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下创新思维课程设计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下创新思维课程设计改革

时间:2024-11-26 10:30:01 来源:网友投稿

刘迟晓霏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推动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变为制造业强国。在达成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道路中,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是关键。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必须兼具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素质。伴随着当前的社会现状与发展趋势,“创新思维”已经逐渐从专业学科应用领域扩展至应用型人才的终身职业发展道路。鉴于此,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地的应用型高校,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技能与创新素质的使命,应及时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匹配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创新思维学习体系,为国家及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指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相较于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属于改造世界的人才类型,承担着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实践,为人类社会创造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或非物质形态的重任。在社会加速工业化及信息化的过程中,对应用型人才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也提出了相应要求,即知识的专业性与通识性、能力的专业性与发展性、素质的通用性与鉴别性。创新,指由个体发动、从事和实现的产生社会价值新成果的活动。创新方法、创新策略、创新习惯等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构成要素。两者对比,可以看出创新思维的构成要素与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存在密切联系。

创新思维方法包含发散思维方法、收敛思维方法、形象思维方法(想象、联想)等。学生个体通过对创新思维方法的学习与练习,能够更好地搭建专业基础知识结构、拓宽专业发展知识视野、全面学习综合性知识,对应用型人才能力和素质发展与提升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方面,创新思维培养出的创新创造能力是一种应用型人才必备的发展能力,鼓励应用型人才“求新”“求变”。学生个体通过灵活应用创新策略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提出新的思路,开发新的成果,增强应用型人才胜任现有工作、进行职业转换与迁移的能力。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素质方面,创新是应用型人才具备的基础通用素质,是一种思维习惯与品格,即个体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格品质和道德品质。养成创新思维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个体深入特定领域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思考与探究并产生新想法的创造力、创新性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创新思维包含的创新策略、创新习惯等重要构成要素符合应用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养培养方面展现出的要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创新思维包含的思维方法知识、求新求变能力、创新性思维习惯与品格等,不仅能够让学生更高效地完成在校学习任务,更是能够决定应用型人才未来发展道路能走多远的要素。因此,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必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阶段得到足够重视。

课程目前仍是创新思维教育在应用型高校内实施的重要载体。已有的创新思维课程改革路径大致分为建设专门的创新思维课程体系以及改革已有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设计两种。总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以增强课程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为途径

在已有的创新思维课程改革中,通过改革现有学科结构、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成为常用的改革方式之一。依托社会的真实需求、学科的发展进程,增强已有课程目标的应用性,即以“实际应用”为核心,指导确定具体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这一途径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讲透专业应用技术、实用技术,根据专业课程与专业能力要求来设定课程目标,在专业培养阶段加强教师的创新思维培养意识,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使用习惯。与优势相对,这样的做法也存在相对劣势。仅针对某一门专业课程或某一学科体系下的课程进行改革,难免会遇到创新思维知识教学不充分、占用专业基础课课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科外领域无法迁移等困境,使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2.以增强课程教学环节的实践性为手段

在应用型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增加具体教学环节的实践性成为目前广泛运用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手段之一。将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项目制教学法、开设第二课堂等应用于具体教学环节中,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视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能力与积极调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类教学环节的共性为直接从实操入手进行培养,忽视了创新方法与知识的说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容易增加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试错成本。因此,在学生对实践成果进行总结时,往往缺乏创新思维视角下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回顾反思,导致创新思维培养碎片化。

3.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缺失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知识学习、能力锻炼、素质养成等多方面共同发力,任何一环的缺失都有可能影响创新思维最终的培养效果。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为学生匹配系统化且有针对性的创新思维课程体系,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策略、创新习惯等要素。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能够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策略与具体真实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促进发展学生的共情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应用型人才个人核心竞争力。并且,创新思维的应用场景不应仅限于专业学习和创业领域,创新思维也是一种人人必备的“通识能力”。通过系统性学习创新思维课程,能够帮助学生突破学科壁垒,丰富创新思维的应用场景,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迁移能力,真正成为一个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场景中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

创新思维课程在设计阶段,应明确以发展、发掘学生的创新潜力为目的,全程贯通以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即以学生当前状态为基础,以促进其发展为目的,发掘学生潜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即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培养其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
以学习效果为中心,即把学习效果作为判断教学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重视有效及时的反馈机制。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出发,高质量的课程设计应从课程目标、了解学生、教学设计、学习效果检测、教师教学评价与教学改进五个方面进行。

1.创新思维的课程目标起到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作用

一门课程目标的确定来自于学校及学院层面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在作用层面需要能够支撑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创新思维的培养应当将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纳入校级、院级人才培养目标中,并以此为指导匹配人才培养体系及专业课程设置,进而为具体课程设计确定要求和目标。具体的要求和目标将决定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在设立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策略、创新习惯培养目标的同时,也将创新思维融入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建立兼顾“通”与“专”的创新思维培养体系。

2.创新思维课程的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及知识框架

在创新思维课程设计开始前,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状态及学习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合理的课程认知框架,继而明确提出课程要解决的问题。从创新思维的内涵及学生学习方式两个方面开展学情调研,可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就创新方法、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思考习惯、知识的输入与输出方式、学习投入度等方面开展调查。发现学生在对批判性思维基础、逻辑推理论证、学习类型偏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课程设计则以解决学生问题为主,从而促进学生完成有效学习。

在创新思维知识框架方面,创新思维的养成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创新思维是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创新思维过程中需要批判性思维,在创新思维过程的准备、酝酿、明朗和验证阶段均运用批判性思维中的逻辑原理与方法,对新成果进行证明、论证及检验。因此,创新思维课程的认知框架在设计时便需要以批判性思维基本思维能力培养为基础。批判性思维能培养学生理性、反思的思维习惯,客观、全面、充分地分析问题,寻找满足创新条件的契机,为真实的创新行为打好基础。在找到正确创新方向的基础上,创新思维策略则将学生的视野扩展到专业领域及现实世界的应用层面,在不断的实践中更高效地养成创新素质。

3.创新思维课程的教学设计突出教师引导者角色

教学设计主要指教学过程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主动形成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潜能解决现实问题。基于学情调研结果及知识框架,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改变传统的“讲与听”的教学模式,转向实践性更强的创新思维实践练习。

教学内容可以将理性思维、反思性思维、思维结构分析、设计思维方法、发散性思维、收敛性思维等知识与学生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案例相结合,增强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结,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思维与自身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意识。在编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为每章节设计主题,教学中将知识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活动都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例如“大学生应该如何在网络中保持理性、通过自我反思找到理想生活、发挥同理心找到校园中需要帮助的群体”等,将创新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落实到真实的情境中,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又可以增强学生创新的信心与决心,为学生走好未来发展道路打好基础。在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实践性强的教学方式。例如“Outcome-Based Education 成果导向教学法”“Project-Based Learning 项目制教学法”等突出学生实践与应用知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指引下,围绕课程学习目标,设计案例分析课题,以分组讨论,反思报告,分析报告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投入到与真实社会密切联系的创新项目中,激发学生深度学习,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建立信心,解决问题,团队协作,沟通交流以及更有效地自我管理。

4.创新思维课程的学习效果检测采用过程性考核

过程性考核,是对学生课程学习全过程进行考核,关注学生在学习的各个阶段的思维行为变化,是对学生知识学习与应用能力过程的监督和评价。创新思维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学生首先需要学习思维知识,其次是依托案例和现实问题锻炼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最终将分析解决问题发展成创新思维素质。对这一过程的考核不应仅停留在对结果的考查,还应考查内容与评价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设立考查点,考核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效果。创新思维课程中,基础阶段的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不断自省,审慎判断,作出理性严谨的决策,形成批判性思维态度;
综合应用阶段的创新思维要求学生以人为本,运用调查研究手段探查存在创新潜力的问题,能够对现实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应该分别对程序性知识、分析与应用能力、综合创新能力进行考查。

程序性知识包括批判性思维定义与特征、创新思维的方法策略、设计思维的流程等概念性较强的知识,也是学生养成分析与应用能力的基础。分析与应用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即学生自主寻找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表达与设计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不同的知识能力类型,需要匹配不同的考查方式。例如,程序性知识可以采用课堂测试、课堂反馈、思维导图、开卷考试等方式进行测试,主要测试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程度,为进一步思维能力的提升打好知识理论基础。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可以从热点话题讨论、案例分析汇报、小组阶段性成果展示等入手,检验学生是否具备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创新能力的考查,需要的不仅是一张试卷或一个讨论题,而是一个“更大的任务或挑战”。例如,考查综合创新能力可以与项目式学习相结合,鼓励学生自己发现真实生活的问题,将问题的解决看作“一个创新项目”,教师设置考查点,对项目的准备、酝酿、明朗和验证阶段的学生表现进行评价,从而更准确地测评学生应对真实问题时的综合创新能力。

在设定好考查内容与评价方式之后,还需要对评价标准、比例分布、评价主体三个方面进行设计。评价标准是教师为学生打分的重要依据,在课程设计时可以就各个项目的二级考查项与达成效果进行预估,细致的评价标准不仅能更科学地指导教师评分,也能作为标杆指引学生向着更高更清晰的目标努力。比例分布则应该注意减弱程序性知识,增加分析与应用能力项目与综合创新能力项目的考核,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更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评价主体应注意避免授课教师“一言堂”,创新成果的评价需要引入更多的交流与讨论,评价群体应该平衡授课教师、小组团队、校内师生的评价比例,尽量引入更多的评价主体,在思维交流的同时避免评价陷入过于主观的误区。

5.创新思维课程的教学评价以课程档案袋为载体

在课程教学及教学效果显现出来之后,仍然需要完成对整个课程设计的评价工作,如教学设计是否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体验与反馈如何、教学方法是否有创意、教学内容是否有普适性等。在评价工作的完成过程中,教师作为被评价主体贯穿整个评价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全程做好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相关资料包括课程设计目标、教学设计过程、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等,这些为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准备的资料都应被仔细完整地收集和保存起来,相关资料的集合可以称为“课程档案袋”。

创新思维课程由于过程性考核的特殊性,应当鼓励教师在课程进行中做好课程档案袋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在课程组内部形成统一化的收集标准。以西安欧亚学院《思考与创新》课程为例,课程组内部形成一套标准化的“课程档案袋”,档案袋中包含统一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课程考核方案等课程资料,每学期依照教学情况的教学案例库及课件材料包,学生课程各个阶段学习成果集,用于检测学生思维能力的调查问卷,用于教师自评的自评问卷。课程档案袋既能将教师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所做的工作显性化,有助于课程教学评价工作顺利开展,也为教师全面系统性反思教学,持续性改进教学,进行教学科研提供帮助。

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重要一环,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由于传统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缺乏理论基础与学科外领域的延伸,为了适应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及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普及的发展趋势,本文以时代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导向,对高校创新思维课程设计改革进行尝试性探索。基于创新思维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有必要针对其开设专门的体系化课程,以达到更优的培养效果。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创新思维课程设计都应遵循以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学习效果为中心;
把握好课程目标、学生学情、教学设计、学习效果检验、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基于合理高效的课程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在不同场景中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实现为国家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应用型人才 人才云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2020年1期)2020-07-24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少儿美术(2019年1期)2019-12-14忘不了的人才之策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留住人才要走心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人才争夺战”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17年6期)2017-11-09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中小学电教(2016年3期)2016-03-01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导向 课程设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