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倡导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重要理念和创新指导。作为西方经济学的重要分支,行为经济学课程的思政资源可以在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和历史对比中、研究方法引领中、人文价值培育中进行深度挖掘,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行为经济学课程的思政教学需要统筹课程顶层设计,推进“网格化”谋篇布局;
完善课程教学设计,推进“全过程”育人实现;
嵌入课程创新创业,推进“体验型”产教融合;
落实课程评价体系,推进“多方位”效果检验,使学生更好地形成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4) 02-0068-04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经济学课程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也经历了以批判为主→评论与借鉴相结合→以应用为主,[1]其核心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引领,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发声”“现形”“亮剑”,[2]避免所谓的“原汁原味”教学, 过分强调深奥的数学技术,推崇自由市场理论的论证,[3]导致低年级学生形成价值观的偏差,使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4]
作为应用受控实验检验经济学假设或发现新规律的西方經济学新分支,行为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始终体现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并在学习、吸收、批判和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转型升级的战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本文在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进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理论逻辑对比、理论历史对比、研究方法引领、人文价值培育中挖掘行为经济学的思政元素,并就其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入开展和实效增进提出一些方案设想。
二、文献综述
梳理现有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的相关文献,学者研究集中于:一是思政教育的融入基础。刘国光认为,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事实上脱离不了意识形态,脱离不了价值观念。中国经济学的教育既是意识形态的教育,也是分析工具的教育。[5]王艳秋认为,构建本土化课程理论体系、发挥专业引导功能、提升思政课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6]王晓青等认为,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思政需要融合学生的科学精神、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使学生从“专业技术人”向“社会理性人”转化,再进阶到“政治道德人”。[7]二是思政教育的融入方式。王小红等认为,经济学课程教学不能囿于对原有知识体系的讲解,要采取辩证对比性教学,从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内容以及方法方面进行改革。[8]马艳艳等认为,经济学通识教育全过程都应该体现思政教育。[9]张翼等认为,价值取向贯穿教学的设计、组织和评价,并通过价值引领体现在课程教学。[10]徐莹认为,要在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等环节中融入思政教育。[11]三是思政教育的融入路径。刘鹤等认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思政必须依靠科学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思维方式、严密的顶层设计、精干的教师队伍和扎实的教学实践加以推进。[12]孙亚南等从明确育人和育才追求,落实全员参与育人、完善人才培养保障措施、实施科学教学评价,改进高校经济学的“课程思政”。[13]马云驰从新素材、新理念和新视角三个维度,创新课程思政设计,进而提升课堂的有效性。[14]洪瑛楠从知识挖掘入手,通过知识模块的分类和整合,体现中国特色和价值观追求。[15]
综上所述,学者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有益探索,为行为经济学课程思政提供了方向。但行为经济学课程也有其特殊性,其不仅在理论上质疑了从古典经济学直到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也发现了传统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还修正了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等基本假设的不足之处。而且在研究方法上突破了市场“自然”数据面临“历史不能重复”“整体性”两大缺陷。有鉴于此,我们需在继承和发扬科学研究实证主义的基础上,通过思政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思政教学的持续改进,以闭环式螺旋上升的教学质量,于潜移默化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行为经济学课程思政的资源挖掘
从近年来的高校课程思政来看,其并非简单的“课程+思政”,也不是几句生硬牵强的“思政”“导入语”“插入语”“结束语”,而是基于学科知识的思想理念、价值规范、文化精神,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来优化内容供给。因此,作为研究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课程,行为经济学的思政建设须从课程教育性品质与逻辑缺失出发,站在育人价值的高度,从知识体系中“导出”教育性要素,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更好地推进课程的知识性与教育性一体化。
(一)在理论逻辑对比中坚定政治认同,增强道路自信
行为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经济学。在课程教学中,不仅要通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本问题的学习研讨,让学生了解当前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者遗漏,修正传统经济学关于人的完全理性、完全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以及偏好一致等基本假设的不足。而且要对比中国在发展和崛起过程中的转型经验与发展模式,使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土壤,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这是一条源于历史和逻辑统一,能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引领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为落后国家迈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经验和选择的正确道路。通过东西方国家发展理论的对比,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二)在理论历史对比中坚守党史国情,增强理论自信
行为经济学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反映。通过对多种理论的比较和评估、对单一理论的效力检验以及对不存在理论的规律发现,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对个人需要和意志的夸大甚至可以凌驾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之上,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却能将个人需要引入合理有效的范围之内,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所证明的理论指导,具备了立足人民的坚实根基,为解决当代世界重大问题提供饱含中国智慧的行动方案,使学生有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的坚强共识和坚定理论自信的巩固基础,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在实践中不断推进。
(三)在研究方法引领中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制度自信
行为经济学理论从经济学学科舞台的边缘走到中央,体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通过市场实验、博弈实验、个人决策实验的学习研讨,对照中国特色宏观调控与西方宏观政策在目标和工具上的异同,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在逆周期调节、保增速平稳换挡、强大反危机能力以及宽裕政策空间的巨大优越性,相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而是以其极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不仅从根本上规定了国家制度的政治方向、体现了国家制度的价值取向、确立了国家制度的法治导向,而且能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人身财产权利,激励学生将爱国、强国、报国的实际行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融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契合。
(四)在人文价值培育中凝铸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行为经济学价值理论的研究范式经历了从劳动剩余分配研究到要素分配研究,从定量化、技术化研究到制度化研究,从纯经济学研究向全部社会科学研究的三次重要转变,通过对公平、再分配与认同的学习研讨,让学生在借鉴共性经验基础上,了解中国增长奇迹、减贫奇迹、经济低波动运行、经济体制平稳过渡等一系列成功实践背后的经济学逻辑,以文化自强激发学生对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熔铸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
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彰显着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自信,启发他们成为有担当的高素质社会人。
四、行为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行为经济学课程的思政教学,在定位上,并非是对思想政治课的替代,而是为解决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课程与思政课“两张皮”所致的育人功能不彰问题;
在内核上,并非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的消解,而是将其作为讲授行为经济学“认识的彼岸”的理论指导;
在模式上,并非对传统经济学理论信仰和价值观念的割裂,而是在教学全过程贯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统筹课程顶层设计,推进“网格化”谋篇布局
1.明确思政教学目标。首先,由于行为经济学紧跟理论前沿和现实热点动态,难免会受到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冲击,这就需要教师在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结合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案例,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方向、深厚的爱国情怀,做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人。其次,由于选修“行为经济学”课程的学生大部分来自经管类专业,难免会选择与经济、金融相关的就业岗位,这就需要教师在专业知识传输的过程中,结合特殊岗位的工作特点,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再者,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诡谲多变,难免会出现不可预料的个人得失,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著名经济学家的心路歷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更好地应对未知风险。
2.深化教材编用改革。行为经济学教材从早期的论文集或某一领域的专论,到如今出现的面向本科生的优秀国外翻译教材和国内模仿教材,在理论层面只是着眼微观经济学领域,对博弈论和宏观理论未有涉猎;
体例编排只是各种理论的罗列,未能纳入统一的逻辑体系,甚至出现内容重叠现象。因此,中国特色的行为经济学教材的编写与使用,要突破西方经济学的局限和桎梏,紧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密切关注党和国家的重大经济实践,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教育。
3.构筑双师教师团队。高校课堂的思政教育和价值引领离不开各类课程教师的同频共振。行为经济学的授课教师要挑起“思政担”,在增强课程思政育人意识的同时,切实做到率先垂范,使自身言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为鲜活的元素;
切实增强理论运用,引导学生明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认清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
切实提升教育能力,使紧扣经济回应学生关切的思政案例被广泛地接纳,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
(二)完善课程教学设计,推进“全过程”育人实现
1.教学内容严把关。扎根中国大地的市场经济,需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行为经济学”课程。认真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开展公共品供给机制实验,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认真领会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开展市场外部性及其纠正机制实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认真领会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开展行为金融、资本市场及其信息效率、价格泡沫等实验,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2.教学方式勤改进。通过新类型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利用、非均衡博弈论框架的建立和实验验证、市场机制设计和政策设计方面的中外对照分析,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同时围绕亲社会行为的本土化、社会偏好与社会合作行为、博弈论和市场设计、跨期选择、行为劳动经济学以及教育、腐败、网络传播、个体决策和判断等细分领域的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3.教学阶段细实施。在新课导入环节,要预先设计好课程思政教案,做好经济案例的导入,使理论知识的传达和思政教育同步推进;
在课堂讲解环节,要借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行相关本土化理论实验的设计,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
在自主学习环节,要通过预留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独立价值分析和判断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领悟人生哲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嵌入课程创新创业,推进“体验型”产教融合
1.理论融入实践,激发创新精神。通过研究型的实验教学,将全面实验嵌入实验内容,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设计,并在实验过程能将理论的论断与实验结果作对比。这将有助于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对特定领域经济管理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总体设计和组织探索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程融入创业,激发实干精神。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孵化参赛项目”,在学习研讨过程中,为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大赛、创新杯、挑战杯等活动提供精确的数据和资料,练就创新创业的看家本领,避免决策失误。
3.专业融入社会,激发学习精神。通过本课程对现实经济的研究、经济运行规律的剖析、人类行为规律的揭示,培养和提高学生持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并依托教学科研平台、专业实践基地和校友会,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更好地了解企业、政府和社会,不断提升学生的企业管理能力、政治辨别能力、创新应变能力。
(四)落实课程评价体系,推进“多方位”效果检验
1.教师评价。一方面,通过授课教师课后的自主评价,在对优缺点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课程思政的紧密融合,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和价值引入,实现课堂教学的突破发展。另一方面,通过邀请其他专业或其他学院的教师听课,使授课教师全面了解本课程的教学情况,并结合各种反馈意见,形成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与改进报告。通过参加各级各类思政教学的讲座和培训,探索对学生进行更优化的教学,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2.学生评价。首先,将原来学生之间简单粗暴的横向比较转变为内在素质的纵向提升,将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的“三七开”调整为“四六开”或“五五开”。其中平时成绩关注学生素质的动态发展,更多地从出勤率、案例讨论、课堂表现以及课堂外的实习、调研等方面综合考核,期末考试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和思政要义的理解程度,更多的是从简答、论述、案例分析等主观题体现育人的价值取向。其次,通过对课程参与程度、经济学知识技能掌握程度、个人上课表现、小组内个人表现及贡献、思想政治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行自评,授课教师结合评价表因材施教。再者,通过班级内各小组就讨论参与程度、团队协作意识、帮助小组完成任务及奉献品质、对本节课知识点掌握程度、思维运用和逻辑推理能力相互打分,及时了解学习情况,更好地实现学习教育和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方福前.引进西方经济学40年[J].教学与研究,2018(12):67-79.
[2]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3]贾根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西方主流化遭遇重大质疑[J].南开经济研究,2003(2):3-12.
[4]王万光.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初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价值观导向问题及其课程思政教学设计[J].大学教育,2019(8):138-140.
[5]刘国光.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J].经济研究,2005(10):4-11.
[6]王艳秋.“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6):
144-148.
[7]王晓青,许成安.“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元素挖掘与实践路径——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0):139-142.
[8]王小红,张弘,张勇.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2):75-85.
[9]马艳艳,任曙明.“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教育实现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8):3.
[10]张翼,张禹.课程思政对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内涵要求与实现路径分析——以《计量经济学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7):
67-68.
[11]徐莹.课程思政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科学,2022(9):128-129.
[12]刘鹤,石瑛,金祥雷.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3):59-62.
[13]]孙亚南,王兴芬,张月.高校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的重大意义与实践指向[J].教育观察,2019(31):
128-130.
[14]马云驰.“课程思政”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5):218-219.
[15]洪瑛楠.基于“一条主线、二种方法、三个课堂、四个目标”的思政元素融入《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18):158-159.
(责任编辑:刘洁)
作者简介:冯娟(1986—),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商業经济。
猜你喜欢 行为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28期)2017-11-15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36期)2017-10-21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可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商(2016年27期)2016-10-17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高校公选课《行为经济学》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索科技视界(2016年2期)2016-03-30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消费行为研究商场现代化(2016年2期)2016-03-24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乡土型案例设计探究广东教育·职教版(2015年8期)201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