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少祯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
严文君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
张燕玲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健康中国研究院
方剑春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健康中国研究院
马茗舒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健康中国研究院
方佳璇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大数据中心
茅宁莹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
李军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
陈秋佳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十四五”以来中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转轨进程,探索助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的有效路径,中国健康传媒集团健康中国研究院继 2021 年完成《拥抱未来“新黄金十年”实现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跨越——中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后,以2021~2023 年为观察周期,继续开展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医药产业状况调研。本次调研聚焦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运行基本情况、药物研发创新、中药行业发展、药品制造水平升级、药品监管科学发展、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建言等方面,以期全面展示“十四五”以来中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主要特点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时综合调研实际情况与专家观点探索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建议。
本次调研历时18 个月,调研覆盖160 多家医药企业,一对一访谈20 多位董事长、创始人、资深科学家以及负责研发、生产等环节的资深人士,他们为课题组深入了解医药行业一线动态提供了大量信息、鲜活的案例和深刻见解。本文将简略地综述此次调研分析的重要结论。因篇幅所限,文中略去了大部分的数据和图表。
1.1 医药制造业运行情况
宏观经济形势方面,“十四五”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1]。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医疗卫生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健康福祉的重要基础,保持了稳定发展态势。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为9.3%,利润总额年均增速为11.3%,平均利润率约17.6%。
从产业运行情况来看,医药产业近3 年的发展呈现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产业深度调整信号明显。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在2022 年首次低于工业整体增加值增长率,医药制造业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态势发生变化,产业发展进入深度调整阶段(图1)。二是医药产业呈现较强的发展韧性。尽管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同比增长率出现下滑,但2020~2023 年四年平均利润率仍保持可控,达到了16.35%,产业运行仍处于有序、健康状态。
图1 2015~2023 年医药制造业增加值与工业整体增加值变化趋势(单位:%)
课题组对488 家医药上市公司2023 年上半年的主要经营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从中可见医药产业表现出良好态势和发展韧性。特点如下:一是制造型企业的盈利能力在上市公司头部企业中占据明显优势。二是疫情题材类企业的运营出现断崖式下跌。三是医药产业热门领域覆盖医疗器械、合同研发生产组织、生物制药和中药领域。四是包括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在内的中药类企业表现突出。
1.2 医药主要细分行业运行情况
总体来看,化学类制药(包括化学原料药和化学药品制剂)、中药类制药(包括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贡献率居主导地位,各细分行业在全产业中的占比未发生明显改变。
2020~2022年,我国化学原料药营业收入平均增速为10.21%,出口额平均增速为15.61%,高于医药产业的平均增速。化学原料药作为我国医药商品出口的主力军,2020 年以来的出口额明显增长(图2)。
图2 2015~2022 年化学原料药出口额趋势
化学药品制剂在我国医药产业增长中的贡献占比最高,自“十四五”以来发展突出。表现在:一是本土创新企业新药开发能力持续增强,获批上市的数量激增,授权引进交易数量、金额均大幅上升。二是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带量采购政策双重推动下,化学药品制剂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化学药品制剂企业重组和分化逐渐加深[2-3]。
中药行业扭转过去较长时间的发展被动局面,逆势增长(图3)。究其原因,主要受益于国家政策鼓励扶植,包括中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中药配方颗粒试点放开,大力推动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诊疗机构建设,试点中药带量采购等[4-6]。
图3 2019~2022 年中成药及中药饮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趋势
为积极应对新冠疫情,我国生物制品企业争分夺秒开展研发,率先上市新冠疫苗和抗原产品,生物制品行业迎来阶段性高增长(图4)。同时,生物制品作为投资热门板块,在抗肿瘤领域、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抗病毒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
图4 2019~2022 年生物制品主营业务收入趋势
“十四五”以来,医疗器械行业运行情况良好。2022年,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约12 400 亿元,比2021 年增长约20%[7]。医疗器械行业市场集中度加快,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在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方面取得较大突破[8]。
2.1 政策鼓励医药创新
2.1.1 创新药发展主要支持性举措
“十四五”期间,政府出台并实施多项政策,鼓励新药创新研发。临床研究方面,通过对临床试验机构实施备案管理[9]、发布多项技术指导原则,鼓励“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研发[10]。审评审批方面,建立创新药加速通道,缩短其审批上市时间[11]。医保准入方面,通过医保谈判加速创新药准入,提高创新药可及性[12]。
同时,政府部门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园区高水平发展[13-15]。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呈现典型的集聚发展特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
先行区是我国加速创新药发展的一大政策创新模式,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立足先行先试政策,开展真实世界研究试点[16],积极推动药物加速上市,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投融资方面,政府不断加大对医药制造业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2021 年医药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中政府资金为230 224 万元,相较2020 年增幅近17%[17]。同时,尽管近三年科创板上市融资金额和数量有所下降,但仍有一些企业取得了亮眼的融资成绩。
此外,创新药行业向专业化、精细化分工方向发展,医药合同外包服务组织迅猛发展,帮助药企降本增效,推动医药行业的转型升级。2021年,中国医药合同研究组织、合同研发生产组织市场规模增至479.1 亿元、473 亿元,增长率分别为21.41%、49.21%[18]。
2.1.2 我国创新药发展基本情况
在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国内新药研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9~2021 年医药产业研发投入金额持续增长,2021 年达942.4 亿元,增长54.59%[17]。医药产业研发投入强度在这三年间始终高于全国研发投入强度,且持续加大(图5)。同时,2022~2023 年全球药企管线规模排名前25 名中有3 家中国企业上榜,表明我国在全球药物创新中崭露头角[19]。
图5 2019~2021 我国医药制造业研发投入及研发投入强度变化情况
相比“十三五”,“十四五”期间我国创新药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受理和审批数量大幅上升,2021 年的受理量增长率和批准量增长率达到最大值(图6)。其中创新化药居IND 受理分类首位,创新中药和创新生物制品的研发积极性大幅提升。
图6 2017~2023 年创新药IND 受理量及批准量变化情况
总体来看,2020~2022 年间各期临床试验的占比保持一致,均为Ⅰ期临床试验占比最高。国内外在研管线靶点分布前10 位的靶点种类相似,主要集中于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此外,我国还专注于Cytokines 和HERS 靶点的研究,体现我国靶点研发紧跟国际热点并具有中国特色。
“十四五”期间,新药上市申请(NDA)受理量和建议批准量均有所增加(图7)。其中创新化药仍然是上市批准的主力军。创新中药方面,2021年有11 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创5 年新高,表明中药新药研发热情持续升温、创新潜力不断释放[20]。
图7 2019~2023 年创新药NDA 受理量及建议批准量变化情况
我国审评政策导向从单纯的鼓励药物创新,逐步升级到关注临床价值和临床需求,我国优先审评通道资源向具有临床优势的新药、儿童用药、罕见病药物注册申请倾斜[21]。
2018~2022年,百张床位以上医院创新药销售额比例持续攀升,且创新药销售额年均增速是药物销售总额年均增速的3 倍多。
“十四五”期间,我国创新药正积极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2021~2022年,中国创新药授权引进(license-in)交易项目多涉及CD 分子、RNA 药物等赛道[22]。同时,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实现了本土新药出海“零的突破”[23],且对外授权(license-out)也捷报频频。据医药魔方数据统计,2022年,我国license-out 交易总金额达277 亿美元,较2020 年增长122.08%。
2.2 中药发展进入守正创新新阶段
2.2.1 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
“十四五”以来,国家及各部委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开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阶段(表1)。尤其在中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方面,细化了中药注册分类,并构建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极大地促进了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24]。
表1 2021~2023 年中医药重要政策文件
2.2.2 中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新态势
2020~2023 年中成药及中药饮片企业新注册企业数量有所增长,中药行业生产经营总体向好,盈利能力持续增强。2023 年上半年,中成药利润增速26.5%,中药饮片营业收入增速18.0%,在全国工业中名列前茅(表2)。中药75 家A 股上市公司绝大多数保持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2 位数同比增长,但中药领域的百亿企业数量依旧偏少,尚未形成中药百亿军团。
表2 2023 年上半年医药工业各子行业营业收入、利润增速情况 (单位:%)
受益于良好的政策环境,中药企业的研发创新热情高涨。与“十三五”相比,“十四五”期间中药IND 和NDA 申请数量大幅上升(图8),审评时限不断缩短,新药临床适应症的范围不断扩大,中药传承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23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创新中药5个[20]。
图8 2019~2023 年需技术审评的中药IND/NDA 注册申请受理情况(单位:件)
此外,中药配方颗粒市场放开、中成药集中带量采购、中成药医保谈判准入等措施推动中药行业高质量发展。
自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结束以来,中药配方颗粒市场格局未发生根本变化,原6 家国家级试点企业仍占据市场的绝对份额。据估算,2021 年全国中药配方颗粒企业营业额总计240 多亿元,未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2021年,湖北牵头19 省开展中成药省际联盟集采[25],此后广东牵头6省[26]、北京[27]、山东[28]也陆续开展省际联盟集采。2023年,湖北牵头开展全国中成药联盟集采[29];
山东牵头15 省开展全国首次中药配方颗粒省际联盟集采[30]。从集采结果来看,中药降价幅度低于化学药,较为温和。
长期以来,中药在国家医保目录中的数量占比接近一半[31]。近年来,通过医保谈判,临床疗效较好的“老药”、近期上市的中药新药成功纳入医保目录,降低患者用药负担,也激励企业创新研发(图9)。
图9 2019~2023 年医保协议期内谈判药品目录中中成药情况(单位:个)
2.2.3 中成药及中药饮片质量稳定
近年来,国家药监局持续加强中药饮片专项抽检,针对部分药品生产企业、药材市场集散地或种植集中区开展中药材质量监测,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混伪品掺伪、掺杂、外源性有害物质残留超限、采收加工与加工炮制不规范等,但我国中药材及饮片总体质量状况良好[32]。
2.3 药品质量安全稳步提升
2.3.1 药品GMP 实施40 年夯实质量制造基础
药品GMP 在我国走过了40 年的发展历程(表3),推动医药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不仅提高了我国药品生产质量,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药品低水平重复生产。目前,我国逐步形成了许可检查、常规检查、有因检查、其他检查相结合的药品检查体系,取消GMP 强制认证。
表3 我国药品GMP 40 年发展历程
2.3.2 药品生产质量总体向好
2020~2022 年国家药品抽检中,化学药品抽检不合格率逐年降低,生物制品不合格率连续3年为零,2022 年药包材、药用辅料不合格率大幅下降,但中成药及中药饮片的抽检不合格率小幅下降后又显著上升,可能受中药材在种植、采收、仓储、运输等不规范行为影响[33]。
2020~2022 年地方药品抽检中,化学药品、中成药抽检批次呈逐年上升趋势,2021 年国家药监局增加了生物制品、药包材、药用辅料抽检批次。从抽检结果来看,各类药品不合格率有升有降,但总体保持在较低水平[33]。
2020~2022 年国家药监局对药品企业的检查中,违规企业(家次)占比分别为11.50%、13.52%、12.76%,违法、立案企业(家次)占比均在1%以下,完成整改企业占比逐年上升[33]。
2.3.3 药物警戒制度为药品安全保驾护航
我国1988 年启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2019 年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明确国家建立药物警戒制度。
数据显示,2020~2022 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逐年增长,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占比逐年增加,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占比逐年下降,连续3年未发生药品群体不良事件报告(图10)。医疗单位仍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主要来源,而来自生产企业的报告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图10 2020~2022 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情况
2.3.4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补齐“历史课”
截至2023 年12 月31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受理号总数达到5404 个。进入“十四五”阶段,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受理号数量明显增多,注射剂成为开展评价的主要剂型,仿制药质量水平普遍增强(图11)。
图11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受理和审结情况(单位:件)
2017 年12月,我国首部《中国上市药品目录集》正式发布,其中收录了国产创新药条(代表国内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创新药品),树立了中国制药“标杆”。截至2023 年底,国家药监局已累计发布参比制剂目录74批,共计6714 个品规;
视同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按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批准的仿制药)的受理号累计达4552个[20]。
原料药是我国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的先行者。20 世纪80 年代,我国药企首次成功备案美国药物管理档案(DMF)。我国自成为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成员后,原料药在美国提交的DMF 数量逐年增长。随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快速推进,原料药也面临对标原研,满足药品质量、疗效、安全的质量大考。2022年,共更新原料药备案登记号3344 个。
2.3.5 智能制造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药品智能制造是实现制药行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新动能[34]。在生产环节,数字化智能工厂正成为项目新标准。
近10年,医药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2023 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中,共有10 家医药企业上榜,囊括中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血液制品等制造范围。另有19 家企业被推荐为2023 年度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单位[35]。
近年来,全球掀起了绿色制药研发与应用热潮,而连续制造技术以其显著的安全、环保、高效等优势在众多新技术中脱颖而出,可有效解决原料药生产中的一些安全环保难题[36]。目前,该技术主要在合同研发生产组织应用较多。
数字化也被多个省份、地区运用到药品监管实际工作中。我国药品智慧监管已进入厚积成势、深化应用的新阶段。当前,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更加完善,信用监管取得突破,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药品监管大数据汇集更加高效,助推药品质量与行业监管的高质量发展。
2.4 药品监管科学行动助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2.4.1 中国药品监管科学发展概述
2019 年4月,国家药监局正式启动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37]。同年7 月15日,国家药监局正式确定首批45 家重点实验室。2021年,第二批72 家重点实验室被认定,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产业集中度高的区域为主体、与药械妆三大健康产品地区发展布局契合的重点实验室体系[38]。
2019年,国家药监局启动了2019~2021年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首批9 个重点研究项目,聚焦细胞和基因治疗、再生医学、药械组合等前沿性、交叉性领域。2021年,启动2021~2023 年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计划第二批10个重点研究项目,更加聚焦前沿领域,突出重点问题,强化实效[39]。
此外,我国药品监管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自2017 年成功当选ICH 管理委员会成员后,积极吸纳和借鉴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监管机构的先进成果,提高我国药品监管国际化水平。
2.4.2 药品监管科学建设成果与应用
重点项目成果方面,截至2021 年10 月底,国家首批重点项目已研究制定新工具、新方法、新标准共103项,其中45 项应用于药品监管工作中。截至2023年,第二批重点项目已发布成果223项,未发布成果99 项。成果主要分布于中药、干细胞和基因治疗药品、药物警戒以及真实世界数据等领域。
“十四五”时期,我国监管部门发布了一系列监管科学相关的政策文件,推动重点领域创新发展。通过对我国政府部门2021~2023 年发布的指导原则、技术规范、实施指南等207 份文件进行词频分析发现,我国监管科学侧重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方面的研究,在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管理等方面研究有待进一步突破(图12)。
图12 我国监管科学相关政策文件关键词词云
3.1 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1)研发创新策略亟待与新形势相匹配。近三年,我国创新药临床试验追求热门靶点、同质化竞争严重的现象逐步凸显,随着药物研发创新的审评审批理念正向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产业界药物研发创新策略如何顺势而为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
(2)中药传承创新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企业对中药审评审批政策理解、应用不充分现象较为显著,企业研发理念还需加快向以临床价值为导向转变。另一方面,中药说明书内容有待补充,中药产业链协同发展有待深化。与此同时,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缺乏落实。
(3)产业资金短缺掣肘高质量发展。近两年,创新药行业投融资热度快速降温,资本寒冬导致我国创新研发受限。相当一部分企业通过降低药品研发投入来应对寒冬,另有一些企业通过licenseout 解决资金缺乏的问题,但这也可能导致研发创新成果外流。
(4)医药产业国际化之路道阻且长。创新药出海方面,不少药企因为临床试验的规模和人种选择中途折戟,多中心临床试验应用不足。同时,创新药企需投入大量资源了解申请国注册管理规定。
原料药国际销售方面,我国与印度在欧美化学原料药高端市场的竞争表现尤为激烈。在各国高度关注供应链安全背景下,欧美越来越多的跨国药企考虑原料药生产回归。
(5)医药市场环境面临深刻变化。内部环境方面,伴随DRG/DIP 付费试点等医疗改革全面落地,药品将面临更严格的临床价值、质量安全等评价考核。与此同时,老龄化社会用药问题,包括慢病用药品的包装、适老化说明书,以及康养医疗器械的研发与引进、使用安全性问题等,值得更多关注。
外部环境方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入医药制造发展各环节,全球医疗变革性新药创制技术和创新疗法、新型药物不断出现,对我国医药产业链自主性提出更高要求。
(6)药品供应链稳定可控面临挑战。国家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大幅压缩药品价格,可能导致企业难以应对生产经营中的不可抗力,使得中标药品的质量、供应保障面临风险。同时,低价中标给监管带来更大压力,一旦中标药品出现药害事件,国家公信力将遭遇巨大挑战。
3.2 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思考
(1)坚持临床价值导向,研发创新稳中求进。企业制定研发策略时,应立足企业实际能力,选择适宜的研发路径。一方面,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满足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另一方面,大型药企可以聚焦新技术和新靶点,提升我国源头创新。
此外,进一步推动基础研究工作,推动实现产学研用主体切实深度融合,积极发挥好各地医药产业园区聚集效应和人才效应。
(2)建立多元化筹资体系,保障医药产业稳投资。首先,建立创新药物研发基金会、出台创新企业税收促进政策以支持企业研发。其次,支持私募股权、创投基金为优质药企提供融资,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挂牌融资。最后,创新型中小企业可探索与大型企业合作,最大化利用资源。
(3)强化创新国际化配套政策引领,提高原料药国际竞争力。创新药配套政策方面,一是完善药物指导原则。二是加强临床试验质量监管,鼓励企业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三是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和执法机构。四是为出海企业提供沟通交流。
原料药方面,一是坚持原料药创新绿色发展。二是优化原料药出口结构,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三是立足大宗原料药、特色原料药产业特点,引入智能技术和系统。四是加快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推动“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发展。
(4)坚持问题导向,完善中药特色监管体系。一是探索建立“三结合”、真实世界研究的中药有效性证据体系。二是建立中药全生命周期安全性评价和管理的新工具、新方法、新标准。三是加强中药质量控制策略的顶层设计。四是培养中药监管人才。五是构建全球化中药监管合作机制,提升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5)坚持战略定力,继续深化监管科学行动计划。立足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监管科学领域的应用,接轨世界监管科学前沿动态,加强监管科学基地建设,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和互信互通,积极参与国际药品监管治理。
(6)继续强化监管能力建设,优化有利于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监管生态。一是继续强化“基于风险”的监管理念。二是推进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管政策协同,加强国家监管部门的内部协调机制。三是加速构建药品监管体系“全国一盘棋”,着力推进药品监管结果的全国互认。四是加快药品监管的信息化和数据集约化建设。
(7)深化“三医”联动协同,推动创新可持续发展。加强药监、医保和卫健等部门的沟通交流,解决在审评审批、医保谈判、临床使用等环节的政策空白或现实制约,促进创新药投入产出良性循环,维护产业可持续发展。
致谢:本调研项目是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自主设立的公益研究,感谢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为本项目调研提供了大量支持。
猜你喜欢 医药产业原料药药品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22年1期)2022-11-26我国化学原料药注册监管模式分析云南化工(2021年7期)2021-12-21加快无机原料药产品开发的必要性和途径中国盐业(2018年20期)2019-01-14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浅谈羌医药产业发展思考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年6期)2016-05-09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神威清开灵注射液荣获“中国医药产业科技成果巡礼”奖中国卫生(2015年2期)2015-01-22皮肤科原料药等供应消息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年4期)2014-12-19皮肤科原料药等供应消息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年3期)2014-12-19药品集中采购将走向宽松中国卫生(2014年7期)201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