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妮 栗洪武 惠涓澈 穆学慧
摘 要:阅读是个体精神成长的过程,是重要的自我教育方式,是实现终身教育的衔接路径,也是图书馆“文化育人”的价值所在。文章通过对大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和跟踪,以“受退学警告大学生”心理危机下阅读自救为研究案例,呈现和分析阅读对大学生的影响过程。研究发现,阅读通过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事实应对和自我认知,对大学生的精神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阅读教育的理论逻辑是:个体阅读阶段,书目的选择必将从畅销走向经典;
师生“共读共写”重塑阅读教育主体关系;
图书馆应重视再造“艺术”和“经典”两个阅读空间,发挥阅读场域对人才培养的价值;
学以致用,回应生活,将是阅读推广终极目标的旨归。
关键词:阅读教育;
阅读研究;
阅读推广;
精神成长;
心理危机;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
The Value and Impact of Read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Psychological Crisis
Abstract Reading serves as a crucial process for individual spiritual growth, self-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representing the essence of "cultivating individuals through culture" in librarie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organizational and monitoring aspects of college students" reading activities, focusing on the case of self-rescue through reading for students facing the crisis of academic warning. Through analysis and presentation, the study reveals how reading influences emotional regulation, problem-solving, and self-awareness, thus playing a vital role in the spiritu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study finds that read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piritual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by influencing individuals" emotional regulation, coping with facts, and self-awareness.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reading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cludes:
in the individual reading stage, the selection of books will inevitably shift from bestsellers to classics; reshap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rough "reading and writing together" to reconstruct the subject-object relationship in reading education; libraries should focus on recreating two reading spaces, "artistic" and "classical", and leverage the value of reading environments in talent cultivation; applying knowledge to real life and responding to life situations will be the ultimate goal of reading promotion.
Key words reading education; reading research; reading promotion; spiritual growth; psychological crisis; college student
1 問题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图书馆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图书馆承担着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和责任。阅读是文化育人重要的实现形式,当代教育家、国家全民阅读形象大使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1]2,“精神的成长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阅读,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2]。
读者是阅读的主体,是阅读研究重要的关注对象。阅读研究需要回应一个原点问题:在个体精神成长过程中,阅读作用过程是怎样的?阅读如何实现读者的精神成长?王波、宫梅玲、黄晓鹂、王景文等几位专家在阅读疗法理论、思想和实例研究等方面都有开拓性的成果[3-6],主要侧重于阅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特别是泰山医学院宫梅玲团队开展的抑郁障碍阅读疗法书方配伍研究,取得了临床治疗效果。精神成长关系着每一个大学生的发展,面对困境,阅读能发挥什么作用?阅读的作用过程是怎么样的?这是阅读推广工作深入开展的指引,也是阅读不断走向深入需要回应的问题。为此,本研究聚焦一个精神成长的阅读案例,以质化取向的研究方法,扎根现实情境,通过收集多种资料和证据,阐释阅读价值和作用机理。
2 研究设计
“知行阅读,相识你我”共读活动是某大学一项阅读推广品牌活动,是图书馆深入阅读推广模式的一次创新与实践。笔者以“知行阅读,相识你我”共读活动为平台,收集学生“阅读成长经历”,基于立意取样确定研究对象。笔者通过对阅读活动跟踪了解、深度访谈,从阅读环境、阅读过程和阅读结果三个维度(见表1)记录和分析阅读影响过程。
阅读活动中有一个代表性案例:学生L曾经是一名问题极其严重的学生:
被学校学业预警而“降级”,随后自暴自弃,背负“巨额网贷”,差点跳楼自杀。
L最后成为了同学眼中成功的逆袭者:
大四毕业时,毕业论文荣获“校优秀论文二等奖”并被某重点高校研究生录取。
在回顾过往,他认为幸运和改变来自阅读,正如他所说:
毫无疑问,让我从那段日子真正缓过来的是读书。
像L一样被学业警告的学生一直是学校和辅导员重点关注的对象,也是容易引发学校不安全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该生本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需要面对未曾有过的巨大考验。该案例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反映一类大學生群体,其存在思想迷茫、缺乏目标或者面临心理压力,内心承受着一定痛苦和烦恼。关注和研究这部分学生具有很强的关照需要和现实指导意义。
案例不寻求统计学意义,“个案是研究者用来窥探其自身与个案都安放于其中的那个世界的一个窗口”[7]。本案例是从阅读活动的分享文字而来,具有真实的过程记录和教辅人员难以发现的视角。细致剖析和呈现心理危机下阅读影响的大学生社会情感和认知变化过程,其意义在于让读者都可以去找到他们与案例所描述世界的联系。对阅读推广者和辅导员而言,在阅读干预工作上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3 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从阅读活动组织开始,笔者经过案例追踪、资料搜集、访谈等环节充分获取原始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核心概念,梳理深层逻辑关系,最后形成理论认识。
本研究分六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组织阅读活动。活动持续2个月,参加阅读活动的大学生每人每周一份阅读心得,每人共分享10份约0.9万字文本资料。第二阶段,通过文本资料,初步了解大学生阅读和学习经历。第三阶段,设计访谈。从阅读环境、阅读过程和阅读结果三个方面设计访谈提纲,对访谈者经历不清楚部分进行补充提问,对重点事件进行扩充提问,对不确定和存疑部分进行核实提问。第四阶段,访谈并转录文字。通过语音、语义和语境分析,对比初期印象,进一步分析印证材料,刻画更加准确、完整的研究对象画像。第五阶段,编码分析。将陈述性文本资料进行贴标签、分类,进一步进行类属分析和情景分析,并进行概括和解释。第六阶段,形成结论。
笔者作为阅读研究者、阅读活动组织者、阅读活动深度参与者和读者,兼具多重身份,易于理解研究对象的表达和情感。最后,笔者将研究资料整合成为大学生阅读价值的解释性框架,进而形成阅读价值在大学生个体精神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路径。
4 研究结果
研究对象回顾阅读自救的过程,L说:
“我一直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想着改变自己。”
面对危机,特别是重大危机时,人需要自我建构,甚至是自我重建。
4.1 逃避阶段——心理缓和与疏解
人更多时候是独处。L在生命攸关的危险时刻,教师和家长都不在场,甚至没有人知道曾经发生过的危机。危机时刻,L选择了读书:
为了逃避,为了把心静一静,强迫自己买了一些书,然后一本一本地读。
L在阅读中获得了内心平静,个体从外在压力和内在矛盾中暂时释放。之后,L感受到了自身的情感变化,逐步产生对家里人的体谅。“但当时我不这么认为,那时候我觉得他们帮我还贷款是应该的,家里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他在回忆之前的自己时,都惊讶于自己巨大的情感变化和反差:
后来也能体谅到家人承受的压力。在报考研究生时,我本来想报考更好的一所学校,但之后衡量了自己的实力,也是担心一旦没考上,让家人彻底失望。我想打一场有把握的仗,想用考研抹平降级的一些错误,至少让家人开心一下。
在这个过程中,L的阅读精神成长来自阅读的移情和情感疗愈作用。阅读有移情的作用,阅读能传递情感,选择一本书就意味着进入作者设计的特定故事情节和情感场景。阅读的内容和情感带入可使读者暂时与现实情境分离,研究对象提到的“逃避”“把心静一静”就是阅读的场景转移形成的移情式情感疏导。阅读有情感疗愈作用,读者随着情节的推进而产生情感的起伏变化,主观选择性接受书中传递的情感,其中伟大的情感能让读者将自己放在更广阔的视域中重新审视自身,正如L所说:“将自身放在更大的视角去看,痛苦和压力也不再像最初感受的那么巨大”,这其中发挥了阅读深层次情感疗愈的作用。
4.2 存在阶段——事实接纳与应对
阅读的外在化呈现是争取存在的方式,生存是人存在方式的基本诉求。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吴建中指出:“韧性是一种适应并应对变化的能力。一个有韧性的人,不仅有危机意识,有开放的心态,而且有应对变化和解决问题的素养。图书馆服务潜移默化地提升民众的韧性素养。”[8]面对困难,个体的经历是有限的甚至是局限的,通常可以直接或间接借鉴他人的经验。图书馆作为存储人类智慧和保存人类文明的场所,是增强人韧性的地方,可帮助人通过阅读拓宽认识的广度和宽度。古人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表现在需要时个体的知识储备和精神构建是否形成足够的韧性以抵御变化,韧性较强时个体没有不适感,甚至有胜任感和获得感。
精神成长的重要路径是自主阅读、思考和践行。既然还活着,就要选择一种生存方式,L认识到自己首先要面对“贷款”和“学业”两大困难,他说:
问题必须要自己去解决,要靠自己彻底解决。看书增加了我的承受力,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有限,我们需要从别人的经历中,汲取经验去扛未来遇到的所有事情。
应对巨额网贷,L不能再顾忌家人不信任和看轻自己的想法,做出了必须且只能求助家人的决定。面对突如其来的一笔“巨额债务”,家里也不能一下还清,最后用分期偿还的方式帮他承担了下来。面对学业,L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状态:
第一阶段:遭遇变故,阅读静心,平稳过渡。我开始阅读,看了四个月。最开始我特别的低落,后来慢慢进入了学习状态。准确地说,看书累了,然后学需要补考的科目。这样无意中,让我有规律、持续地学习,参加的3门英语补考最后全部通过了。
第二阶段:迎接挑战,阅读相伴,持续改变。后来我决定考研,学习累了就看会儿书,当作休息调节。刚开始学习,我只能坚持到下午,后来我可以坚持到图书馆闭馆,之后还会在图书馆楼前的路灯下背政治,11点半前赶回宿舍,这是宿舍规定的最晚时间。
存在方式是个体应对现实的外在表现,是个体选择向外界展现的行为方式,研究对象一直在思考存在的方式,并通过行动改变存在的状态。从研究对象的表述看,L经历了“不得不做”内心平静后的起步、“慢慢做一点”初次成功的激励、“逐渐多做”实现更大突破的3个不同阶段,这是他面对巨大困境逐渐的适应过程。L还说“我一直坚定地认为,我能从泥潭中爬出来,毫无怀疑就是阅读的陪伴”,他在阅读中不断获取力量,使他从应该学习又内心排斥、试图开始又自我怀疑的双重矛盾之中开始,获得了成功并逐步建立了自信。
4.3 发展阶段——自我认识与超越
研究对象后来阅读了很多有关社会、历史、爱情和科技等方面的书籍,像《许三观卖血记》《皮囊》《把时间当作朋友》《羊皮卷》《了不起的盖茨比》《法律守夜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从1到N》《自卑与超越》《曾国藩家书》《道德经》《墨子》等。
阅读成了他的爱好,再加上健身,L感受到了来自老师和同学对他变化的惊叹:
老师评价:“都不敢相信,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他能考上研究生。”
朋友評价:“他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了”,“从不学无术到现在爱学习,看起来文质彬彬。”
个体在阅读中,得以重新反观认识自我,并提升和改变自我。行为表现在实现发展目标的行动。L也有了更长远的发展计划:
在毕业季,当我看到红色博士服的时候心潮澎湃,我有了继续读博士的打算,虽然我的实力现在还不及,但我会一步一步尽量往前走。毕竟计划还需要通过努力来实现。
发展阶段是自我的超越性重构。人的生命体中蕴含着“是其所是”的自我实现需求,即自我发展认知的探索过程,是“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的经典哲学之问;
自我发展认知是从潜在到发现的过程,是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共同选择取舍的结果。
5 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以“受退学警告大学生”心理危机下的阅读自救为研究案例,记录阅读作用过程和学生的精神成长变化。在心理危机下,大学生的精神成长经历了三个阶段,从“逃避阶段”“存在阶段”到“发展阶段”,最终回到了正常的学习状态。在整个过程中,阅读发挥着平定情绪、认知提升的作用,促进了个体自我发展。通过案例研究,对高校阅读教育和阅读推广工作有“书目—关系—路径—目标”四个维度的启示。
5.1 书目自由:从畅销到经典的必然选择
阅读书目的选择是个体的权利和自由,一旦阅读习惯养成,书目的选择必将从畅销走向经典。不同的人读书有不同的感受,但在他真正阅读一本好书、读到经典的时候,他的整个人会被照亮。L谈了他的阅读书目,书目选择的转变由畅销转为经典。他说:“最开始是为了强迫自己读书,开始读的书多是一些畅销书。畅销书一般让人容易往下读,也有收获、有吸引人的地方。后来,我才去看一些经典。记得,在我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好书的时候,让我黑暗的生活,在那一刻露出了一丝光明。”他最近在读《毛泽东选集》。对此,樊登的观点是“只要他有阅读的习惯,最终肯定会归于经典,原因就是经典的那种美好是高层次的,低级的趣味不可能持续”[9]。
读书有个体差异,在个体阅读阶段,图书馆应为读者提供均等化和中立性服务[10]。L提到“有些书对别人来说可能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但对我来说,有时候好像怎么也读不进去”。王余光教授认为“对读者来说,准确、客观地了解、选择、真正的世界名著,往往是十分必要的”[11]66,但“阅读问题是个人的一种权利”[11]49,读者不宜被推荐的书单强制和被迫去阅读,他也认为“我们可以遵循自己的兴趣来寻找自己的读物,不必盲目地听从某些专家,按照自己的意愿既广泛而又深入的阅读”[11]51。这更能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强制和被迫会触发学生的抵触,不利于阅读兴趣的培养。只有当阅读成为一种享受,阅读才能成为一种自觉状态。
5.2 共读共写:阅读教育主体关系的重塑
在教学环境中,因“教”与“被教”、“评价”与“被评价”的双重不对等关系,让教育者身份固化的具有管理者和统治者的权威性,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存在垂直的居高临下的权威性主客关系[12]。尽管教师带着美好的意愿、关爱的动机,参与拯救、唤醒、鼓励和引导学生,但在教师权威工具性教育生态和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中,形成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隐性鸿沟,阻碍受教育者敞开心扉地袒露问题和教育者准确地发现问题。L不敢也不愿向教师求助,同时也怕让家人失望。在多重压力下,L深感无助差点走向死亡。危险时刻,教师和家长都不在位,甚至都不知道这一切曾经发生过,最后“害怕”让他暂停了危险举动。
“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是新阅读的重要理念,师生“共读共写”重塑阅读教育主体关系,将阅读、师生成长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共写是情感的抒发方式,也记录思想,可以作为教师了解学生的第一手材料。高中到大学之间的过渡衔接是大学新生教育的重要一环,阅读教育是其中一项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手段,阅读本身就是教育。“阅读是人的精神正餐”[1]312,不仅是心理危机下的疗愈,大学生的精神成长都需要在阅读中构建。精神正餐的健康性、均衡性、全面性和营养性等决定着精神正餐的质量,在大学生教育体系中,阅读教育不能缺位。阅读教育不能照搬当前的学业教育模式,不宜采用应试化和强制化方式,师生“共读共写”的模式,可以“让教师的角色从灌输者转为引导者、合作者、燃灯者和发现者”[13]。阅读教育应紧跟学生成长需求,将学生作为阅读教育主体。教师和阅读推广者不是主导者和权威者,更多是以激发、引导和满足读者需求为主的助力者和参与者。
5.3 空间再造:场域育人价值发挥的路径
L多次提到阅读的陪伴方式:开始“为了把心静一静”,“后来慢慢进入了学习状态”,再后来“学习累了就看会儿书,当作休息调节”。阅读空间形成的场域,有其自身意义的无声表达。为了进一步发挥阅读的育人价值,高校图书馆需要重金打造两个阅读空间,把没有阅读习惯的群体吸引来,让有阅读习惯的群体静下来。
一是“艺术”阅读空间。“艺术”阅读空间是以艺术、自然、富有美感的元素,营造舒适美好的体验,让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对书、对阅读产生轻松愉悦的情绪,让人愿意走进阅读。书籍以文学科普、心灵鸡汤、励志传记、旅行健身、自然萌宠等畅销书和流行读物为主,这类读物容易吸引读者的兴趣,内容也轻松易读,拿起书能让读者从压力、焦躁或者不安的心境暂时脱离,得到内心的调试和平息。网红书店的流行,就在于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符合当下青年群体的审美需求。图书馆已不是故纸堆,教育部将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已列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14],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工程。艺术和美可以净化心灵,与阅读结合,更能发挥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价值功能。
二是“经典”阅读空间。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经典可以涵养情性,启迪人生。众多学者一直倡导阅读经典,“阅读与经典同行”[15],在深化全民阅读阶段,教育部最新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的指导意见》[16],进一步强调利用3—5年时间,引导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加强中华传统经典、红色经典和当代经典阅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典阅读推广和“经典”阅读空间建设已形成共识,也是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重要内容。
图书馆经费有限,空间布置有常规也需有重点。“艺术”和“经典”两个阅读场域,形成一个滋养和育人的空间。当读者将阅读与一种愉快体验联系在一起形成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时,图书馆里常规区域的纸本资源和随处可用的电子资源,将是其取之不尽的终身资源。
5.4 回应生活:阅读推广终极目标的旨归
学以致用、切己体察、联系实际,获得精神滋养又扎实实干,解决生活和生命中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通过阅读把书读活用好。如果L一直只是沉迷阅读,那阅读只是为了逃避现实或麻痹自我,L必须面对和解决“网贷和学业”两大现实问题。他一边阅读,一边解决问题,“阅读与行动结合”。他获得了一种自我成长方式的成功尝试,这是有效的学用结合方式,认知和精神成长切实影响和指导生活本身。阅读可以实现情绪疏解、自我认知重构和生活改变。只有当书籍将人带向生活、服务于生活、对生活有利的时候,它才拥有了价值。
阅读回应生活,实现自我成长。自我成长的自觉状态是阅读推广的理想目标,自觉状态是人在思想认同下形成的一种自发行为方式,自我成长的自觉状态外在表现是成长方式的习惯化和无意识状态,时间维度上的持续化和终身化。“自觉状态”来自阅读的习惯、阅读的热爱和阅读的能力。早在1927年,李小缘先生在他的《图书馆学》一书中就提出:图书馆即是教育。他说:“学生在学校,务求养成爱读书习惯,宣布与学校脱离关系,将不至于与教育脱离关系。”[17]阅读教育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具备了这3个要素,阅读会成为一种自我生长的“自觉状态”,如此才能成为终身学习者和终身成长者。
通过案例视角,本研究呈现了阅读在个体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发挥。阅读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全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终身教育的衔接路径,也是图书馆“文化育人”的价值所在。阅读是精神的运动,关系着生命个体的生存品質和生命质量。思考阅读教育的未来路向、完善阅读教育理论,将是新时代推动图书馆文化育人、阅读滋养民族精神的持久动力。
(特别感谢,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徐雁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李玲老师,在本文撰写过程中给予的宝贵意见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9.
[2] 朱永新.阅读的力量:“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J].图书馆杂志,2014,33(4):9-17.
[3] 王波.阅读疗法的历史基因、民间土壤、理论新解和发展现状[J].图书馆论坛,2019,39(8):108-123.
[4] 宫梅玲,徐海军,雷菊霞,等.童年创伤引发的抑郁障碍阅读疗法书方分析及配伍[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7,35(3):36-45.
[5] 宫梅玲,于学美,冀宝苹,等.失恋引发的大学生抑郁障碍阅读疗法书方分析及配伍[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4(2):80-88.
[6] 黄晓鹂,王景文,李树民.阅读疗法实证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7] 吴康宁.个案究竟是什么——兼谈个案研究不能承受之重[J].教育研究,2020,41(11):4-10.
[8] 吴建中.市民素养与韧性社会——公共图书馆参与社会转型的一个新课题[J].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14-19.
[9] 樊登.陪孩子终身成长[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20:174.
[10] 范并思.从阅读到全民阅读: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理论逻辑[J].图书馆建设,2022(6):44-52.
[11] 王余光.阅读,与经典同行[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3.
[12] 邵泽斌.从工具性激励到共在性审美——论教育中的正向激励与相依成长[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4):76-83.
[13] 刘献君.个性化教育模式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1):1-8.
[14] 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EB/OL].[2023-12-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8/202401/t20240102_1097467.html.
[15] 王余光.阅读,与经典同行[N].光明日报,2009-04-30(11).
[16] 关于深入实施“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2023-11-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8/s7066/202311/t20231130_1092640.html.
[17] 王余光.图书馆:点亮阅读之光[J].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6):8-9.
作者简介:杨妮,陕西科技大学图书馆馆员,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阅读推广和公共文化服务;
栗洪武,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史、教育领导与管理;
惠涓澈,陕西科技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图书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阅读推广;
穆学慧,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讲师,辅导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24-01-15本文责编:李芳
猜你喜欢 阅读教育心理危机阅读推广 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育策略探析考试周刊(2017年8期)2017-02-17《城南旧事》长销背后的阅读教育指向出版广角(2016年22期)2017-01-17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9期)2016-11-09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干预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浅析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考试周刊(2016年83期)2016-10-31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商(2016年27期)2016-10-17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对小学阅读教育的几点思考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14期)2016-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