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许评 潘蓉 吴燕
基金项目:2023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3SJYB2225、2023SJYB2220);
202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2021JSJG160);
2023年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JK202316);
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无编号)
第一作者简介:李娜(1984-),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物联网与自动化。
*通信作者:许评(1983-),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工程。
DOI:10.20028/j.zhnydk.2024.03.038
摘 要:涉农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任务,实施“五育并举”至关重要,劳动教育作为其中一育,能够积极有效开展是涉农高职院校实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推进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重要基础。该文分析涉农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开展中存在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劳动教育开展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五育并举;
涉农高职院校;
乡村振兴;
劳动教育;
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3-0153-04
Abstract:
Agriculture-related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er the important task of training talent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mplement th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Five Educations". As one part of the five educations, labor education can be carried out actively and effectively. That is the need for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agriculture-related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basis for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hree Education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related vocational colleges,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Keywords: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Five Educations; agriculture-related vocational college; rural revitalization; labor education; practical strategy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涉农高职院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涉农高职院校加强推进劳动教育实施既是新时代对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更是学校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职教育在新时代需要大改革、大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继续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同时面临着如何贯彻新时代教育方针的难题。因此,大力加强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促进“三教改革”的重要基础。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文件指明了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及紧迫性,也为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涉农高职院校以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在引领专业学生树立“大国三农”情怀、厚植服务乡村振兴理想等方面理应发挥农业职业院校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将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多途径达成“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培养目标,“德、智、体、美、劳”同行并举,有效实现五育融合育人,增加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1 涉农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根本目标,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创新学生的劳动技能。此前,一部分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加入了劳动教育课程,也给予了课程课时认定,但是受到教学条件、教学任务安排等影响,受专业技能培养更重要等观念的影响,出现了重技能学习轻劳动教育实践的问题,原定的人才培养计划也未能很好贯彻落实。第一,学校未能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有的即使有劳动教育课程,但与此相关的课程较少,劳动教育课程显得较为孤立。涉农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学校和专业特点,切实践行“课堂移村口、师生到田头、成果进农户、论文写大地”的办学思路,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第二,部分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较弱。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发挥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作用,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掌握劳动技能。学生只有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都具备,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做实走远。第三,缺乏相应的配套投入。劳动教育开展的各个阶段都需要人力、物力、场地等,只有保证这些需求得到解决,劳动教育才可以正常开展。而这些都需要物质和资金投入,实际上高校对劳动教育方面的不够重视也导致在这方面投入不足。而且,学校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和系统安排与管理,这也导致了很多学校的劳动教育开展流于形式,时效性难以保证。
1.2 劳动教育相关资源挖掘不足
劳动教育相关资源不足,会给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带来阻力,影响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资源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課堂教学内容不足。目前,现有的教学内容主要依赖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知识学习,相比之下,劳动教育的内容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并且没有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也没有及时进行更新。这样一来,学生在劳动教育上的学习体验可能会受到影响。二是学生现场实践岗位不足。理论学习需要和实践教育相结合,例如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充分利用学校的农博园和茶博园实训基地,将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去感受劳动的乐趣。实践资源的欠缺,也限制了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参与。三是缺乏校园文化氛围。校园里的劳动文化氛围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光荣、劳动改造世界的重要作用。但当前校园文化中这方面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校园文化也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1.3 相关保障机制不健全
为保障劳动教育在教学活动中能够高效、有效、有序开展,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形成常态化教育模式是前提。目前,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资源共享、评价机制、实施模式等问题是限制劳动教育发展的重点问题。
第一,就劳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而言,应当从2个方面分析解决。一是弥补师资共享机制、打造劳动教育共享平台。教师队伍的提升是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培养技能人才、杰出人才、全能人才的前提。通过各类调研数据显示,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师资体现出来源单一、数量不足、能力待提升等问题,与其他各种教育方式相比,劳动教育的“质”与“量”都存在一定问题。二是实现劳动基地共享,提供实施硬件条件。丰富的实验场所能够将劳动教育切实落地,是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劳动教育的场所需求不同,因此建立丰富健全的劳动场所对学生劳动技能、劳动理念的培养既是必要条件,又是主要障碍。如何实现劳动基地的资源共享,跟企业、社会团体、其他高校等组织机构进行劳动教育联盟平台的搭建对劳动教育的实施至关重要,为劳动教育从落地实施到发展腾飞提供全线保障。
第二,就劳动教育评价反馈机制而言,如何真实有效、科学规范、高效多元的评价劳动教育成果,完善考核机制,是劳动教育实施效果的有效检验。目前劳动教育的评价还主要是传统的量化考核方式,即客观可量化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劳动结果、劳动次数等指标,缺乏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生精神上的体验与感受的评价。考核方式也较为传统和单一,一般采用劳动实践报告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难以体现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的价值,导致劳动和教育分离的问题,成为量化评价劳动工人,而非培养劳动精神,因此不能全面地反映劳动教育存在问题和有效实施改进措施。
第三,就实施模式而言,劳动教育应当以家庭为基础、以高校为主导、以社会为支撑,集合各方力量协调育人,建立劳动教育联合培养机制,让学生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让劳动教育的理念和精神贯穿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家庭作为教育的发起点,家长应当以身作则,将劳动教育植入生活习惯。社会作为“育人大讲堂”,需要主动承担和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劳动教育实施平台,同时,家庭、学校、社会加强沟通交流,实现劳动教育更好、更有保障的发展。
2 涉农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开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涉农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一是学校还没有全面认识并重视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技能培养轻劳动教育的现象,实践场所数量不足,现有的条件利用不充分,部分专业没有和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紧密结合,服务“三农”意识不强,学生得不到系统有效的实践锻炼,劳动技能因停留在经验层面而得不到提高,缺乏劳动技能的体验,很难在情感上产生对劳动的认可。
二是和“五育并举”中的其他四育相比,从目前来看,劳动教育的开展刚刚起步,尚处于探索阶段,且相关资源也不充足,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实施体系,需要进一步规划。各学校由于受所在地域的限制,受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的关系,并不能照搬照抄其他院校的样板,而是需要因地制宜,涉农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乡村振兴这一战略,将科技融入农业,走进农村,挖掘合适的、和学校特色紧密结合的劳动教育资源和体系,否则会影响劳动教育的开展。
三是社会上对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认识上的区别对待。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然而,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高速发展,工业时代正在逐步向大数据时代转变。一些用人单位将劳动者划分为“三六九等”,给予脑力劳动者的劳动薪酬、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要高于体力劳动者。这种做法导致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比如“脑力劳动者的地位高于体力劳动者”。由此造成的后果是,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所从事的劳动被认为是“低人一等”,学生相比于本科院校的学生也会轻视个人创造的劳动价值。与此同时,部分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转变。他们认可“劳动光荣”的应有价值,但在实际选择时却产生了矛盾。这些学生更愿意接受轻松自由、开发潜能、释放个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劳动方式。他们倾向于在这种劳动教育中展现个性,从内心获得身心的认可,更加关注个人在劳动中的风采展示、价值体现和幸福感的实现。
3 涉农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开展的实践策略
3.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在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纲要》中,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的劳动教育要以课程为依托,并强调学时安排不少于32 学时。高职院校应从学校层面对劳动教育给出总体规划和要求,不仅要开够理论课程,而且各专业应结合学校及专业特色,开足开齐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无论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都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都是为了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课程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关键,可以根据不同阶段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规律来确定。例如大一的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核心,了解相关劳动政策与法规,以社会主义劳动关系为重要内容,以劳动职业素养、劳动伦理、安全健康等为补充,围绕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进行传授;
大二的学生,可以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融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方面的熏陶,进行劳动技能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大三的学生,应该围绕技能比赛、创新创业比赛、生产性实践等,结合学校特色,可以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农业,了解农业,进行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锻炼以及知农爱农观念的培养,培养乡村振兴优秀人才。
3.2 推进校园劳动教育文化建设
涉农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中,为学校师生营造丰富多彩的“爱劳动、学劳模、做表率”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一是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对办公室、教学场所和图书馆等区域设立宣传栏,用来展示关于劳动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还可以张贴劳模事迹,比如我们所熟悉的“时代楷模”赵亚夫,省级劳模王柏生,都是在农业生产和科技兴农方面的典型,让学生了解、认识他们,感受他们的成果,树立向他们学习的决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劳动中来,由心而发去接受劳动教育。二是从文化建设方面着手,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高校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的重要职责,需要自身具备爱岗敬业和崇尚劳动的精神,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给学生树立榜样。三是要发挥校园文化宣传的浸润作用。通过劳模进校园、优秀校友返校等活动的开展,达到在校园中传播劳模故事、向优秀学长学习的效果;
还可以通过举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为主题的研讨会、演讲活动,使学生在各类活动中感受劳动带来的魅力。
3.3 健全劳动教育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劳动教育切实有效开展,并能达到良好效果,需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重要保障。
第一,共享劳动教育相关资源。例如可以先从省内做起,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涉农高职院校,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大学等开设农业技术类专业与研究的本科院校合作,共享教师、共享教学资源,为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提供核心支持,使学生获得校内外老师的全面指导;
同时可以共建劳动教育基地。目前,劳动教育已经全面展开,从大一新生开始所有班级都在进行劳动教育,开展的范围和规模都很庞大,学校虽然可以从现有的实训条件中挖掘一定的劳动教育实训场所,但这些场所以生活、服务、公共教学区域等为主,生产性和创造性的实训场所较少,这不能满足劳动教育的实际需要。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可以和行业企业、城乡社区或其他学校共建实训基地,让学生走出校园、体验社会,在开放的劳动实践中接受锻炼,促进成长,共建基地也避免了重复开发,浪费成本。
第二,完善劳动教育活动评价机制。劳动教育活动开展的效果需要从评价机制中体现,因此,不管是从学生还是老师出发,完善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以评价来促进发展都至关重要,这样才能促进劳动教育做实、落地。从学生方面来说,评价的内容要全面,比如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结果及次数等;
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比如可以通过自己评价、生生互评、老师评价、家庭评价和企业导师评价等多主体参与的多元评价模式,综合考核学生的劳动教育开展效果;
评价的样式需多样化,对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可以通过闭卷考试、提交总结性报告、专题讨论、知识竞赛和课堂表现等方式进行评价。实践方面的评价可以通过作品展示、过程记录、获奖成绩等方式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不仅可以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反映出学生对于劳动知识点、技能点的掌握情况,了解他们在整个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后期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进度的调整,促进学校劳动教育的持续有效开展。从教师层面来说,劳动教育的评价内容要包括政治素养、教学能力、教学态度等方面,评价主体可以通过自己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综合起来的协同评价方式,评价的形式多样化,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观摩、组织专门的教学比赛等形式,这样有利于客观准确地评价老师的综合水平。根据评价结果,劳动教育的老师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以达到促进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4 结束语
涉农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任务,实施“五育并举”至关重要,大力加强劳动教育是涉农高职院校实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是推进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重要基础。涉农高职院校以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两爱”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引领各专业学生树立知农爱农情怀,培养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理想信念,发挥农业职业院校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构建“家庭-学校”协同的劳动教育育人共同体,促进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7/08/content_540 7361.htm.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 977.htm.
[3] 張威.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研究——基于立德树人的视角[J].科教文汇,2022(6):44-47.
[4] 李龙.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五育”并举育人模式的新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22(8):27-32.
[5] 李文俊.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21.
[6] 刘欢.大学生劳动观培育的时代价值及路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1.
[7] 李珍.“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D].重庆:重庆邮电大学,2022.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实践策略劳动教育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中小学管理(2018年10期)2018-11-21“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中小学管理(2018年10期)2018-11-21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中小学管理(2018年10期)2018-11-21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世纪之星·交流版(2016年11期)2017-01-14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30期)2016-12-26浅谈提高初中生牢记英语单词的实践教学策略祖国(2016年20期)2016-12-12幼儿园艺术整合活动的实践策略研究俪人·教师版(2016年15期)2016-11-22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试分析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用心管理的实践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21期)2016-10-20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求知导刊(2016年24期)201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