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准确有效地解读文本是小学语文老师必备的一项专业技能。在文本解读中,解读切入口的选择非常关键,直接影响着文本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感悟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解读文本须从作者、编者、教师和学生等多个视角切入,才能有效地探寻文本真谛,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把握好文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方向。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多维视角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04-0033-03
文本解读一直是语文教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与热点课题。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程度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效果。全面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正如一位教师说的: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文本解读就是大树的根,教师解读文本越深入,语文教学这棵大树就会越加生机勃勃,苍翠欲滴![1]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多视角切入,可以更深入地领会文本,有效提升文本解读品质,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文本解读中,解读切入口的选择非常关键,直接影响着文本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感悟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尝试从作者、编者、教师和学生等多个角度切入,明确解读目标,探寻文本真谛,采用符合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的文本解读方式,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课为例,谈谈教师在解读文本时的几个切入点与立足点。
一、立足作者,探寻文章本味
教师要想准确解读文本,首先要探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作者写文章大都有明确的写作目的,或是表达某种情感,或是说明某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作者想要通过这篇文章告诉读者什么?这是教师对文本进行解读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孟子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因此,教师解读文本必须立足作者。在解读文本前,教师应搜集作者信息,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等情况,做到“知人论世”,实现与作者的对话,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作品,明晰教学思路,确定情感基调,确定品读重点。[2]
例如,《少年闰土》一文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描写了“我”与闰土从相识至分别的过程,表达了“我”与少年闰土结下的深厚的友谊和对闰土的怀念之情。“我”作为一个地主家的少爷为什么和住在海边的闰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又为什么对闰土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对现在的小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帮助学生理解“我”的困惑,让学生对作者的情感有自主的、个性的感悟,是本文教学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小说《故乡》是鲁迅1919年返回故乡期间,在目睹了故乡的破败不堪和农民生活的凄苦之后,以回家的经历和感受为素材,写出的忧郁但又不失希望之光的小说。小说《故乡》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文中塑造的“我”的想法与感受真实地映射了鲁迅的思想与感情。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当前的小学生较为久远,学生对鲁迅生活的社会背景了解较少。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授课之前,引导学生了解小说《故乡》的写作背景、认识鲁迅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环境,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视角出发,与文中“我”的内心世界融为一体,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我”的内心世界。这样从作者的视角出发去解读文本,教师才可以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文章对人物和事物的描述中感悟情感,才能准确地把握文本思想。
二、立足编者,把握解读目标
阅读教学是作者、编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尊重教科书编者的思路,不仅要考虑文本的原始价值,更要关注课文在特定年级与单元中的学习价值与教育意义,从而有理有据地取舍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文本解读方式,以此实现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
部编本语文教材是按专题分组编写的,编者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新课标的要求及教学的需要,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编排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都有特定的、明确的语文训练要素。每个单元中的每一篇课文,置于特定的学段、特定的单元和位置,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单元内的其他文章存在着内在的横向联系,是整个教材体系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教师从编者对文章定位的视角对课文进行解读,可以切实把握教材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使之贯通、延伸和拓展。明确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教师才可以从单元整组教学的维度思考教学安排,才能将课文定好“位”,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没有航标乱行船”等“偏读”文本的现象。[3]
从编者的角度解读文本,单元主题、教材结构、内容编排、单元导语、课后思考与练习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部编本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以“走近鲁迅”为专题编排的主题单元。其中《少年闰土》和《好的故事》两篇课文是鲁迅的作品,后两篇略读课文则是缅怀鲁迅的文章。[4]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鲁迅单元”的教学重点不是借助几篇课文让学生学习知识,而是通过对整个单元各板块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鲁迅、认识鲁迅、学习鲁迅。[5]基于此,教师要深入领会编写者的意图,把握好文本解读的重点,抓住本单元的单元要素实施教学。
编者在编排教科书时,每个单元的开始都设计了单元导语。单元导语是解读课文的重要依靠。单元导语点明了单元的主题,指出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还设计了一些相应的学习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本组课文的阅读期待。教师准确解读单元导语,准确把握编者意图,有利于贯通和整合单元学习活动,提高教学实效。《少年闰土》一文所在单元的导语页包含三项内容:一是臧克家对鲁迅的评价;
二是揭示单元学习目标“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是鲁迅的人物简介。臧克家的对鲁迅评价和鲁迅的简介能让学生对鲁迅获得初步了解,引起学生对认识鲁迅和阅读课文的兴趣。教师要结合导语提出的教学目标确定文本解读方向,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进而通过一个单元的集中学习,让学生能初步感知鲁迅的特点及其作品风格。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则往往代表着课文的学习重点。小学语文教材,每篇精读课文后面都设置了精炼的思考与练习题。这些题目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或难点,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参考。例如,《少年闰土》课后的第三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加点的词语品读句子,体会“我”的内心世界。教师如果在解读文本时对编者意图作了具体的分析和研讨,教学时就会从先情节入手,然后再聚焦人物,抓住作者印象深刻的几个场景,感受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和“我”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体会鲁迅先生的精神境界。抓住这一点,文本解读的效果就能得到提升。
三、立足学生,确立学生本位
一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与其生活经历和知识累积紧密相连。小学生受年龄、知识、经验、能力、思维等所限,他们解读文本的广度与深度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教师解读文本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如果偏离了学生视角,一味地用教师的思维去解读,就可能脱离小学生的知识水平。
作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引领者、促进者,教师解读文本的目的不是自我赏析,而是让学生理解文本,是一种“为他”式的解读,所以教师解读文本必须具有学生的视角。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必须进行学情调查,了解学生的理解水平;
立足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阅历,尊重儿童的阅读习惯,用他们的眼睛看世界。教师要多想想学生读这篇文章哪些是能够读懂的,哪些是有困难的,多想想学生会怎样理解文章的主旨。[6]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出与学生的心理期待相契合的教学活动,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真正做到教学“深入浅出”,让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7]
例如,对《少年闰土》一文的解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去体会闰土的人物形象。教师在引导学习“月下看瓜刺猹”这部分时,可以让学生边默读边标画出描写环境和动作的关键词,如“深蓝、金黄、碧绿”等表示颜色的词语和“捏、刺”等描写动作的词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读这些关键词感受闰土机敏、勇敢的形象;
指导学生朗读“雪地捕鸟”一段时,对于“只一拉”这个词语,教师可以让学生边做动作边品读,品出动作的轻巧敏捷。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自己也能准确理解和解读文本了。
教师只有从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视角去解读课文,才有可能在课堂上面对学生交流的问题及时解惑答疑,点拨提升。教师只有立足学生本位,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解读文本,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教师所预设的问题也才会更加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真正通过阅读教学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四、立足教师,明确教学思路
以教者身份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和关键。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从教者的角度去解读文本,正确把握文本的教学价值,方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教师要在领会课标理念的前提下,在掌握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编者的编排意图,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明确课文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确定教学方式。
如,很多教师在教学《少年闰土》这一经典课文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将目光聚焦到闰土这一人物上,而对文中的“我”却关注不够。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对文章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本文教学要努力实现的目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把握小说的特点及文章的“回忆”特质,从情节入手,然后再聚焦人物,抓住作者印象深刻的几个场景来感受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体会“我”的内心世界。文中有“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样艰涩难懂的句子,学生理解得很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还要从教者的视角解读文本,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进而让学生明白:“我”和“我”往常的朋友——有钱人家的少爷,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生活天地狭小,每天被困在大宅院中,不能和闰土一样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生活。“我”脱离了大自然这本百科全书,造成“我”眼界狭窄、知识贫乏、见识太少。闰土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知道院墙之外还有如此广阔的天空,所以“我”才产生了对少年闰土的喜爱,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了“我”的内心世界之后,可以借助教材插图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受,并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中“我”与闰土的对话、“我”的内心描写部分,更深入地去体悟“我”对闰土丰富多彩生活的羡慕和向往。学习的最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他们长大以后变成什么样了呢?”激发学生拓展阅读《故乡》的兴趣,帮助学生更深层地体会“我”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之所以这样描写少年闰土,是为了和小说中的成年闰土形成对比,进而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当时生活的不满以及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总之,教师只有从作者、编者、学生和教师等角度全面解读文本,才能充分理解文本的意义,合理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才会合理地使用文本,精准定位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周京勇,济南市章丘区鲁能实验小学,济南 250200)
参考文献:
[1] 周朝阳.文本细读,催生教学智慧——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思考[J].教育科研论坛,2010(7):20-21.
[2] 邵滢.“知人论世”与文学批评:[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4):78-81.
[3] 曹美娟.心有语文 细嗅文本——浅谈文本解读[J].湖南教育(B版),2016(5):40-41.
[4] 江宏.《少年闰土》教学设计[J].小学语文教学,2022(18):47-49.
[5] 梁永忠.《少年闰土》文学赏析[J].百科知识,2023(18):87-88.
[6] 史绍典.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下)[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87-94.
[7] 何海.情感体验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5):145-146.
猜你喜欢 多维视角文本解读小学语文 多维视角下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激励模式重构研究青年时代(2016年32期)2017-01-20新形势下高校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多维视角分析学理论·下(2016年12期)2017-01-19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英语课堂话语的多维视角分析求知导刊(2016年24期)2016-10-14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语文教学之友(2016年9期)2016-10-08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