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解读《烛之武退秦师》的新视角

解读《烛之武退秦师》的新视角

时间:2024-11-01 18:30:01 来源:网友投稿

朱汉文

摘要:
《烛之武退秦师》的解读的视角是多元的,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在解读这篇课文时,一定要看到文章背后的利益链,要看到双方是如何权衡利弊、趋利避害的,这样就可以形成文本解读的“利益”新视角。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当事方对利益的判断发生改变,烛之武用自己的逻辑改变了秦伯对利益的判断,而无论利益判断怎样改变,利益链最终锁定的都是己方的利益,合则取之,不合则弃之。对于《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而言,合适的视角,离不开对“利益链”的分析。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解读视角,有助于形成深度学习的理想状态。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历来是重点解读的课文,同时也是教学名家常选的教学内容。对于这篇课文,解读的视角是多元的,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有人从道义的角度去解读,得出的结论是交战双方或不同的人物是讲道义的。有些人是从不讲道义的角度去解读的。比如,有人从谋略的角度去解读,得出的结论是烛之武退秦军的时候,通过有力的逻辑让秦伯接受了他的观点,从而成功地使敌人退师,表现出很强的胆略和谋略。有人从口才的角度去解读,得出的结论是烛之武以三寸不烂之舌退秦师……应当说这些解读视角与结论都使得后人在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形成了更加立体的感觉。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两国交战尽管没有直接刀兵相接,但是重兵屯于城下,显然并非儿戏之事,如果只凭一方的口才而退对方之师,那这样的结论未免显得有一些幼稚。因此,在解读《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一定要看到背后的利益链条,看到双方是如何权衡利弊、趋利避害的,这就是本文解读的一个重要的新视角——利益视角。

一、利益视角下的文本解读

《烛之武退秦师》与一般的课文不同,讲的是两国之间纷争的事实,只不过切入口选择了烛之武退秦师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细节。

这是一件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事情,说到春秋时期,人们都知道那个时候战乱不断,许多百姓流离失所,所以后人常说“春秋无义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非常重“义”的,人与人相处也经常强调“义为先”,甚至在国与国相交的过程中,“义”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在这种情况下解读“春秋无义战”这句话,就可以发现在烛之武退秦师的具体事件背景当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利益这一要素。

在利益的视角下解读这篇课文,其好处在于可以从最本质的角度寻找到课文解读的利器,而这也可以让学生乃至教师对整个事件的发展形成本质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可以帮助读者超越浅层的认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忽视了利益解读的视角,而纯粹从道义或者其他的角度去解读,很有可能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形成错觉。比如,不少读者认为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烛之武的口才及其力量。不可否认的是,烛之武的口才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换另外一个人可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但很显然,所谓口才并不是口舌之利,而在于用简洁的语言、清晰的逻辑去说明利害关系,并且让游说的对象接受自己的观点。因此,口才的背后是清晰的利益判断,是对对方心理的准确把握。只有带着底气走到对手的面前,并且带着强大的逻辑去充分表达,才能让对方接受自己的逻辑与观点,从而做出符合自己预期与需要的判断与选择。

烛之武做到了这一点。只不过在课文当中,烛之武的逻辑隐藏在语言当中,而对于后来的解读者来说,需要透过语言去分析利益链。只有这样才能读懂烛之武,才能读懂故事中的人与事。

二、利益视角下的角色判断

那么在利益视角之下,不同的角色表现出怎样的利益判断呢?对于这一问题分析如下。

从交战双方的利益来判断,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双方在不同的视角下对利益的判断是不一致的。最初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的理由去准备开战,实际上只是表面的托辞。从烛之武的阐述可以发现,“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从这段话可以发现,烛之武对利害关系认识及其阐述逻辑就是:“亡郑”与“陪邻”之间并不存在得利的可能性。言下之意就是说秦国完全没有必要通过“亡郑”来“陪邻”,这是不符合自身利益的事情。当然,这里存在一个问题:秦国此前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从全文来看,并没有明确的阐述,但是如果结合相关的历史材料以及从一般逻辑的角度来看,秦国是思考过类似问题的。秦国为什么还作出了相关的选择呢?这就需要从更深的层次来进行利益链的分析了。

无论晋国怎样游说秦国,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秦国最初的判断中,一定有让自己获利的可能性存在,而且还应当是大概率事件。根据当时合纵连横的相关事实来看,秦国配合晋国来攻打郑国,要么是可以直接获得土地或资源上的利益,要么是晋国将自己原有的利益出让给秦国。当然,任何利益的获取都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基于“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可以认为秦国最初的判断必然是利大于弊。

在这样的基础上分析烛之武的逻辑,他一定要通过推理与阐述,让秦国认识到其最初的选择是弊大于利的。从这一点出发再来看烛之武的阐述,就可以发现其中的利益链分析更加清晰:根据“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这一段来分析,如果不攻打郑国,那么就可以得到焦、瑕两座城池,这是实实在在的利益。战国纷争,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土地争夺来进行的。除此之外,如果攻打郑国,那么晋国还会有坐收渔翁之利的可能,理由就是“夫晋,何厌之有”。这句话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杀器”,相对于客观现实的分析而言,这种基于人心的分析与推断,更容易让秦伯产生畏惧之感。俗话说:“不怕贼光顾,就怕贼惦记。”尽管秦与晋两国同时攻打郑国,但并不意味着秦与晋就完全同心,秦晋之间实际上是相互猜忌、相互防范的,更何况此时的晋国已经有了相关异动的迹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即使秦伯对此事已经有了觉察,但也架不住从另外一个人的嘴中说出来,后者产生的力量往往更大。因此,通过烛之武的这样一段阐述,让秦伯对形势的判断产生质的改变,而判断一旦改变就意味着选择也发生改变,于是秦国“乃还”。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当事方对利益的判断发生着改变,而无论利益判断怎样改变,利益链最终锁定的都是己方的利益,合则取之,不合则弃之。

三、文本解读新视角下的深度学习

文本解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课文进行深度解读的过程,自然也就对应着深度学习的过程。深度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下提升高中语文学科育人效能的有效策略。这一策略的价值体现就在于让学生找到合适的解读视角,从而形成深度学习的理想状态。

就《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而言,从利益视角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课文中的三国国君,还是相应的大臣们,所追求的实际上都是国之利益。而这样的认识形成,对于学生而言显然是一次精神塑造,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为国家争取利益,才是应有的选择。

当然,必须要注意的是,在当下解读这篇课文时,要让学生将国家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结合在一起。“春秋无义战”中的国君与大臣注重的利益往往忽视了人民的利益,这是对这篇课文进行批判阅读的一个重要着力点。认识到这一不足的存在,对于学生的课文解读来说并没有坏处。相反,通过认知平衡的打破与重新建立,学生可以获得更高水平的认识,即只有真正重视人民的利益,那么国家的利益才能真正得到建立与巩固。从立德树人理念落地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积极的文本解读成果。

参考文献:

[1]钱杏雯.由《烛之武退秦师》看“春秋无义战”[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2(8).

[2]李泽慧,李毓琨.基于深度学习的语文学科育人策略探究——以《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为例[J].教师,2022(18).

猜你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教材分析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年1期)2022-03-09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之友(2017年3期)2017-03-28《烛之武退秦师》人物符号的语言表达分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6年9期)2017-03-03浅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劝说艺术语文天地·高中版(2016年11期)2016-12-23从教材分析角度看剑桥少儿英语教材对儿童的适用性人间(2016年30期)2016-12-03借力信息技术 助力物理教学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年10期)2016-11-30“长话短说”栏目在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俪人·教师版(2016年15期)2016-11-22基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初中化学教材分析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