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美玉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畜牧兽医站 福建南平 353000
猪链球菌是一种具有荚膜的革兰氏阳性球菌,有多种菌株,部分菌株可感染人,属人畜共患病。
发病范围广,不仅会给养殖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而且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也有潜在威胁。因此,养殖场应在日常管理中加强该病的防治, 避免猪和其他动物及饲养员之间发生交叉感染。发现有症状表现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障猪群健康, 从而加快生猪产业的发展。
猪链球菌病的病原是猪链球菌, 该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一种具有荚膜的革兰氏阳性球菌,且还是兼性厌氧菌。在细菌培养过程中,经24 h 培养,见灰白色、光亮的小菌落,菌落周围有溶血现象。
该病依据抗原型可分为9 个血清型, 在临床上检出的致病性猪链球菌多为1 型和2 型, 对外界不良环境抵抗力较强,在空气、灰尘、肠道或土壤中均有存在。例如在60 ℃水中可生存10 min, 在50 ℃水中存活长达2 h,在室温下可存活1 d,0 ℃时依附于灰尘或粪便可存活1~3 个月。
对比较干燥的环境极度敏感,尤其是在60 ℃时可0.5 h 内杀死病菌,通过太阳直接照射2 h 可杀死病菌,100 ℃沸水中可瞬间杀灭。
常见的消毒剂如0.1%新洁尔灭、2%甲醛、3%漂白粉以及75%酒精等均可在5 min 内有效杀灭。
猪链球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多发于温度相对较高的夏秋季节,并且一般呈地方性流行。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猪及隐性带菌猪, 所有阶段猪均为易感猪,尤其是仔猪及育肥猪易感性最高;
传播途径为呼吸道传播、垂直传播、直接传播以及蚊虫叮咬传播。
此外,屠宰以及销售经营过程中,人类也会通过伤口和消化道感染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在临床上的表现可分为4 种。
2.1 败血症型链球菌病 一般发生在流行初期,特点是发病突然,体温高(可达41 ℃以上),精神萎靡、嗜睡、食欲不振,卧地不起,咳嗽,眼结膜潮红、流泪。鼻腔有浆液性黏液,多数患猪会迅速死亡,部分患猪于耳尖、四肢末端、背部和腹下皮肤出现广泛性紫红色血斑,最终因心力衰竭而死。
2.2 脑炎型链球菌病 一般发生于3 月龄左右小猪,与水肿病的症状相似。病初体温高、食欲不振、便秘、腹式呼吸,继而出现倒地、转圈、运动失衡等,呼吸困难,最终昏迷或死亡。
2.3 关节炎型链球菌病 一个肢体或多个肢体的关节肿大、跛行,甚至无法站立。关节肿大有鼓包,前期为硬块,后期化脓变软。
脓液为白色不透明液体。仔猪无法起身觅食, 导致机体消瘦, 病程一般在21 d 以内。
剖检见关节周围肿胀、充血,滑液浑浊,病情重者关节软骨坏死,周围组织多发性化脓灶。
2.4 化脓性淋巴结型链球菌病 表现为颌下、咽部、颈部淋巴结肿胀、坚硬,触诊有热痛感,影响进食、吞咽、呼吸,伴有咳嗽、流涕。严重时有化脓灶,皮肤坏死、变软,有绿色黏稠液体排出,病情慢慢好转。病程一般为3~5 周。
规模猪场在养殖过程中,饲养密度要适中,不宜过度拥挤。
坚持全进全出原则,按生产批次清栏,防止交叉感染。
做好日常消毒,确保猪舍环境卫生,保持清洁干燥通风,每周猪舍进行喷雾消毒,在仔猪断脐、断尾时要严格使用碘酊消毒。当场内经常发生该病时可采用猪链球菌灭活苗对猪群进行免疫接种。后备母猪产前8~9 周首免,间隔3 周后再进行二次免疫,每胎产前4~5 周免疫1 次,新生仔猪出生4~5 周时免疫1 次。
诊断为该病后,应立即隔离患猪,避免与其他猪只串圈。并对猪身、圈舍、器具等严格消毒。同时加强日常管理,做好猪舍卫生和消毒工作。
磺胺类药物、土霉素和四环素对该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此外,平时可以选用中草药:忍冬藤、野菊花、紫花地丁各15 g 用水煎煮,每天饲喂2 次,连用3~4 d。
针对体温升高的患猪,可适当注射安乃近注射液尽快退热。若为关节炎型链球菌病可以选用头孢、 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盐酸林可霉素、青霉素等药物。
针对比较顽固的关节炎型链球菌病可用头孢噻呋、安痛定、地塞米松混合注射;
或用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地塞米松混合注射;
针对猪腿上肿包触摸硬的可以每天涂抹1 次鱼石脂软膏, 触摸为软包时可将里面的脓液挤出并用碘伏消毒或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 促进伤口恢复。
发烧型的脑膜炎型链球菌病可用双倍剂量的复方磺胺嘧啶钠、青霉素钠、安痛定、地塞米松注射,每天2 次;
淋巴结炎型链球菌病用盐酸林可霉素、安痛定、地塞米松混合注射,每天2 次;
败血症型用头孢噻呋、地塞米松、氟尼辛葡甲胺混合注射,另一侧再注射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