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现实需求、困境探赜与实践逻辑

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现实需求、困境探赜与实践逻辑

时间:2024-10-29 08:00:02 来源:网友投稿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环境、育人要求、教育对象正在随时代的发展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需求,需要教师突破困境,积极主动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前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导者,大学思政课教师应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积极应对育人环境的变化,针对“00后”大学生的学情特点,根据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及知识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如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照本宣科、应付差事,那‘到课率‘抬头率势必大打折扣。很多学校在思政课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些都值得肯定和鼓励。”①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是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一、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现实需求

(一)回应育人环境变化的现实需求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且世纪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我国作为世界中的一员伴随改革开放加入了世界大潮中,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和贸易成为加快全球变局的催化剂,尤其近年来,世界变局变化的步子更快,波及的范围更广,涉及的领域更多,触及的利益格局更深层次,伴随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教育环境的复杂化。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和思想也时常充斥着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虽已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三观”初步走向稳定,但海量的信息和复杂的信息环境也时常会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伴随国际国内的发展变化,我国高校的育人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给高校思政课带来考验和挑战,高校思政课必须立足现实环境,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更好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作用,切实对学生在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二)回应育人要求变化的现实需求

基于百年变局的国际形势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对我国新时代的人力资源提出更高要求,大学生作为我国新时代劳动力的后备军,即将成为建设祖国的主要力量,大学教育必须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核心问题,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需求,满足国家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现实需求。时代发展需要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提出更高要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擅长某一领域或掌握某项技能的专门人才,更要培养具有远大理想抱负,坚定信仰,具有家国情怀,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具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的时代新人。而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须回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真正发挥思政课的实效性。

(三)回应教育对象变化的现实需求

深入认识和把握教育对象的整体性质和个体差异,把握教育对象内在的思想特征和外在的行为表现以及变化发展的趋势与规律,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②要切实发挥高校思政课的育人作用,必须充分了解教育对象,当下的大学生群体几乎为“00后”,“00后”作为成长在我国经济、文化思想、网络科技快速发展的年代,表现出与“90后”“80后”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作为学习者,“00后”在学习中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方面,“00后”学习能力较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且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如果课堂教学效果达不到学生的要求,他们也会表现出明显的抵触心理,单一的理论灌输和说教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另一方面,“00后”从小成长在网络环境中,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多样化,不仅限于课堂,“00后”大学生不再拘泥于课本知识的学习,而是着重从实践学习、体验学习、网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中获取知识。③因此,当代大学生具有了较为丰富且新的知识储备,尤其是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的思政课,学生在理论深度上的要求比现象的更高。

二、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困境探赜

(一)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不强

教师是教学活动创新的主体,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主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完成,因此,教师是教学活动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甚至可以说,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主要在教师。但能够积极主动对思政课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的教师甚少,部分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已经形成了自身稳定和惯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验、方法运用效果的反思与总结,很多教师不愿再花费大量的心思和时间进行创新,不愿跳出自身教学的舒适圈;
加之,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评价考核体系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并非教学环节完成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大多数教师对教学方法的主动创新意识不强。

(二)学生课堂参与的消极反馈

从能源类专业的思政课教学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思政课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表现较差,与初高中教学不同,大学教育具有明显的专业性特征,尤其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的专业性更加明显。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公共课,学生对它的重视程度不高,在调查过程中,甚至有学生表示:“这门课学了有什么用,能考过就行了”,还有学生表示:“这门课理论知识太多了,而且还枯燥,实在没有学习的兴趣”。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的成就感往往来自学生的反馈,而学生对思政课的不重視和消极态度,难免降低教师对教学方法创新的积极性。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学生的配合,不可能靠教师一人完成,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学生宁愿选择机械地听讲或玩手机,也不愿改变课堂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抵触和不配合往往会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

(三)教学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教学服务体系的不完善是限制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因素,在访谈过程中有教师表示:“对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学方法创新受限较大。思政课作为大学生必上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因此,教育对象几乎涵盖全校一个或两个年级的学生,学生人数非常多,教室外的教学活动开展困难,例如红色基地的体验式教学法。此外,思政课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公共课,大多数学校都缺少像专业课那样的专门的实训的场所,或像心理健康课程一样专门的心理健康室,因此,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受场所的限制,较多的,只能局限于在教室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

三、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实践逻辑

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服务,创新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是为了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贴合教材,贴近学生,让学生愿意听,听得进去,听得懂且喜欢听。而创新教学方法的主体在于教师,日复一日因循守旧的讲授式的理论灌输必然遭受学生的抵触和反感,教师要提高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抬头率,提升教学效果,必然要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创新上下一番功夫。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紧贴教学前、中、后三个环节。

(一)课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准备

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次精彩的教学展示都是充分精心准备的结果,选择贴合教学内容,贴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何才能选取到最适宜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中务必要认真研究教材,整体来看,几堂思政课教材理论知识较多,这也致使部分教师极易采用讲授式的理论灌输,而长此以往的满堂灌往往导致学生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教师要在备课时认真研究教材,研究教材时注意不能把章节之间割裂开来,既要研究独立章节,也要研究章节间的连贯性和整本教材的整体性。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中,在讲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时,要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既可以采用“对比分析法”,对三者间的差异、继承与发展进行分析和梳理,也可以采用“问题链教学法”针对理论和观点提出疑问,让学生去自主思考并尝试回答问题。总之,不能所有教学内容都采用同一种方法,要根据教材有差别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创新在本质上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备学情是课前准备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特点,思政课是大学中覆盖面非常广泛的课程,几乎覆盖所有学生,所有专业,但不能同一教学内容对所有授课对象采用同样的方法。

(二)课中: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反馈

教学方法作用的发挥在于其实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上,教师具有选择权和话语权,“用或者不用某种教学方法”“什么教学内容用什么方法”“什么班级用什么方法”“何时用”主要由教师说了算。因此,教师对教学方法创新的态度也尤为关键,要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要自觉主动地实验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使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和接收学生对于新的教学方法的信息反馈。教学作为一种即时发生的师与生间的交互性活动,虽在备课环节中对课堂教学进行过充分的预设,但受很多因素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可能会与教师的预设产生较大偏差。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下的现象并不少见,如教师在备课时预设能够取得成功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后却效果不佳,也有部分教学方法,教师不太自信,抱着尝试心理进行后,却又取得超乎预计的效果;
还如同一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方法,可能在部分专业班级取得成功后却在某些班级表现不佳。教学方法的设计主要在教师,而教学效果的好与坏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体现出来,学生是教学方法最直接的体验者,最有直观感受和话语权,因此教师要主动接收学生对不同教学方法的信息反馈。

(三)课后:教学方法的总结与研讨

现下,很多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依旧表现得不稳定,主要表现为“想起来的时候就用,想不起来的时候就用讲授法”,而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库。梳理高校思政课的几门课程,教学内容虽在不断更新,与时俱进,但整体框架和大多数教学内容是较为稳定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可以根据不断实验、反馈的结果建立方法库,并不断更新。教学既是教师每天都在重复的一件事,也是非常考验教师功力和耐力的一件事,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常常因为教学的结束而随之结束,这是非常可惜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再行一步,好的设计、好的教学方法、好的案例、好的举证教师应及时按教学内容章节顺序进行记录,归纳和整理,并形成成熟可用的教学资料,在下一次再讲授同一内容,或同一专业时,教师可从方法库中找出教学方法使用,于教师而言,既能达成教学效果,又能减少备课和收集资料的时间。

注释:

①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②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③ 王海建.“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91.DOI:10.16075/j.cnki.cn31-1220/g4.2018.10.014.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邹绍清.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佘双好,汤婉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03):107-115.DOI:10.16580/j.sxlljydk.2023.03.013.

[4]张秀荣,张诗豪.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动因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5):71-73.

◎ 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能源类专业创新思政课程喜闻乐见教学方法的研究》(编号:2022J1590)资助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彭德取(1994.6—)女,白族,云南宁洱人,硕士研究生,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学内容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40期)2017-11-17“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4期)2016-11-11“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中学历史教学(2015年12期)2015-11-11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23期)2014-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