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纬
明代的刻书业,以虞山毛氏家族影响最著。毛家藏书丰富,校勘精审,印刷量非常大,钱谦益为毛晋所撰墓志铭称“毛氏之书走天下”,其言不虚。直到光绪年间,叶德辉在北京、湖南等地,仍见到汲古阁刻本“插架皆是”,所以《书目答问》就把毛本列为常见易得之书。三百多年来,经历了战乱频仍、政局更替等历史巨变,我们居然还能遇到汲古阁一鳞半爪的丛残,更可以想见当年的胜业了。
我得到的第一本毛刻本,是李善注《文选》卷四十到四十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在江南见到这样一个残本,买了别的书,让掌柜白送的,借以见识毛本的面貌而已。不久后,又在河北买到一部四册《孔子家语》,有木刻图画十页二十幅。二十一世纪初在青岛见过一部两函完整的毛刻《文选》,因价昂无力购下,但随即以很低的价买到《史记》残本二十卷、《隋书》残本十四卷。
“十三经”“十七史”和《文选》,毛氏都下过很深的功夫,不惜重金购求宋本,在“兵兴寇发,急如累卵”的社会变革中,在“湖边岩畔,茆庵草舍……水火鱼鼠”的环境里,是耗尽家产,“闭户自课”而完成的。
天启丁卯(1627),二十八岁的毛晋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龙吐双珠,化成“十三经”和“十七史”,红牌金字。他由此发愿“读尽经史”,而且要校勘刻印,计划“每岁订正经史各一部”,到崇祯甲申国变,经史两部之书终于告成。汲古阁败落,“十七史”版片为苏州席氏扫叶山房所得,后来成为清廷校刊武英殿史书的重要底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毛刻《文选》都是权威的版本,据说何义门那有名的《文选》评点,就是写在毛本上,直到胡刻本出,也没有取代毛本,而是两本并行。
据前人的记载,毛家在虞山的建筑以汲古阁为中心,四围还有绿君亭、二如亭等,是请人校书的地方。
2002年冬,我在青岛的一家旧书店里竟然遇到绿君亭原版、文粹阁刷印的《苏米志林》首册,也是一个残本,但保存得较好,与堆在一起的几本老书应该都是一位老先生的身后物。此书为毛晋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传记类存目》云:“掇苏轼琐言碎事集中所遗者,编为二卷,又以米芾轶闻编为一卷,大概与《苏米谭史》互相出入。”这部书,张中行先生早年在小市以一角钱购得,非常喜爱,护着它躲过各种劫难,直到晚年,还时常翻阅。老先生的散文名作《负暄琐话》《负暄续话》都曾提到。
三百多年后,抚摸这几册残书,破损虫蚀,在所难免,但那舒展的版式,端庄的字体,无不透出“书”的雅致。大约“十七史”和《苏米志林》用的是毛边纸,《文选》和《家语》用的是略薄的毛太纸,每卷首尾两页的中缝,都有“汲古阁”三个大字、“毛氏正本”四个小字。民国年间,顾廷龙、潘承弼两位专家辑撰《明代版刻图录》,收入毛刻《隋书》书影,以彰其佳。明代刻书的版画水平极高,汲古阁不以画名,但《家语》的图中人物、山石、云树,均笔致精细,线条流畅,很能看出一些那个时代艺术的特征。许多清代坊刻都无法望其项背。
常熟虞山毛家,那个到处是藏书、校书、刻书、印书场所,存储十万版片,有着二百多工人的建筑群,早已片瓦无存,后来者只有通过长洲人王咸崇祯十五年(1642)画的《汲古阁图》,以及同时代人的一些文字,来体味三百年前毛氏家中的书香,在心里复现三百年前那一片水乡山间的文化。
书比人长寿,书也比建筑长寿。在毛晋父子、毛氏家院久已化为尘埃的今天,寡陋如我,还能于无意中遇到几个毛刻本的丛残,以发思古之幽情,这应该就是文化的力量。
猜你喜欢 毛家家语毛氏 创作谈:生活在家乡小溪的下游高中生之友(中旬刊)(2022年1期)2022-12-26投身革命的毛氏英烈湘潮(上半月)(2021年12期)2022-01-18《史记》三家注引《孔子家语》考*①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1期)2020-02-25《孔子家语》的成书及版本流传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8期)2017-07-12卫所、藩王与明清时期的宗族建构——以韶山毛氏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6年1期)2016-06-27《孔子家语》华夏文化(2014年1期)2014-04-29永远的招牌小小说月刊(2014年3期)2014-03-21《孔子家语》研究综述文教资料(2014年30期)2014-02-05毛家饭店 让“毛家”文化焕发光彩餐饮世界(2013年4期)2013-12-24永远的招牌北方文学(2012年10期)201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