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守欢 胡泽方 郭彬彬
摘要:随着5G、AI、4K超高清等新兴技术不断普及,智能媒体成为新媒体发展的趋势。新传播格局的确立,要求广西民办高校与时俱进地抓住媒介素养教育中的新转向,利用自身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灵活性和特色化特征,创新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文章在分析智能媒体时代媒体生态特征的基础上,从广西对东盟传播、广西民办高校学生媒介素养培养、广西民办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等视角明确广西民办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并以广西外国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对广西民办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实践成效进行定性分析,得出课程教学中存在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单一、教师的教学理念偏离智能媒体发展趋势以及教学目标执行散乱等突出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跨文化传播能力及智能媒体应用能力,培养符合面向东盟智能媒体化传播新转向的复合型国际传媒人才,文章提出根据媒介素养的能力、认知、参与这三个维度,分别构建媒介实操能力课程、媒介认知课程、媒介素养拓展课程这三大课程模块,形成阶梯式、差异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群,最终服务于中国与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交流合作及广西RCEP自贸区建设。
关键词:智能媒体;
广西民办高校;
播音主持专业;
媒介素养教育;
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
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6-0126-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广西教育科学规划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全球化智能媒体传播下广西民办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ZJY685
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民办高校快速发展,办学活力持续增强,其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一直秉承审时度势、服务地方的理念,不断探索特色教育之路。目前,广西共6所民办高校开设播音主持专业,普遍开设了一系列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解读、批评能力和对媒介及其信息的应用能力。广西外国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自创立以来,历经10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媒介素养教育系列课程,专业教师团队基于新文科发展理念及智能媒体发展趋势,完成了有机衔接、统筹兼顾的媒介素养教育创新实践。
一、智能媒体时代的媒体生态特征
(一)内容场景化
如今,在大数据分析、智能算法及推荐技术的应用下,数据新闻、游戏新闻、短视频新闻、微短剧等内容朝着场景化方向发展。图形动画、视频等动态视觉符号被更多地使用,视觉符号的形式和类别从单一的文字、图片、图表发展为多元化的集视频、动画、图文于一体的可视化符号,到场景化符号的转变,场景内容不断扩充。同时,媒体更注重视觉符号的艺术表达与视觉吸引,场景张力不断提升、内容呈现的内涵越发丰盈,唤起了用户的情感共鸣。媒体内容场景化呈现,是其在设计美学、技术应用、用户体验等深耕的结果。场景化作为媒体内容可视化生产的一种全新的专业理念,在催生用户兴趣、唤起情感共鸣、适配用户需求等方面折射出强大的魅力,成为媒体发展的突出特征與创新转向。
(二)媒体泛化
媒体泛化表现为媒体智能化和智能媒体化两个层面[1]。媒体智能化是指媒体使用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不断升级,建立了新的媒体范式的进程。智能技术既使媒体融合加速,也使媒体功能迅速泛化、转型。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的出现,预示了社会中万物皆可为媒介的复杂场景,自动化机器智能的勃兴、传统采编岗位的锐减昭示了人类主体性历史的岌岌可危,呈现出人机共生背景下的合作与博弈。智能媒体化是指人类智能通过媒体功能的升级得以呈现,使媒体演变为超级媒体。人类智能的媒体化是从“人类+媒体”走向人机交互与融合的人的媒体化升级,是人类自身的对内挖掘和向外拓展。智能媒体化和媒体智能化使人的世界、物的世界、信息世界在新一代智能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过程中不断地实现连接、交互与融合,持续生成新形态的智能媒体,拓展并模糊智能传媒的边界。
(三)传播平台化
智媒的初级传播模式是在媒体现有业务流程中的各环节加入人工智能模块,实现信息采集、图文及视频创作、智能审核与分发等全流程智能化,而智媒与平台的结合使智媒传播平台化成为一种更为高阶的传播模式。
平台以技术实现数据聚合,为参与传播的各方要素提供联动及创造价值的空间。根据何塞·范·迪克等人的观点,由于媒介技术的发展,数字平台成为人们交流、互动、获取信息和进行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促使平台社会的诞生,社会经济流动越来越多地受到由算法和数据驱动的全球化在线平台的影响[2]。近年来,社交媒体、短视频媒体等数字平台的出现,使平台成为人们生产与生活实践的基础设施,并实现了对社会行业乃至社会制度及其运行的深度渗透[3]。当前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跨国数字平台正在推动媒体智能传播的平台化进程,并且成为跨境、跨族群、跨语言的国际传播新型基础设施。
随着AI主播、VR沉浸式新闻、AR文旅项目相继出现,元宇宙、AIGC(人工智能生成技术)进一步发酵。近年来,整合了5G、AI、AR/VR、区块链等各项新兴技术而创造的智能媒体开始大显身手,全新的智媒时代正加速到来。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一)媒介素养教育内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众传播媒介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影的普及给社会带来了大众流行文化。这种文化被众多社会学者认为是一种“劣质”“低级”文化,其所体现的价值观往往与精英阶层所倡导的价值观相悖,大量社会问题的出现,如青少年文化趣味的腐蚀也被归结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产生。在这一背景下,英国学者利维斯最先提出了主要针对青少年的“媒介教育”,目的是使其有能力对美国大众传播工业所制造的大众文化予以甄别与抵御[4]。他认为媒介素养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培养人们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5]。
在国际上,“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和内涵至今尚没有统一的定论,这主要与媒介的动态发展及媒介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程度有关。伴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突破及人们认知的拓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经过演变,发展成为一种多含义、多角度和多层面的概念[6]。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
1.对于面向东盟传播需求的社会价值
在智媒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成为新形势下对东盟传播的聚焦点。广西肩负着向东盟国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历史使命,是对东盟传播的人才培养重镇。融媒体、智能媒体对外传播功能更为强大,利用好新媒体更需要具备媒介素养[7]。目前,广西缺乏既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和中国知识话语体系,又能够根据地域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差异独立策划并进行精准对外传播的国际化人才。
2.对于民办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培养价值
广西民办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将已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可以提升媒介素养教育质量,改变广西民办高校办学资源有限、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现实。以广西外国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从事传媒行业口语传播甚至跨文化传播工作,其媒介素养关乎内容传播效果,甚至有可能影响到舆论导向和价值观引领[8]。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打造符合智能媒体传播需求的国际化传媒人才。
3.对于民办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开创价值
目前,围绕广西民办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智能媒体传播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研究尚未展开,这与媒介技术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不相称的[9]。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创新是建立在新文科跨学科背景下的,对内打通媒介素养教育的一至四年级各个课程,对外与专业课程相衔接,并为其提供可持续的媒介素养能量,不仅提升了广西民办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还为广西民办高校新文科建设提供了创新思路。
三、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现状
以广西外国语学院播音主持专业为例,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波及面广,贯穿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涯,自专业建立以来,每一个学生都学习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
从课程调查数据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自身还不具备在智能媒体发展大背景下有效筛选、判断和评价媒介信息,并独立地创作与传播媒介信息的能力。
(一)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单一
学生的创造力及语言、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弱。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自媒体等新媒体形态多元化、传播全球化的背景下,学生还无法根据不同的传播对象和不同的媒介形态灵活自如地转换传播方式,难以匹配国内外文化传媒产业新变革对人才的需求。
(二)原有的以传统媒体播音主持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不够准确
国际传播类课程教学还停留在围绕传统媒体进行的职业技能培养,没有做到因时而动、因势而变。对媒介素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职业化课程模块的划分导致媒介素养培养路径尚未打通,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模块下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不一的现状。
(三)教师教学目标执行整体性不足
教师在执行课程教学时各自为政,教学目标不成体系,在融入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没有将媒介素养教育目标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梳理清楚。因此,在全面系统地对国际传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进行统筹安排和优化设计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四、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媒介素养教育维度与目标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认为,媒介素养即公众面对媒介信息时的获取、分析、评价、生产和传播能力[10]。结合媒介素养概念及智能媒体发展背景下媒体生态特征,可将媒介素养教育分为三个核心维度,即能力维度、认知维度及参与维度。从能力维度来看,媒介素养教育应关注公众在复杂的媒体生态及海量信息环境中高效获取、筛选信息的媒介化生存技能,此外还应培养其跨媒体编辑及再生产内容的能力。从认知维度来看,媒介素养教育要聚焦于公众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公众在海量信息与数据流中,能够理性阅读理解和独立分析判断,识别并抵御在媒介环境中侵犯隐私及匿名的潜在风险。从参与维度来看,媒介素养教育重视公众自由地进行媒介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及传播的实踐能力,尤其是进行跨媒体创作和传播的能力。
这三个维度之间总体为一种阶梯式的演进关系。能力维度为“低阶”,是公众在媒介化环境中必备的基础生存技能教育;
认知维度为“中阶”,是公众面对海量信息及算法体系时,保持批判性理解与价值导向正确的思想意识教育;
参与维度为“高阶”,强调公众在具备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参与跨媒介互动、叙事及传播的实践能力教育。
(二)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群与课程模块设置
广西外国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设了十余门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根据媒介素养教育的能力、认知和参与等维度,构建媒介实操能力课程、媒介认知课程、媒介素养拓展课程这三大模块的阶梯式、差异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群[11]。
媒介实操能力课程模块以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英语访谈训练等新闻传播与影视制作实践课程为主体,使学生能自如地根据不同媒介及语言的符号规则独立进行双语内容创作与传播[12]。主要通过新闻采写训练、视频创作训练、双语口语训练等实践内容,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媒介行为模式、跨文化意识[13]。
媒介认知课程模块以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等新闻与传播基础理论课程为核心,培养学生对媒介发展趋势的认知,对媒介及其信息进行价值认知、判断与筛选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传播、判断、思辨能力,引导学生提升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职业素养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牢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14]。
媒介素养拓展课程模块是基于以上两个模块的进一步拓展,包括新媒体创新与策划训练、全媒体主持等课程。在前两个模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智能媒体技术适应、人机协同、跨文化传播能力[15]。通过整合前两个模块,三个模块相互联动,形成统一的有机体。一方面注重更新学生播音主持的创作观与受众观,引导其在智能媒体技术思维下熟练运用智能化与算法化创作内容,为培养学生未来与智能虚拟主持人协调工作做好充分的思想与技术准备;
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保持人性化的本质特征,将关注视野提升至国际层面,充分展现国际化视野和人文情怀。
(三)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群实践活动平台勾连
根据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现实需要,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群设置了课程实践环节,针对每门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做了相应的实践教学设计。将课程实践融入一年级的基本功大赛、二年级的播音创作大赛、三年级的主持人大赛以及每学年度的期末学训展演,重新明确各项比赛中对学生媒介素养的考查。此外,广西外国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传媒策划方向开设了新媒体采风作品发表会,中英双语播音方向举办双语短视频大赛。教师在指导学生准备参赛作品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恰当使用智能媒体、分析判断媒介信息;
鼓励学生探讨媒介化社会、数字化生存、智能媒体及其技术的批判性使用等话题;
在比赛评分规则中,细化学生的多媒体认知、使用等细则的分数,提高学生对自身媒介素养的认知。从作品内容选题、拍摄脚本、拍摄技巧到后期等全由学生自行决定,教师仅在关键时候起指导作用,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群的课程实践结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媒介素养的特征,顺应智能媒体广泛传播的需求,不断提升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使广西民办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更加完善,也是广西民办高校服务于RCEP区域开放合作背景下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及交流合作的一种新尝试。
五、结语
智能媒体时代,广西外国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媒介素养教育创新实践为广西民办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建设提供了蓝本。该教育实践通过理顺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研究现状,探讨当前智能媒体发展背景下媒体生态特征,明确媒介素养教育的維度与目标,使媒介素养教育更具针对性与有效性。媒介素养教育创新实践的后续成效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本科毕业作品创作中,学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选择新媒体作为选题类型,选题内容能够关注全球性公共事务议题及双语跨文化传播;
二是每年毕业生就业信息显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从事了短视频博主、直播带货以及跨境电商带货主播等相关工作。希望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创新实践,服务于“一带一路”智能媒体化传播新形势,在提升广西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实现广西民办高校办学特色鲜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吕尚彬,黄荣.智能时代的媒体泛化:概念、特点及态势[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5):114-120.
[2] 何塞·范·迪克,孙少晶,陶禹舟.平台化逻辑与平台社会:对话前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主席何塞·范·迪克[J].国际新闻界,2021,43(9):49-59.
[3] 何塞·范·迪克.平台社会:互联世界中的公共价值[M].孟韬,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23:3-22.
[4] 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11-13.
[5] 孟丽.媒介化社会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三重视角[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81-188.
[6] 陈虹,郑广嘉.国际新闻主播核心素养认知研究[J].当代传播,2015(6):33-36,39.
[7] 殷志,谭军红,王莉芬,等.关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体素养培育和提升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8):18-19.
[8] 杨青峰.智能化转型重塑传统媒体竞争优势的机理与路径研究[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22.
[9] 徐晓敏.智能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9(20):78-79,84.
[10] 黄旦,郭丽华.媒介观念与媒介素养研究:20世纪西方媒介素养研究综述[C]//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80-201.
[11] 姚姿如,喻国明.试论媒介化时代媒介素养教育新范式及逻辑框架[J].中国出版,2021(3):26-32.
[12] 张舒予,赵丽,周灵.视觉—媒介信息素养:新综合性素养的概念提出与教育实践[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3(6):32-39,48.
[13] 彭近洋.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提升策略[J].传播与版权,2016(3):15-16,19.
[14] 卢峰.媒介素养之塔:新媒体技术影响下的媒介素养构成[J].国际新闻界,2015,37(4):129-141.
[15] 栾轶玫.智能时代的智媒素养[J].视听界,2021(3):125.
作者简介 廖守欢,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媒介素养、 国际传播。
胡泽方,经济师,研究方向:影视编导、新媒 体传播。
郭彬彬,一级播音员,桂林学院传媒与新闻学 院播音系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播音主持。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教育创新路径 浅论信息时代下的媒介素养教育东方教育(2016年13期)2017-01-12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年14期)2017-01-04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浅析研究青年时代(2016年19期)2016-12-30“互联网+”时代经济新闻宣传工作的发展路径探析新媒体研究(2016年19期)2016-11-18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新闻爱好者(2016年10期)2016-11-18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中国新通信(2016年16期)2016-10-18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刍议考试周刊(2016年67期)2016-09-22新媒体视角下的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科技视界(2016年9期)2016-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