格把好基层党员政治、纪律、素质“三道关”,选准配好“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驻村干部,做到按需选人、因村派人,确保选派人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长处。基层党员干部肩负着带领边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带头开展直联工作,面对面听取群众呼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心窝子”里倾听群众心声,真正搞清楚人民对美好生活最向往的是什么;
多听、多看、多想、多做,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坚决杜绝基层干部“拍胸脯保证,拍脑袋决策,拍桌子定调,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做到广集民意、广纳民智、广聚民力,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刻进组织工作的“骨子”里。
4.3 发挥地域优势,注入乡村振兴活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总书记指出,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10]。
首先,做大做强标志性产业。乡村振兴发展要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作为产业发展的落脚点,创造性地转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维理念,紧紧围绕“特”字下功夫。例如,孟连县作为中国最大的牛油果种植县,在已经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可延伸“牛油果+”产业链,进一步加快牛油果干、牛油果酱、牛油果精油等产品的深加工和开发利用,把西南边陲禀赋的自然优势与多元产业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孟连牛油果产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的局面,打造既富民又富县的支柱产业。同样,橡胶、咖啡、草果等特色产业应结合市场需求,以“抓基地、抓龙头、抓品牌、抓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推进产业提质增效,擦亮“特色产业+”的金字招牌,精准探索支持边民就地就近脱贫致富的途径[11],逐步构建“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多方面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其次,发挥边境地缘优势,发展文旅产业。孟连县作为辐射东南亚的前沿窗口和重要门户,可借助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人民之间语言相通、文化相似的优势,将跨境旅游定位为支柱型产业之一,打造跨境旅游的独特品牌,开发出一批集生态康养、研学旅游、文化传承、手工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民族旅游产品,用活用好“机票盲盒游”“旅行专列”等宣传手段,为边境民族发展旅游增加话题讨论度和声量。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农村建设曾指出,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乡村是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场域,孟连县生活着21个少数民族,当地可结合傣族泼水节、娜允神鱼节、哈尼阿卡嘎汤帕节、拉祜族葫芦节等传统民俗活动吸引外来游客,并抓住融媒体时代机遇,牢牢占据网络媒体新高地,入驻抖音、快手、微博等数字化平台,迎合社会大众碎片化阅读习惯,做好少数民族文化对外宣传,加快激活乡村活力,打造特色民族村寨,助力乡村振兴。
最后,借“一带一路”的春风,实现共同繁荣。政府应抓住2023年刚获批的云南孟连边境经济合作区的机遇,加强口岸建设,优化跨境工作条例机制,落实边民本土就业创业政策,鼓励边民发展物流产业、小额贸易、集市贸易、沿边文化交流会等。借力“一带一路”、RCEP、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等发展契机,巩固孟连(勐阿)边境经济合作成效,积极发展与邻国的双向投资,吸引企业“孟连+缅甸”“普洱+东南亚”跨境布局生产,将区位因素由劣势向优势转化,为“固边、稳边、兴边”提供坚强的经济后盾,用实际行动表明边境民族地区的重要地位,各民族都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共同繁荣发展。
4.4 铸牢边境防线,守好人民群众安全
对于边境地区泛滥的走私、毒品问题,解决之道其一是完善便道管理,重点对边境村寨的主干道、便道、小道等开展全面的巡逻排查,升级视频监控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和堵塞漏洞,有力维护村寨安全稳定;
其二是开展边境警察和护边员业务集训,重点加强判别制毒物品的培训,提高警觉能力、辨别能力、缉查能力,针对当前边境管控形势和任务,强化其徒手防卫、抓捕战术、器械使用等实操训练,进一步提升边境巡防员对实战技能的理解;
其三是加强线索收集工作,调动边民参与维护社会治安、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积极性,提供、检举、揭发各种违法犯罪线索,出台适当的举报奖励办法,鼓励他们当好边境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针对边民回流问题,各级党委、政府一是坚持党组织领导下的依法治国,充分发挥法律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作用,以“方言+汉话”的形式开展普法宣传,依法依规教育、管理回迁边民,引导他们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学好法、用好法、守好法;
打好民族“感情牌”,将普法内容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中,坚持用法治保障民族团结和谐。二是建议村委会针对回流边民、缅甸媳妇等群体组织开设汉语培训班,帮助他们尽快掌握日常用语。虽然傣语和缅甸语在表达形式上有相同之处,但为了这些特殊群体更好地融入当地社区,掌握汉语对于中国边境地区的生活和就业至关重要。三是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技能培训。为了帮助回流边民在中国边境地区获得更好的生计和经济发展机会,相关部门可以提供种植技术、管理技巧、农产品加工等农业生产技术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农业生产技能,为当地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针对中缅边境武装冲突问题,两国政府应在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目标下,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国家之间的沟通和协商,加深相互理解,增强政治互信。借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澜湄合作共同体等“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实践,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促进区域互联互通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云南边境为提防来自缅北炮弹带来的影响,应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协调好各相关部门(如军队、警察、医疗等)之间的合作,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以提高相关应急响应人员的办事能力和应对能力。工作包括测试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及发现并改进的空间;
加强公众教育,使其了解应急预案和掌握保护措施,以便人民群众在紧急情况下能够采取正确的行动。
4.5 推进移风易俗,培养良好文明乡风
首先,孟连县各级政府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保证边民依法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丰富协商议事形式,坚决抵制“熟人关系”对乡村事务越俎代庖。党组织牵头参与农村提升整治工作,动员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等全程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相关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12],让边民在乡村治理中获得主动权,增强主人翁意识;
从边民切身利益出发,讨论适合当地发展又不与国家法律相违背的村规民约,引导边民日常行为规范,推动基层自治制度体系的创新完善。
其次,引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文明家庭”“模范好人”等评选活动树立优秀典型,营造良好道德风尚,涵养基层德治土壤,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新风尚,自觉破除陈规。工作要突出民族特色,选用电视、报纸、广播、标语等最贴近边民生活的传播媒介,宣传党的理论主张,加快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高回流边民对国家大政方针和相关照顾政策的理解,以有效抵御境外势力的非法渗透,使其不仅“心向党”,也要“行向党”。
最后,要鼓励文艺团体、非营利性组织、社区服务中心等社会力量参与边境地区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13],提升边民的文化安全素养,促进边境地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增强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日常化,充分发挥文化在治理边境中的重要作用。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4]。改变贫困地区,尤其是“边境民族”这样的特殊地带,根本出路还是在发展。孟连县应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找准产业落脚点、用好区位优势等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助力边境村寨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要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工作,也是民族工作。各级政府要始终牢记边疆的安宁稳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供经验,稳步朝着共同富裕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