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友红,李小辉,3
(1.东华大学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51; 2.东华大学 现代服装设计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51;3.同济大学 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上海 200080)
局部编织(简称局编),也叫引返编织、休止编织或楔形编织[1-2],是一种常见的针织编织方式,具体表现是编织区域内的部分织针进行往返编织,而另一部分织针则暂时停止编织,处于持圈休止状态;根据设计或者工艺需要,休止的织针数可以逐步或者一次性全部重新进入编织状态。通过灵活设计局部编织工艺,可以形成具有嵌花效果的不同色块的拼接图案、镂空肌理的孔眼效应、凹凸感的立体组织花型、加减针效果的成形轮廓。
随着电脑横机握持沉降片技术和压脚技术的发展,局部编织技术以操作灵活、节省原料、编织效率高等优势应用非常广泛,不仅有基于单针板的单面组织局编产品,也有基于双针板与多针板的双面组织局编产品和全成形局编产品。局部编织技术不但应用于针织服饰领域的组织肌理设计及全成形工艺开发[3-5],而且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鞋面编织、汽车内饰织物、医用纺织品等领域[6],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选取纬平针为地组织,着重从编织与休止针数变化的角度阐述局部编织技术的编织原理,并基于SDS-ONE APEX3服装设计系统与SIR122 SV12G电脑横机(日本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设计有代表性的局部编织花样色码,采用38.5 tex×2的100%腈纶纱线(山东恒泰纺织有限公司)在电脑横机上编织出织片小样,分析其与花样色码图之间的对应关系,探究局部编织技术在针织组织开发、针织毛衫及配饰的成形编织等方面的应用,旨在为局部编织的创新设计与实践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局部编织技术的关键在于机头运转方向和选针规则,以机头运转1个来回为1个最小单元,编织时将机头对面一侧的织针进行选针,针数变化情况具体可以分为保持不变(不加不减)、逐次休止(减针)、逐次进入编织(加针)3种情况;根据休止织针与编织织针之间有无吊目(集圈)连接,又可以形成无孔与有孔的外观差异,其中吊目连接时,吊目描绘的位置可以是编出吊目或编入吊目,本文用到的部分色码编号及含义见表1。
表1 岛精服装设计系统部分色码编号及含义
1.1 不加不减局部编织
机头来回运动时,编织与休止织针的针数不发生动态变化,主要用于形成纵向色块的拼接或者在织片内部形成分割开的孔眼效果,孔眼大小与纵向行数有关。左右2个色块之间吊目连接不加不减局部编织示例见图1,左侧纱嘴与右侧纱嘴穿不同颜色的纱线,以2行为1个单元交替进行往返编织(见图1(a))。对单系统横机而言,机头在左侧编织2行后,空跑至右侧再编织2行,且中间拼接处以11号色码在相邻的1支休止针上编入吊目连接,与其对应的线圈图及织片小样见图1(b)~(e)。
图1 吊目连接不加不减局部编织
左右2个色块之间无吊目连接不加不减局部编织示例见图2,左右色块可以2行交替进行编织,但不描绘吊目连接,将图1(a)中的11号色码改为0号色码,此种情况下色块高度不受限制;也可以编织完1个色块,再进行另1个色块的编织(见图2(a)),此种编织方式可以减少机头空跑路程,提高编织效率,但是由于牵拉易出现不平衡的现象,因此色块纵向高度应控制在7 cm以内[7],具体可以结合编织纱线的强度及牵拉情况综合考虑,一般高度在3~5 cm时编织比较稳定,无吊目连接不加不减局部编织的线圈图及织片小样见图2(b)~(e)。
图2 无吊目连接不加不减局部编织
1.2 减针局部编织
减针局部编织指逐步减少参与编织的织针,以实现收针的效果。与普通的移圈收针相比,减针局部编织不涉及到移圈,不受线圈之间的牵扯,因此横向1次可以减少多针,编织效率高,且织片边缘更加平整。以纬平针为例,机头1个往返编织2行,每2行减1次针,斜线幅度的变化通过调整每次的减针数量来控制,每次减针数越多,则斜线的斜率越小,斜线越平缓;反之,则斜线的斜率越大,斜线越陡。减针局部编织的花样色码示例见图3(a),每次在机头左移时,将机头对面一侧的织针逐次休止,机头返回右移时编入吊目连接,自下而上的减针工艺依次为2-3-3、2-4-4、2-5-3、2-6-2,即减针先慢后快,斜线呈先陡后缓的变化,最后所有织针整体编织2行,使线圈之间彼此连接。与其对应的织片小样见图3(b),因纵向行数的差异,织片两侧高低不同,外观呈现幅宽逐渐变窄的减针效果。
图3 减针局部编织与加针局部编织
1.3 加针局部编织
逐步增加参与编织的织针,实现加针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普通的移圈加针1次只能加1针,无法满足动态的快速加针需求,而局部编织可以1次加多针。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是基于一定的编织区域,先一次性休止多个织针,再根据织片形状变化使休止织针逐步进入到编织状态,加针的快慢直接影响斜线幅度的变化。加针局部编织的花样色码示例见图3(c),自下而上的加针工艺依次为2+6+3、2+5+3、2+4+4、2+3+3,每次在机头右移时,使机头对面一侧的休止织针逐步恢复编织,机头返回左移时无吊目连接,因此织片上有小孔眼,与其对应的织片小样见图3(d),织片外观呈幅宽逐渐变宽的加针效果。
2.1 二维平面的嵌花色块拼接
嵌花又称无虚线提花,主要由单层的多个色块拼接形成一定的花型图案,比同种纱线编织的提花轻薄,而且花型色彩清晰,通常需要专用的可摆动嵌花纱嘴编织,但是对于一些简单的大色块拼接,也可以借助局部编织技术与普通纱嘴来实现,根据色块拼接的外形与局编方式,具体细分为纵向、斜向与V形拼接3个大类。
2.1.1 纵向拼接色块
纵向拼接是指左右两侧的编织区域通过自下而上的纵向线条进行连接,可以是直线或者纵向不断上升的折线与曲线。当拼接处是直线时,即左右区域的织针不进行动态变化,因连接处的同一支织针不能多次吊目,左右区域需采用2行交替编织的方式进行;当拼接处两侧的织针进行动态加减时,可以2行交替进行编织,也可以根据色块高度及牵拉情况,局部编织完其中一侧,再编织另一侧。纵向折线拼接局部编织示例见图4,图4(a)中描绘的花样色码下半部分与上半部分均采用相同的先减针后加针局编工艺,二者区别在于下半部分为编出吊目,上半部分为编入吊目。与其对应的线圈图及织片小样见图4(b)~(e),通过对比织片小样的正面与反面发现,编出吊目在色块拼接处连接更加紧凑,线条过渡自然;由线圈图可以看出编出吊目线圈呈闭口状,而编入吊目线圈呈外扩的开口状,比较松散,因此导致织片在连接处呈现不同的外观差异。
图4 纵向折线拼接局部编织
2.1.2 斜向拼接色块
斜向拼接是指左右两侧的编织区域通过自左向右不断上升或者下降的斜线连接,通常先编织完其中一侧区域,再编织另一侧区域,要特别注意加针局编与减针局编对织片外观的影响,斜向拼接局部编织示例见图5。图5(a)与图5(c)中的花样色码下半部分完全一致,图5(a)上半部分采用加针局编,与下半部分平面拼接契合,其对应的织片小样见图5(b),织片左右比较平衡稳定,但是拼接处吊目比较集中,阶梯状过渡明显。图5(c)的上半部分采用减针局编,其对应的织片小样见图5(d),织片整体外轮廓与前者差异不大,但由于吊目线圈分散至斜上方,色块拼接处过渡更加流畅。
图5 斜向拼接局部编织
2.1.3 V形拼接色块
V形拼接是指2个色块上下镶嵌连接,拼接线条呈V形或者倒V形,V形拼接局部编织示例见图6,图6(a)中描绘的花样色码将织片划分为上下2个区域,下半部分左右两侧分开编织,分先后依次进行减针局编,可以先织右侧后织左侧,或者反之进行,左右之间通过1行过渡连接;上半部分左右两侧同步编织,根据机头运转方向错行进行加针局编,与其对应的织片小样见图6(b)。
图6 V形拼接局部编织
2.2 镂空肌理的孔眼效应
镂空具有一种虚实相间的雕刻美,一般通过移圈挑孔来实现孔眼效应,但是孔眼大小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借助局部编织技术,通过调整局编纵向行数的高度与间隔分布,可以实现相对较大的孔眼;此外,还可以与浮线相结合,进一步突出镂空效果。镂空肌理局部编织示例见图7,图7(a)中的花样色码为其中1个最小循环单元,由1号色码编织和16号色码浮线描绘而成,根据机头运转方向呈阶梯状逐次局编,因纵向行数间隔与纬平针的卷边性,呈现扇形孔眼与浮线错落有致的排列效果,其对应的织片小样见图7(b)。
图7 镂空肌理局部编织
2.3 三维立体的凹凸造型
运用局编技术可以在织片边缘或者内部进行减法或者加法设计,形成局部隆起的立体效果,常见的减法设计主要有横向省道,如胸省、肘省或者袜跟处的立体造型等;常见的加法设计主要有织片边缘处凹凸的荷叶边造型以及织片内部立体的创意组织花型等。
2.3.1 横向省道
省道是为了满足立体造型的三维尺寸变化,将多余部分捏合去除而设计的结构元素。省尖指向隆起部位,省道量(捏合去除的量)越大,立体造型越饱满突出。传统的针织服装多以平面结构为主,通过面料本身的拉伸变形来满足三维造型需求,但过度拉伸会出现露底的现象,而且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压力[8]。通过局部编织技术可以实现全成形横向省道,无需裁剪缝合即可使针织服装更加立体。横向省道局部编织示例见图8,根据立体造型的饱满程度,横向省道可以采用2种方案,方案1的花样色码与织片小样见图8(a)~(b),采用先减针再快速全部恢复编织的方法,当减针总数相同时,可通过调整每次减针数来改变减针局编的斜率,从而实现省道量大小的调整;当减针总数与每次减针数固定时,若要加大省道量,则可以采用方案2,其花样色码与织片小样见图8(c)~(d),即先减针局编再逐步加针局编,省道量翻倍,立体感更强。
图8 横向省道局部编织
2.3.2 荷叶边造型
荷叶边具有高低起伏的飘逸灵动美感,主要出现在裙摆、领口或袖口等部位。根据荷叶边造型特点,在织片边缘处设计局编针数与行数以及局编之间的间隔等参数[9],可以编织出不同的三角形插片,荷叶边造型局部编织示例见图9。图9(a)中描绘的花样色码仅涉及到部分织针,荷叶边的横向宽度相对较小,局编的起始点在织片右侧边缘,终止点在织片内部,与其对应的织片小样见图9(b)。此外,也可根据需要,将局编针数贯穿整个幅宽,并通过改变局编处的纱线颜色与种类、织片密度或者组织结构等元素,打造丰富多彩的荷叶边造型。
图9 荷叶边造型局部编织
2.3.3 凸起组织花型
凸起组织花型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通过局部编织技术,可以在织片内部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凸起造型,并可将其变化排列,设计创意的立体图案。进行局编工艺设计时,需根据机头方向先描绘一个完整的凸起花型,再过渡到下一个,且描绘的局编外形不同,织片形成的凸起外观与立体效果也不同;其中有代表性的3种凸起组织花型局部编织示例见图10,图10(a)描绘的花样色码为先减针后加针,减针与加针的衔接部分比较窄,凸起造型呈尖锐立体的双层三角形,与其对应的织片小样见图10(d);图10(b)中花样色码的加减针规则与图10(a)顺序相反,即先加针后减针,中间衔接处较宽,织片呈平缓的菱形凸起,与其对应的织片小样见图10(e);图10(c)采用不加不减局编,且无吊目连接,则形成两侧开口的矩形凸条,与其对应的织片小样见图10(f),可以在开口的孔眼处穿插织带或者皮革装饰,丰富面料肌理变化。此外,局部编织还可与鼓波、提花等组织复合设计,开发出别具一格的凸起组织花型。
图10 凸起组织花型局部编织
2.4 结构轮廓的成形编织
通过控制局部编织的织针数量和位置、加减针的快慢与编织行数,可以实现结构轮廓的成形编织,通常运用在下摆、肩部、领口、袖山以及口袋、毛衫扣眼等部位[10];另外可以将整体的立体造型解构成若干个平面结构轮廓,通过局部编织技术与“横织竖用”的工艺设计来实现。
2.4.1 下 摆
常见的下摆造型有不对称的斜摆,外形类似图3中的加针局编;也有规则对称的圆弧形和曲线形。下摆局部编织示例见图11,圆弧形下摆具体又分为中间多两侧少的起翘式下摆和中间少两侧多的内凹式下摆,其对应的花样色码见图11(a)(c),下摆组织为圆筒,由3号、51号、52号色码描绘,所有织针先整体编织一定高度后,用60号色码将后床线圈翻针至前床,再进行前床编织,然后在平针组织的基础上进行加针局编,与其对应的织片小样见图11(b)(d)。经对比分析,发现起翘式下摆左侧和内凹式下摆右侧在色块拼接处过渡自然,而另一侧阶梯状明显,其原因是当纱线颜色改变时,若吊目之前由同色纱编织过渡1行,则色块拼接处更加流畅。曲线形下摆是指下摆呈高低起伏的波浪造型,图11(e)中采用1+1罗纹组织起底1行,然后根据曲线起伏造型,通过多个加针局编区域连接实现,与其对应的织片小样见图11(f)。
图11 下摆局部编织
2.4.2 肩部与领口
针织服装的肩斜高度较小,但是需要减针的数量较多,即在有限的高度内要快速减掉多针,有时候后领口与前领口底部或整体也要快速减针,均可以采用局部编织技术来实现。肩部与领口局部编织示例见图12,图12(a)描绘的花样色码先通过减针局编实现肩斜与领口的成形轮廓,然后整体编织1行用于肩部套口;其次,编织原身出领部分,为了牵拉稳定,需要先将肩部织针通过废纱落片,然后在领口处继续编织1+1罗纹衣领,形成无接缝的原身出领造型,与其对应的织片小样见图12(b)。
图12 肩部与领口局部编织
2.4.3 袖 山
袖山底部一般采用套收和移圈减针,而袖山顶部的造型较平缓,即需要在较少高度内快速减多针,移圈减针和套收工艺易导致织片边缘抽紧,且编织效率较低,运用减针局部编织可以快速实现袖山顶部的结构造型,且边缘平整有弹性。袖山局部编织示例见图13,图13(a)中袖山顶部左右两侧同步编织,错行减针,最后将所有持圈织针编织1行主纱用于下机套口,与其对应的织片小样见图13(b)。
图13 袖山局部编织
2.4.4 横织竖用
打破传统的自下而上的编织模式,运用解构思维,将一个整体的立体或平面造型解构成若干个小单元,从左至右横向编织,即采用“横织竖用”的工艺设计。通过巧妙运用局部编织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波浪裙、蝙蝠衫等款式的结构造型,有效解决横机幅宽的限制,而且也可用于衣领、门襟贴边等小部件及配饰的编织。渔夫帽是一款局编代表性产品,体现了帽顶收省与帽檐荷叶边造型,渔夫帽局部编织示例见图14,该款帽子由8片组成,根据帽高与织片横密设计横向总针数,根据头围与织片纵密设计帽身部分的纵向总行数,然后结合帽顶、帽中、帽檐的比例,设计其中1个循环单元的局编加减针工艺;图14(a)中描绘的花样色码每2行换1次纱线颜色,每个循环单元之间平摇2行过渡,织片小样见图14(b);仅需拼合织片侧缝与帽顶,即可形成三维立体的渔夫帽,其成品实物见图14(c);巧妙利用纬平针的卷边性,将织片工艺反面作为帽子的正面,帽檐边缘自然翻卷,既休闲又时尚。
图14 渔夫帽局部编织
本文以纬平针为地组织,详细介绍了局部编织技术的编织原理及其在嵌花色块拼接、镂空肌理、凹凸组织造型与成形轮廓编织中的应用,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①局部编织时,机头1个往返为1个最小单元,加减针的位置要在机头对面一侧进行。
②局部编织无吊目连接时会产生孔眼,孔眼大小与局编纵向行数有关,行数越多,孔眼越大。局部编织有吊目连接时没有孔眼,且编出吊目比编入吊目的连接更紧凑。
③局部编织1次引返可以加减多针,每次加减针的针数越多,则斜线的斜率越小,斜线越平缓;反之,则斜线斜率越大,斜线越陡。当加减针规则相同时,要考虑加针局编与减针局编的组合方式与顺序对织片外观的影响。
④运用局部编织进行色块拼接设计时,同色纱过渡可以减弱拼接处的阶梯状外观,色块之间过渡更加流畅自然。局部编织技术有较大的应用范围和创作空间,也可拓展运用到其他组织。
猜你喜欢 小样色块编织 足球色块发明与创新·小学生(2023年8期)2023-06-22赠你一枝花中学生博览(2023年1期)2023-05-30体验编织的乐趣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22年10期)2022-06-27基于校验信息隐藏的彩码抗篡改攻击技术*通信技术(2019年12期)2019-12-11竹自清高,编织美好少儿美术(快乐历史地理)(2019年6期)2019-10-12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Coco薇(2017年7期)2017-07-21萌图初中生(2016年1期)2016-03-17阎先公和他的瓷板色块泼彩画陶瓷科学与艺术(2016年1期)2016-02-28三个色块小雪花·成长指南(2015年10期)2015-10-23搞笑图片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5年6期)201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