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菲菲,李建琼,曹军民,樊晓琴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120)
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中,0~3 岁婴幼儿照护服务非常重要,“幼有所育”是国家的重要民生大事。为建立和完善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标准规范体系和服务供给体系,2019 年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1](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政策支持、理念转变、发展途径、工作职责等方面对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给予指导。《指导意见》鼓励高等院校结合需求设置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以培养服务于婴幼儿托育领域的专门人才。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将实施普惠托育专项行动,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推动普惠托育服务发展,以减轻家庭的养育负担压力。预计到2025 年,每千人口拥有3 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 个[2]。但现阶段我国3 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仅5.5%左右,供需结构失衡,婴幼儿照护服务有效供给严重不足[3]。截至2021 年,全国0~3 岁婴幼儿数量约为4 200 万,且35.9%的家庭有托育服务需求。构建和完善多样化、分层次、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推动发展高质量普惠托育服务对高素质托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是目前我国培养托育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托育人才的重任,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1.1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归属发生变化
在国家政策的引领和社会关注下,为加强婴幼儿照护人才的培养,2021 年,教育部印发新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将原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变更为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并将其专业归属调整到医药卫生大类健康管理与促进类,明确此专业与学前教育、早期教育专业不同[2]。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实际上集合了医药卫生、公共卫生、幼儿教育三者的主要特点,最显著的特点是将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婴幼儿照护、养育、早期教养全过程,由传统被动的“疾病诊疗、行为矫正”转变为主动的“健康促进”[4]。对专业进行调整后,目前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包括新增的婴幼儿托育、幼儿保育专业(中职层次);
学前教育、早期教育、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职高专层次)及职业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见表1)。
表1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的基本情况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infant and toddler care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related majors
1.2 近3 年全国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培养规模
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国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点数、招生数、在校学生数逐年增加。2019—2021 年,高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点数分别为890、1 105 和1 292 个(见表2),覆盖全国31 个省(市、自治区);
招生人数分别为53 677 人、74 246 人和85 231 人;
毕业生数分别为13 877 人、19 991 人和3 149 人。不同省市的招生人数存在较大差异。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数、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均呈小幅上升趋势。毕业生就业受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显著,经济发达省市对口就业率高,经济欠发达省市对口就业率低[5]。
表2 2019—2021 年我国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培养规模Table 2 Training scale of related majors in infant and toddler care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from 2019 to 2021
1.3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新托育事业发展要求的矛盾凸显
预测到2025 年,全国各种类型的托儿所将增加到8 万~10万个,而对于托儿所的人才需求大约在150 万~200 万人。由于教育部调整专业目录在2021 年,我国本科层次的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2021 年有8 所学校)尚未实际招生。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未来3 年中职层次需求约为3 万人,而毕业生数3 年共49 万余人,中职层次供过于求。通过数据分析,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人才缺口主要为高职层次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且不同层次专业人才培养供求不匹配。由于之前专业归属的问题,许多开设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的学校并非医学院校或有医学背景和相关专业的院校。随着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需矛盾日趋凸显和专业归属的变化,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托育事业发展的要求[6]。因此,研究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根据托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路径,使所培养的人才掌握基本的照护技巧,并且能够胜任婴幼儿托育工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专业建设缺少标准,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托育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目前国家尚未颁布明确的托育服务法律法规,教育部门或行业也尚未发布被广泛认可的专业标准与规范。行(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仍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主[2]。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归属调整后,其面临的转型变化大,专业人才培养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的具体指导,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构建课程架构、开发教学资源以及开展教学活动等方面存在许多挑战[7],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障。部分高职院校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仍未能明显区分本专业与学前教育、早期教育的区别,没能很好地体现专业特色,课程定位模糊,未能体现托育人才职业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与岗位胜任力与职业能力要求存在一定偏离,影响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2 课程体系不完善,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脱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育儿理念的转变,基础的婴幼儿生活照料已不能满足家庭需求,婴幼儿健康照护和养育都是婴幼儿照护的重点需求。“医育结合”的照护理念和模式已成为婴幼儿照护服务的主要发展模式和方向。胜任新模式下婴幼儿照护行业技术技能岗位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通用能力、信息化能力等提出了新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在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材等教学资源、科学研究方面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不同程度重“教”轻“保”的问题[8]。缺少或忽视医护类课程设置,孕婴保健和科学养育等模块内容不足,导致课程体系无法支撑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有些高职院校对婴幼儿发展规律、健康知识、心理学、语言和艺术等知识安排了大量的理论课时,但忽略了相关技能的训练。一些学校鼓励学生早进托育和早教机构见习,但见习内容未能较好地对接课程教学内容,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实践脱节。课程体系不完善是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实际需求不匹配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加快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3 “双师型”教师匮乏,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薄弱成为严重制约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7,9],具体体现在:(1)课程师资严重不足,尤其缺少医药卫生类和公共服务类课程的师资。(2)结构不合理,没有规范托育机构从业人员专业任职要求,且行业内权威性的专家少,且高职称比例不高。(3)大部分学校的专业教师缺乏在托育机构的工作经验,“双师型”教师数量相对较少。由于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和经验普遍不足,其双师素质亟待提升。(4)“医育结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对师资的专业背景要求更高。以往非医学类院校,如师范类院校或依托于商学院、管理学院等二级学院开办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由学前教育教师兼任,导致其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与学前教育类似[4],不利于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2.4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专业教学资源不足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理念下,高职院校逐步与托育机构、幼教机构、儿童健康管理机构以及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成立了婴幼儿照护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共建共享资源。但很多托育相关机构才刚起步或正在完善自身建设,高职院校与相关机构或企业还不能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共享。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急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数字化教学资源、网络学习平台、理论与实践教学设施、实训场所等,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1)0~3 岁婴幼儿照护相关教材有限,由于学校和机构、企业的合作还不深入,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教材未能很好地融入工作任务特点和职业能力要求,教材质量无法保证。同时也缺少足够的数字化和活页式教材。专业教材匮乏使教学内容缺少具体呈现的载体[9],不利于学校教学的组织和实施。(2)“托育”“0~3 岁婴幼儿照护”相关的智慧教育教学平台、网络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少,使基于“互联网+ ”的信息化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以及继续教育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3)不少院校缺乏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室,尤其是婴幼儿保健和生活照料相关的实训室和实训资源。学生实训基地仍以幼儿园为主,实训教学体系不完善和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从而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3.1 明确专业建设标准及人才培养定位
一方面,要明确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标准,用标准来指导人才培养工作。由政府牵头,学校和行业(企业)等紧密合作,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可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领域人才培养经验和先进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制订并落实国家层面的托育师资专业标准、职业资格准入标准和教学标准等。高职院校以国家标准作为依据和参照,在招生、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师资培养、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实施。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充分调研,分析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对应的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掌握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科学喂养、卫生保健等知识,具有婴幼儿回应性照料、游戏活动设计、伤害预防与处置、疾病识别与预防、照护者合作交流、机构运营管理等能力,具有关爱生命、无私奉献、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能够从事婴幼儿生活照料、安全保障、健康看护、家园共育以及托育机构管理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认识到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独特性,深入理解这个专业在培训目标、工作主题、活动策划、教师技能水平等方面与学前教育的差异。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凸显专业特色和内涵。(2)依据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需考虑0~3 岁和3~6 岁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发展需求及如何进行有效衔接。(3)加强校企合作,协同推进教学改革,全面审视育人流程,将婴幼儿看护、健康维持以及早期教育的实际操作技巧巧妙融入课堂教学、专业训练和社会活动中,进一步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2 完善“医育结合”照护模式下的课程体系
新模式下,强调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要同时重视和加强婴幼儿健康照护、保育和教育,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也应随之进行调整完善,这对专业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课程体系整体构建:课程体系构建整体上要注重“横向融通”和“纵向衔接”。“横向融通”是指专业对接职业岗位,课程教学对接岗位能力,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职业岗位要求对接。将婴幼儿照护、健康管理、婴幼儿早期教育3 个领域的内容交叉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保教一体化”课程体系。“纵向衔接”是指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在实现课程模块内容交叉融合的前提下,基于不同课程内容,进行从单元到章节呈渐进性、螺旋式上升的贯通设计,循序渐进地增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从基本素质、知识结构、综合能力、毕业资格4 个方面优化课程结构,构建通识类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应用课程的课程模块群。(2)优化课程内容:明确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梳理胜任该岗位工作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根据这些具体的要求厘清课程体系各层级模块、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职业技能与文化素养对应及融合的关系,以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将婴幼儿健康照护、婴幼儿行为观察、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等多门课程内容整合、序化,同时将育婴师、幼儿照护指导师、健康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证考试内容融入课程内容,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发挥“1+X 证书制度”作用,促进婴幼儿照护技术技能人才培养。(3)凸显课程特色:我国“医育结合”的教养理念侧重于对婴幼儿身体的健康照护,而匈牙利著名的婴幼儿研究者和教育理论家皮克勒则非常重视对0~3 岁婴幼儿心理与精神方面的养育,倡导“尊重与回应”教养理念,包括“关系、互动、3R(尊重Respectful,回应Responsive,互惠Reciprocal)”3 个关键性概念[10-11]。因此,皮克勒提倡的教养理念恰好为补充完善我们的教养内容提供了参考。此外,皮克勒育儿法中生理方面的养育(照料)和认知心理方面的养育(游戏)内容为婴幼儿教养课程内容模块化提供了参考和思路。在“医育结合”“尊重与回应”理念指导下,学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可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3.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面对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婴幼儿健康照护、卫生保健、伤害预防与处理、教养等核心能力亟待提升的现状,急需与学校、托育机构、医疗机构以及婴幼儿照护中心等各个部门紧密配合,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采取的措施有:(1)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高职院校可聘请高职称、高层次人才来指导专业建设,提升团队的理论和研究水平。邀请企业技能大师、技术人才等担任课程兼职教师,他们能带来行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规范等,促进专业发展。对于专任教师,要考虑兼顾早期教育、医学护理等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打造“专兼结合、学科互补、理实相长”的结构化专业教学团队,促进院校与行业协同发展。(2)重视并采取措施提升师资的综合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研修或培训,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学校与示范性托育机构、儿保所、儿童医院等紧密合作,建设教师行(企)业研修实践基地,通过进修学习、跟岗实践锻炼等方式,切实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让其接受婴幼儿的反馈照顾、营养补充、安全保障以及教育等的专业训练和学习,以此来提升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巧、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3)激励教师多元化发展与成长。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专任教师通过保育师、健康管理师、婴幼儿发展引导员等高级技能资格认证。专任教师和企业导师对学生实训实践、顶岗实习、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项目等进行共同指导,充分发挥团队教师各自的专长,协同育人,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成才,提高专业教育教学成效。
3.4 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强资源建设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学资源非常有限,急需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建设:(1)首先应大力开展教材建设。发挥专任教师教研优势和企业教师实践能力强的特点,积极鼓励专兼职教师组建团队共同编写教材。以提高“医、护、保、教”核心能力为目标,将婴幼儿托育行业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等融入教材,共同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2)加强在线资源建设。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教学、培训资源共享平台,并随着新技术发展,持续更新、丰富和完善线上数字化资源,同时可与国家职业技能培训部门合作,利用平台开展社会面的公开培训,发挥社会服务功能。(3)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和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积极推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7]。学校还可与儿童保健与营养、儿童心理等相关机构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或研修基地,通过基地观摩、实训活动、见习实习等丰富拓展实践教学。完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在专业能力、专业质量评价等方面主动接受行业指导,共同制订能被行(企)业广泛认可的评价标准,切实增强产教融合实效,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合力。
猜你喜欢 托育婴幼儿课程体系 私人还是公共:我国托育服务体系供给范式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23年5期)2024-01-03《家庭教育促进法》中的托育服务:国家义务与机构角色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22年2期)2022-08-17解决托育难题需合力托底公民与法治(2022年4期)2022-08-03中西部托育事业发展研究院筹备暨陕西省托育示范基地启动会在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雁塔校区召开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11期)2020-12-01护理婴幼儿五不宜家庭医学(下半月)(2020年2期)2020-05-11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7年2期)2017-05-30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健康管理(2017年4期)2017-05-20逆境商 从婴幼儿开始培养妈妈宝宝(2017年4期)2017-02-25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8期)2015-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