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现状及优化措施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现状及优化措施研究

时间:2024-11-02 14:30:01 来源:网友投稿

李玲

行政事业单位是指由政府依法设立、行使公权力的组织。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具有重要价值,可保障单位规范运作、提高工作效率、防范风险。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措施,希望为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体系提供借鉴。

行政事业单位优化内部控制管理,通过规范运作、提高工作效率和防范风险,可以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提升社会认可度和公信力。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构建完善的内控制度、优化业务流程、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为增进民生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现状

(一)内控环境基础薄弱

内控环境是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基础,直接影响事业单位能否顺利运行。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内控环境存在薄弱之处:如事业单位没有充分认识到内控管理的重要性,导致内控环境建设缺乏动力和投入。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方面也存在缺陷,缺乏科学、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导致内控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受阻。薄弱的内控环境容易增加事业单位内部风险。没有良好的内控环境支持,致使一些事业单位的人员行为较为随意,不受约束,容易产生各种违法违纪行为。薄弱的内控环境还会造成事业单位内部资源分配利用不合理,导致经费浪费和管理混乱。除此之外,内控环境基础薄弱还会给行政事业单位的声誉带来潜在影响。

(二)缺乏内控风险意识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内部控制意识,领导和员工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控概念和相关内容理解模糊,导致在工作中无法高效地执行内部控制的要求,缺乏内部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目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失或不健全的情况,不少单位只注重资金监管,忽视其他重要内控要素,如人员、信息、流程等方面的管理。这种单一性内控机制无法有效地防范风险,容易造成重大失误和损失。与此同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责任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监督和问责机制。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责任和职责不清晰,导致责任不落实、监督不到位。缺失有效的问责机制,就会出现内控管理落地难的现象,也无法形成自我纠错与完善机制。

(三)缺乏科学的内控制度

内控制度是内部控制管理的基础。规范各种业务流程和操作,可以减少操作风险和内部不当行为的发生。然而,目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较为薄弱,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操作流程。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历史原因,内控制度得不到落实,导致管理混乱、风险管理失控。预算、资产和财务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环节,三者密切协同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财务管理水平。然而,目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执行和资产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相互割裂的现象。预算编制与资产、财务管理之间缺乏紧密衔接、深度融合,导致预算执行不严格,资产管理不规范,财务报表不准确。

(四)信息化水平低

结合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大部分单位存在信息化水平低的问题,导致信息处理、存储和共享方面存在困难。由于信息系统建设落后或不完善,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工作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记录方式,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信息流动不畅。此外,由于缺乏信息建设、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不同部门之间信息流通不畅,也容易导致决策滞后。在信息化程度低的环境中,行政事业单位难以及时获取和分析相关风险信息,无法进行风险评估和防控,在面临风险时,只能采取被动的应对措施,无法提前预防和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除此之外,信息化水平低也会制约行政事业单位创新发展。相比其他行业,缺乏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可能会限制无纸化办公、移动办公等创新方式的应用,导致工作效率和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内部控制管理的规范性直接关系到服务质量和公信力。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行政事业单位能够规范各项工作流程和决策程序,提高服务效率,为社会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行政事业单位通常具有庞大的组织结构和复杂的工作流程,合理的组织和管理是提高效率的关键。通过建立明确的职责分工、优化工作流程、配备合适的人力资源,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提升工作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此外,内部控制管理还能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行政事业单位承担着公共资源的管理和使用,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通过优化内控管理机制,能够及时发现、评估和应对各种风险,减少财产损失和不良影响。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优化措施

(一)优化内控环境,增强内控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在内部控制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推动内部控制各项工作落实的责任。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应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引领全体成员形成支持内部控制的积极态势。为了更好地落实内部控制工作,应成立内部控制管理小组。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其他相关人员作为成员。内部控制小组的目标是牵头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成立内部控制小组可以确保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落实,针对性地推进内部控制工作。在内部控制小组带领下,积极落实各项内部控制工作。包括但不限于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流程的设计和执行、制度规范的建立和遵守等。一方面,需要加强内部控制人员的培训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内部控制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较强的素质,能够贯彻执行内部控制方案,监督组织内部各项内控管理的落实,及时发现、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可邀请专业机构或顾问提供相关培训,增强内部控制意识,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另一方面,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相关规定,全面、系统地梳理内控制度,仔细研读相关文件,明确内控范畴和目标,确保各项措施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要在此基础上,制定内控操作规程,明确内控措施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步骤。为了优化内部控制管理,应采取多种调研方法,包括现场调查、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等,确保准确把握风险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识别单位内部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发生概率。

(二)明确岗位职责,增强风险防控意识

为了保证单位运行安全、有序,实现内控管理的优化,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完善岗位责任制度,明确相关岗位人员的职责权限。一旦出现风险,可以追究个人的责任,以此增强全体职工的风险意识,提升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保证各项工作合法合规。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充分认识到风险防范的重要性,适时开展风险评估。预算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评估,明确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和损失。

首先,通过综合评估构建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前预防和减少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加强信息化技术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信息化风险防控机制,使风险防范更加全面、高效。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应定期分析评估本单位的隐患风险。风险分析评估不仅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定期评估风险,可以及时发现和识别风险,并加以分析和归类,构建属于单位自己的风险信息库。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防范潜在的风险,还可以为优化风险应对措施提供参考、借鉴,提升单位风险管控水平;
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应注重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的动态调整,及时更新风险信息库。风险防范工作不能停留在表面,应根据实际情况持续调整和改进。当风险发生变化时,应及时重新评估风险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确保各项风险应对策略的实效性。

(三)构建内控框架,完善业务制度与流程

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框架,需严格落实各项制度,遵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要积极做好业务流程的完善、优化工作。持续优化业务制度流程是保证内控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可发现并纠正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通过分析数据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改进流程,可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优化业务制度流程,需要充分重视内部控制框架的搭建。通过建立健全业务制度流程,规范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实现组织的各项目标;
其次,还要使用信息化技术优化业务流程。通过建设电子审批系统、信息平台等,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实现业务流程在线化、智能化,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同时,信息化也有助于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为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加强内控、信息化联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化办公已成为一种趋势。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办公效率,还可以将内部控制理念、控制流程与系统建设有机结合、高效联动,从根本上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优化效果。信息化办公的关键是将各种业务活动纳入内部控制信息系统。通过这个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可实现业务信息共享,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这个系统还可确保信息的时效性、精确性,降低传统办公模式信息沟通时间延迟、产生误差等风险。利用信息化办公系统,可及时发现管理环节的风险与漏洞,并进行同步优化。通过对系统数据的分析和监控,可以更准确地掌握单位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解决潜在的问题,提高绩效管理水平。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做好预算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实现高效管理。通过统一管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使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更加紧密。还可以提升资金掌控能力,确保合理安排各项预算。

(五)完善内控监管机制

内控监督机制是监督、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优化内控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可以及时发现、弥补制度漏洞,提升管理水平。内控监督机制是为确保内部控制有效实施和运行,依靠各种内控监督措施,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活动进行评价、监督和改进的制度安排和管理方法。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监督机制,就成为保障单位正常运行、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健全监督机制和相关制度。监督机构应该由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人员组成,负责制定、完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过程。同时,还应完善相关制度,明确内控监督职责、权限和程序,确保监督工作的科学性。通过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和完善相关制度,有效提升内控监督质效,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效率。

第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标准。内部控制标准是内控监督的基础,是判断内部控制是否符合规范的依据。目前,我国已制定一系列内部控制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务报告编制和审计的内部控制指引》等。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内部控制标准,使其更加符合单位实际。只有在内部控制标准指引下,才能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防止内部操纵等违法违纪行为发生。

第三,建立监督检查和巡视制度,定期检查、评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同时,还可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问责,严肃处理违反内部控制制度和规定的行为,形成内部控制的有效约束。

第四,改进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目前,内部控制评价主要依靠定性方法。这种方法效果有限,很难全面反映内部控制的真实情况。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改进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引入定量评价指标和评估模型,通过数据分析比对,评估内部控制的可行性。还应注重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纠正不足之处,不断提升内部控制水平。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财政局]

猜你喜欢 流程行政事业单位 行政学人行政论坛(2022年5期)2022-10-25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今日农业(2021年10期)2021-07-28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现代经济信息(2020年34期)2020-06-08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人民调解(2019年5期)2019-03-17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本刊审稿流程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6年4期)2016-08-22析OGSA-DAI工作流程办公自动化(2016年18期)2016-08-20

推荐访问:内部控制 现状及 行政事业单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