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四巧”帮教师减负、提高区域游戏质量

“四巧”帮教师减负、提高区域游戏质量

时间:2024-11-23 18:30:01 来源:网友投稿

厦门市集美区侨英中心幼儿园 杜雪鹰

幼儿园区域游戏是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满足幼儿个别化学习需要,给予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在日常巡班的过程中,笔者经常听到教师说:“哎呀,最近游戏又不知道怎么推进了。”“为什么我们投放的玩具,孩子玩几次就不爱玩了?”……教师在区域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区域环境创设经验不足,方法单一;
区域游戏材料的提供缺乏层次性,未能及时更新和调整,无法助力幼儿深度学习;
教师在区域游戏材料的准备上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感觉负担过重等。教师的困惑,引发笔者思考什么样的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教师如何做才能提高工作效能。只有带领教师思考并解决问题,才能为教师“松绑减负”并提高游戏的质量,真正实现区域游戏价值的最大化。

资源是幼儿园开展活动的条件保障。每个幼儿园的地理位置、园所结构、班级空间等各不相同,蕴藏其中的资源也不尽相同。如果教师善于借助幼儿园的优势,将现有资源巧妙地融入游戏,就能有效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幼儿可能对生活环境中的资源熟视无睹、并未仔细观察。当教师巧借这些资源,把它们运用于区域游戏中,幼儿在与它们互动的过程中就能建立起新链接、形成新经验。从教师的角度看,整合利用现有资源设计游戏,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减负”。教师不再忙于制作玩教具,而是学会借力发力,将生活中可利用的资源纳入自己的视野,游戏变得更有趣了。

[案例一]

幼儿园新改造了一块种植园。有一天早晨,幼儿给菜地浇水时惊奇地发现菜地的土壤表面有很多蘑菇。他们一直蹲在那里观察,很兴奋地讨论:“这些蘑菇是黑伞伞白杆杆。”“像小鸟,还有嘴巴。”“像花朵。”“像雨伞。”……

回到活动室后,教师发现有几个幼儿在美工区用超轻黏土做蘑菇。分享时,教师请制作蘑菇的幼儿介绍他们的作品,其他幼儿却说他们的作品和菜地里的蘑菇一点也不像。教师认可幼儿的创作行为,却也觉得其他幼儿说的不无道理。教研时,该教师将自己的困惑提出来,请教研团队帮她“支招”。教研团队认为可以将室内、室外资源整合,鼓励幼儿继续近距离观察蘑菇,因为表达表征需要建立在充分感受、欣赏的基础之上。该教师接受教研团队的建议,引导幼儿回到菜地现场,并提供了纸、笔等工具,方便有兴趣的幼儿边看边画。同时,教师调整了美工区的材料,提供了一些剪好的蛋托、小纸杯、超轻黏土、颜料等。

之后,常常有幼儿到菜地观察、绘画蘑菇。他们的观察更仔细,不断发现“新大陆”(蘑菇的形状、颜色等):“老师,你看我画的低着头的蘑菇!”“老师,它们有大有小。”“蘑菇身上有一点一点白白的。”……在美工区制作蘑菇的幼儿越来越多,有的幼儿还向教师提出蘑菇是长在土里的,因此拿着纸盒到菜地里装了一盒土。幼儿越做越兴奋,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自己做的蘑菇和菜园子的蘑菇“像不像”,有的幼儿还用白色颜料刷在“蘑菇柄”上,最后把“蘑菇”种到“地里”,并感叹:“老师,这也太好玩了吧!”

“案例一”的“巧”,在于教师有整合资源的意识,通过倾听幼儿和教研团队的意见,利用现有资源,引导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愉悦地参与游戏。教师对资源的“巧”运用,“巧”整合,有助于动态地引发幼儿的自主创造和参与。

教师在创设区域游戏环境时,应考虑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因地制宜地巧借空间优势来提升游戏的质量:首先,区域空间应结合班级设施、设备的位置进行划分,做到过道流畅,便于幼儿进出、疏散,确保安全性。其次,区域的安排应结合班级环境的特点(水源、采光、高低等)进行设计,做到动静分离,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培养幼儿的专注力。

[案例二]

大班幼儿近期在户外活动时迷上了玩游戏“愤怒的小鸟”,有扔纸球的,有利用弹弓弹射的。有的幼儿在班级科学区也玩起“弹弹乐”的游戏。班级活动室的空间小,弹出去的球容易打到其他区域的幼儿;
玩“弹弹乐”的幼儿非常兴奋,动作和声音很大,干扰了其他区域的幼儿。

教师看着幼儿专注于自制弹射器,思考:幼儿探索的兴趣正高涨,要阻止他们的游戏吗?有没有可以调整的地方?于是教师组织幼儿现场讨论,提出问题:“你们的游戏影响到别的小朋友了,有办法解决吗?”几个幼儿围坐在一起讨论,有的幼儿说可以小声一点,有的幼儿说要围个栅栏,有的幼儿提议把科学区搬到走廊……教师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方法都试一试,同时教师也寻找更适合的场地。

幼儿搬来围栏,发现占空间又不能挡住弹射出去的“子弹”,把科学区搬到走廊,他们又发现没有材料可以帮助固定游戏中需要用到的橡皮筋。于是,教师带他们到寝室,说:“你们觉得寝室怎么样?有绑橡皮筋的地方吗?”幼儿兴奋地指着上下床的扶手比画:“我们可以把橡皮筋绑在这里,这样弹到窗户上,小球也不会打到小朋友!”几个幼儿一致同意在寝室里玩“弹弹乐”。

接下来的日子,多名幼儿每天在寝室里改造他们的“神器”:尝试使用数量不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进行弹射,同时尝试用各种材料当“子弹”,探索哪种材料能穿透数量不同的报纸……幼儿不断发现问题、调整改进、梳理总结。教师在旁观察、记录,并适时提供支持。

“案例二”的“巧”,在于教师巧用空间,在尊重幼儿游戏意愿的同时因地制宜地进行调整,即做到放手又不失引导,有效地支持幼儿游戏。当区域游戏空间受到场地的限制时,可能会影响幼儿在游戏中的进一步探索和深度学习。幼儿园内场地有限,而不同的游戏对空间布局的要求有其特殊性,因此教师应追随幼儿的探索,及时调整游戏空间,允许并支持幼儿根据游戏需要充分利用场地资源,才能助力幼儿的持续探索和学习。

区域游戏之所以深受幼儿的喜欢,关键在于它能够满足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的需要,因此区域材料柜里的材料应具有多样性、层次性与挑战性。高结构材料功能固定,教育性强,但灵活性小,幼儿容易玩一段时间就不感兴趣了。有的教师投放较多高结构材料之后,发现幼儿对材料没有持续探索的兴趣,会抱怨幼儿不够专心。有的教师则会观察并反思:“为什么幼儿不爱玩?怎么才能变得好玩?”智慧型教师不是直接将玩具收起来,而是就地取材,将高结构材料中的教育价值迁移到其他可替代材料中。

[案例三]

中二班科学区投放了一组斜坡滚物的材料,其中有多块斜板,板上的花纹各不相同,每块板长都是44厘米。这组材料刚投放时,幼儿很感兴趣,拿着小车在斜坡上比赛“谁的车跑得快”,但玩了几天后幼儿的兴趣降低了,材料四处散落,谁也不去理会。

教师发现了幼儿对科学区材料缺乏兴趣的问题,但没有马上介入,而是开始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她发现提供的现成斜板较短,两个幼儿把小车一放,一眨眼工夫小车已经到底,根本分不出胜负。教师明白了幼儿不感兴趣的原因,目光落到班级阁楼处的滑梯,心中灵光一闪:能否利用现成的滑梯把斜坡变大、变长,从而引发幼儿关于斜坡的更多探究行为?教师指着滑梯对幼儿说:“小车在滑梯上行走和在斜板上行走会有什么不一样呢?”幼儿一听,可来劲了,马上行动起来,一开始在较低处的坡上让小车滑下去,后来搬来了椅子,站到上面把小车从更高的坡上滑下去。幼儿兴奋得不得了。之后,教师观察到幼儿每天都在尝试不同的玩法:让小车同时从同一高度出发进行比赛;
在坡面上设置障碍,看谁的小车会被卡住;
让小球滚下来撞击地上摆放的饮料瓶……游戏过程中,幼儿还针对滚动时会产生噪音而自发寻找材料进行降噪处理;
为保证游戏的公平,讨论各种配套的游戏规则并及时将结果记录下来。

幼儿关于斜坡滚物的探究持续了一个多月,还把活动延伸到户外的滑梯、安吉梯等器械上,寻找各种能够滚动的物品,如大小轮胎、各种皮球等,乐此不疲地探索着。

“案例三”的“巧”,在于教师有着敏锐的洞察力,通过观察、分析,寻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后巧妙地就地取材,用一句话引发幼儿对班级现有材料的关注,实现高结构材料与低结构材料的自然转换,同时将高结构材料中蕴藏的教育价值迁移到新材料上,推动幼儿在游戏中的深度学习。这反映了游戏环境的“准备性”与“非准备性”问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幼儿园教师都致力于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准备的环境,环境规划、材料提供都强调目的性和计划性。这种准备性使得幼儿园环境日趋静止和同化。当区域游戏中投放的高结构材料不适合幼儿探索时,适时变通并不会破坏游戏材料的目的性,反而能够激发幼儿更多的探究兴趣。这种“非准备”环境能够更好地适应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复杂性和差异性,促进幼儿在游戏中自主观察、思考、交往和探究。

幼儿作品是幼儿区域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环境随着幼儿的参与而不断丰富,常常会出现活动室某个区域里到处都是幼儿作品的情况。面对幼儿作品的不断增多,不同教师采取的方法不同。有的教师觉得幼儿作品已经很多了,就不再展示幼儿作品了;
有的教师继续展示,使得班级环境变得很杂乱;
有的教师则采用更新的方法,定期更换展示的幼儿作品;
还有的教师则善于通过改变位置、改变用途的方法来利用幼儿作品,优化游戏环境。

[案例四]

大四班的美工区,每天幼儿都希望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美工墙很快就被布置得满满的:有“古厝美”主题背景下的各种闽南古厝作品,有美术欣赏后创作的作品,有幼儿痴迷于其中的马赛克拼贴画,有全班幼儿的毕业自画像……美工墙面看似丰富,但又显得有点杂乱。业务园长在巡班时,向大四班教师提出美工区作品太多、布局太满等问题,但执教教师觉得杂乱点没关系,幼儿想把作品展示出来,教师就要尊重、支持幼儿的想法。

年段教研组以“班级美工区来找茬”为主题,带着各班教师以走班的方式开展现场观摩教研。参与教研的每位教师结合观察记录表,围绕“你看到的亮点”与“你觉得可以调整或者提升的地方”两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四班的问题被几个教师看到并提出,同时也给出了建设性意见。有的教师觉得作品展示一段时间后已经满足了幼儿的意愿,但长期不变的环境容易造成视觉疲劳、空间浪费,建议可以将部分作品收起来,调整布局,适当留白,激发幼儿继续创作的兴趣。

大四班教师通过教研活动,重新审视和评估了美工区,提出了三个思路:第一,将美工区的毕业自画像调整到旁边毕业专区的墙面上,进行整合。第二,将密集的闽南古厝作品从墙面上取下来,让墙壁留白,再结合最近开展的亲子活动“走进古厝”,借助幼儿已有经验,听听他们对于古厝作品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第三,增加马赛克贴画作品,为毕业画展做准备。

教师的这一改变犹如一块石头激起千层浪,幼儿的创作热情再次被激发。幼儿对取下的古厝作品进行加工创作,在房子与房子之间画上了桥梁、石子路、草地和池塘,还添画了人物。经过几天的改造,一幅美丽乡村图展现在大家眼前。同时,幼儿决定在毕业自画像周边加上相框。相框需要多大呢?幼儿自己量尺寸,剪边框,还剪、拼、贴出“我们毕业了”的字样。

“案例四”的“巧”,在于教师能盘活资源,转变幼儿作品的用途,对一成不变的环境进行重组。教研活动唤醒了教师的空间优化意识,帮助教师学会主动反思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区域游戏环境和空间会因为主题的不同而陷入“碎片化”,而受场地限制,不同区域游戏中的幼儿作品无法被长时间地展示。只有当教师能够以综合融通的“一体化”视角打破不同主题、不同区域、不同游戏、不同活动的壁垒,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出发,以幼儿的探索逻辑为起点进行环境追踪,将静态的幼儿作品灵活转变为可供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区域材料,才能真正做到以幼儿为中心,提升区域游戏质量。

游戏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事,不需要教师埋头苦做,而是需要教师巧思巧做。“巧”是基于对游戏精神的理解与践行,对幼儿年龄特点及已有经验的了解,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我们期待教师摸索出更多的“巧”方法,自我提高,做一个优秀的智慧型教师,更好地支持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发展。

猜你喜欢 蘑菇教研区域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今日农业(2021年16期)2021-11-26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学术界(2016年10期)2016-11-10爆图团妇女之友(2016年9期)2016-11-07蘑菇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1期)2016-08-12分区域小学生导刊(2016年34期)2016-04-11蘑菇伞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5年2期)2015-06-16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8期)2015-02-27区域民生周刊(2012年10期)2012-10-14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体育师友(2011年4期)2011-03-20

推荐访问:减负 区域 提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