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红色美术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与路径探析

红色美术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与路径探析

时间:2024-11-13 16:30:01 来源:网友投稿

沈宝莲,杨新芳

(西安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美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美术借助各种视觉元素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 既具有视觉的直观性、情节的叙事性和艺术的感染力,又具有强烈的社会认识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

红色美术资源作为二十世纪以来对中国历史进程的特殊记载,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

深入挖掘红色美术资源中蕴含的育人价值, 是我们在新时代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反复强调的“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和建设“大思政课”的题中应有之义。

红色美术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在育人目标、内容与形式上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

红色美术资源以图像叙事的方式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 包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基因, 是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有效资源。

思政课教学旨在打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育人”这一主旨上二者相互贯通。

(一)育人目标具有一致性

红色美术资源以其蕴含的丰富红色文化元素与思政课教学在育人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红色美术资源是艺术家们用画笔记录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百年征程路上浴血奋战、火热建设、改革开放的生动载体,以独特的艺术形态镌刻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历史脉络。其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文化、精神基因与价值理念,能够为思政课教学创新、 新时代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提供文化支撑。

红色美术资源在历史再现中概括凝练了中国共产党人从筚路蓝缕的历史一步步走向新时代的奋斗之旅, 深刻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一心为民的高尚品格。这正是塑造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艺术观的优质资源, 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可观性,也与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主阵地, 承载着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其道德素养的重要使命,是培养为国家和时代所需要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由此可见, 红色美术资源与思政课在价值目标上都指向“立德树人”。因此,将红色美术资源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 创造性地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在“思政+美术”的合力教学中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实现培养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

(二)育人内容具有相通性

作为时代产物的红色美术资源与思政课教学均呈现出“历史与现实”交叉的育人内容,具有鲜明的相通性。红色美术资源以历史为原型,借助美术这一载体,对历史场景、革命精神在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方面进行了生动还原。

红色美术资源中的内容大都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革命、 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的场景。

周令钊的油画《启航——在党的一大会议上》、沈尧伊的油画《遵义会议》、蔡亮的油画《延安火炬》等美术作品再现了英勇的革命年代;
李琦的年画《农民和拖拉机》、龙瑞和王珂的国画《红旗渠》等反映了建国后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场景;

王绍伦的油画《1978年11 月24 日夜·小岗》、刘文西的油画《春天》、方土的国画《特区开发》等,将改革开放这一浓墨重彩的历史事件以一帧帧图像呈现给观众。

这些红色美术资源都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宏大叙事的艺术表达,既还原了历史现场,也真切地传递着伟大建党精神、延安精神等精神伟力,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普及教育的最佳素材。这与思政课的教育内容具有相通性。搭建红色美术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的合力育人桥梁,借助红色美术作品的艺术性引导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有利于坚定其爱国情怀与历史自信,更好地做到“两个维护”。

(三)育人形式具有互补性

红色美术资源与思政课教学在图像叙事与理论讲授这一育人形式上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红色美术资源是党领导人民在百余年奋斗中创造出的反映不同时期风貌和文化特征的视觉文化财富,呈现出色彩丰富、内容生动、构图精巧等鲜明的艺术特征。思政课教学以理论传播和价值教育为主,在教学中呈现出鲜明的理论性、逻辑性和规范性,主要采用“理论讲授+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

青年大学生大多思维活跃、 阅历不足、 擅长感性思维, 一味地宣讲理论政策使思政课出现了“抬头率”“点头率”较低的问题,无法实现“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

而红色美术资源能够以视觉艺术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将这一优质资源融入思政课,再加以思政课的理论阐释,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自觉做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绘就中国画卷的践行者和传承者。

这一融合借助视觉艺术形式增加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也激发了将红色美术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创造力和活力, 可以实现“美育+德育”的双重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

红色美术资源以艺术的形式重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所书写的可歌可泣的民族奋斗史和精神史, 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对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的教科书”,也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助推器”。

(一)红色美术资源生动地展现着百年以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画卷,是对大学生进行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

红色美术资源中的红色美术作品包含决胜千里的战争场面,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波澜壮阔的改革华章,是对时代和历史的真实记录。将一幅幅红色美术作品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和串联起来,就是一部荡气回肠、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史的再现和还原, 是这一辉煌历程中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艺术再现。“在展开这个恢宏而壮阔的艺术史的过程中,人们可以看到,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 革命美术家和进步美术家自觉地用画笔记录了这个政党为民族解放与民族振兴而留下的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奋斗足迹,不论现场速写,还是再度创作,这些美术作品几乎都以一帧帧历史的截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90 年曲折而辉煌的历史, 从而构成了留存在人们记忆中的红色美术经典图像。

”[2]1

周令钊的油画《五四运动》描绘了在历史的紧要关头, 北大青年学子在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的领导和鼓舞下走上街头, 在天安门前与反动政府军警对峙的历史一瞬。

这一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作品,表现了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抵御外侮的标志性事件, 五四运动也由此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这幅作品中,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得到完美的体现。何红舟、黄发祥的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记述了中国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昭示着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黎冰鸿的油画《南昌起义》、何孔德等的油画《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王式廓的油画《井冈山会师》、高泉的油画《支部建在连上》、沈尧伊的油画《遵义会议》、蔡亮的油画《三大主力会师》、李可染的国画《长征》等描绘了党创建革命根据地、 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江丰的版画《东北抗日义勇军》、罗工柳的油画《地道战》、彭彬的油画《地雷战》、孙浩的油画《太行铁壁》和《百团大战》等展现的是中国人民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英勇斗争的历史场景。高虹的油画《决战前夕》、任梦璋等的油画《攻克锦州》、鲍加等的油画《淮海大捷》、古元的版画《打过长江去》、陈逸飞等的油画《占领总统府》、王少伦的油画《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 等记录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一个个重大历史瞬间。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与蒋兆和的国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则成为标志性的历史画面,深深印在中国人的心底。张文新的油画《入社去》和刘海粟的油画《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表现的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的重大变革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

周令钊的招贴画《修十三陵水库》、王文彬的油画《夯歌》、李琦的年画《农民和拖拉机手》等描绘和歌颂的是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人民满腔热情地描绘社会主义新画卷的奋斗与喜悦。王少伦的油画《1978年11 月24 日夜·小岗》和丁一林的油画《科学的春天》表现的是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谢楚余的油画《改革开放再出发》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进入了新时代。

总之,“一部中国现代美术史,既是艺术家力求艺术语言、风格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的历史, 更是百年来中国人民为民族国家的独立、 民族的解放而不懈抗争、奋斗的形象史,是人民推动下的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形象史诗。

”[3]

从作品的创作形式看,国画、油画、版画、宣传画,不一而足;
从作品的创作题材看,领袖人物、普通百姓、劳动场景、战争场景均有展现。

一件件作品犹如一颗颗珍珠, 承载和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独立、自由、解放的奋斗历程。

将这一颗颗珍珠串联起来, 就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极具可视性和可读性的辉煌壮丽的历史画卷,呈现的是一条多姿多彩的历史长廊和时代人物群像。

观赏这些作品“使我们倍感亲切和自豪,也使我们在触摸历史的同时, 得到一种崇高的美的享受”[4]1。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画作的作者本人就是重大事件的亲历者, 他们在创作的时候倾注了满腔热忱,使作品颇具情感的力量。

因为“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是艺术家思想境界和艺术情趣的真情流露”[4]2。一个没有深刻历史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一个忘记过去的民族也是看不到未来的民族。

重温这些画作并由此进入作品承载的历史,探寻作品表达的思想,对于树立正确的国情观、革命观、历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无疑具有重大的“以史育人”的价值。

(二)红色美术资源深刻地昭示着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求解放、求富强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鲜活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是有着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民族。

“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 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 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

”[5]红色美术资源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的最直接、最真实的体现。一幅幅如史诗般的美术作品,通过一个个事件、人物、场景,给观者讲述的是中华民族的创造史和奋斗史,歌颂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德。

在思政课教学中充分挖掘与诠释红色美术资源中蕴含的精神元素, 借助红色美术资源形象化的艺术表达, 让学生以更加具象的方式感受思政课教学内容中的精神伟力, 实现引导学生传递精神火炬的作用。

观赏周令钊的油画《五四运动》和张培成的国画《五卅运动》,我们感受到的是中华民族的觉醒、不屈和反抗, 这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意识自觉的生动表达。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同仇敌忾, 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最后的胜利。也正是在这一苦难而辉煌的抗争中,涌现出了无数令人敬仰的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 凸显着伟大的民族精神。

欣赏王盛烈的国画《八女投江》和詹建俊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大义而舍生取义、 勇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壮举,一种由衷的敬佩之感升腾在心中,正可谓“天地英雄在,千秋尚凛然”。王迎春、杨力舟合作的巨幅国画《太行铁壁》 表现的是太行山区军民团结一心,用生命、鲜血和钢铁般的斗志,凝铸成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成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中流砥柱, 谱写了中华儿女的英雄壮歌。

站在这幅作品前,使人由衷地敬佩70 多年前,在那段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民族解放斗争中, 中华民族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坚强意志和伟大精神。正是这种意志和精神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 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和中华民族的壮举。

王式廓的油画《参军》和范阳的国画《支前》表现了经过土地改革运动, 广大解放区农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得以翻身, 青壮年农民如潮水般加入人民军队,保卫胜利果实,以及广大支前群众冒着枪林弹雨,肩挑车担,翻山越岭,将粮食弹药源源不断运往前线的感人场景, 展现了一幅幅宏伟壮观的人民战争画卷,歌颂了人民战争的伟力。潘鹤的雕塑作品《艰苦岁月》 成功地通过老战士吹笛子,小战士偎依身旁倾听的造型,展现了解放战争时期海南岛艰苦斗争环境中的解放军战士不怕困难、信念坚定的艺术形象,深情地表达了革命战士对未来新生活的渴望与梦想。

古元的版画《鞍钢的修复》、邓澍的宣传画《保卫和平》、吴强年的版画《雷锋》、林岗的国画《群英会上的赵桂兰》、卢沉的国画《机车大夫》、魏紫熙的国画《天堑通途》、赵志田的国画《石油工人无冬天》、龙瑞和王珂的国画《红旗渠》、李延生的国画《煤海盛开大庆花》、董希文的油画《千年土地翻了身》、沈嘉蔚的油画《为伟大祖国站岗》、毛本华与王刚等合作的油画《焦裕禄》等作品,记录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员和普通劳动者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极大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到生产建设中,用自己的双手建设新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奋斗事迹和精神风貌。

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一批美术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用自己的力量与智慧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场景和重大事件, 书写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新篇章。潘鹤的雕塑《垦荒牛——献给深圳特区》以一个蓄力奋蹄、低首前冲的“开荒牛”形象反映了深圳人“埋头苦干”的开拓进取精神,被认为是“特区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的世纪象征。

李振飞的油画《春天的细雨》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广告标语为背景,揭示了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思想观念的重大转变,是时代精神最生动的传达。

詹建俊的油画《潮》更是真实地再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的先驱不安于现状、 用勤劳的双手改变自己命运的中国农民的精气神。徐启雄的国画《决战之前》、骆根兴的油画《历史的星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们》、 高泉与张庆涛等合作的油画《1998 年夏·丰碑》、苗再新的国画《人民子弟兵》、王吉松的油画《出征》等是以“女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代表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载体和艺术表达。

(三)红色美术资源深厚地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是对大学生进行革命精神教育的鲜活教材

在长期惨烈的革命斗争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 渡过了一个又一个暗流险滩, 同时也形成了自己坚不可摧的革命精神。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名词代表的革命精神, 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成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丰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的核心, 是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集中表现为:“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 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忠诚为民的宗旨意识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6]红色美术资源中的红色美术经典作品是自20 世纪初开始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努力、奉献、牺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艺术反映, 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的丰厚载体和形象表达。

红色美术资源中所承载的伟大革命精神在红色经典作品中的领袖人物和革命英烈身上得到了最集中、 最典型的体现。

在他们身上,这种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已经内化为一种伟大人格和高贵品质,变成了他们的血肉和本能。

洪涛的雕塑《本党命名为中国共产党》用雕塑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创作手法为我们真实地呈现了在茫茫黑夜中,一群不顾个人安危,立志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形象, 将人们自然而然地带入了以往的历史情境, 令人激动而感叹。广为国人所熟悉的刘春华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成为一代人的红色记忆,画家笔下的青年毛泽东手握拳头,目光如炬,神态凝重,意志坚定地大步行走在山路上, 眉宇间充满对劳苦大众悲惨命运的担忧和中国社会向哪里去的思考, 尽显共产党人忧国忧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莫朴的油画《入党宣誓》表现了在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的危急时刻,那些执着于理想和信念的真正的革命者冒着砍头的危险,勇敢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刻准备为民族生存而牺牲的真实场景。沈尧伊的巨幅油画《革命理想高于天》 描绘了长征途中一个阴冷潮湿的夜晚, 毛主席和红军战士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篝火旁亲切交谈的场面, 无论是画面主角毛主席还是围坐在毛主席身边的红军战士, 个个脸上洋溢的是满满的自信和深深的向往。欣赏这幅作品,人们不得不被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革命信念和豪情所打动。石鲁的国画《转战陕北》以沉稳的色调、磅礴的气势、独特的构图,艺术地再现了毛主席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指挥若定的泰然气派和伟人风采,热情地赞颂了以毛主席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创造的丰功伟绩。

罗工柳的油画《前赴后继》、靳尚谊的油画《瞿秋白》、闻立鹏的油画《方志敏》、胡悌麟和贾涤非的油画《杨靖宇将军》、冯法祀的油画《刘胡兰就义》,以及王明明和蔡玉水的国画《刑场上的婚礼》等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共产党人“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灭”的豪情壮志。作品所刻画的中国共产党人舍小我为大我、视死如归、英勇不屈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入国人的心底。

特别是钱松岩的国画《红岩颂》则以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手法, 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和英雄气魄,画中所题“风雨万方黑,红岩一帜红,仰钦奋彤笔,挥洒曙光中”的诗句,更是直达画意,是对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的最艺术的表达和赞美。

古元的新年画《毛主席和农民谈话》、李琦的国画《毛主席走遍全国》、何孔德和高虹的油画《我们的好总理》、王吉松的油画《鞠躬尽瘁》、李秀实的油画《疾风》均以领袖人物为题材,体现了以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 为人民谋福利的崇高追求。

画面常常在一种融洽、亲切、自然和平凡中,凸显着领袖的伟大,体现着领袖和人民之间的鱼水之情和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

一幅幅如史诗般的美术作品, 通过一个个事件、人物、场景,给观者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披荆斩棘的奋斗史和创造史, 承载和凸显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品德。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怀着“革命理想高于天” 的崇高追求, 带领着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才使中华民族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观赏这些作品,无疑“能使广大观众在欣赏、回顾、感悟中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奋进力量”[4]3。

这也是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导广大青年人坚定理想信念、 浸润其心灵的宝贵精神密码。

(四)红色美术资源形象地凸显着艺术家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 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鲜活教材

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是精神食粮的生产者,肩负着为时代而歌、为人民而歌的重大责任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7]13要始终“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7]19。

因此,创作有筋骨、有思想、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和时代的进步要求, 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奋斗之美,是党和人民对文艺工作者的期望,也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

在红色美术资源中凸显着艺术家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

早在创建革命根据地时期, 革命者就通过书写红色标语、创作红色漫画,使美术与人民革命斗争相结合,为革命斗争服务,发挥着发动群众、宣传革命的作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在左翼文化运动影响下、在鲁迅的支持下,已在沪杭、平津和广州等地逐步成长起来的中国的木刻青年, 自觉地把中国现实社会对艺术所要求的使命与自己的艺术追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直接用刻刀直面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表现劳苦大众的困难生活,表现他们的反抗斗争,出现了像胡一川的版画《到前线去》、野夫的版画《搏斗》、叶洛的版画《斗争》、李桦的版画《怒吼吧,中国》等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民族命运的佳作。

全面抗战爆发后,以延安鲁艺为中心,聚集在延安的美术工作者, 更是集革命者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于一身, 从民族革命斗争的实践需要出发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和思考, 他们在思想意识和意志品质上都淬火成钢, 在实际的斗争中提高自己的革命意识、磨炼自己的劲刀利笔。他们以木刻为武器,为民族解放呼号呐喊,发挥了宣传革命、发动群众的重要作用。在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了许多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木刻作品,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人民艺术家。如力群的版画《丰衣足食》、彦涵的版画《亲临前线指挥的彭德怀将军》和《豆选》、古元的版画《结婚登记》和《减租会》、沃渣的版画《查路条》和《救护》、江丰的版画《念书好》和《清算》、王式廓的版画《改造二流子》、胡一川的版画《军民合作》、罗工柳的版画《坚持抗战 反对分裂》等,这些作品生动地记录下了根据地人民劳动生产的身影、 前线将士奋勇杀敌的战斗以及民主政权下发生的社会变革。

延安鲁艺美术工作者用作品践行着为抗战服务、 为边区生产、建设服务的责任,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一代革命艺术家崇高的革命信念和艺术理想。

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艺术家们,不忘艺术家的初心和责任, 用自己的画笔歌颂时代、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英雄。

《地球的红飘带》《遵义会议》《八七会议》《革命理想高于天》《而今迈步从头越》《湘江战役》《彝海结盟》 等表现长征题材名作的作者沈尧伊被称为在长征精神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画家。出于对长征精神的无比崇尚,他曾经在1975 年花了3 个月的时间重走长征路,归来之后满怀激情和崇敬, 通过自己饱含真情的画笔描绘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 歌颂伟大的长征精神。沈尧伊一生之所以如此钟爱长征题材,就是源于他对长征的深刻理解和长征精神对他的巨大感召, 他认为:“长征以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中国历史光辉的一页,体现着一种崇高的革命精神。

任何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都需要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8]沈尧伊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时时显露在他的美术作品中。他用自己的画笔践行着“灵魂的工程师” 的重任,倾其一生,创作了许多有正能量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他曾说:“我们作为艺术家,就应该更多地看到,发现和关注生活中好的方面,去关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去提炼和升华这种源自生活和生命的美, 使之强大并展现给观者,这是艺术家的使命。

”[9]

人民艺术家刘文西则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践行着“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

在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刘文西先生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热爱人民、表现人民。他曾先后八十多次深入陕北写生,坚持与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创作出大量以陕北人民为题材的精品力作。

他以自己的作品歌颂陕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奔向美好幸福生活的辉煌历程让人们感受到黄土地和劳动人民蓬勃向上的伟大力量。

刘文西的艺术人生,就是为时代而创作、为人民而创作的人生。可见,大凡成功的艺术家都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时代而歌、为人民而歌的艺术家。他们将艺术理想与人生理想完美结合, 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高度统一, 在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己的艺术创造和艺术价值, 为人民所喜欢、所尊敬。

因此,每一位追求成功、追求卓越的大学生都应以他们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红色美术资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瑰宝,承载着中国人民深厚的历史记忆,彰显着革命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既是历史的重温和再现,也是精神的表达和塑造。通过创新路径实现红色美术资源与思政课教学“以美育人”和“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是艺术院校落实“大思政课”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筑牢课堂主渠道,实现红色美术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

要实现红色美术资源与思政课教学育人效果最大化,必须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与方式,筑牢课堂育人主渠道。红色美术资源所包含的生动形象的历史材料、英雄事迹和革命遗址,刻画和彰显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理想信念与使命责任为创新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灵魂课程,将红色美术资源中折射出的历史记忆、 时代形象和精神内核以视觉符号的形式呈现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思政课“可以更鲜明、更独特、更透彻地说人说事说理”[10]109。

一是规范梳理红色美术资源中的英雄人物、领袖人物、普通百姓、重大事件、战争场景等,依据课程内容转化为教学案例。

如以课程为单位梳理革命、 建设、 改革以及新时代以来的红色美术作品, 将其融入课程对应的具体章节中。

如通过制作“画说马克思恩格斯”“画说毛泽东”“画说邓小平”“画说新时代”等专题美术资源案例,让思政课“插上艺术的翅膀”, 在丰富和活化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二是充分挖掘红色美术资源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和美术家的故事有机地融入思政课。

红色美术作品传递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如油画《井冈山会师》中折射出的井冈山精神、国画《过雪山》中蕴含的长征精神、国画《铜墙铁壁》中所刻画的抗战精神等,都是思政课传达理想信念、激发爱国情感的有效案例。如前所述,红色美术资源形象地凸显了艺术家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 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鲜活教材。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讲话》 中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11]1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涌现出的青年木刻家胡一川、彦涵、古元等, 他们自觉地把中国现实社会对艺术所要求的使命与自己的艺术追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用刻刀直面社会现实,为革命呼号,为大众发声。

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艺术家们, 他们用画笔歌颂时代、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英雄。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 著名国画家刘文西在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他用一生的创作经历启迪青年人要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寻找艺术的源泉,为无数青年人走好人生路、艺术路树立了榜样。这些鲜活的人物、鲜活的故事无疑是思政课教学可以借鉴的优质资源。

三是在探索红色美术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的契合度中,创新“双主体+双课堂”的教学形式。

在“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理念与情感价值观都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已经不适应学生的知识与心理诉求,以往的“灌输填鸭式”课堂注定要被时代与社会所淘汰。

一方面,通过构建“师生共讲思政课”和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以红色美术作品、 红色美术家的事迹为重要抓手讲解思政课,将红色美术资源蕴含的理论内容、思想观念和精神品质通过讲、评、展、演等各种形式在课堂上由教师组织、学生设计加以呈现和完成,发挥学生在思政课堂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的“抬头率”和“点头率”。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红色美术官方公众号、官方微博、红色VR 以及红色美术作品展等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形成 “线上+线下”同频互动的教学形式。

(二)丰富实践教学,拓宽红色美术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场域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拓宽大学生视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具有灵活性、趣味性、主体性的鲜明特征。因此, 在红色美术资源融入实践教学过程中探索“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

第一,拓宽课堂实践教学渠道,通过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特长, 创新红色美术资源融入课堂实践教学的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全过程参与思政课堂,创新性地形成 “画说思政课”“书法中的思政课”“红色美术家的故事”“我以美术讲时政”“情景剧展演美术作品”等课堂形式。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宣讲、赏析、展演、创作等多元化的形式将红色美术作品及其背后蕴含的红色文化故事展现在思政课中,引导学生在赏析美术作品、情景剧展示美术作品的过程中, 增强对 “思政+美术”的认知和认同,构建起以“师生学习共同体”为内核的思政课堂。

第二,开展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借助红色美术资源凝铸校园文化。

学生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开展者和参与者,在红色美术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校内实践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因此,基于学生专长, 选取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校内红色美术经典作品的系列展览,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庆祝新中国成立”“纪念毛泽东诞辰”“纪念邓小平诞辰”“弘扬延安精神”“画说英雄模范”等,营造浓厚的红色美术育人氛围,形成传播效应。

同时,依托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与红色美术相关的创作实践活动, 如开展“手绘百年党史”“手绘红色革命路”“红色艺术家故事大赛”“舞蹈中的美术展演”等活动,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主题创作并在校内推广展览, 鼓励学生将红色美术资源中蕴含的革命历史、精神元素、理想信念等以美术创作、美术展演的形式呈现出来, 引导学生在校园实践中感悟红色美术资源的魅力和价值, 并寻找创作源头活水。

第三,完善校外实践教学,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践育人的联动机制, 这也是创新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思政课不仅要在课堂上讲,还要带领学生在实地中身临其境地学。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在“三下乡”实践活动、社会调研过程中开设“重走红色艺术家之路”“红色美术展馆中的思政课” 等校外实践活动。在红色美术纪念馆、红色美术作品的创作地现场讲授思政课和红色艺术家们的成长故事,指导学生现场创作红色美术作品, 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与历史情境重现中增强实践教学的育人效果。为了开展好校外实践教学,真正发挥其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高校应当建立长期的校馆合作制度、打造红色美术育人实践教育基地,为红色美术资源有效融入思政课提供平台依托。

(三)依托互联网平台,创新红色美术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式

随着“互联网+”时代潮流的滚滚而至,兼具快捷性、互动性的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抖音、微博等自媒体平台迅速成为青年大学生活跃的网络阵地。

要实现红色美术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 就必须与时俱进地用好新媒体,发挥新媒体的重要载体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2]。从而实现红色美术资源融入线下思政课堂到线上课堂的同频互动。

第一,充分利用云计算、VR 技术,为红色美术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新的路径。

在思政课教学中,逐步建立起云端智慧教室、VR 体验场馆等,在虚拟场景中赏析红色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感受革命、 建设与改革的历史记忆, 带给学生关于红色美术资源新的认知感受。

在教学实践中建立校内VR 技术与线下展馆的联动机制。依托云端技术,邀请展馆专业人员带领师生云参观馆藏作品、云讲解美术作品,借助线上VR 技术打造“行走在云端”的思政课,给学生以全新的学习体验感与获得感。

第二,在“互联网+”席卷传统教学活动的背景下,探索线上课堂的创新与改革之路。借助互联网打造红色美术资源融入思政课的线上MOOC、微课堂等在线课程, 用艺术表达方式阐释思政课程的教育内容。

在慕课平台、人民公开课、学习强国等官方媒体上共享教学成果, 让思政课的内容借助荧幕“靓”起来、“火”起来。

第三, 依托互联网平台展示出学生的实践成果,实现实践成果的有效转化。在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中由学生完成的系列经典美术作品赏析、 红色美术作品创作等优秀成果, 及时借助微信公众号或微博定期推出面向青年人这一受众的宣传推文。

在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形成的实践教学成果,如红色美术作品展览、红色艺术家故事大赛等,借助校园网站进行宣传。

“情景剧、舞蹈表演中的美术”由学生策划、展演、录制并形成视频成果,师生合作择优上传青梨派、“大学生讲思政课”、哔哩哔哩、抖音等平台,力争在新媒体领域开辟出红色美术资源助力思政课质量提升的新天地。

(四)提升教师素养,增强红色美术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能力

推动红色美术资源与思政课教学有效融合,实现红色美术资源育人价值的最大化, 不仅与其融入思政课的创新路径相关, 也与思政课教师对红色美术资源的理解把握以及红色美术资源向思政课教学的转化密切相关。因此,要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能力, 打造推进红色美术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相融合的主体力量。

首先, 思政课教师要注重理论素养和艺术修养, 为提高红色美术资源与思政课融合的质量与效果打下扎实基础。

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守好、守牢思政课的主阵地,深刻把握思政课的政治性、理论性与逻辑性。另一方面,为实现红色美术资源与思政课的融合融通, 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红色美术素养,对红色美术资源的形成背景、内容表达、 艺术价值以及知名艺术家成长故事等展开全方位的学习和了解;
在备课、讲授、课后反思等各环节中正确处理好思政课教学与红色美术资源的关系,做到以思政课的理论性为本,以红色美术资源的艺术性为辅,切勿本末倒置。

其次, 高校要以培训学习机制助力思政课教师开阔视野,提高能力,为红色美术资源融入思政课提供创新思路。

高校在教师培训系列讲座中要开设红色美术与思政课教学相关专题, 邀请业界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红色美术资源融入思政课开展学术讲座和主旨报告, 就二者的融合问题从授课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辅导、答疑和指导,以培促教、以学促用,夯实思政课教师的红色美术修养, 提高思政课教师运用红色美术资源的能力。

最后, 高校特别是艺术院校要建立起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机制, 完善相关的顶层设计, 为实现红色美术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提供制度与平台保障。

为搭建起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学习互鉴的平台, 学校要定期开展思政课教师与从事红色美术研究专业教师的交流活动, 提高专业课教师对红色美术资源教育价值的认知。

特别是在课程思政建设、 教学科研等活动中,增加红色美术文化与思政课融合的比重,推进课程思政中“红色美术+思政”的落地生根,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作用。

总之, 红色美术资源用艺术语言绘就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历史形象, 传承着红色文化基因与革命精神, 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不可或缺的生动教学资源。

高校要充分挖掘红色美术资源的育人元素将其转化为思政语言, 持续探索二者融合的创新路径, 实现思政铸魂与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

在红色美术资源与思政课的同频共振中让思政课真正成为“润物细无声”的立德树人的灵魂课程。

猜你喜欢 油画红色美术 一张油画小猕猴学习画刊·下半月(2022年9期)2022-11-03红色是什么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21年11期)2021-12-06油画《塬下》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6期)2020-06-05油画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5期)2020-05-25红色在哪里?儿童时代·幸福宝宝(2020年2期)2020-03-02创意美术意林(儿童绘本)(2019年12期)2020-01-04创意美术意林(儿童绘本)(2019年4期)2019-05-14创意美术意林(儿童绘本)(2019年3期)2019-04-04追忆红色浪漫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岁月长又长》(油画)海燕(2017年4期)2017-04-11

推荐访问:探析 路径 融入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