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芹
(扬州大学 广陵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高诱是东汉末著名的训诂大家,曾师从东汉大儒卢植,史书无传,生卒年不详。他一生著述颇丰,除注过《吕氏春秋》《淮南子》,还注过《战国策》(自北宋即已有散佚),另撰有《孟子章句》《孝经解》(后两书早已亡佚)。今见高诱所作注本即世人所谓高诱的“三书注”--《战国策注》《淮南子注》《吕氏春秋注》。这三本书中的高诱音注记录了上古汉语的一些语音事实,对于上古汉语语音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据统计,《吕氏春秋》《淮南子》《战国策》共保存了386例高诱音注材料,其中《吕氏春秋》注者82例,《淮南子》注者296例,《战国策》注者8例(1)本文数据统计及引证语料来自毕沅校正,高诱(注):《吕氏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高诱(注):《战国策》,上海书店,1987年。。高诱音注主要可见四种注音方式,分别为直音法,形式为“音某”;比拟音注法,形式为“读为”“读若”等;譬况音注法,对语词读音的特征进行描写注音,形式如“急气言”“缓气言”等,多配合比拟音注法一起注音;不用任何音读词语或描写词语的注音,形式为“某某之某”。高诱音注主要用于注音,计332次,占比86.0%;其次破假借,计39次,占比10.1%;说明异文13次,占比3.4%;单纯释义2次,占比0.5%。高诱音注通假有一定比例,通假基于同音或近音才能实现,以此全面考察高诱音注通假的语音关联,对于上古汉语声韵表现的认识能够提供有价值的通假语料支持。
高诱音注破假借39例中,通假字组的上古声韵相同(2)上古声纽、韵部以王力上古音体系为据。16例,占比达41.0%,充分展现同音在通假关系中的语音基础。
1.《吕氏春秋·孟春纪·重己》:“胃充则中大鞔,中大鞔而气不达。”高注:“鞔,读曰懑。”
懑,《说文》:“烦也”,《广韵》:“烦闷”。鞔,《说文》:“履空也”,《广韵》:“鞔,鞋履”。懑、鞔上古同为元部明纽,声韵俱同,故借鞔为懑。
2.《吕氏春秋·孟春纪·重己》:“使乌获疾引牛尾,尾绝力勯,而牛不可行,逆也。”高注:“勯,读曰单。单,尽也。”
殚,《说文》:“殛尽也”,《广韵》:“尽也”,“都寒切”,上古元部端纽。勯,《集韵》:“力竭也”,“多寒切”,上古元部端纽。殚、勯音同义通,同音通假。单,《说文》:“大也”,《广韵》:“单复也,又大也”,“都寒切”,上古元部端纽。殚、单上古同音通假,古书多借“单”为殚。故高释单义为尽。
3.《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高注:“阏读曰‘遏止’之遏。”
4.《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周昭王亲将征荆,辛余靡长且多力,为王右。还反涉汉,梁败,王及蔡公抎于汉中。”高注:“抎,坠,音曰‘颠陨’之陨。”
陨,《说文》:“从高下也”,《广韵》:“坠也,落也”。抎,《说文》《广韵》皆注为“有所失也”。抎、陨上古同为文部匣纽,声韵俱同。抎、损同音通假,本字为陨,表示坠落义。
6.《吕氏春秋·孟春纪·孟春》:“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高注:“饬,读勅。”
7.《吕氏春秋·季冬纪·季冬》:“天子乃与卿大夫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高注:“饬读曰勅。勅正国法,论时令所宜者而行之。”
8.《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饬其辞令、币帛,以礼豪士。”高注:“饬,读如敕,饬正其辞令也。”
9.《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律》:“夷则之月,修法饬刑,选士厉兵。”高注:“饬读如敕。饬正刑法,所以行法也。”
敕,《说文》:“诫也”,《广韵》:“诫也,正也,固也,劳也,理也,书也,急也,今相承用勑”。勅,《说文》无,《广韵》“同敕”。饬,《说文》:“致坚也”,《广韵》:“牢密,又整备也”。敕、勅、饬上古同为职部透纽,声韵均同,故借饬为敕、勅。
10.《吕氏春秋·士容论·审时》:“得时之黍,芒茎而徼下,穗芒以长,抟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不噮而香。”高注:“噮读如‘餲厌’之餲。”
11.《战国策·楚四》:“沈洿鄙俗之日久矣,君独无意湔拔仆也,使得为君高鸣屈于梁乎?”高注:“湔,音荐。”
荐,《说文》:“兽之所食草”,《广韵》:“荐席,又荐进也”。湔,《说文》:“水”,《广韵》:“水名”。荐、湔上古同为元部精纽,声韵相同,同音通假。本字为荐,表示“举荐、推荐”义。
12.《战国策·秦一》:“形容枯槁,面目犂黑,状有归色。”高注:“归当作愧,音相近故作归。”
愧,《说文》:“慙也”,《广韵》:“慙媿”,“俱位切”。归,《说文》:“女嫁也”,《广韵》:“还也”,“举韦切”。归、愧上古同为微部见纽,故借归为愧。
13.《淮南子·天文训》:“火上荨,水下流。”高注:“荨,读《葛覃》之覃。”
14.《淮南子·说山训》:“擏不正而可以正弓。”高注:“擏,弓之掩床。读曰檠。”
15.《淮南子·俶真训》:“有有者,言万物掺落,根茎枝叶,青葱苓茏,萑蔰炫煌,蠉飞蝡动,蚑行哙息,可切循把握而有数量。”高注:“掺,读‘参星’之参。”
掺,《广韵》:“女手貌”,“所咸切”,上古侵部生纽。参,《说文》:“商星也”,《广韵》:“参星”,“所今切”,上古侵部生纽。掺、参上古同音通假,本字为参,表义“众多貌”。
16.《战国策·中山》:“伤者厚养,劳者相飨,饮食餔餽。”高注:“吴谓食为餽,祭鬼亦为餽。古文通用,读与馈同。”
餽,《说文》:“吴人谓祭曰餽”,《广韵》:“饷也”,“求位切”。馈,《说文》:“饷也”,《广韵》:“饷也”,“求位切”。餽、馈上古同为微部群纽,义通音同,故常通假。
高诱音注破假借39例中,通假字组的上古声同韵不同7例,其中韵部旁转或对转5例,说明韵部主元音相同或读音相近。
(一)幽宵旁转通假
《吕氏春秋·仲秋纪·论威》:“故善谕威者,于其未发也,于其未通也,窅窅乎冥冥,莫知其情,此之谓至威之诚。”高注:“窅,音窈。”
窈,《说文》:“深远也”,《广韵》:“窈窱,深也,静也”,上古音幽部影纽。窅,《说文》:“深目也”,《广韵》:“深目貌”,上古音宵部影纽。窈、窅上古声纽相同,韵部相近。窅、窈近音通假,本字为窈,表示深远义。
(二)缉叶旁转通假
1.《淮南子·地形训》:“其人翕形短颈。”高注:“翕,读‘胁榦’之胁。”
翕,《说文》:“起也”,《广韵》:“火炙,一曰起也,又敛也,合也,动也,聚也,盛也”,“许及切”,上古缉部晓纽。胁,《说文》:“两膀也”,《广韵》:“胸胁”,“虚业切”,上古叶部晓纽。人形收缩之状,胸胁上提,翕、胁义通,两者上古韵部相近声纽相同,故音近通假。
2.《淮南子·精神训》:“外为表而内为里,开闭张歙,各有经纪。”高注:“歙,读胁也。”
3.《淮南子·本经训》:“开阖张歙,不失其叙。”高注:“歙,读曰胁。”
歙,《说文》:“缩鼻也”,《广韵》:“《说文》曰:‘缩鼻也’”,“许及切”,上古缉部晓纽。胁,《说文》:“两膀也”,《广韵》:“胸胁”,“虚业切”,上古叶部晓纽。歙有收敛义,胁原指胸胁,胸胁上提敛气,歙、胁在“敛”义上相通,两字上古声纽相同韵部相近,音近通假。
(三)幽觉对转通假
《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其不肯自是,鹄乎其羞用智虑也。”高注:“鹄,读如‘浩浩昊天’之浩,大也。”
浩,《说文》:“浇也,《虞书》曰:‘洪水浩浩’”,《广韵》:“浩汗,大水貌”,上古为幽部匣纽。鹄,《说文》:“鸿鹄”,《广韵》:“鸟名”,上古为觉部匣纽。浩、鹄上古声纽相同,韵部阴入对转。浩、鹄近音通假,本字为浩,表示“大”义。
另见2例韵部无对转、旁转关系,所以可以通假,应与这两个字的韵部元音相近有关。
《淮南子·俶真训》:“今夫冶工之铸器,金踊跃于鑪中,必有波溢而播弃者,其中地而凝滞,亦有以象于物者矣。”高注:“铸,读如‘唾祝’之祝也。”
铸,《说文》:“销金也”,《广韵》:“镕铸,又姓,尧后以国为氏”,“之戍切”,上古侯部章纽。祝,《说文》:“祭主赞词者”,《广韵》:“《说文》曰:‘祭主赞词’”,“职救切”,又“之六切”,上古觉部章纽。铸、祝上古声纽相同,韵部主元音一为o,一为u,同为后圆唇元音,读音相近,两字近音通假。《礼记·乐记》:“封帝尧之后于祝。”郑玄注:“祝或为铸。”
《淮南子·俶真训》:“夫鉴明者尘垢弗能薶。”高注:“薶,污也。薶,读‘倭语’之倭。”
涹,《广韵》:“浊也”,“乌禾切”,上古为歌部影纽。薶,《说文》:“瘗也”,《广韵》:“瘗也,藏也”,上古为之部影纽。涹、薶上古声纽相同,韵部尽管疏远,其主元音发音该相近,才可借薶为涹。倭,《广韵》:“东海中国”,“乌禾切”,上古为歌部影纽,倭与涹字音同,所以高注“倭语之倭”系为本字“涹”注音,“薶”为借字。
高诱音注破假借39例中,通假字组的上古韵同声不同14例。可以见到中古牙音见组与喉音匣母上古存在语音关联,中古舌音端组与齿音章组上古存在语音联系,中古齿音精组与庄组上古语音关系密切,中古明母与晓母上古语音关联密切,中古以母与定母上古语音相关。正因为这些声纽的上古语音关联,所以近音通假。
(一)见组与匣母通假
李方桂提出上古两条主要谐声原则,即上古发音部位相同的塞音可以互谐;上古的舌尖塞擦音或擦音互谐,不跟舌尖塞音相谐(4)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0页。。见组见母、溪母、群母同为牙音,同为塞音,上古常见谐声。见组各母的上古语音关联,除了谐声可以证明,通假字中亦表现明显。
1.《吕氏春秋·孟夏纪·诬徒》:“不能学者,从师苦而欲学之功也。”高注:“苦,读如‘盬会’之盬,苦,不精至也。”
2.《淮南子·时则训》:“工事苦慢,作为淫巧,必行其罪。”高注:“苦,恶也。苦,读‘盬会’之盬。”
3.《淮南子·主术训》:“人得其宜,物得其安,是以器械不苦,而职事不嫚。”高注:“苦,读盬。”
4.《吕氏春秋·孟秋纪·振乱》:“所以蕲有道行有义者,为其赏也。”高注:“蕲,读曰祈。”
祈,《说文》:“求福也”,《广韵》:“求也,报也,告也”,上古为微部见纽。蕲,《说文》:“草也”,《广韵》:“县名,亦草名”,上古为微部群纽。祈、蕲上古同为微部,见群发音部位相同发音方法不同。祈、蕲近音通假,本字为祈,表示“祈求”义。
见组群母中古分布三等,喉音匣母中古分布一二四等,且群匣谐声关系密切,学者们对匣母上古来源意见基本一致,即一与群母同源,一与云母同源(5)见罗常培:《〈经典释文〉和原本〈玉篇〉反切中的匣于两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本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39年;蒲立本:《The Consonant System of Chinese》,Asia Major 9,1962,潘悟云、徐文堪译:《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中华书局,1999年;郑张尚芳:《汉语上古音系表解》油印本,1981年;邵荣芬:《匣母字上古一分为二试析》,《语言研究》1991年第1期;邵荣芬:《匣母字上古一分为二再证》,《中国语言学报》1995年第1期。。其与群母同源的与群母同为塞音,这部分匣母自可与群母、见母通假。
1.《吕氏春秋·孟冬纪·节丧》:“葬浅则狐貍抇之,深则及于水泉。”高注:“抇,读曰掘。”
掘,《说文》:“搰也”,搰,《说文》:“掘也”,掘,《广韵》:“掘地”。掘,上古物部群纽。抇,《广韵》:“牵物动转”,上古为物部匣纽。掘、抇上古通假,本字为掘,表示“掘地”义。
2.《吕氏春秋·孟春纪·本生》:“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高注:“抇,读曰骨。骨,浊也。”
陈奇猷指出:“‘抇’字不见于《说文》,见于《列子·说符》、《荀子·尧问》及本书《安史》,但皆用掘义,明‘抇’无浊义,此‘抇’当作‘汩’,注同。”(6)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第24页。孙志楫亦认为此“抇”字当作“汩”,“骨”字当作“滑”,传写夺去水旁致误。汩,《说文》:“治水也”,《广韵》:“汩没”,“古忽切”,上古物部见纽。滑,《说文》:“利也”,《广韵》:“滑乱也,出《列子》”,“户骨切”,上古物部匣纽。汩、滑上古音近义通通假。
(二)端组与章组通假
黄侃“照二归精”“照三归端”(7)黄侃:《音略》,《国学卮林》1920年第1期,又收录于黄侃:《黄侃论学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62-92页。之说在学界影响很大,学者们利用各种资料加以证明,认识基本一致。高诱音注通假材料中端章、定章通假各1见,透书通假2见。
1.《吕氏春秋·孟春纪·重己》:“燀热则理寒,理寒则气不达。”高注:“燀,读曰亶。亶,厚也。”
亶,《说文》:“多穀也”,《广韵》:“信也,厚也,大也,多也,穀也”,上古为元部端纽。燀,《说文》:“炊也”,《广韵》:“《说文》曰‘炊也’,《春秋传》曰‘燀之以薪’,又然也”,上古为元部章纽。亶、燀上古韵部相同,声纽属于一系。亶燀音近同假,借字为燀,本字为亶。
2.《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太小则志嫌,以嫌听小则耳不充,不充则不詹。”高注:“詹,足也。詹,读如‘澹然无为’之澹。”
澹,《说文》:“水摇也”,上古为谈部定纽。据蒋维乔,“澹然”之“澹”亦足义,盖必知足然后能安静,安静实亦足之引申义。詹,《说文》:“多言也”,《广韵》:“至也”,上古为谈部章纽。澹、詹谐声,上古韵部相同,声纽定章本为一系。澹、詹近音通假,本字为澹。
3.《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高注:“饰读曰勅。”
4.《吕氏春秋·离俗览·举难》:“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高注:“饰读曰敕。敕,正也。”
(三)精组与庄组通假
黄侃精庄上古同源说,得到学界认同。高诱音注材料清生通假1例。
《淮南子·本经训》:“衰绖苴杖。”高注:“衰,读曰‘崔杼’之崔也。”
缞,《说文》:“服衣。長六寸,博四寸,直心”,《广韵》:“丧衣,长六寸,博四寸”,“仓回切”,上古微部清纽。衰,《说文》:“艸雨衣。秦謂之萆”,《广韵》:“小也,减也,杀也”,“楚危切又所危切”,上古分别为歌部初纽,微部生纽。缞、衰上古音近,缞字常借衰字代之。如《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王鲋使宣子墨衰冒绖。”《释文》“缞,本又作衰。”《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子墨衰绖。”杨倞注云:“衰,音崔,字亦作缞,丧服。”崔,《广韵》“仓回切”,上古微部清纽。缞、崔,中古、上古同音。高注以“崔”字注“衰”,实注本字“缞”音。
(四)明母与晓母通假
明母与晓母谐声关系密切,反映了晓母上古有复声母hm的语音来源。高诱音注明母与晓母通假2例。
1.《吕氏春秋·先职览·知接》:“无由接而言见,谎。”高注:“谎读‘诬妄’之诬。”
诬,《说文》:“加也”,《广韵》:“诬枉”,上古为阳部明纽。谎,《说文》《广韵》皆注“梦言”,上古为阳部晓纽。诬、谎上古韵部相同,声纽不同,音近通假,借谎为诬。
2.《吕氏春秋·孟春纪·本生》:“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高注:“惛,读‘忧闷’之闷。义亦然也。”
惛,《说文》:“不憭也”,《广韵》:“迷忘也”,“呼闷切”,上古为文部晓纽。闷,《说文》:“懑也”,懑,《说文》:“烦也”,《广韵》:“《说文》曰‘懑也’”,“莫困切”,上古为文部明纽。惛、闷上古韵部相同,近音通假,本字当为闷。
(五)余透定母通假
曾运乾有“喻四归定”说(8)曾运乾:《喻母古读考》,《东北大学季刊》1927年第2期,第57-58页。,可见喻四与定母关系非同一般。高诱音注中见余透定通假1例。
《淮南子·泛论训》:“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高注:“緂,锐。緂,读‘恬然不动’之恬。”
剡,《说文》:“锐利也”,《广韵》:“削也,利也”,上古为谈部余纽。緂,《说文》:“白鲜衣貌”,《广韵》:“色鲜”,上古为谈部透纽。两字上古韵部相同,音近通假,本字当为剡。恬,《说文》:“安也”,《广韵》:“靖也”,上古为谈部定纽,与本字“剡”上古韵部同,声纽音近,故为本字注音。
高诱音注破假借39例中,通假字组的上古声韵不同2例。而这2例声纽皆为同发音部位,韵部或有旁转关系或有对转关系,所以是近音通假。
2.《淮南子·主术训》:“桀之力,制觡伸钩,索铁歙金,椎移大牺,水杀鼋鼍,陆捕熊罴。”高注:“歙,读协。”
歙,《说文》:“缩鼻也”,《广韵》:“《说文》曰:‘缩鼻也’”,“许及切”,上古缉部晓纽。协,《说文》:“众之同和也”,《广韵》:“和也,合也”,“胡颊切”,上古叶部匣纽。歙、协在“敛”“合”之义上相通,上古韵部对转,声纽相近,相互通用。
高诱音注通假同音16例,近音23例。近音通假或韵部有对转、旁转关系,或声纽属于同一发音部位、上古有同一语音来源。近音通假韵部关联、声纽关联与谐声、异读、异文等表现一致,可为相关韵部、声纽的上古拟音补充语料证明。
猜你喜欢 韵部通假本字 汉碑通假字的语音现象分析文教资料(2023年12期)2023-11-21滇西若干方言词本字考今古文创(2023年36期)2023-10-27基于通假研究上古等类的可行性及方法长江学术(2023年3期)2023-07-12从淄博方言看聊斋俚曲的儿化问题现代语文(2020年10期)2020-06-06衛伯考(下)中华文史论丛(2019年1期)2019-12-16论《中华通韵》15韵部的科学性中华诗词(2019年9期)2019-05-21李绅诗歌用韵考文学教育(2017年6期)2017-06-08通假字作文周刊·高二版(2016年28期)2017-05-27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5期)2016-06-30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释青年文学家(2016年15期)2016-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