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化指引,丰富心灵

文化指引,丰富心灵

时间:2024-11-02 12:15:02 来源:网友投稿

张小林

摘 要:由于现代多元文化的交融,大部分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逐渐减少,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现阶段主要的教学任务。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主要特点,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有着积极影响,可以深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角度出发,旨在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5.006

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文章中包含了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教师可以将语文课堂作为教育载体,把教学内容与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深化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初中语文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1.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涵盖了文学、政治、哲学、宗教、历史与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语文知识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融合,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化自身的文化素养,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化瑰宝的艺术魅力,并获得较为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对传统文化形成新的认识与理解;
在阅读名人传记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历史上风云人物的生平、奋斗历史与思想,深刻地感受到人类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丰富知识储备。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艺术内容,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是现代美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依托。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中深厚的历史积累,产生较为深刻的历史感悟;
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集中在传统文化上,观察并发掘传统文化内容中的审美价值。教师在课堂中可以为学生介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并发掘出其中的审美价值与相关元素。学生在阅读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相关文化元素,在学生的脑海中构建相应的意境,传递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从而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3.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其阅读理解能力与文章的鉴赏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使其在交流过程中“有话可说”,进一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当学生学习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理解,感受文章蕴含的意境同时,在课堂中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打开学生的思想格局,为之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4.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语文教师在融合教学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时,通过弘扬优质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了解我国传统在国外的传播,正视传统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有效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深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有效传播,能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二、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开发多元化课堂教学资源,使学生理解传统文化

在信息技术发展日益快速的今天,互联网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助推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初中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且直观的学习材料。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视频、音频或图片,让学生仿佛身处在传统文化与文章内容的构建的情境中,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使用视听结合的情境教学法,以语文教材的内容为基础,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适当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可以深入教学内容中。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制作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在科学导入环节的引导下,对传统文化内容产生充足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固定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在运用网络教学资源时,要坚持以语文教材为核心丰富教学内容的原则,拓宽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掘当地的文化资源,让学生可以对身边的传统文化拥有基本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有较强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探索当地的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拥有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任务。

比如学生在学习《〈论语〉十二章》这一课时,需要理解文章中包含的深刻哲理,并将学到的哲理在生活中付诸实践。教师在课堂中,首先了解学生对孔子的了解情况,可以在网络中搜索一些学生可能了解的《论语》名句,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完毕后,教师便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简单介绍孔子的生平。教师在课堂中播放与《论语》内容相关的视频,让学生站在现代文化的视角上,对传统文化拥有基本了解。接下来学生根据视频中的讲解,尝试梳理文章中的内容。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对逐步了解传统文化,并对其产生充足的探究兴趣。

2.提高语文教师的教育能力,教育课堂与生活融合

语文教师若想在授课过程中提高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教学效率,便需要强化自身教育能力。教师在备课阶段应当对传统文化内容与教学内容拥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可以保证在教学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分享与理解。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重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只有在思想上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才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充分探索教学内容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将这段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需要将自己变成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让学生可以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理解。教师还需要强化自身的文化底蕴,初中语文知识点较为广泛,包含的传统文化内容较多,因此需要教师在课下认真探究语文教材,在发掘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进行拓展与了解,强化自身文化底蕴,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解更多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知识储备。初中语文教师在融合教学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时,还可以尝试将生活元素与教学课堂进行融合,初中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于生活,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课堂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引入生活元素,在课堂中为学生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在语文课堂与传统文化之间搭建沟通的道路,便于学生快速理解传统文化,提高其课堂学习效率。

比如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这一课时,需要在文章的引导下,了解古人对“陋室”与“莲花”的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陋室铭》中,作者用“山不在高”与“水不在深”的观点,表现自己陋室中拥有怡然自得的情绪;
而《爱莲说》中,作者将莲花比作了高洁的君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回想两者在现代文化中的意义,从而深化对古人思想境界的理解。

3.调整语文教学方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语文教师在融合教学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当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内容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站在制定教学方案的角度上分析,在课堂中只依靠教师的口头叙述,并不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内容,学生还需要在课后针对课堂中尚未理解的内容进行针对性复习与探索,保证传统文化教育效果最大化。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站在语文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划出科学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可以对传统文化有基本的了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可以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引入课堂中,并以此为教育媒介,向学生讲述生活中传统文化背后的故事,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在课堂中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交流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和语文知识拥有更深层的认知与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异质分组,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探讨,教师为学生提供传统文化的资料,比如传统节日的民俗内涵、历史变革等,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和语文课堂的融合。

比如学生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教材的《三峡》这一课时,需要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感受三峡的壮丽风光。教师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三峡的风光,让学生受现代风景的引导,对过去的三峡风景进行探究,主动加入课堂学习中。教师将文章中的风景描写进行整理,让学生在课堂中想象三峡的风光,对古人的描写手法进行深入理解。

4.教学内容中渗透传统文化,改变课堂教学观念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特点,尝试将经典文章引入教育课堂中,组成经典文章阅读模块,在课堂中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讲解与分析,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其知识储备。语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灵活应用经典文章的片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产生兴趣后,对文章的理解深度、广度会逐渐增大。为满足学生现阶段多元化的学习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应当保证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并在阅读过程中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发展其思想情感。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相比更具有历史内涵,可以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差距。语文教学是漫长且烦琐的工作,教师如果强硬地将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结合,不仅会进一步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阻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特点与年龄情况,在课堂中使用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经典文学故事,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还可以完善初中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应当改变自身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出自身在教育课堂中的指导作用,以传递必要的文化知识为基本教育目标。教师在课堂中还需要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交流与讨论,并完善现阶段的教育方案,为学生指出明确的学习方向,并搭建学习平台,在无形中为学生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比如学生在学习《桃花源记》这一课时,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帮助学生深入分析渔翁再次进入桃源时,为什么再也找不到入口了。教师可以根据文章中讲述的时代背景,为学生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在感受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对桃花源有更深入的理解。这样的方式可以在无形中推动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内容,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5.潜移默化地培养文化素养,组织课堂实践活动

语文教师若想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需要在课堂中进行科学引导,还需要筛选出合适的教学资源,这是教师在课堂中讲解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之一,教师在其中添加一些趣味性的内容,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掘传统文化教育素材,将教育素材和语文教材进行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使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教师不仅需要使用多媒体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讲解传统文化知识,还应当在课堂中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将语文知识以具象化的形象展示出来,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使其在未来成为弘扬与继承传统文化的主体。初中语文作为重要的语言学科,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这些资源为课堂教学、人才培养带来了积极影响,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融合,组织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保证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内容拥有更深刻的了解,推动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总之,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开发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在强化教师授课能力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融合。教师要在改变自身教育观念的基础上,深入融合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组织科学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对传统文化内容拥有基本了解,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教学优势,提高学生想学习效率,最终实现学生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辉《闻文化之味,赏文化之韵——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策略》,《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年第8期。

[2] 李桂英《浅析初中语文教学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年第7期。

[3] 李淑霞《文化指引  丰富心灵——初中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8期。

[4] 杨盼《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探究》,《人生与伴侣》2023年第10期。

[5] 丁国锋《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考试周刊》2023年第1期。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初中语文传统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饭后“老传统”该改了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疯狂英语·新读写(2020年1期)2020-04-20老传统当传承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40期)2017-11-17“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4期)2016-11-11

推荐访问:指引 心灵 文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