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琴
摘要:位于图们江下游北岸的黑顶子本属中国领土,却在清同光年间被沙俄私占。光绪十二年(1886),清政府收复黑顶子,后采用军人驻防与屯田的方式治理此地,但收效甚微。恰逢此地开禁,面对朝鲜垦民的流入,清政府转变治理思路,将朝鲜垦民纳入中国版籍,并赋予其合法边民身份,准其开垦并组织团练。由此,实现在治理黑顶子方式上的转变。此案例揭示了边疆治理要倚重军民合力,治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既要高瞻远瞩又要符合边疆人民利益的道理。
关键词:清政府;
黑顶子;
边民;
边疆治理
中图分类号:K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3 — 0103 — 05
咸丰十一年(1861),中俄双方勘定东部边界,订立《勘分东界约记》,将《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边界条款落到实处,为俄国攫取中国东北的大片土地提供了依据。但俄国并不满足于此,多次侵占中国东北边地,黑顶子便是其中一例。光绪十二年,中俄召开重勘东界会议,俄方依议将黑顶子归还中国。清政府随即派员在此设卡、派兵屯田。但仅靠军人的力量无法有效抵御列强对黑顶子边地的蚕食。这一时期,吉林将军设法招徕内地流民赴珲春一带垦种实边,但效果不显。而朝鲜流民却能依托地缘优势,越边垦种,且形成规模。正逢此时机,清政府将寄居于此的朝鲜流民编入中国户籍,给予其合法的边民身份,赋予其守土卫家之责。透过清政府治理黑顶子所采取的措施可以看出,国家治理黑顶子的思路发生了转变,即在重视军事治边的基础上,又重视黑顶子边民固边的力量,以此实现“守土保疆”的夙愿。
近年来,学界对黑顶子的研究重点主要在黑顶子的收复问题上。①在论述清末朝鲜移民迁入延吉的进程及中日韩三国对延吉朝鲜移民的政策等问题时,略述了黑顶子朝鲜移民问题。②但对于收复后清政府如何探索治理黑顶子的路径研究较为浅薄。本文基于相关文献资料,对该问题进行梳理,探寻晚清治理边疆的历史经验,为维护当代中国东北地区的边疆安全提供鉴戒。
一、收复黑顶子
有清一代,黑顶子受珲春副都统衙门管辖,位于珲春城南,③即今吉林省珲春市敬信镇附近,[1]“因俄高两国人杂居于此,盖屋用黑土涂顶得名。”[2]其地西临朝鲜,东接俄国,“俄兵若由黑顶子偷渡图们江,南可拊朝鲜之背,北可抄珲春之后,珲春失则彼攻朝鲜无复顾忌,朝鲜失则不特东三省皆为所包,而直隶、山东、浙江沿海诸省亦不能高枕而卧”。[3]战略地位,不言而喻。依据中俄1858年与1860年所订中俄东部边界的条款可知,黑顶子属于中国。但俄国私自占领,“竟将图们江东岸沿江百余里,误为俄国所辖之地,并于黑顶子地方安设俄卡,招致朝鲜流民,在彼垦地,已有二百数十户”。[4]101由此引发关于黑顶子主权的争议。
光绪六年(1880)正月,清廷赏给河南河北道吴大澂三品卿衔,命其赴吉林,协同吉林将军铭安办理边务。[5]受吴大澂委派,李金镛等人于光绪八年(1882)六月,赴图们江下游边界一带勘查,证实了黑顶子已被侵占多时的消息。[6]760-761十一月,吴大澂与依克唐阿等同往俄官廓米萨尔驻扎处,双方就黑顶子之事讨论许久,约定“明年俄国之三月初一日,由两国派员会勘,再行划还中国”。[4]100此后,吉林将军多次要求俄方会勘定界,但俄方一味延宕。因此,重勘珲春边界之事,一拖再拖。直到光绪十二年春,吴大澂再赴吉林。[7]四月至九月,吴大澂与依克唐阿代表清政府同俄方代表巴拉诺夫、舒利经、克拉多、马秋宁等在岩杵河召开勘界会议,签订《重勘珲春东界约记》。[4]135-150 会议之初,双方就黑顶子问题达成共识,规定“中国界内黑顶子地方旧有俄国卡伦民房,议明于一千八百八十六年六月(即光绪十二年五月)迁回俄境。两国勘界大臣各派委员前往该处交接明白”。[8]中方对黑顶子的领土主权重新确立,为清政府治理此地奠定了基础。
二、守卫黑顶子
黑顶子收复后,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派人于黑顶子山前“玉泉洞地方添修卡伦”,[9]482轮派八旗兵丁常川驻守,又调拨靖边前路右营一队、马队一哨来此驻扎并开展军屯,借助军事力量加强防御。
(一)设卡驻守
光绪八年,珲春副都统衙门辖区内除二道河卡伦与柳树河卡伦仍旧派官驻守外,其余卡伦或裁撤或改设驿站。同年,李金镛提议在图们江与俄国分界界牌以西,建立卡房,派兵驻扎,防止俄人侵占私垦。[6]761光绪十二年四月底,双方就中方收复黑顶子的问题,商议妥协。依克唐阿当即派员前往接收,添设卡伦,“按季分派官兵常川坐守,并四季出派官兵巡查中俄交界”。[10]目前学界对于黑顶子卡伦的研究止步于此。但查阅《珲春副都统衙门档》相关档册可知,战略位置如此突出的黑顶子仅设驻卡官1员,兵4名。每季派卡官1员,每月给津贴银4两,兵每名月给银2两。查界官每季1员,每日给津贴银2钱,兵4名,每日给银1钱,所雇驮马2匹,每匹日给脚价银1钱,每季按20日支给。从光绪十二年八月初一起,由珲春生息利银下动支造报核销。[11]
卡伦主要通过查验过卡路票、缉捕盗贼、对外交涉、递送公文等方式,控制所辖区域内人口、物品、信息的流通,进而达到安定一方的作用。但黑顶子所设卡伦,驻兵人数少,津贴甚微。因此,防御能力薄弱,难以担负维稳边界,保卫疆土的重任。光绪十八年(1892)闰六月初五日,珲春副都统衙门左司的呈堂稿中,明确指出其辖区内“惟南路二道河卡因系珲春赴俄海沿罕奇一带必由之路,设立有年现仍其旧”,“除此现在别无卡伦”。[12]这说明黑顶子所设卡伦存废时间不过六年,加之设置简陋,难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清政府不得不在此增设驻军。
(二)屯田戍卫
黑顶子设置卡伦后,便有仁人志士认为“(黑顶子)地逼韩俄实为险要,今我虽驻兵扼守,然山径纷歧河港交错亦属防不胜防,其地如大肚川十八崴子等处川原广沃,急宜屯垦”。[13]光绪十三年(1887),方朗承办黑顶子屯务。[14]96又调拨靖边前路右营步队一营作为屯垦营,前路马队一哨为护卫,赴黑顶子试办屯田。[15]376屯垦营兵军事操演与耕种并举。吉林将军衙门原于农事完毕之际,检阅此地弁兵操练情况。但因“夏秋二季农忙之际,纵使一暇即操,究属功夫大有间断,枪靶阵式杂技各项不能熟练,甚觉生疏”,而将秋操改为春操。[15]424-426 本以为军屯可以循序渐进,但好景不长,光绪十六年(1890)七月,吉林将军长顺上奏恳请裁撤黑顶子屯垦,其言:
“黑顶子非办屯垦之地,亦非办屯垦之时。何则,从来沿边之设屯田所以便转输,故其田多在边地空间。黑顶子周围数十里三面与俄界相接,以耕为戍,其能垦种几何,其赀守御又几何,此地之不宜兴屯也。近来边备日严,盗风又炽,防军分布本已不敷,以平日演习枪炮操练步伐之人而使之胼胝田间,将来兵不成兵,农不成农,必致两误。且每年糜饷数万养数百骄隋之农夫,无所裨益,何如养数百精锐之士卒,较为缓急足恃,此时之不宜兴屯也。今者该处开办屯务数年,以屯兵而领防军之饷,岁费钜款迄无成效,不必论其地其时而已有难于经久之势,若不早事变通,其何以杜虚糜而求实济”。[16]444-445
长顺认为黑顶子屯垦局非裁不可,主要基于两个原因。首先,黑顶子耕种空间有限,无法保证军需补给。其次,边防空虚且盗匪成风,防军人数本已不敷,部分防军缚于田间,无法进行持续有效的军事训练,战斗力大为削弱。总之,吉林将军衙门斥巨资兴办的黑顶子屯垦,于兵于农均无成效。因此,裁撤了黑顶子屯垦局,将屯垦改为招垦,拟设珲春垦务分局。[17]屯垦营冠以原名,仍受靖边前路统领。所用农具车牛照估变价,原垦成熟之地分给有业旗民及老弱兵丁,执业承种,照限升科。[16]445查阅《珲春副都统衙门档》相关档册可知,黑顶子撤屯归招地亩共丈明144垧3亩5分,共收取荒价钱303吊135文,折银101两4分5厘。光绪十九年(1893)九月,存于珲春招垦局。翌年,交珲春副都统衙门代收存库。[18]就此问题,学界存在另一种解释。高永一在其作《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中,表述为光绪七年(1881),黑顶子开垦面积数为144.35垧。[19]这种解释既没有史料依据又不符合常理。当时黑顶子属权悬而未决,迫于压力,清政府不会贸然开垦。
数年之内,清政府在黑顶子既设卡伦又办军屯,但收效甚微。单凭军事力量已无法满足巩固黑顶子主权、维护其安定的治理需求。随着垦民的迁入,清政府转变了治理黑顶子的思路,采用了军事驻守与边民开发并重的治理方式。
三、开发黑顶子
黑顶子旧称乌尔珲山,为封禁采捕重地,人口稀疏。[20]光绪七年,珲春开禁,各地流民特别是朝鲜流民的到来,使此地人口渐增。垦民的迁入为清政府治理黑顶子提供了新的可能。即清政府在练兵屯田的同时,借助边民的力量,治理此地,抵御外敌。
(一)垦民入籍
此地长期以来人口稀少,且驻防八旗兵力不足,近代以来难以抵御沙俄的侵略,因而引发了边疆危机。对此,吴大澂采取了一系列的治边措施。其中,移民实边影响最为深远。
光绪七年四月,吴大澂奉谕督办三姓、宁古塔、珲春防务,筹办三地屯务事宜。[4]91六月,委任李金镛赴珲春,主持招垦工作。[4]94十一月,吴永敖赴山东登、莱、青招募朴实务农之乡民200名作屯兵。[21]186-190与此同时,李金镛设法招徕俄国滨海省的华民来珲垦种,终是事倍功半。[21]246-248由此而言,这一时期吉林边地的招民垦荒活动由地方政府主导。但因经费拮据,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等问题,招垦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图们江东北岸荒地招民垦种之初,为防止朝鲜流民越界私垦,上谕“着礼部咨会朝鲜国王,此次开垦系官为经理,饬令所属界官勿生疑虑”。同时,“着铭安、吴大澂督饬该管官吏约束居民毋得越界滋事,如有不遵即行从严惩办”。[21]230-231 但事与愿违。珲春开禁后,朝鲜越垦人数不断增加,引起了中朝双方的关注。经铭安、吴大澂上奏,清政府再三思虑,决定查明朝鲜越垦民众户籍,分归珲春、敦化管辖,“均照吉林民一律办理”。[9]325但光绪八年,朝鲜国王恳请迁刷还本国越垦流民。清政府“准其于一年内悉数收回”。[22]限期已到,朝鲜地方官并未召回越垦流民,反以豆满、土门为两江强词狡辩,请求勘界。[19]327-328由此引发光绪十一年(1885)与光绪十三年(1887)中朝勘界事件,其结果是“中朝两次会勘未能即定者,特茂山以上直接三汲泡二百余里之图们江发源处耳,至茂山以下,图们江巨流,天然界限”,“该国勘界使亦无异说”。[23]3295 于是,光绪十五年(1889),长顺“拟请于无关勘界地方,派员丈清”,“以慰流氓归附之心”。[23]3295翌年,二月准奏,派人办理清丈越垦事务。
自光绪十六年三月起,至十七年七月止,所有沿江一带并黑顶子等处越垦地亩一律丈竣,发给印照。[23]3295-3296面对朝鲜垦民的流入,清政府转变思路,安抚越垦民众,将其纳入版籍,使其身份由非法垦民变为中国边民,将边民力量运用于治理之中。
(二)征收租税
黑顶子设卡、军屯之时,已有朝鲜流民越境屯垦于此。光绪十五年,黑顶子地方共有熟地2,541垧4亩2分升科,所获银501两1钱4分7厘交付珲春副都统衙门右司存库。后返还小租银,剩余大租银458两2钱9分1厘,于光绪十七年(1891),借给和龙峪通商局办理土地清丈之事。[24]588-589,76-77此外,据营官魁保和委员程国钧先后禀报,光绪十六年黑顶子附籍越垦韩民东西四社共有947户,丈出生荒4,269垧4亩,已垦熟地2,545垧7亩9分。应征大租银458两2钱4分2厘2毫,小租银45两8钱2分4厘2毫2丝。[14]73-75除将小租银照章开支外,大租银解交右司兑收。同年,珲春副都统衙门所呈黑顶子越垦户口清册内记垦户962户。而十一月,珲春副都统衙门右司送吉林将军衙门的黑顶子地方附籍朝鲜民人户口造册中,仅有926户。[25]89-154前后呈报存在偏差。数年后,吉林将军衙门就此质问珲春副都统衙门右司。光绪二十年(1894)三月,珲春副都统衙门右司就此作出回应,称“该处(指黑顶子)未垦荒地仅止剩四千余垧,未便再行设局”。“至屯垦局裁撤之后,剃发韩民分居八社,已垦未垦地亩改归招垦局兼管,嗣经归并通商局管辖”。[14]76管理机构的变更加剧了人口数据追踪的难度,而右司又未直接参与管理之事。因此,未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长顺认为,沿图们江北岸朝鲜垦民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越垦者,“家属均在北岸,寄居日久,庐墓相望,素殷归附,一下剃发之令,无不乐从”;
另一种为越寓者,“其家本在南岸,只身过江偷种,或朝出暮归,或春来秋去,半系该国官吏兵役种地之佣,有恃无恐”。[23]3296-3297 由此说明,当时图们江下游人口的流动性较大,在晚清黑顶子户籍制度并未完善的情况下,户籍查报数据很难做到精确。但从所报黑顶子附籍朝鲜人口户籍、开垦地亩等数据不难看出,清政府非常重视黑顶子边民,不仅帮助其走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日子,许其与其他中国民众一同耕种,过上相对安稳的生活,且将其视为治理黑顶子地方的“有生力量”。此外,与军垦相比,民垦在人数上占据极大优势,能在耕种熟地的同时,开辟生荒,获取更多的物资,便于黑顶子边地的开发。而所缴租银既能维持基层管理机构的日常开支,又能为地方提供一定的税收收入,减轻财政负担。
(三)兴办团练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飞速发展,逐渐跻身列强侵略中朝之列。珲春与朝鲜咸境北道仅图们江一江之隔,南岸受扰,北岸防不胜防。此外,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北洋水师节节败退,致使战火燃至黄海海域、辽东半岛。面对国内外紧张局势,清政府呼吁各省积极筹办团练以自保。因此,吉林各地就如何举办团练进行妥善筹划。
光绪二十年九月,珲春副都统恩泽呈给吉林将军的咨文中,记述了黑顶子驻扎右营营官胡殿甲关于黑顶子地方开办团练的构想。共拟章程十条,大致为:给予各社边民布匹、米面或名誉上的奖励,鼓励其积极参与团练;
在镇远堡8社,西4社派1名教习,东4社派2名教习,拟给津贴;
每社派正副练长各1名,由各社选举忠正廉明、有胆有识、“能通华语者”担任练长;
计划招募800名练丁,定期训练。农忙时每月操练3次,闲时每月操练9次。倘若有酗酒滋事及一切不遵教训的练丁,准该练长就近法办。若各练长不自重或以公谋私,一经练丁举报,查实立即革换;
统一团练着装,似应一律改穿中国服制;
添制鼓锣旗帜刀矛各项,平时仅令练丁操练手法脚步,不准打响枪支,少给弹药;
在人烟密集之地修筑围墙。无事时,各守各家耕种,一经有事均移住围内。仍于每围内修盖“中国房”数间,预备收存器械,“俟得倭匪肃清,地方安静再行平围缴械散练归农”;
此外,敬信社所属之沙草峰一屯,拟请暂不练团,若倭匪窜扰,统归敬信社圈尔河营防守护。[26]200-206吉林将军衙门批准了此项章程,并令黑顶子各社尽快开展团练事宜。
一个多月后,署珲春副都统恩祥向吉林将军呈文,汇报黑顶子举办团练的情况。其称,黑顶子八社共挑练丁600名,东西四社练总各1名,分别由张文明、李增光担任。练习各1名,分别为正勇尽先外委范金玉、正勇蓝翎把总态振海。乡约兼正练长各4名,副练长各4名。①东四社归驻扎圈尔河后哨哨长成祥兼理保护,西四社归驻扎大度川前哨哨长金成兼理保护。八社每屯1甲长,共有40名甲长;
来福枪和沙枪两项共有68杆,共制矛杆600杆,全带矛头且有腰刀一项待明年开春定打;
已于十月十二日按每月3次以鼓锣为号一律起练,等到粮食晾晒收仓后,再按每月9次操演。[26]379-382综合以上团练开办情况可知,黑顶子八社团练基本按照胡殿甲设计的章程,有序展开。甲午战争期间,黑顶子地方军民同心,拿获日本奸细徐东力,[23]4226-4228探得三只日本兵船勘查中方情报的消息,为吉林地方做好御敌措施,打击日本在延边地区的情报活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清政府在黑顶子设置堡社,安抚边民的同时,又顺应历史潮流,培养地方民兵力量。一方面,有利于增进堡社内各族民众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另一方面,开展团练既能增强体魄,又能协助驻珲军队、地方商贾合力同心查拿奸细、缉拿盗贼,抵御日军侵扰图们江北岸的势力,保卫家园。
四、结语
作为晚清边疆有效治理的典型案例,清政府对黑顶子的治理蕴含着一定的治边经验。
边疆治理既要依靠军事力量又要依靠边民力量。单纯的军事治理存在一定的弊端。就此案例而言,首先是治理效率不高。仅依靠卡伦和靖边前路右营数百名营兵无法满足黑顶子的防御需要,却给了列强可乘之机。此外,朝鲜流民又利用军事防御的空隙,到中国境内开垦土地,定居生活。这样的情况充分说明了单靠军事治理的低效。其次,这种低效带来的是治理成本居高不下,而吸纳民众在边疆地区耕作劳动,不仅可以帮助民众解决生计问题,开发边地,增加中央和地方税收收入。而且便于人口的聚集,以此影响村落或城镇的兴衰与地方行政区划的变更,可谓一举多得。这说明,边疆治理应充分考虑边疆人民的重要作用,促使军人守边与边民固边两种治边方式的有效结合,实现保家卫国的使命。
为应对边疆危机,清政府在黑顶子设军驻防,但效果一般。又制定了移民充实黑顶子边地之策,但招徕对象的选择却要依据黑顶子的实际情况而定。应该说,国家从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制定力度与效率并重的治边方略,是维护边疆地区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而政策的规划和运作,又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国家所定政策既要高瞻远瞩又要符合民意,只有这样才能在政策落实过程中,不断激发基层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到边疆发展与建设的洪流之中。
〔参考文献〕
[1]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8:314.
[2]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43外交考七·界务[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10850.
[3]胡传.对张幼樵学士问东陲道里形势[G]//葛士濬.皇朝经世文续编:卷75兵政十四.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5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1938.
[4]顾廷龙.吴愙齋先生年谱[M].哈佛燕京学社,1935.
[5]清德宗实录:卷108[M].光绪六年正月己丑.北京:中华书局,1987:591.
[6]李金镛.案牍偶存[M]//安龙祯,等,整理.珲春史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7]清德宗实录:卷223[M].光绪十二年正月癸丑.北京:中华书局,1987:11.
[8]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M].北京:三联书店,1957:489.
[9]吉林省档案馆,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所.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案选编:中编[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10]中国边疆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珲春副都统衙门档:第133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9.
[11]珲春副都统衙门档:第137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9-221.
[12]珲春副都统衙门档:第158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9.
[13]长顺修.李桂林,纂.吉林通志:卷55武备志六[M].李澍田,等,点校.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901.
[14]珲春副都统衙门档:第173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5]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等.东北边疆档案选辑:第91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6]东北边疆档案选辑:第92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7]东北边疆档案选辑:第119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0.
[18]珲春副都统衙门档:第168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6.
[19]高永一.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M].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1986:126.
[20]吴禄贞.延吉边务报告[M]//徐世昌等编.东三省政略:卷1边务·延吉附件.李澍田,等,校.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143.
[21]东北边疆档案选辑:第118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2]清德宗实录:卷154[M].光绪八年十一月甲申.北京:中华书局,1987:171.
[23]郭廷以,李毓澍,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M].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
[24]珲春副都统衙门档:第152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88-589;珲春副都统衙门档: 第173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6-77.
[25]珲春副都统衙门档:第145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9-154.
[26]东北边疆档案选辑:第95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包阔〕
猜你喜欢 边民清政府 西藏边境地区边民居留稳定性调查与分析*西藏发展论坛(2022年4期)2022-12-04口岸经济与农村社会:重思“边民互市”的定位与发展云南社会科学(2021年4期)2021-08-14滇西南边民通婚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以普洱市为例创造(2020年5期)2020-09-10——以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M县为例">管控与动员:边境民族地区边民管理的双重机制——以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M县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18年6期)2018-02-22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近代史学刊(2017年2期)2017-06-06新军:清政府的掘墓人山海经(2017年7期)2017-05-20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3期)2017-04-16浅析晚清政府灭亡的军事经济原因军事历史(2003年1期)2003-08-21清政府在西藏用兵驻军及其历史作用军事历史(2001年1期)2001-08-21清政府对军事威慑战略的一次充分运用——日本侵台事件中清政府的军事斗争方略军事历史(1999年6期)1999-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