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云冈石窟内中心塔柱试析

云冈石窟内中心塔柱试析

时间:2024-10-29 09:30:02 来源:网友投稿

曹 彦

(1.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2.云冈研究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云冈石窟所表现的塔分两种:一种是塔柱,另一种便是壁面上浮雕的塔。[1]这里所说的塔柱,即在洞窟中矗立一个柱体,将洞窟的顶部与地面连为一体,一般柱体的前方空间较大,后方的空间较小,柱体的侧壁与洞窟的诸侧壁之间,形成可以通行与礼拜的通道,一般可通过右绕礼拜的方式礼拜洞窟。

云冈石窟目前现存有8 座中心塔柱窟,①中心塔柱窟,又名塔庙窟、支提窟,大致来源于印度阿旃陀的窣堵坡式支提窟。但在早期的印度与犍陀罗地区的支提窟中,佛塔的塔身呈圆形,在新疆早期佛寺遗址和龟兹(库车)石窟中,塔形出现了正方样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塔庙和塔庙窟。云冈石窟的中心塔柱窟可能效法于新疆。分别在第1、2、4、6、5-28、11、13-13、39、窟内,其中第4 窟、第13-13窟内的中心塔柱属于未完成的中心塔柱。石窟根据山脉的走势可以划分为东、中、西部窟区,第1、2、4窟位于东部窟区,第5-28、6、11、13-13窟位于中部窟区,第39窟位于西部窟区。依据中心塔柱上、下层之间是否有仿木构屋檐式建筑将8 个中心塔柱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无仿木结构的屋檐式建筑,如第11窟、第13-13 窟内的中心塔柱。因第13-13 窟内的整个中心塔柱仅雕刻出柱体,柱上无任何雕刻内容,属于未完成的中心塔柱,不为其定类型,将第11窟内中心塔柱定为A型。第二类是中心塔柱上、下层之间有仿木构屋檐式建筑,如第1 窟、第2 窟、第5-28 窟、第6 窟、第39 窟,根据5 个塔柱的不同特征,划分为四型。其中第1、5-28 窟内的中心塔柱为两层,特征很相近,定为B型。第2窟内的中心塔柱共为三层,为C型,第6窟的中心塔柱设计最为复杂也最为精巧定为D型,第39窟的中心塔柱是完全仿木构的木塔为E 型。未完成的第4窟中心塔柱雕刻到塔檐处已经停工,因此是否要雕刻塔檐部分未知,也不为其定类型。

由上文可知,依据石窟内8个塔柱的不同特征将其分为A、B、C、D、E型。在A型中即第11窟内中心塔柱,塔柱的塔身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横长方形,下层为等腰梯形。上层塔柱南面中间为交脚菩萨,两侧是思维菩萨。上层的其余塔柱三壁均雕刻2尊并排的立佛像。(图1)顶部托一方形须弥座,在须弥座的顶部中央雕刻一个三头四臂阿修罗形象,两侧雕饰科林斯柱头装饰,(图2)塔顶的三头四臂的阿修罗形象还见于第7窟门拱的上方(图3、图4)及第10窟由前室通过后室窟门的上方(图5)。从位置上来看阿修罗形象均位于这些洞窟的门或塔的上方,第7 窟、第10 窟的阿修罗造像均着菩萨装,第11窟塔柱上层的阿修罗造像的着衣风格为圆领小袄形象,这种圆领小袄的着装是云冈石窟中期洞窟中开凿较晚的第6窟内飞天常穿的服饰。宿白先生推断第6窟竣工的时间为迁都洛阳前完成。[2](P105)第6窟的开凿时间会晚于第7、8窟与第9、10窟。由此推断第11窟中心塔柱上阿修罗的雕刻时间晚于第7、8窟与第9、10窟的阿修罗雕刻时间。

图1 第11窟的中心塔柱

图2 第11窟中心塔柱南面上层中间的阿修罗形象与两端的科林斯柱头的装饰

图3 第7窟窟门西壁上层三头四臂形象

图4 第7窟窟门东壁上层三头四臂形象

图5 第10窟门上方的阿修罗形象

第11窟中心塔柱上层交脚菩萨与其侧两尊思维菩萨具有“瘦骨清像”的特征,是云冈晚期造像的风格特点,其中主尊交脚菩萨(图6)与云冈晚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凿的第21 窟内的菩萨装束风格非常相近,帔帛在腰间交叉,裙摆在坐具下面平摆(图7),由此推测第11 窟中心塔柱南面上层造像的雕刻时间可能要到云冈晚期阶段,即迁都洛阳之后。

图6 第11窟中心塔柱南面上层的造像

第11 窟中心塔柱上下层之间仅雕饰正倒三角纹、带柄的宝珠纹、椭圆形性的纹饰等,并没有一些象征性的出檐的建筑构件。(图8)这样的装饰在晚期洞窟第13-4 窟龛楣上方中可以看到。(图9、图10)由此推测这种装饰是云冈石窟晚期流行的装饰风格。

图8 第11窟中心塔柱上下层之间的装饰

图9 第13-4窟南壁第2柱东面第2层宝盖龛龛楣上方

图10 第13-4窟南壁第2柱东面第2层宝盖龛

第11 窟中心塔柱下层每面各开一龛,每龛内雕刻一尊立佛,为四方佛,四方佛的题材在云冈石窟第6窟中心塔柱上层也同时出现,是两个中心塔柱的共同特征。第11窟塔柱下方的四方佛从其着衣风格来看具有云冈中期佛像的造像特征。中心塔柱下层四方佛中仅南面立佛两侧有胁侍菩萨,现存的两尊胁侍菩萨是辽代工匠在北魏胁侍菩萨的基础上重新雕刻而成的。(图11)中心塔柱南面下层立佛背光上面着通肩袈裟的比丘,从造像样式来看,具有云冈晚期造像的特征,雕刻的技术并不是很精湛,由此可知比丘造像是中心塔柱所有雕刻内容完工之后(不包括辽代的造像),由民间工匠雕刻而成。(图12)

图11 第11窟中心塔柱下层

图12 第11窟中心塔柱下层佛龛上部的造像及装饰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第11窟内中心塔柱雕刻的先后顺序,首先雕刻出柱体,之后雕刻了塔柱顶部的阿修罗造像及其周围的装饰,而后完成塔柱下层四方佛的造像,这些雕刻在云冈中期(471-494 年)完成。塔柱上层四面的造像、中心塔柱上下层之间的装饰及中心塔柱南面下层立佛上方的比丘造像到云冈晚期即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年)之后才完工。

在B 型中,即第1 窟与第5-28 窟内的中心塔柱,两个洞窟内的塔柱在结构形制及雕刻内容上相近,均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塔身分上、下层,四面开龛。第1 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层中间为结跏趺坐佛,龛外两侧是两尊胁侍菩萨形象,为一佛二菩萨造像组合,在南面上层的盝形帷幕龛内也为一佛二菩萨造像组合,可见上、下层呈对应关系。中心塔柱东、西、北壁面的上、下层造像也均与南壁上、下层造像组合相一致。(图13)第5-28 窟塔柱除东面上层无任何造像内容,塔柱北面上层与第1窟中心塔柱造像配置不同外,其余中心塔柱壁面与第1窟中心塔柱壁面的造像布局相同。(图14)

图14 第5-28窟内的中心塔柱

第1 窟与第5-28 窟内两个中心塔柱的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

1.朝向不同。第1窟位于云冈石窟群的东端,坐北朝南,第5-28 窟位于第5 窟窟顶上方的平台上,坐西朝东。

2.第1 窟中心塔柱从下到上随着高度的升高面阔逐渐递减,而5-28窟塔身从下到上等宽。

3.塔檐下的样式设置迥异。第1 窟中心塔柱塔檐中央为一斗三升拱,栌斗是狮子头部的正面像,左右两拱是狮子的侧面头像,左右补间铺作是多臂神。(图15)第5-28 窟中心塔柱的塔檐下为一斗三升拱与人字拱,其与第2 窟中心塔柱塔檐下的结构相同。

图15 第1窟中心塔柱南面局部

4.两个洞窟中心塔柱北面上层的设置不同。第1窟是一佛二胁侍的造像组合,第5-28窟是两个并列的佛龛。

5.两个中心塔柱的塔基上的内容也不同,第1窟中心塔柱的塔基无任何雕刻,第5-28 窟的塔基四面均雕刻供养人行列,塔基四角为狮子或象驮负。

6.两个洞窟内整体壁面设置不同,第1 窟内东、西、南壁的壁面用莲花纹带将壁面划分为上、中、下三层,且每一层内的设置都比较统一,属于云冈中期开凿的皇家洞窟。第5-28 窟内四周的壁面相对杂乱,东、西壁并不对称,没有整体的统一布局,是云冈晚期开凿的民间洞窟,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第5-28 窟可能是受到第1窟的影响而雕刻的。

C 型,即第2 窟内的中心塔柱,与B 型不同的是塔柱的塔身共三层,塔身南面第一层中央是一个大龛,两侧为两尊胁侍,塔柱北面第一层是3 个并列的方形龛,塔柱的东、西壁第一层是3 个圆拱尖楣龛。塔柱的第二、三层每面均为盝形龛与圆拱龛交替排列的并列三龛的布局。可见除南面第一层是一龛两胁侍外,其余均为三龛的布局。中心塔柱塔身之间有中国传统的屋檐式建筑,檐下为一斗三升拱与人字拱交替排列,是云冈石窟常见的建筑样式,中心塔柱每层四角由抹角的八棱角柱支撑,柱体收分,柱顶上安置栌斗,下端设置柱础,柱体的侧面有凹槽,有的凹槽延伸到佛龛前面的平面,并未完工,推测可能是安装木质勾栏所用,体现为外廊建筑。(图16)

图16 第2窟中心塔柱

甘肃天梯山石窟第18窟中心塔柱下两层也是并列三龛的布局,为三个圆拱龛(图17),与第2 窟中心塔柱第一层东、西壁的布局相似。在西安市莲湖区唐礼泉寺遗址出土的佛塔,现存塔身分为五层,残高71cm,由下而上逐渐收分,为四面开龛的仿砖木结构的楼阁式佛塔,每层有瓦垄屋檐,檐下有人字拱,四角也有角柱。塔形与云冈石窟第2 窟中心塔柱有相近之处。(图18)大同北朝艺术研究院馆藏的金刚宝座塔,四面开龛,且南面下层中间也是二佛并坐佛龛,龛外是胁侍,塔的每层四角原来也都有八棱柱支撑,目前仅存下层的八棱柱。(图19、图20)可见无论是其开龛的设置、塔檐,还是四角的角柱来看,大同北朝艺术研究院馆藏的金刚宝座塔均与云冈石窟第2 窟中心塔柱均有相近之处。有明确纪年的天安元年(466年)的曹天度石塔四角也有角柱,四角的角柱与塔身均相连(图21),而云冈石窟第2 窟的中心塔柱角柱与塔身不连。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第2窟中心塔柱的雕刻时间应该在天安元年(466年)之后,可能与大同北朝艺术研究院馆藏的金刚宝座塔为同一时间。

图17 天梯山石窟第18窟中心塔柱(作者拍摄)

图19 北朝艺术研究院馆藏的金刚宝座塔

图20 北朝艺术研究院藏的金刚宝座塔线描图(张华手绘)

图21 曹天度佛塔(作者拍摄)

C 型中,即第6 窟的中心塔柱,位于云冈的中部窟群,塔柱共两层,第一层为中央开大龛的样式,第一层正面为(南面)结跏趺坐佛,北面为二佛并坐,东面为交脚弥勒像,西面为倚坐佛像,体现了三世佛的信仰。(图22)大龛上的装饰层层叠叠,龛两侧有力士形象护卫。塔柱角部设千佛柱,上、下层的檐部雕刻出极短的椽头和瓦当。第二层四角以白象背负四座方形仿木构九层小塔为立柱,支撑着华盖,每个九层塔中设两个背靠塔的菩萨形象,中间塔柱四面是四方佛,上层五个塔柱组成金刚宝座塔的形式。在这个平面方形的中心塔柱窟内,在中心塔柱的东、西壁,雕刻出有柱枋斗拱和屋顶的廊式建筑,后壁凿一个大的盝形大龛,反映出了当时寺院建筑的样式。再加上从山门进来的一进院落,拾阶而上由一进院落北部的两个小门可通入二进院落,而第6窟内以中心塔柱为核心的建筑空间,整体反映的是三进院落的布局。

图22 第6窟的中心塔柱(员新华拍摄)

甘肃泾川王母宫大佛洞中心柱窟,中心塔柱上部呈八角形,每面开一龛,共八龛,每龛内造一佛二菩萨,四角也是象托塔的样式,下层四面开龛,为中央开大龛的样式,塔柱南面中央是二佛并坐的样式,龛楣是小坐佛,龛侧雕刻力士,仿制云冈石窟第6 窟中心塔柱的样式。现在学术界公认为抱嶷在任泾州刺史期间,即太和十八年(494年)至宣武帝(500-503年)初建造的。[3](P177)(图23)由此可知第6 窟中心塔柱的雕刻时间在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前。

图23 泾川王母宫大佛洞中心柱线描图(张华手绘)

D型,即第39窟内中心塔柱,是云冈西区中唯一的一座中心塔柱窟,窟内的中心塔柱与第1、2、6、5-28、11窟内的中心塔柱不同,为完全仿木构的建筑样式,檐上雕刻有瓦垄,檐下是人字拱与一斗三升拱,每层拱下各雕五龛,塔柱南面的第一、四、五层的五龛均为圆拱尖楣龛,第二、三层圆拱尖楣龛与盝形龛交替出现。龛内主要造像有坐佛、二佛并坐、交脚菩萨、倚坐佛。每层之间有屋檐,塔顶雕刻龙与须弥山。(图24)

图24 第39窟的中心塔柱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在第七章《吐鲁番遗迹的考察》中记述新疆吐鲁番东部的SIRKIP 大塔,与云冈第39 窟中心塔柱相似,塔身随着高度的增加面阔在逐渐缩小,方形平面,残存六层。每层面阔7间,每间有一个佛龛,佛龛的样式为圆拱尖楣龛。底层留有间柱与柱头斗拱痕迹。底层上方的层与层之间留有水平的残孔,估计原来有木构屋檐建筑。[4](P185)(图25)推测第39窟中心塔柱晚于吐鲁番的这座塔。

图25 新疆吐鲁番SIRKIP大塔

第4窟与第13-13窟内的中心塔柱并未完工。第4窟的拱门与明窗呈倒品字形结构,中心塔柱只雕刻出上层,塔柱的东、南、西、北壁为一佛二菩萨题材。(图26)

图26 第4窟中心塔柱上层的雕刻内容

第13-13 窟是一门一窗的设置,窟内的中心塔柱只雕刻出柱体,塔柱上无任何雕刻内容,洞窟北壁、西壁的壁面并未凿平,无任何雕刻内容,洞窟东壁雕刻两排造像,上排3 个龛,下排2 个龛,每个龛外的两侧分别有1 尊立胁侍与1 尊坐佛,坐佛在胁侍的上方。窟内南壁上方明窗两端是两个立佛龛,佛龛内的造像并没有雕刻完工,且佛像风化严重,窟内门拱两端的壁面看不到造像。(图27)

图27 第13-13窟外景

(一)第1、2 窟与第5-28 窟内中心塔柱之间的关系

第1、2窟是一组双窟,窟外共用一个前庭,前庭左右对称设置有一座一层方形佛塔。两个洞窟内的结构相同,雕刻内容相近,窟内中央均雕刻中心塔柱,塔柱均为楼阁式佛塔样式,两个洞窟内中心塔柱顶部均为宝盖、须弥山,龙的形象由塔柱顶端延伸到窟顶南部的顶端,窟顶的最外围为自由飞翔的飞天,塔柱南部并排三朵团莲。而塔与须弥山的组合还见于第39窟窟顶上方。第1 窟与第2 窟北壁,主尊分别是交脚弥勒菩萨与交脚弥勒坐佛,彼此呼应。第1窟的东壁与第2窟的西壁对称,第1窟的西壁与第2窟的东壁对称,由此可以看出第1窟与第2窟为同时期的作品。

第5-28 窟中心塔柱上下层的雕刻内容与第1 窟内中心塔柱几乎一致,第5-28 窟内中心塔柱塔檐下的结构与第2 窟中心塔柱的结构相同。可见第5-28窟是第1窟中心塔柱直接影响的结果,同时也受到第2窟中心塔柱的影响。

(二)第1、2窟与第6窟内中心塔柱之间的关联

第1、2窟的中心塔柱较第6窟的中心塔柱在规模上较为小巧,但内容上与第6窟中心塔柱有诸多相似之处。两个中心塔柱都是随着高度的增加面阔呈递减的趋势。第1 窟与第6 窟的中心塔柱均为两层,下层塔柱均为中央开大龛的样式。第2 窟中心塔柱的中、上层四角有角柱,在角柱的内侧与龛的前面均有放置木质栏杆的凿渠,反映的是绕廊建筑。在第6窟的东、南、西壁的下层也有廊式的建筑。(图28、图29)

图28 第2窟中心塔柱的廊式建筑

图29 第6窟东壁下层的廊式建筑

第1、2窟的东、西壁面中央开大龛,佛龛之间是佛塔的布局设置,与第6窟的东、西、南壁面布局设置相同。(图30)第1 窟南壁东、西两面组成维摩与文殊对话的场面,(图31)第6窟南壁的门拱上方也有这样的构图。(图32)第1窟东壁下层北侧有睒子本生故事而第6窟同样的位置有释迦牟尼的佛转故事画面,均为骑马出城的场面。(图33、图34)第2窟东壁下层与第6窟东壁下层均有太子射艺的画面。(图35、图36)第2窟北壁与第6窟后室北壁均为盝形大龛下是交脚弥勒佛与两尊站立的菩萨。①第1 窟北壁是一尊交脚弥勒菩萨与两尊思维菩萨。依据第9 窟前室东壁是交脚弥勒菩萨与两尊思维菩萨,第9 窟前室西壁上层是交脚弥勒坐佛与两尊站立的菩萨。洞窟的东、西壁造像配置的对应与双窟主室之间的对应相一致。由此推断第2 窟的北壁是交脚弥勒坐佛与两尊站立的菩萨。(图37、图38)好像已经提示1、2 窟可能为云冈雕刻最精华的洞窟第6 窟在做式样。由此推测第1、2窟早于第6窟。

图30 第6窟东壁中央

图31 第1窟南壁维摩与文殊

图32 第6窟门拱上方的维摩与文殊

图33 第1窟东壁的佛经故事图

图34 第6窟东壁佛经故事图

图35 第2窟东壁箭射铁鼓

图36 第6窟东壁箭射铁鼓

图37 第2窟后室北壁

图38 第6窟后室北壁

(三)第3 窟第4 窟、第11 窟第13-13 窟中心塔柱相互影响

第4 窟位于第3 窟的西边,第4 窟可能是为建好第3 窟而留存一些胚料。第3 窟第一层一门两窗的设置与第4 窟的设置相同。第3 窟后室留下一块巨大的柱体,柱体的北侧与墙体相连,原意是要雕成第4 窟那样的中心塔柱窟,可能是因工程中断,并未凿成中心柱。(图39)

第13-13 窟窟内的中心塔柱只雕刻出长方形的柱体雏形,整个塔柱并无雕刻内容,如果继续雕刻也只能模仿第11 窟中心塔柱柱体的结构。因为第13-13窟中心柱上下层之间并没有雕刻出塔檐部分。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云冈石窟中心塔柱均为方形,包括窟顶考古发掘发现的北魏塔基遗址也均为方形。在1990年左右在云冈山顶东部接近第1窟顶部约300米的位置发掘的一处北魏方形塔基遗址。[5](P269-276)2010年,在第39 窟窟顶上方发现北魏佛教寺院遗址。包括一处方形塔基遗址。[6]2011年,在明代城堡以东的第5、6窟窟顶上方,发现一处北魏至辽金佛教寺院遗址,北魏的塔基为方形,坐北朝南,周围有回廊,踏道位于塔基的东南部。[7]

根据上文中的中心塔柱的形制与特征,推测出云冈石窟中心塔柱先后雕刻顺序是,第11 窟、第1 窟、第2 窟、第6 窟、第5-28 窟、第39 窟、第13-13 窟、第4 窟。中心塔柱的结构呈现一个逐渐汉化的过程,从中亚风格式的佛塔到融合外来风格的中国楼阁式佛塔,再到完全仿木结构的佛塔。云冈石窟中心塔柱的结构样式也是相互传承的,早期的佛塔风格也会影响到晚期佛塔的风格,如第11 窟中心塔柱下层南面一佛二菩萨造像风格影响到晚期第4 窟中心塔柱的造像组合等。云冈石窟的中心塔柱也会影响到其他地区的中心塔柱,如甘肃泾川的王母宫石窟同样受到云冈第6窟中心塔柱的影响。

猜你喜欢 塔柱云冈柱体 不同倒角半径四柱体绕流数值模拟及水动力特性分析海洋工程(2021年1期)2021-02-02超高扬程升船机顶部机房形式及地震鞭梢效应分析*水运工程(2020年12期)2020-12-23我和云冈的缘分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2020年6期)2020-06-29基于多介质ALE算法的柱体高速垂直入水仿真水下无人系统学报(2020年1期)2020-03-06大倾角塔柱施工过程分析控制山西建筑(2019年9期)2019-04-12某长江公路大桥节段模型塔柱—钢横梁结合面接触分析江西建材(2018年3期)2018-03-21大同云冈第1、2 窟图像构成分析敦煌学辑刊(2017年2期)2017-11-09谈拟柱体的体积高中生学习·高二版(2017年9期)2017-10-25外注式单体液压支柱顶盖与活柱体连接结构的改进凿岩机械气动工具(2017年2期)2017-07-19云冈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研究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1期)201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