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姝(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国际科技竞争态势日趋加剧,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受到一定影响,科技发展越来越依靠基础研究的支持。加强基础研究,是现阶段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打铁必须自身硬”,加强基础研究的关键是要全方位提升基础研究能力。
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是提升科技实力的根本。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基础研究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基础,也决定未来科技发展的潜力。我国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扎扎实实提升基础研究能力,以更强的基础研究提供更有力的科技发展支撑。
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是促进产业发展的保障。基础研究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开关。基础研究不强,即使技术创新很强,产业发展也更容易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传统路径,难以抵御风险,难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缺乏基础研究的支撑,难以真正走上自主创新的路径。只有提升基础研究能力,为技术发展和产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才能不惧外部环境变化,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并以有效的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是促进国际合作的抓手。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有效的国际合作对于国家的发展、世界格局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基础研究更多是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科学问题。如在解决全球发展面临的共性科学问题时,气候变化、生命健康等领域的基础研究较少涉及国家利益,在这些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国际合作,有助于各国之间增加信任、打消疑虑,形成研究合力。只有基础研究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我国在科学界才更有号召力,才能够更有效地担当起发起、引领基础研究领域国际合作的重任。
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基础研究发展水平的影响之下,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支持程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础研究总体上起步晚、时间短、底子薄,现阶段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制约我国基础研究能力提升。
一是基础研究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人才是开展基础研究的最根本因素。《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23》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为50.91万人年,仅占R&D人员全时当量的8.01%。虽然自2019年以来,该比例稳定在8%以上,但是与当前阶段我国急需提升基础研究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相比,基础研究人才从总量上仍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同时,从基础研究人才分布结构上看,企业基础研究人才非常缺乏。企业拥有全国绝大多数R&D人员,但基础研究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等,2022年企业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为2.15万人年,仅为全国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的4.2%,仅占全国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的0.4%。企业作为基础研究的生力军,缺乏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一方面不利于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领域开展有效合作,提升已经进入“领跑”“并跑”区域企业的科技领先优势。
二是基础研究人才潜心研究的状态仍不足。一方面是基础研究经费仍然以竞争性项目为主,对于基础研究人才的稳定性支持不足,基础研究人才仍需要不停地竞争科研项目。因此,基础研究人才难以在一个方向持续、潜心研究,而是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重点以适应项目设置方向的需求,不利于长期积累实现科研突破。另一方面,基础研究人才需要面临各种考核评价。当前的评价仍然以量化考核为主,导致基础研究人才需要不停地出“短平快”的论文,难以潜心在一个领域持续开展研究,不利于基础研究能力的积累和提升。
三是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之间缺乏有效桥梁。基础研究产生的很多知识都是可以公开获取的,并满足社会发展公共需求,因此基础研究成果对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基础研究成果从产生到真正推动产业发展,一般都需要经历相对较长的时期,如20世纪早期,量子力学被看作是物理学家的自娱自乐,但在100年后的今天,量子领域已经成为主要国家必争的科研和产业领域。在基础研究向产业应用转变的过程中,需要科研人员与企业不断地沟通碰撞,以加速具有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成果尽快向产品端转化,提升科技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当前,在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间,仍然缺乏有效的机制来加速这一过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领域合作不多,校企融合协同创新不足,合作领域很少覆盖到基础研究等研发链条前端。
为夯实有利于基础研究发展的制度基础,尽快提升我国基础研究能力,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向科技创新成果转变,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建议从人才培养体系、经费支持体系、人才考评体系、国际合作体系、成果转化体系等方面进行优化,形成合力。
一是夯实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体系。深化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全流程的有效支持。在青少年阶段,注重培养科学兴趣,强化科学思维,引导有能力、有理想的青少年在高等教育专业选择和未来职业选择时,倾向选择科学研究职业。在高等教育阶段,夯实自然科学等基础学科基础,给予本科生更多参与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机会。加强基础研究学科领域的硕士、博士培养,在给予其更多参加导师研究课题机会基础上,探索设立、开展针对在校生的小型基础研究支持项目,鼓励他们根据自身兴趣需求开展相关研究,培养锻炼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
二是完善基础研究经费支持体系。在经费投入方面,保持基础研究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中央投入,保障基础研究经费总量,同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引导地方财政根据当地发展需求,设立相关基础研究项目,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在经费使用方面,扩大长周期、持续性基础研究资助范围。对于基础研究人才,探索“跟人”资助,不以竞争性项目方式予以支持,而是遴选一批有潜力的基础研究人才给予5~10年的持续性资助。同时,进一步放宽基础研究经费使用限制,更大范围地落实“包干制”为主的基础研究经费使用模式。
三是优化基础研究人才考评体系。加快落实基础研究人才长周期考核评价体系,落实代表作评价。减少对基础研究人才在论文数量、经费数量等方面的量化考核,鼓励基础研究人才遵循研究兴趣开展自由探索,根据国家使命要求参加战略导向的基础研究,以及积极与企业合作,促进基础研究支撑产业发展。用人单位应落实分类评价,对于开展不同类型基础研究的人才设定不同的考核指标,如论文质量、国家任务完成情况认定等。
四是构建基础研究国际合作体系。主动设置国际合作基础研究议题,积极牵头开展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打破国家之间的界限,为人类共同利益加强基础研究支撑。鼓励基础研究人才积极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扩大研究合作范围,提高研究影响力。
五是探索基础研究市场支持体系。进一步明晰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的范围,更加有效地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优势,扩大该联合基金覆盖范围,进一步引导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与国家、地方自然科学基金合作。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人才及条件优势,尽快解决在基础研究层面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猜你喜欢 基础科技人才 人才云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不等式”基础巩固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22年6期)2022-06-05“整式”基础巩固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21年10期)2021-11-22忘不了的人才之策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留住人才要走心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人才争夺战”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科技助我来看云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7年9期)2018-03-15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7年4期)2017-06-30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6年6期)2016-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