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洋 郑 蓉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实验中学)
城市轨道交通不仅是一种公共交通工具,而且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美学价值、人文气息、历史内涵的城市轨道交通文化,也已成为了城市文化的阐释。本文从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价值出发,分析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艺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旨在通过艺术设计手段,深入发掘地域文化特色,营造丰富的呈现样式,激发乘客深度的审美思考和多方面的情感触动,凸显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独特的历史人文风貌。
1.1 塑造城市形象,传承城市文化
城市形象折射出城市的品质。城市形象最直观的展现方式就是城市景观,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城市文化的载体。将城市文化底蕴和历史印记在城市轨道交通艺术设计中呈现,使其成为展现城市文化的“客厅”,对延续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形象意义重大。例如行走在上海轨道交通的空间里,乘客会感受到融国际视野、海派文化、当代美学于一体的艺术氛围。这种氛围正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气质,开放、现代、活力、时尚。
1.2 增强乘客视觉感受,提升乘客审美体验
城市轨道交通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前提下,还须满足乘客的审美需要,通过壁画、油画、装置、雕塑等形式多样的艺术语言,加强艺术设计,使其成为“地下美术馆”。例如北京地铁4 号线国家图书馆站壁画,以书籍为表现元素,主要展示赵城金藏、敦煌古卷、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的文化历史;
动物园站则采用马赛克镶嵌工艺的动物儿童画造型,展现其文化特征;
圆明园站以圆明园残柱浮雕为背景,讲述了圆明园的历史;
西四站《京华日梦》运用高温彩釉陶瓷工艺,描绘西四商业街市七百余年的历史变迁。这些壁画、浮雕将优美的图案、色彩与多样的料器质感予以揉合,通过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提升公共艺术对乘客吸引力。
1.3 引发乘客情感共鸣
首先,城市轨道交通引发乘客情感共鸣是从视觉等感官刺激开始的,例如那不勒斯地铁Toledo 站壁画以“光与水”为设计主题,自然光照在自动扶梯上方,加上大量的LED 灯,把马赛克墙壁照得一片蔚蓝,布满星星点点的光斑,犹如波光粼粼的大海,又仿佛浩瀚的星空,给乘客自然亲切、和谐宁静的心理感受;
其次,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可以深层次激发乘客的情感共鸣, 例如上海地铁徐家汇站南通道内立有一个青铜塑像,他就是被称为“上海地铁之父”的刘建航院士。他曾担任上海地铁总工程师,是老一辈地铁建设者的杰出代表。乘客看到塑像,就会想到数十年间,上海地铁从创造“在豆腐里打洞”的奇迹,到建成运营里程和列车保有量双双位居世界第一,这是一代又一代地铁建设者自力更生、攻坚克难、不断创新的成果,更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实践。
2.1 概述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艺术设计始于北京地铁2 号线壁画。随着建设进程的加快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目前艺术设计已从单一的墙面壁画延伸到了地面、顶棚、导向标识、公共设施等领域。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艺术设计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探索期,二十世纪70 年代初至80 年代末,主要以壁画的形式出现,通常设置于站台空间,以北京地铁2 号线壁画为代表。这一时期已经意识到壁画与建筑环境的结合,采用陶板高温釉的工艺技术,突破了当时的材料和技术手段;
成长期,二十世纪90年代初至2000 年初,仍以壁画为主,但主题和材料趋于丰富,开始设置于站厅。这个时期的壁画表现手法丰富,采用搪瓷、面砖、玻璃、不锈钢、大理石、 花岗石等多种材料,主题与站点地上文化相对应,启发了其他公共艺术的创作;
高速发展期,2000 年初至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全面进人高速发展期,艺术设计也从单一的壁画转向空间环境装饰、雕塑小品、互动装置、新媒体艺术、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共同发展。
2.2 存在的问题
1)艺术设计的表现方式仍比较单一,基本以浮雕、壁画两种形式为主。
2)艺术设计重在“公共”特性,坚持以人为本,应该可识别、可互动、可由社会公众选择和决定。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艺术设计除了少数壁画带有作者姓名、作品标题及简单落款外,艺术作品的设计理念、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鲜有涉及,这些艺术作品连最基本的“可识别性”都不具备,更遑论“可互动”了。而对于公共艺术“可由社会公众选择和决定”,则欠缺得更多,当前公共艺术品多为承建企业邀请艺术家创作而成,社会公众参与度不高。
3)缺乏创新设计,设计模式化,通常借鉴“设计模板”应用于不同的艺术设计中,对地域文化元素的研究与提取不够,使城市轨道交通艺术设计在传承城市文脉、塑造城市形象方面有所欠缺。
3.1 深入发掘地域文化,注重提炼和概括视觉符号
地域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坐标符号,要深入发掘地域文化的内涵,注重地域文化元素的概括与提炼。如厦门地铁在站内空间规划设计时,深刻把握了闽南文化重乡崇祖的生活哲学与爱拼敢赢的精神气质, 1 号线提炼闽南古厝建筑中标志性的建筑符号,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将闽南古厝的“人字梁”结构,运用到车站公共区的天花板造型中;
提取闽南古厝中特有的砖红色,并将色彩运用到墙面、柱面,突出闽南古厝的色彩记忆。这种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不仅可以传承城市文脉,提升城市形象,还可以增强乘客的文化认同。
3.2 树立“一站一景一故事”的设计理念
城市轨道交通艺术设计整体创意要以主题为引导,紧紧围绕“地域性、时代性”进行差异化创作定位。在整体创意上采用以“线”为链,以“点”为珠,将沿线的自然风景、历史人文景观,通过各个站点的艺术作品有机串联起来,把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打造成一条璀璨生辉的人文项链。例如贵阳地铁2 号线,通过对沿线城市历史、人文、生态、旅游等方面文化元素进行归纳、提炼,将5 个站点的艺术设计主题界定为生态文化、交通文化、阳明文化、筑城文化、民族文化等,并以此开展艺术创作。
3.3 拓展公共艺术种类,注重新媒体技术与新材料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人们审美的变化,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城市轨道交通艺术设计是一个正在不断“生长”的领域,它模糊了很多学科的界线,也跨越了很多媒介,因此要加强形式的创新,注重艺术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国际化。艺术形式不能仅限于平面的,还要涵盖各种空间、装置和多媒体,要结合新材料、新技术,综合运用声、光、电、人机互动等创作手法,使艺术作品更具时代特征及科技特征,以此来给予乘客完美的艺术享受,引发乘客更多的审美思考。
3.4 搭建从专家领衔到公众参与的创新机制
首先,由政府牵头国内外艺术、设计、文化等行业专家以及本地民俗与历史文化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针对艺术设计的发展动态进行研讨,理清当下城市轨道交通艺术设计的重点与难点,并提供学术支持和咨询意见,全程指导艺术设施及艺术品的设计、安装等;
其次,从市民生活中吸收营养,提取设计元素,始终坚持艺术设计源于群众、服务群众,创新决策机制,把专家咨询与公众参与有机结合,打造一套“专业团队、专家咨询、公众参与、领导决策”的艺术设计新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已不再是单一的形式,而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多种艺术形态。要整合公众对城市的精神诉求与交通的功能性,通过艺术介入、人文注入及科技引入等方式,对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艺术设计进行充分的思考与凝练,多维度展示城市形象。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壁画艺术设计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读者·原创版(2022年8期)2022-11-09《星.云.海》中国宝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花月夜》中国宝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壁画上的数学数学小灵通(1-2年级)(2020年5期)2020-06-24北朝、隋唐壁画收藏界(2018年5期)2018-10-08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新闻传播(2018年5期)2018-05-30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辽宁经济(2017年6期)2017-07-12帮壁画“治病”学与玩(2017年6期)2017-02-16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中国商论(2016年33期)201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