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肇庆市高要区第二中学 沈凯旋
审美教育是一种面向大众的通识教育。有关审美教育的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已做了诸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这方面的研究是语文审美教育的奠基石。在笔者看来,审美教育不仅是关于“美”的理论学习,更是引导学生在自然的、情感的、生命的活动中,去感知审美、铸就人格,最终获得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 审美境界及人生境界相得益彰的教育。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 “自然情怀”,课文包括郁达夫《故都的秋》、朱自清《荷塘月色》、史铁生《我与地坛》、苏轼《赤壁赋》、姚鼐《登泰山记》。这些作品描绘的对象是广义上的自然,包含人文景观,其言说对象也不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自然, 而是注入了作者情感思绪的景物。
之所以选择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研究, 是因为《荷塘月色》和《登泰山记》景物描写最为集中, 且这两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均是景物描写, 更为重要的是描写的景物的确都是“天然”的最佳示范。
《荷塘月色》作为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足以体现朱自清散文的最高成就, 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
《登泰山记》是桐城派古文名篇。
文章描述了作者除夕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过程,描写了泰山的雄奇雪景, 以及泰山日出的瑰丽场面, 文字简约, 写景卓绝。
如果能够让学生在群文阅读的对比分析中归纳写景艺术手法,并应用于以后的诗歌赏析或者生活创作中,实乃一件美事。
情境教学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群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需要,与作者和文本产生共鸣。
与此同时引发了学生的审美感知, 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笔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列举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
1.导入渲染情境
在上课之前, 教师自主选取适合文本内容与情感的音乐或视频渲染气氛,增强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例如,在教师讲解《荷塘月色》《登泰山记》群文阅读时,用《大美中国》宣传片激情导入。
并配导入语: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自然之中,而大自然也已深深融入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人类心灵的寄托。通过文学作品对自然的描写反观自然,可以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 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文章, 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我们在这节课中,我们要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分析写景的艺术手法,尝试描绘身边的美景。
这样,可以使学生沉醉其中,感受自然的美,感受文本的美,让学生“未入其文,先动其情”。
2.课件演示情境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 它集多种功能于一体,为学生呈现声、图、像等多种功能。
它将文字化为实际图像,将静态化为动态,将抽象化为具体,使课堂氛围充满活力。
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感知文本, 使学生在生动的课堂中轻松理解文本。总之,将多媒体课件运用到教学中, 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激发和审美感知能力的调动。
例如在 《荷塘月色》《登泰山记》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艺术加工将《登泰山记》中日出场景的动态展现出来, 接着配以壮怀的音乐将动态场景推至学生眼前,然后, 教师饱含激情的朗诵随着音乐与动图响起……
在实践中总结理论再应用于实践, 在学习中归纳方法再应用于学习,是人类认识世界、发展自我的基本流程。
归纳方法和运用方法互为补充、 互相作用。
学生在任务与任务、任务与知识、知识与知识的互动过程中,获得了规范的学习行为,认识到阅读和写作在学习进程中的作用, 逐渐建构起写作的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技巧, 逐步形成系统的写作技能框架。
这样的框架是在归纳和运用两大任务完成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在未来语言实践活动中更可能被学生自觉运用。
在《荷塘月色》《登泰山记》群文阅读教学中, 可以采取两组活动的形式。活动1:交流讨论。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用了218 个字描绘荷塘, 但有人把这段文字精简到72 个字,比较分析两段文字,说说哪个表达效果好?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分享。
活动2:独立思考。
齐读《登泰山记》第三段。思考作者抓住了泰山日出的什么特点?怎样进行描绘的?
写景方法总结:
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通感)和描写方法(动静结合、色彩渲染、空间变化)。
经过这两组活动的学习, 学生深入文本背后, 了解文本所传达的情感, 归纳写景名篇的创作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抓紧文本,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围绕文本展开,适时引导,即时点拨,深入感知。文本细读本身就是一种学生对文章的主观审美体验。还需意识到,在阅读文本时, 不能只进行方法的理性分析, 更应该注重运用方法所产生的的效果,方法只是审美渠道,效果才是审美目标。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是一个长久的过程。
要想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持续发展、不断提升,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语文阅读教学要不仅面对课内文本教学,还要延伸到课外;
不仅进行文本阅读,还要落实于笔端。阅读教学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要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在《荷塘月色》《登泰山记》群文阅读教学中,还有需要学生运用归纳的写景方法,进行“美”的创作、展示“美”的成果。
活动3:自我体验。
对于肇庆,我们已经很熟悉了。
星湖湿地公园风光旖旎、 湖堤蜿蜒, 小岛星罗棋布,充满自然、古朴、野趣,宛如人间仙境。
这里有奇绝景观——卧佛含丹,请借鉴今天学过的写景方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这一景色, 不少于120 字。
写完之后与同学交换阅读,互相品评,进行修改。
学生在创作“美”时很容易出现“天气预报式写景”——温度宜人,惠风和畅,秋高气爽,天气晴朗。
之所以会如此, 是因为学生缺乏感情投入。叶圣陶先生说:“写作,要先知道自己为什么写。”写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为了更好地抒情。
从古至今的经典写景散文,基本都做到了描写和抒情的有机融合。
相反,如果只是单纯地写景,也只是“看上去很美”。
写景要写出情感, 笔下的景物才能真正体现出存在的价值。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的心境决定了眼中景物色彩的明暗和差别, 不同的心境必然有不同的审美效果。
所以在景物的选择和描写中, 一定要有情感预设和情感投入。
“卧佛含丹” 是肇庆的奇绝景观,肇庆是同学们的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因此,需要让学生在写景之前,唤醒同学们对自然的向往、对家乡的热爱。
心中有情感, 我手写我心,更能生成感发的力量。
为落实“审美鉴赏与创造”而设计的教学活动, 需要教师要在上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课前精心选择“美” 的文本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把群文阅读中关于“美”的内在联系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导入时尽力创设“美” 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不断立足文本,从文本出发, 对文本进行不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发现美,归纳总结“美”的写法;
在归纳方法之后,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课内迁移课外,课外促进课内, 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美”的创作,将想象落实于笔尖,使学生将“美”内化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