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胡杨精神引领高校青年社会责任培育研究

胡杨精神引领高校青年社会责任培育研究

时间:2024-11-11 11:30:01 来源:网友投稿

杨明芳,徐东黎

(塔里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青年向上、国家向前,青年人的奋斗从来都与国家前途、民族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增强广大青年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根据《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2022)》数据,高校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平均得分为86.03分,比上一年度提高2.92分,已连续8年呈现上升趋势,凸显出新时代广大青年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责任担当。但同时也必须看到,部分青年学生群体仍存在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思想政治观念不强、心理素质弱化等问题,直接影响到青年学生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广大青年学生迎难而上、勇于尽责,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书写壮丽青春篇章。例如,在决胜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许多毕业生选择深入基层、扎根一线,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以青春之名坚守初心和使命,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的黄文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她在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奔赴基层,坚持奋战在扶贫一线,用生命谱写脱贫攻坚的“青春之歌”。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征途中,众多“00后”大学生挺身而出,积极参与社区防控和志愿服务,勇做“逆行者”,当好“守门人”,证明了自己勇于担当、善于担当、能堪大任的精神特质。此外,在科研攻关最前沿、抗洪抢险第一线、国际运动主赛场、边界哨所无人区……广大青年学生用志气、骨气、底气诠释着责任与担当,在火热生动的实践中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其次,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但是各类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入,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塑造愈加深刻,使其极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影响。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在不断扩展和延伸,这给马克思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严峻挑战,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内外环境异常复杂。在上述因素的叠加影响下,部分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动摇,将个人理想信念定位与其金钱、名誉和权力相挂钩,不再以坚定理想信念担当实干,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有所淡化,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了异质化现象。一些青年学生在面对挫折和挑战时,极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将自身的失败归咎于现实的不公,从而产生对社会的不满。

2.1 “艰苦奋斗”彰显了吃苦耐劳、永不懈怠的忧患意识

艰苦奋斗是百年大党的靓丽底色和优良传统,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精神力量和动力源泉。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破题开局,鲜明标注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坐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艰苦奋斗新篇章。艰苦奋斗同样也是胡杨精神的基石,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老一代兵团人把艰苦奋斗作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支撑,在荒漠戈壁上垦荒造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为推进屯垦戍边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塔里木大学自成立以来,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并将其作为强校之基和立教之本。建校之初,学校物质条件极其匮乏,但塔大师生如同胡杨般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创造了建校初期的辉煌。尽管时代在变,但塔里木大学初心未改,一代代塔大人矢志不渝,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走出了一条用胡杨精神育人的办学之路。迈进新时代,高校青年更要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继续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作风,锤炼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增强吃苦的自觉意识,把吃苦当“进补”,在吃苦中磨炼心志、坚定信仰,在“自讨苦吃”中收获大有可为的“甘甜”。

2.2 “自强不息”体现了顽强进取、蓬勃向上的担当意识

“自强不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语出《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塑造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刚健进取的精神特质,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基因。中国共产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等不同阶段,团结带领各族群众自立自强、奋斗不止,赋予了自强不息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自强不息是胡杨精神的意志品质。任凭风沙肆虐,胡杨树仍生生不息,立定在沙海中,历千年而不朽。胡杨不屈不挠、不畏不惧,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顽强生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兵团儿女在攻坚克难的道路上团结共进、勇毅前行,展现出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坚定决心。自强不息也成为塔里木大学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鞭策塔大人不断开拓进取[1]。塔里木大学始终秉持“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的校训,将过去的区位劣势转化为新的发展优势,主动适应南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兵团更好履行“三大功能”、发挥“四大作用”、开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新局面作出了突出贡献。面向未来,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青年要时刻牢记殷殷嘱托,保持锐意进取、担当有为的昂扬斗志,以披荆斩棘、笃定前行的奋斗姿态,将久经锤炼的“自强不息”的胡杨精神,内化为拼搏奋斗的精神动力。

2.3 “扎根边疆”展现了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的实干意识

扎根边疆是党中央赋予兵团的神圣使命和职责。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强调,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60多年来,兵团人将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相结合,融“小我”于“大我”,顾大局敢担当,始终坚持国家利益就是兵团利益、新疆大局就是兵团大局,体现了对党和国家的绝对忠诚。扎根边疆是胡杨精神的永恒本色,更是几代兵团人恪守不渝的行动准则。新中国成立以后,鉴于新疆在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为促进边疆稳固、社会安定、人民安宁,党中央决定将17万驻疆解放军集体就地转业,履行屯垦戍边重要使命。此后,“兵一代”开拓进取,“兵二代”承上启下,“兵三代”继往开来,一代代建设者们薪火相传,自觉扎根边疆、献身边疆,坚守着2000多公里的边境线,用行动树立起了巩固祖国边防、维护国家统一的不朽丰碑。“时代楷模”魏德友为国巡边50年,被誉为边境上的“活界碑”;
“全国劳动模范”马军武巡边护边30余年如一日守界河,用坚守诠释个人信仰;
塔大退休老教授程焕良从四川大学毕业后,志愿报名到边疆任教,将一生献给了南疆教育事业。这些人用责任和担当履行维稳戍边职责,为安疆固边提供了坚实保障。新征程上,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新一代青年手中,高校青年要传承、发扬好胡杨精神,树立扎根边疆、服务西部的信念,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成为一名道德修养好、政治觉悟高、大局意识强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服务边疆发展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2.4 “甘于奉献”昭示了忠于职守、默默付出的奉献意识

甘于奉献是中华民族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完美思想境界。几千年来,克己奉公、甘于奉献等一直为世人所尊崇,凝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内核,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甘于奉献是胡杨精神的价值标志。在兵团事业发展中,有的奉献热血和生命,有的奉献才能和智慧,有的奉献辛劳和汗水,有的献了青春献子孙[2]。军垦老战士、上海知青等“胡杨”先辈们,把集体和公共利益作为道德立足点,把奉献作为道德行为的核心标志,甘做大漠胡杨,终生献身边疆,为强边固防、稳疆兴疆奉献了青春年华甚至生命,谱写了兵团人、塔大人为共和国屯垦戍边事业拼搏奋斗的“胡杨赞歌”。近年来,塔大涌现出了一批“羊教授”“牛教授”“棉花公主”“香梨皇后”等优秀教师,于不同的岗位上无私奉献、默默耕耘,在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中挥洒青春汗水。要成为一名新时代奋进好青年,必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断弘扬勇于担当、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让奉献意识牢牢根植于自己的思想行动中,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1 培养扎根边疆、献身边疆的有用人才的现实需要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党和国家提出要培养一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这是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定位下对人才培育目标提出的新要求,与高校培养扎根边疆、献身边疆有用人才的目标相统一,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培育提供了理论指南。胡杨精神所包含的“扎根边疆、献身边疆”的价值导向,是高校育人的宝贵资源,用其来提升新时代青年社会责任感,能使青年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受到胡杨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建设边疆、服务地方的崇高志向,坚定扎根边疆、心向中央的价值追求,成为一名爱国爱疆、担当奉献的新时代戍边人,为新疆和兵团各项事业发展注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动力。

3.2 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的行动指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这为全面提升高校办学治校水平指明了方向,是新时代高校工作的重要遵循。高校是青年社会责任培育的主阵地,用胡杨精神筑牢高校青年社会责任,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不断强化高校教师的育人使命,将胡杨精神作为鲜活素材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增强青年学生对胡杨精神的理解和体悟,从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厚植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情怀。只有这样才能不负人民重托,源源不断地培养新时代戍边人才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实现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3.3 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的客观要求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的接力奋斗,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是新时代青年应该肩负起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的新长征路上,应对复杂局面、化解风险挑战、克服各种困难、扫除重重障碍,迫切需要高校青年迎难而上、不断奋起、敢于担当。胡杨精神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构成,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一脉相承,是整个兵团、塔大人在屯垦戍边伟大实践中凝结和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基因和历史文化内涵。以胡杨精神引领高校青年社会责任培育,能够让学生深刻领悟胡杨精神的深刻内涵,学习屯垦先辈们在兵团屯垦戍边事业中表现出来的坚定理想信念、崇高价值追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从而找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坐标,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内化为担当的自觉,外化为实际的行动,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绽放青春之光。

4.1 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统一中强化高校青年的责任意识

思政课教师要牢固主体意识,切实履行好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职责。教师队伍既背负着党和国家的殷切期待,又肩负着建设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的历史重任[3]。因此,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必须进一步强化自身的主体责任意识,对学生进行以“责任”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1)思政课教师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和言传身教来诠释自身的示范引领作用。思政课教师要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学会用胡杨精神武装自己,自动自觉成为胡杨精神的弘扬者和践行者,以自身的一言一行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感召学生。(2)思政课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授课形式,让思政课“活起来”。一是可以通过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方式,将胡杨精神的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融合,确保讲清楚、讲精准、讲生动胡杨精神,能够准确全面地将胡杨精神的价值和内涵传递给学生,使学生领悟到老一辈兵团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进而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坚定扎根边疆、献身边疆的理想信念。二是高校学生要主动加强对胡杨精神的学习和理解,端正学习态度。胡杨精神最主要的受众群体就是学生,学生的学习态度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社会责任培育的成效。因此,学生要不断提高胡杨精神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通过课堂教育、政治学习、主题讲座等途径,增强对胡杨精神的认知和领悟,也可以利用阅读书籍、观看视频等方式,在课余时间进一步深化对胡杨精神的再认识,以此来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此外,高校学生也要深入实践,通过实践研学、志愿服务等形式,深刻领悟胡杨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磨炼意志品质,强化自身的责任担当意识,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4.2 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衔接中培育高校青年的担当精神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石,是塑造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基础环节,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正向、家庭氛围温馨,会让学生在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回报社会,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为强国复兴贡献新时代青年力量。家庭教育中,言传不可缺少,但身教至关重要。一方面,家长要注重言传,多向孩子讲述胡杨树的顽强坚韧以及屯垦戍边的红色故事,教育孩子不管处于什么环境之中、无论出于什么情形之下,都要像大漠胡杨一样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敢于挺起“担当”的脊梁,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使命的担当者。另一方面,家长要率先垂范,充分利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胡杨精神涵养优良家风,通过自身努力营造家庭文明新风尚,为孩子做好表率;
同时也要在不疏于职责的前提下,适当择期“懒”,让孩子在家务劳动中锻炼能力,提升自信心,培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品质,从而成长为一个富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人。

学校教育是当代教育的核心,是学生成长环节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要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及时向青年学生输送积极、健康、向上的时代营养,依托“学习强国”等平台,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有关胡杨精神的文章;
利用微信、微博、B站、抖音等网络媒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进行胡杨精神的知识科普,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胡杨精神学习教育。同时,还要加强日常管理精细化,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参与“精神文明班集体”“胡杨百佳团支部”的创建和评选,推进“一团一品”建设,积极开展以胡杨精神为主题的团日活动。

社会教育是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基于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的观点,必然得出结论,社会教育对个体行为、认知和道德的塑造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加强社会教育是胡杨精神引领青年社会责任培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维度。一要挖掘本地资源,打造实践研学基地。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等红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复原、现场讲解等方式,将真实历史事件转化为胡杨精神教育的“活”教材,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胡杨精神实质。二要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高校可以利用暑假组织“三下乡”团队深入兵团农牧团场、连队社区开展文化宣讲、寻访胡杨人物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与连队职工深入交流,了解兵团基层发展需求,切实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3 在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中厚植青年的担当情怀

首先,将胡杨精神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由学校的环境和各种设施构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要有意识地选择、提取胡杨精神元素,将这些元素符号化、形象化,广泛运用于校园文化雕塑、图书馆、教学楼的风格设计以及教室、宿舍、食堂的环境布置。学校还可以通过宣传栏、主题展板、校园文化长廊等弘扬胡杨精神,并发挥校园广播、电视台及校报的宣传作用,开设胡杨精神主题广播、电视栏目和校报专题,以环境滋养人,用浓厚的胡杨精神氛围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将胡杨精神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学校的长久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要以胡杨精神为统领,着力培养学生不忘初心的理想信念和勇于承担的使命担当。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胡杨精神征文比赛、主题演讲比赛以及文化知识竞赛,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深化对胡杨精神内涵的认识,明确自己将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可以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胡杨讲堂”、“我的名字叫胡杨”系列舞台剧、“胡杨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校园活动浸润中培养担当意识。最后,将胡杨精神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长期处于优越环境下的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因此,高校在制定和实施各类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胡杨精神所蕴含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价值导向,将所要倡导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以制度的形式表达出来,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加以无声的影响和引导,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实现校园制度文化隐性教育的功能。

猜你喜欢 胡杨扎根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文萃报·周二版(2022年5期)2022-02-18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千年胡杨金桥(2021年11期)2021-11-20大美胡杨北广人物(2020年47期)2020-12-09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拿出精神学苑创造·A版(2018年7期)2018-08-07家风伴我成长创新作文(1-2年级)(2018年6期)2018-01-22胡杨颂甘肃林业(2016年4期)2016-11-07一辈子扎根在农村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2016年0期)2016-09-26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陕西画报(2016年1期)2016-08-02

推荐访问:培育 引领 高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