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义方,谭雪敏
(重庆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1]。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是体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和一个人精神状态的基本标尺,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伴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社会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道德问题引发了民众广泛关注。当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催生了形态各异的网络文化,并日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网络文化的复杂性特质干扰着人们对正确道德取向的选择,容易使人们陷入道德困境,致使社会生活频频出现道德失范问题,对社会治理和发展产生了极大阻碍。鉴于此,高度关注网络文化所引致的公民道德问题,引导公民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不断提高网络文化视域下的公民道德建设水平,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道德是人类社会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一切进步的道德在约束人的社会行为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层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公民道德的发展是促使网络文化文明进步的重要助推器,引导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
(一)提升网民文化认知水平的重要基础
认知是个体对社会事物进行的一种思想加工活动,公民道德素质的发展状态与其对网络文化的认知水平密切相关。一方面,丰富的道德知识储备能够提升公民对于网络文化性质的认知。道德能够教导人们区分好与坏、善与恶、应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从而使人们对社会事物的认知达到更高层级的水平。丰富的道德知识储备,可以引导公民明辨网络文化所传递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以便更加深入地认识和判断网络信息的优与劣、积极与消极。相反,缺乏道德知识的引领,社会成员在明辨网络文化优劣、划分界限时就会时常陷入混乱状态,以致将不良网络信息归纳入优质的网络文化中,甚至因道德标准模糊而导致行为失范。另一方面,良好的道德判断能力能够提升公民对于隐性不良网络信息的准确鉴别水平。不良网络信息通常以显性和隐性的形式呈现,显性的较易辨别,隐性的则相反。例如,某些影视剧作品总将消积道德观以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隐藏在看似正常的剧情中,导致道德判断能力缺乏者难以准确鉴别其中的隐藏信息。因此,提升公民道德判断能力,可以提高公民对隐性不良网络信息中隐藏信息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提升其对复杂网络文化的认知水平,准确鉴别某些网络文化所传达的消积道德观念。
(二)促进网络文化向上向善的重要保障
互联网作为现代化社会的信息传播载体,正日益成为不同思想文化的重要交流阵地。在网络空间里,网络文化表现出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世界文化共存的多元形态以及先进文化、陈腐文化并存的复杂局面。随着社会民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持续增长,网络中文化形态越发无奇不有。暴力、血腥、虚假、庸俗文化和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负面社会思潮在网络场域中的病毒式蔓延,影响着网民的道德意识,助长了社会不良文化风气的传播。尤其是某些网络媒体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推崇‘一切都是娱乐’‘娱乐吞噬一切’的价值理念”[2],常常混淆了文化的是非、美丑标准,以恶搞、低俗、非事实性、过分夸张的画面和情节来展现网络文化的作品往往更能获得网民的高度关注、赢取众多流量。因此,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道德意识、规范自身道德行为和推动网络文化向上向善。一方面,公民道德的发展能够引导社会成员清楚认识不良网络信息,警惕其对个人、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危害,进而在文化生产过程、交流过程中创作和传播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内容;另一方面,公民道德的发展能够帮助社会成员增强道德定力和道德责任感,自觉抵御不良网络信息的诱惑和侵蚀,为促进网络文化向上向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三)维护网络空间文化安全的重要支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安全关乎国家发展稳定、关乎民族团结和谐、关乎中国精神传承,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在要求。国家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现存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既包括维护语言文字、价值观念的安全,也包括维护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安全等。公民道德价值的发展状态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状态,“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3]。意识形态是文化安全的核心问题。互联网为外来文化提供了交流传播的平台,但也加大了外来文化对我国公民道德取向的干扰,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匿名性特征使公民道德意识变得模糊,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们保护本国文化的道德责任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重大挑战。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本国文化保护意识、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维护网络空间文化安全。此外,公民道德的提升还有助于增强网络空间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使一个国家成为整体,并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能够始终保持整体性的重要基础。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作用在于,通过对人们进行理想信念、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可使其进一步认识到本国文化所蕴含的深刻价值,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维护文化安全。
(四)助力网络文化市场治理的重要手段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4]网络文化市场治理是消除文化市场乱象、维护文化市场秩序、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和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之举。“治”不仅仅指法治,也包含德治,法治是国家的强制之治,德治是社会的教化之治。公民道德建设对网络文化市场的法治和德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助于降低法治运行难度、促进法律的实施。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是法治的主要形式和方法手段,法律的实施离不开道德的奠基和支撑。法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人,因此,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现程度必然受社会成员整体道德习惯的影响。社会成员整体道德水平偏高,就会减少法治实施过程中的工作量和降低工作难度;反之,则会加大法治实施过程中的工作量和增加工作难度。二是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助于营造崇德向善氛围、提升德治工作效率。德治能化解社会矛盾、广泛凝聚人心和提高道德觉悟,在促进网络文化市场治理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加强社会群体道德水平建设有利于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使其自觉遵循社会道德要求,严守网络文化管理规范,为网络文化市场的德治奠定良好且广泛的群众基础。
网络文化塑造着人的道德意识,在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但不良网络信息也会对公民道德意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造成诸多困扰,阻碍公民道德建设。
(一)公民道德建设意识易被淡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人格追求。”[5]337道德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对道德的追求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精神风貌。道德自觉性是人生命中的一种基本品质,是人的责任感、自控力的基本体现,其意义在于既能保证人的道德品质不变,又能防止人的道德品质异变。当前,以顺应文化市场为名的情节俗套、画面恶心、毫无营养的网络综艺、网络短片、网络小说、网络影视剧等层出不穷,这类低级趣味的网络文化往往给予社会大众刺激性和娱乐性的精神体验,收获了不少网民的好感和追捧。况且,在多元网络文化环境下,年轻民众占据了绝大比例,他们作为创作、传播网络文化的主力军,猎奇心理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所以,少数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自控力与是非辨别力较弱的年轻人群极易被不良网络信息传达的价值观所影响。长此以往,如果人们沉迷于刺激性和娱乐性网络文化所带来的精神快感之中,那么其自觉约束道德行为的坚定意志就会被削弱。
(二)公民道德认知取向易被误导
网络时代的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丰富了网络大众的社会生活,又束缚着人的精神世界。同传统社会相比,网络社会中的每一个体都是网络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因而网络环境下的文化冲突态势更加明显,正向负向网络文化的相互较量易使公民道德认知取向陷入混乱。通常而言,积极网络文化体现着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所要求的价值导向,具有引导公民确立正确道德认知取向的重要作用;相反,不良网络信息易误导公民走向错误的道德认知取向,如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宣扬有违社会事实的错误观点,造成人们道德认知模糊,将错误的、虚假的观点当作社会事实,使得“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基本价值观变得模糊轻佻”[6];某些新闻报道、影视作品、短视频等抛弃传统的社会道德感,倡导庸俗的名利观、娱乐至上的文化观、封建守旧的家庭与情感伦理道德思想等,使人们陷入低级趣味的文化陷阱之中,以致“一部分信息传播受众陷入伦理危机的漩涡不能自拔,使之距离至真、至善、至美之境渐行渐远”[7]。又比如,网络世界的后真相问题,当人的情绪化传播占据主导地位,真正的事实就容易被网络传播者淡化,一些网络受众在接触网络中的非真相信息时就会理所当然地选择相信,并在相信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被这些信息所传达的错误价值观所影响,进而导致道德认知取向偏离正确轨道。
(三)公民社会道德情感易变冷漠
道德情感是伴随人的道德认知的形成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人的道德情感既包括主体在自身道德观念支配下实施某种具体行为时所产生的心理体验,也包括主体根据一定道德观念去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心理体验。现代社会崇尚个性、自由、自我,但不代表可以抛弃对整个社会的道德责任感,但某些网络文化却在强化这种个性、自由、自我。例如,一些网络作品极力传播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观念,强调只注重自我感受,无所谓社会道德责任,割裂个人和社会的相互联系,使得某些社会群体在网络空间中的谩骂、欺诈、人身攻击、侵犯他人隐私等行为成为习惯,造谣、散播虚假信息等现象屡见不鲜。同样,一些网络旁观者的看客心理日盛,不仅不对此类行为加以批驳,甚至还津津乐道,这种网络行为背离了中华传统美德中“至公无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标准,助长了人们的利己意识,使得人们社会道德责任感日渐淡漠。某些以视觉狂欢为标准的超感官型影视剧、短视频改写道德文本,用媚俗、恶搞、违反人性和社会伦理的剧情内容和图像的呈现方式,向社会大众传递去道德化的思想观念。在强烈的感官冲击下,人们的理性意识和批判精神易被消解,容易丧失最基本的社会道德情感。
(四)公民社会道德行为失范易发
网络所具有的交互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征使网络空间成为了各种思想文化交锋的重要场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思想观念肆意蔓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网络受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在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网民“既是‘把关人’又是‘操盘手’”[8]。网络传播的隐蔽性为不良网络信息的扩散筑起了坚实的屏障,加之网络舆论缺乏有效监管,不良网络文化形态愈发多样、传播方式愈发随意。人们一旦长期接收并迷恋于虚幻而多彩的消极网络文化,网上网下不良的言论行为就会削弱人们的道德责任免疫力,甚至使其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某些自制力较弱、好奇心理和冲动心理较强的民众,在受到网络黄赌毒文化、反动网站中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后,极易在网络和日常生活中发布和传播违背社会道德的言论和视频,做出诋毁党和英雄烈士的吐槽、示威行为;一些网络追星文化过分强调粉丝为自家偶像拉票、打榜和反黑等,刻意去别家偶像微博、超话、粉丝群里“拉踩引战”,用毫无道德底线的言论诋毁他人,影响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的营造。此外,受娱乐性、功利性心理影响,网络环境下的科技传播伦理失范现象也屡见不鲜,某些营销号、博主等科技信息的传播者缺失科学理性,甚至故意扭曲科技传播信息的真实性,散布有违人道的虚假科技新闻,严重影响了科技传播效果和网络文化风气。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断追求人的道德境界的提升,始终致力于塑造完美人格和追求崇高道德。道德的养成是培养知、情、意、行的曲折式发展过程,面对复杂多元的网络文化,应坚持以文化人、以德树人、以法育人、以情感人,多措并举,使广大社会民众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标准。
(一)坚持以文化人,弘扬网上主旋律文化
文化是一种柔性力量,其功能在于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施加影响,实现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教化。以文化人就是要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领道德风尚、推动道德发展的积极作用。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阵地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包含了国家秩序治理、社会行为规范、公民道德教育等不同层次的目标任务”[9]。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公民将其内化为精神追求,自觉约束自身道德行为。多元网络文化弱化了核心价值观对人思想观念的影响,为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文化的内容与传播之中,发挥重点媒体、一般媒体的文化传播作用,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表现方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正能量文化声音抢占网络传播阵地,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二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道德智慧。其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10]164,是涵养公民道德的重要文化源泉。面对多元网络文化所引发的公民道德问题,必须发挥“‘互联网+’跨界矩阵、资源共享、实时交互、个性化等优势”[11],不断弘扬网上主旋律,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滋养道德建设。为此,要大力倡导古圣先贤讲仁爱、求大同的嘉言懿行,弘扬英雄烈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主义情怀,推崇扶正扬善、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等,让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让每个公民都能在中华文化的涵养中获得心灵与道德的升华。三要以精品文化文艺作品陶冶公民道德情操。追求文化的真、善、美是时代发展的应有之义,良好的网络文化发展氛围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公民的道德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5]325为此,网络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肩负起陶冶道德情操的责任,以创作正能量网络文化文艺作品为使命,提升作品的道德教育价值,使公民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
(二)坚持以德树人,深化公民网络道德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10]172-173以道德教育提升人的道德认知、陶冶人的道德情操、规范人的道德行为、改善人的道德品行,是预防和解决公民道德问题、培养合格数字公民的基础性手段。当今,多元网络文化时代已不可逆转,公民的道德认知、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已进入多元化的发展境地,道德问题愈发明显。一要强化公民网络道德知识教育。网络道德主要“以软性约束引导和规范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观念”[12],网络道德知识教育则是引导人们建立理性思维、进行理性认知的基础,对于道德知识的学习是人们准确理解、辨别社会事物的重要动力。为此,要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倡导网络伦理建设,积极引导公民自觉践行网络文明,自觉树立网络伦理意识,强化自身社会责任感,不断深化公民对网络文化的道德认知[13]。二要加强公民道德自律能力培养。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14]自律是个体道德言行的自我完善,而道德自律的关键在于人们不断进行自我改进与自我提升。“社会上的优秀公民,能够自知如何适度地做事而无需法律的外在强制。”[15]但在社会实际发展过程中,面对不良网络信息影响,人们往往难以保持自律。为此,要培养公民遵守网络道德秩序、自觉履行道德义务的责任,丰富公民网络道德实践,提高公民自我分析、自我判断、自我改正的能力,引导公民在道德实践中提升道德认知和道德自控力,自觉抵制不良网络文化的道德绑架。三要做好重点群体的道德教育引导。公民道德建设既要面向全体成员,又要抓关键、聚焦重点群体,尤其是道德失范行为严重、对全社会道德风尚有重大影响力的社会群体。应针对不同群体实施有效引导,特别应注重党员干部的政德建设,加强青年群体的道德教育,提升其心理疏导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公民道德建设效果。
(三)坚持以法育人,加强网络法治文化建设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内在要求。网络的隐蔽性、自由性特征影响着网络主体独有的理念与行为,在数字化的世界里,“法律法规的硬约束力出现滞后与‘真空’区域”[16],网络受众的公共空间意识与法律意识日渐淡薄,其行为态度与现实社会相悖,致使网络舆论乱象丛生,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取向。一要依法强化对网络活动的规范管理。法律是道德的保障,是网络文化监管的主要途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要“强化法律法规保障,把道德导向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17],这为治理公民道德问题提供了重要遵循。强化对网络活动的规范管理,要建立健全网络文化法律法规,从立法环节为推动网络法治文化和公民道德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不断加强执法、司法对网络文化的监管和惩戒力度;从执法、司法环节强化法律法规对公民道德行为的制约作用,着力加大对公民网络文化法律法规知识、网络文化违法违规案例的普及力度;从守法环节提升公民对法治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公民增强法治文化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坚守道德底线。二要加强网络法治文化工作队伍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至关重要。”[18]组建队伍是基础,培养人才是关键,要组建法律素质高、道德品质好、工作能力强、爱岗敬业的网络法治文化工作队伍,改善网络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壮大法治工作队伍力量,通过建立健全法治队伍工作机制发挥各级部门的职能作用、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从而提升网络文化的治理效率,为公民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三要强化网络法治文化宣传教育。法治文化建设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提升社会群体素质的重要手段,要打造多样网络法治文化传播平台和网络法治文化文艺精品,通过媒体平台开展网络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挖掘和充分使用网络法治文化教育资源,让网民在休闲娱乐中提升网络法治文化认知水平,增强网络法治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四)坚持以情感人,推进网络文化情感价值建设
情感属于心理学范畴,具有激发人们进行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作用,情感一旦产生,就能成为人们认知发展和行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情感涵盖了道德感与价值感两方面,人们对情感的输送能够引起社会群体在道德感与价值感上的共鸣。以情感人就是要将人的情感融入进网络文化的创作与传播之中,最大程度地突出网络文化的情感价值,让人们在接触网络文化的过程中提升道德感,从而不断增强自我道德意识和规范自我道德行为。一要丰富网络文化内容蕴含的情感因素。情感具有理性的一面,正向情感因素能使文化积淀更具温度和厚度,让人们在文化记忆和情感认同中获得情感教育,并进一步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为此,要准确把握时、势、事,以公民道德问题为切入点,结合人们思想发展动态和社会发展需要,适当赋予网络文化以情感价值,用网络文化中的积极情感因素滋养道德情感。二要改善网络文化内容的情感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在建立情境、促进理解、吸引注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今,新技术、新媒体成为了传统文化动起来、活起来的新工具,应在遵循情感真实性的基础上,将多元网络技术手段与网络文化内容创作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完善网络文化的情感表达形式,提高网络文化情感表达的质量,努力做到让民众感同身受。三要注重加大优秀情感型网络文化的传播力度。网络传播媒介虽扩大了网络文化的传播途径和传播范围,但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也极易被复杂的网络信息潮流所淹没,出现优秀文化作品传播度低、一般娱乐文化作品传播度高的局面。为此,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发挥各大官方媒体平台、商业媒体平台、自媒体平台和广播、杂志、电影、电视、音像等各类媒体工具的传播作用,让优秀网络文化所表达的情感价值融入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之中,让人人都能获得道德情感上的陶冶。
猜你喜欢 公民道德公民法治 传统仁爱思想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契合关系与糅合机制的探究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5期)2022-07-23论公民美育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3期)2022-06-15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伦理学研究(2020年3期)2020-07-02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系列论文之二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中国法治文化(2016年4期)2017-01-20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公民与法治(2016年13期)2016-05-17十二公民电影(2015年4期)2015-11-29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