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勤,葛 军
(1.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9;2.南京大学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8)
2021年11月,财政部制定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会计人才结构更加优化、会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目标。2021年12月,财政部制定的《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规划(2021—2025年)》指出,我国会计人才队伍发展差异较大,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截至2020年底,我国有670.20万人取得了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242.02万人取得了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20.57万人通过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行业从业人员近40万人,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股东)3.6万人[1]。总体来看,我国会计人才队伍呈“金字塔”形结构,会计从业人员较多,但高端会计人才缺乏,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本文通过梳理数智化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分析当前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讨数智化发展对会计人才能力框架提出的新要求,对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旨在为数智化背景下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数智(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使得传统的以培养核算和监督型人才为主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会计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数智化推动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变革。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数智化引领未来发展趋势,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会计行业的数智化发展对会计人才能力框架提出了新要求。数智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由编送会计报告向分析企业数据、深度参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转变,由单纯的核算与监督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全面管理转移。数智化发展对财务人员的数据获取与分析能力、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企业也非常注重会计从业人员基于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整理与分析能力。
现有文献主要从技术革命的角度对数智化的内涵予以解析,认为人工智能所引领的新一轮创新热潮将成为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2-3]。建立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基础之上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推动人类由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向数字信息技术驱动的平台经济与数智社会转变[3]。本文借鉴董红杰等[4]的观点,将企业数智化定义为在新一代数字与智能技术环境中,企业通过数据溯源、内容识别、主题画像、精准定位、提升优化和预测预警等功能,提高价值链流通效率,提升战略决策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以智能技术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促使企业生产模式和管理范式向智能化转型,财务与科技的协同作用日益增强,会计信息处理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平台化给会计从业人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5],企事业单位会计人才需求与高校会计人才供给的矛盾更加突出[6]。
(一)关于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与培养模式的研究
随着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增加,学者们围绕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与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研究。
1.国外相关研究。Trevor以英国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指出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推动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了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校的商业化趋势对英国大学的影响使得大学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加之专业资格认证对高校的影响,高校基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对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7]。Jackson等以澳大利亚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将工作与学习整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融入会计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为走上工作岗位作准备。“工作与学习整合”模式要求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多地获取外部企业和专业机构的支持,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配合[8]。Gittings等系统回顾和分析了澳大利亚高校为响应本国会计高等教育改革的呼声,在会计课程体系中引入更多体验式学习活动所带来的影响[9]。此外,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于1999年发布了《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框架》,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于2000年发布了《加拿大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于2003年发布了《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这些代表性的报告亦推动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国内相关研究。许萍等提出了会计职业准入要求及社会环境变化对高层次会计人才能力的新要求,并基于中外会计职业现状与发展构建了高级会计人才能力框架[10]。何玉润等总结了美国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对比了中美两国高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差异,分析了国内高校会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完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为出发点和着力点[11]。董南雁等提出了以国际需求拉动、国家战略引领、国际广泛合作、院校倾力培养和社会积极参与为基本特征的我国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五环模式”[12]。张仲元等从环境变革及未来发展趋势入手,分析了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探讨了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创新范式和实施路径[13]。
总体看来,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与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丰硕成果。高校经过长期积累,在会计人员的核算能力培养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在明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等方面不断进步。但是,随着数智化发展,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数智化会计人才短缺的局面,高校应顺应社会需求,培养符合数智化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二)关于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目前,数智化背景下的会计人才转型发展研究引起了国际会计界的广泛关注。国际商学院协会(AACSB)于2013年和2018年更新了会计认证标准,要求经过认证的会计专业将基础技术和数据分析技能整合到课程体系中。其中,2013年的标准包括了数据创建、数据共享、数据报告、数据分析以及数据挖掘等内容[14]。随后,南加州大学、西雅图大学、匹兹堡大学、朴次茅斯大学、圣玛丽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等众多高校对AACSB认证标准作出响应,设置了会计与大数据相关课程,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体系[6,14];麻省理工学院于2016年开设了商业分析(Business Analytics)课程,旨在培养能运用和管理数据并科学解决商业实践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15]。Apostoloua等和Sarkar等指出,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以及公司利用大数据的愿望正在推动会计和审计专业人员专业技能的快速变化。他们以两家美国教育机构为例进行研究后发现,将数据分析纳入课程可以满足学生自身发展与掌握大数据相关技能的需求[14,16]。一项关于国外85所大学的调查显示,会计与大数据结合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包括教师缺乏系统培训、过度依赖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来满足AACSB认证标准,以及将基本的电子表格和可视化技能错误地纳入“技术”或“数据分析”等。Sarkar等指出,数智技术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数智技术类课程在会计课程体系中也应占据重要位置,并建议通过分阶段的课程改革来改善与数智技术类课程相关的会计教学环境,同时加强对会计教师的技术培训[17]。Blix等以审计课程的数智化改革为例进行了研究,指出审计教材应当包含数据分析模块,并明确了审计教材应当涵盖的数智技术的范围:首先,审计教材应当包含关于数据分析的专门章节,阐述如何使用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特定的审计数据分析活动;其次,审计教材应当包含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使用数据进行分析的详细指南;再次,审计教材应当包含需要使用数据分析软件的综合案例研究;最后,审计教材应当包含一个特定模块,以帮助学生训练AACSB要求的数据分析技能[18]。
我国学者在数智化转型背景下的会计人才培养研究上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中国知网(CNKI)中,将篇名设置为“数智化”,截止日期为2022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中文文献883篇,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篇名中包含“数智化”的文献最早发表于2018年,2020年发文量出现了明显增长,阳镇等发表于《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数智化时代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创新与治理》一文成为目前引用量最高的论文,下载量超过7 000次。2020—2022年,“数智化”主题文献增长幅度较大,2023年预测发文量将超过550篇(图1)。将检索主题设置为“数智化”“财务”“会计”重新进行检索,截止日期为2022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中文文献110篇。相关文献最早出现于2020年,之后快速增长,发展趋势与“数智化”类文章基本一致,研究主题集中于“数智化”“人才培养”“财务数智化”“会计专业”“业财融合”等方面。这与我国数智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表明数智化理论的发展顺应了数智化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图1 2018—2023年“数智化”文章年度发文量
国内学者就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张军等指出,新时代要求会计人才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型,从低端会计向高端会计转型,从服务单位内部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转型,高校可以将人工智能相关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19]。靳庆鲁等指出,面对数智时代给会计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可探索以智能化助推国际化、本土化和专业化建设,以国际化、本土化和专业化引领智能化发展,探索“国际化、本土化、专业化、智能化”四化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20]。随着数智技术的发展,会计服务作为要素供给所依赖的工具、手段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服务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会计从传统的核算与监督为主转向智能决策为主[21]。企业会计的数字化转型需要一批高水平的会计人才,培养具备数字化职业技能的人才是当前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22]。段洪波等对2011—2020年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进行研究后发现,有关财务人才培养的研究逐年减少,而且相关研究多与人工智能、云计算、信息技术等相关[23]。董红杰等将数智融合、技术创新拓展作为主线,提出培养具有数据分析能力、智能决策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财务人才的培养目标,探索了数智化背景下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4]。
作为会计人才供给方,高校也主动分析数智时代会计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探索数智技术嵌入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1]。目前,多所高校开展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实践,开设了“人工智能+会计(或财务)”专业方向,形成了凸显自身办学历史和特色优势的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上海财经大学将本科阶段的财务管理专业调整为财务管理(智能化)专业,开设“程序语言”“SQL数据库基础”“商务数据分析”“财务建模”“大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等数智类课程;研究生层面,新设“会计与智能化方向”,体系化培养技术环境下的会计+大数据、会计+人工智能的多元化、高水平人才[20]。对于会计硕士(MPAcc)专业,重庆理工大学开设了“互联网+会计”课程;南京理工大学开设了“智能+会计”类课程;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等高校均进行了智能会计或智能财务综合研究与改革。
数智时代,会计职业与教育受到了巨大冲击和挑战,培养掌握数智技术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已成为学界和业界的共识。但是,各大高校对数智化背景下的会计人才培养要开设哪些课程、课程内容如何分配等尚未形成统一意见,智能会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社会认可度和就业风险等尚有待社会的检验。因此,要推动数智化背景下的会计行业健康发展,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一)会计人才培养的供需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大智移云区”等新兴技术广泛应用,会计人才培养从“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提升”,实务界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在经历核算会计—业务会计—战略会计的转型[24]。然而,在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模式设计及培养实施等方面,高校与会计实务界缺乏交流,导致会计人才就业渠道不畅、基础会计人才过剩、高端会计人才缺乏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图2)。会计人员对数智技术掌握得不够全面,协助决策者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等方面的能力不强,导致岗位需求与人才供应在结构上不匹配。会计人才培养无论是“专才与通才”之辩,抑或“理论与实践”之争,均未突破传统会计职能的局限,无法与数智时代会计岗位要求的专业性、开放性以及融合性相匹配[24]。虽然部分高校在数智化会计课程的设置方面进行了探索,但仍不能较好地解决数智时代高等教育会计人才培养与企业会计人才需求之间匹配度较低的问题,人才培养的供需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
图2 会计人才培养的供需结构性矛盾
(二)会计人才能力框架需调整
传统的会计职能以会计核算与监督为主,事实上,核算与监督职能只是现代会计职能的部分内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导致企业财务岗位职能发生了重要变化。将数智化变革融入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开创数字经济合作新局面”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数智化发展使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也对会计人员的财务规划与处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会计行业需要一批具有较高数智技能、精通会计准则、熟悉跨学科知识的会计人员。然而,当前部分会计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数智化水平跟不上数智经济发展的要求,高校的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亦无法匹配数智化背景下企业的会计岗位需求。现有的会计人员能力框架模型大多是从传统企业对会计的要求出发,以培养核算能力为核心,对于数智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经济形态关注得较少。当前,会计人员面临从核算监督型人才向数智决策型人才转型的挑战,作为会计人才的供给方——高校,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优化会计人才能力框架。
(三)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支撑
高校虽然具备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传统优势,但是缺乏数智化会计应用场景、数智化财务管理经验、数智化应用技术及企业数据等方面的资源,过多依赖校内仿真实验室很难将数智化思维和交叉融合理念融入会计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有大量的实际运行数据及数智化会计应用场景,可以为会计人才培养实践提供支持,为会计教学提供案例分析素材。但是,当前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的资源整合程度较低,多数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主要依赖固有的传统资源,较少得到额外的资源支持。会计理论界从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和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的改革建议,但是,改革目标的实现缺乏系统支撑。因此,需要在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场景下,围绕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体系,开展涵盖理论教学、校内实践和企业实践的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改革。
(一)化解会计人才培养的供需结构性矛盾
传统会计的执业内容包括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执业过程是利用会计语言呈现经济业务信息的过程。数智化背景下,对新兴技术工具的学习与应用、对综合信息的理解与判断、对分析结果的传递与交流,将成为会计执业内容的新内核,进而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学习能力、职业判断和沟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随着数智技术与行业融合的加强,更多企业加快了数智化转型的步伐,或者对原有信息化战略进行了调整。企业竞争激烈化、企业经营复杂化、企业经济业务不断创新给企业带来了极大影响,企业所处经营环境、企业利润增长点、企业主要风险点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发生了极大改变。高校应当全面分析企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新要求,从源头上寻找供需结构性矛盾产生的原因,提高会计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的适配度。为了化解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应以转变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目标为起点,进一步明确知识、能力与素质架构,进而重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最后设计与知识能力要求相契合的考核体系,确保学习成效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搭建“会计+”人才能力框架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会计的核算功能被弱化,管理功能被强化,会计人员如何快速地获取信息并分析数据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数智时代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更应强调会计人才视野的拓展以及战略角色的转型,并据此调整会计人才的能力框架。高校应当基于数智化背景,系统讨论具备哪些技术和能力才能成为合格的现代会计人才,构建数智化背景下应用型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从而缓解会计人才的供需结构性矛盾。重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要做到有增有减,即增设“大智移云区”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数字化思维,教会学生使用大数据分析程序语言与工具、数据可视化分析工具,同时调减会计核算类课程学时[6]。针对数智化背景下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本文构建了数智化背景下的“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图3)。一方面,应用型会计人才需要具备基于会计职能而形成的能力。这部分能力按照具体内容又分为四个层面:一是职业道德;二是核算层面的能力,即核算技能;三是对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与预测的能力,即分析与预测;四是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应用型会计人才需要具备能够应对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即拓展能力,主要包括商务数据分析能力、财务决策与优化能力、大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Python等程序语言运用能力。这部分能力的获取和应用场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如数智技术成为发展会计拓展能力的外部促发因素。
图3 “会计+”人才能力框架
(三)构建政校行企协同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现有以培养核算与监督型人才为主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不足,高校可以基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经济形态对会计行业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分析数智化背景下会计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构建政校行企协同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建设、校企融合、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数智化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要求课程扩编、增容,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和智能化技术类课程应当融为一体,而这势必使原本已经比较紧张的课时和学分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如何在既定课时学分的条件下实现各门课程学分的合理安排和科学配置,也就是如何科学组织课程、优化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前后衔接、时序合理、配比恰当,是智能会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要解决课程学分限制与数智化师资缺乏的矛盾,可以借鉴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师资团队的组建模式,柔性引进具有数智化和财会专业背景的教师,通过开设暑期训练营、讲座等方式加强其与校内师生的交流,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应用数智技术的能力[20]。在课时学分不受限制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建立“多导师制”的校内教师共享机制,实现多学科联动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在校企融合方面,高校可引入社会资源,搭建与财税部门、企业等单位深度合作的育人平台,加强校企互动,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猜你喜欢 智化数智人才 沙漠公路数智化升级探索中国交通信息化(2024年2期)2024-03-29“数智”视域中苏南蒲岸村微湿地公园公共设施情感化设计研究包装工程(2023年24期)2023-12-27路安炎:按下中国造纸业“数智转型”启动键华人时刊(2023年1期)2023-03-14叉车数智化安全管理模式初探江苏安全生产(2023年1期)2023-02-08人才云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网安天下担使命数智引领向未来"双引擎"驱动现代警务创新人才培养(计信系摄影报道)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22年2期)2022-05-10乡乡镇镇通5G”建设助力山西“数智”转型今日农业(2021年10期)2021-11-27沙冒智化的诗鸭绿江(2021年17期)2021-10-13沙冒智化的诗香格里拉(2021年2期)2021-07-28忘不了的人才之策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