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华 胡邦霞
一、教材内容分析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爱在家人间”是交往主题在亲情领域的具体拓展和延伸。本节课为后面学习“让家更美好”做好认知、情感、行为的铺垫,能提升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进而传承中华美德,厚植家国情怀。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学生渴望亲情,对亲情有着自然的情感;
从认知程度来看,学生对亲情体悟不深,遇到亲子矛盾缺乏应对能力,对于亲情共建的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流光中的亲情”系列歌曲,分享家庭“最有爱”的故事,体味家庭中的亲情之爱,增强关爱父母的责任意识。
2.通过情境探究和体验,了解自己和家人之间产生隔阂的原因,能理解、尊重父母。
3.通过情景演绎,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运用正确方式与父母沟通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悟亲情之爱。
2.教学难点:理解父母,学会化解亲子冲突。
五、教学过程
课前延伸:1.请家长和学生分别完成“父母问卷”和“子女问卷”,从中挖掘亲子关系的真问题,为教学设计提供素材。2.请学生利用周末搜集有关亲情的歌曲,并试着浅吟低唱,用心感受歌曲传达的爱的深意。
【设计意图】通过问卷调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亲子关系,为课堂开展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导入新课——呈现《是妈妈是女儿》歌词。
教师:一首歌曲《是妈妈是女儿》引起听众广泛共鸣,让我们重新认识时代发展中的亲情关系变迁。今天就从“流光中的亲情”系列歌曲说开去,学习“爱在家人间”。
环节一 品不尽是关爱
播放“流光中的亲情”系列歌曲剪辑片段(从《烛光里的妈妈》到《常回家看看》,再到《是妈妈是女儿》)。
思考:1.歌曲中的哪些歌词让你感动?
2.想想自己和家人相处的过往,选择“最有爱”的一段故事与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分享亲情故事,感悟亲情的温暖。
环节二 爱因懂更深刻
呈现《是妈妈是女儿》歌词片段,体会“对话式的音乐”表达。
妈妈(忐忑心情):我的孩子啊,我不知道自己做得够好吗,我是第一次做妈妈……
女儿(独立意识):我是第一次做女儿,可也是第一次来做我……
妈妈(不停唠叨):早上吃饭了吗?按时睡觉了吗?原谅我只懂这样参与你生活……
女儿(无奈情绪):我先挂了,地铁上……
【设计意图】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用心体会歌词,传神地呈现出真切又纠结的母女情,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师:结合问卷,总结出两个共性的困惑一起来探讨。
议题一 爱消失了吗?
教师:父母关心你的学习情况,总拿“别人家的孩子”与你比较。你又是怎么想的呢?(展示图片配以文字)
教师展示“父母问卷”结果统计。
议题二 父母的唠叨是爱还是伤害?亲子矛盾会带来什么消极影响?
学生回答:略。
【设计意图】基于在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通过两个情境的讨论,帮助学生懂得父母之爱的深刻,并学会反思,懂得亲子关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师生共同总结亲子间产生矛盾冲突的原因有哪些。
【设计意图】探究活动之后,回归理性的分析,挖掘亲子冲突产生的多方面原因,让学生明白亲子矛盾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化解。
环节三 沟通传递爱
呈现《是妈妈是女儿》歌词片段,感受“协商式”表达。
女儿(袒露心声):你的嘘寒问暖,我知道是为我好的,但又让我觉得,我不曾被信任着……
妈妈(心里急切):不担心的人啊,一定不做妈妈,我知道全知道,可是我心疼啊……
互动问题:你们有没有觉得亏欠了父母?是什么原因让你们产生愧疚感?
议题三 沟通协商,架起爱的桥梁
呈现《是妈妈是女儿》歌词片段,学习在沟通中加固情感纽带。
教师:如何化解亲子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设计意图】让学生“预演”今后在家庭中如何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呈现学习的收获和成果。
【专家点评】(胡邦霞,中学正高级教师,河南省特级教师)
本课是三门峡市实验中学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大练兵”活动中的展示课,也是河南省三门峡市实验中学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课例研究》的研究课。
1.基于核心素养,实现育人资源和价值引领相统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课程资源的选择要立足学生实际,重视资源的典型性和适切性,注重知识性与价值性有机统一,发挥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发展的育人价值。本节课聚焦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亲情文化,结合师长情谊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新式家庭伦理和孝道的重要内涵,在品味歌曲并与之产生共鸣的同时学习孝道新的表达,学会知恩感恩,以沟通协商来消除代际冲突,增进个人与家庭幸福。本节课在通过问卷分析具体学情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
2.优化教学设计,实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议题式教学是该教师所在教研组近两年来集中研究的教学方式的创新探索。本节课采用议题式教学模式,以中心议题“爱在家人间”统领教学,又以“爱消失了吗”“父母的唠叨是爱还是伤害”“沟通协商,架起爱的桥梁”三个子议题逐层递进展开议学活动,沿着情境创设—议题描述—任务设置—活动探究的路线,不仅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真切的感受、情感的升华和价值观的内化,较好地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飞跃。
3.立足实际需要,实现学科内容和真实生活相统一。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尊重学生,基于学情,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成长。该教师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调研,突出点在于取材学生本真生活,在设计的问题上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反思自我,以持续地追问让学生说出真心话,表达真情感,做出真选择,达成真理解,实现了情境、议题、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
猜你喜欢 议题亲情亲子 永不凋零的亲情思维与智慧(2022年21期)2022-07-28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科技传播(2019年24期)2019-06-15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中国商界(2017年4期)2017-05-17清明话亲情小主人报(2016年11期)2016-02-28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机电信息(2015年8期)2015-02-27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年10期)2014-02-28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中国火炬(2010年5期)2010-07-25亲子脸幼儿时代·故事妈妈(2004年5期)2004-08-25亲子脸幼儿时代·故事妈妈(2004年7期)200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