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泳
党的二十大报告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并全面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时代要求。城镇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对城镇化提出的新要求,全面探讨城镇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从而为中国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是对中国现代化丰富实践及丰硕成果的“概括性表达”[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发展实践中逐步形成并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2]。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并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3]。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追求[4]。当前,以中国式现代化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新征程和新使命[5]。然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艰巨性、复杂性[6]。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过大、生态环境压力大和外部环境不稳定等诸多挑战[7]。这就要求全面坚持党的领导,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8]。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在于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9]。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发展,同时为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10],即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和传承文化四大基本原则[11]。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化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国在建设中国式城镇化道路上的探索不断深入。总体而言,推进中国式新型城镇化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12],要彰显城市的经济、文化、创新和生态价值,统筹考虑城市布局的经济、生活、生态和安全的需要[13]。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但不可完全套用别国的城镇化模式,需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10]。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必须从人本性、协同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等方面协同推进[14]。因此,要在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科学构建结构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协调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统筹推进东中西部城镇化和梯度联动发展[15]。同时,为畅通城镇化发展路径,需要发挥好城市群的规模效应和涓流效应,统筹群内大中小城市分工,健全城市群管理体制机制以及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12]。此外,有学者指出建设新型城镇化需要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推动核心城市融入全球市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构建生态型和韧性城镇体系[15]。总体而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城镇化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为人民群众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和高水平的城市生活。明确城镇化的实现路径有助于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强劲的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命题,当前新型城镇化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与实现路径尚不明确。因此,本文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本质要求,系统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对城镇化提出的新要求,并全面探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城镇化的实现路径,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1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城镇化息息相关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括9个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图1)。总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城镇化息息相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将城镇化和工业化作为基础动力,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是判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需要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而城市是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核心载体,通过城镇化,引导广大群众进城安居乐业,更好地发挥人民民主,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品质和文化修养;
三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四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广大城乡居民需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需要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吸纳周边地区人口到城镇集中居住,减轻对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人为干扰和破坏;
五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推进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图1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2.2 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中国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任务非常艰巨,充满了挑战。只有通过城镇化,才能够让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只有通过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吸引农业人口实现非农化就业,才能有效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同样,在中国西部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只有通过城镇化,实现人口向城镇转移集聚,才能减轻周边生态环境压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以说,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3 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首先需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作为世界人口第二大国,巨大的人口规模和较低的收入水平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凭借制度优势,在改革开放以后用4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资本主义国家200多年才走过的城镇化道路。截至2022年底,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达到65.22%。城镇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支撑。
3.1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对城镇化的新需求
巨大的人口规模要求稳妥有序高质量推进城镇化,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随着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多,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也需要不断增加,城镇就业岗位和城镇住房也需要不断增加供给,这样才能适应城镇人口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因此,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给城镇规划建设、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设置和行政区划调整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要求。
3.2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城乡协调发展
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差距大、城乡贫富差距大,是中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引导广大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实现非农化就业,更快地提高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共同支撑。因地制宜,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
3.3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需要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需要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支撑,要提高人口质量和城镇化质量。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引导人口向城镇转移,一方面能够不断促进经济发展,提高进城就业人员的收入水平;
另一方面能够使人民享受城市的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资源,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同时在城市完善的社会管理和制度约束下,引导广大民众树立市民意识,提高文明素质。
3.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城镇化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科学有序的城镇化发展格局,走绿色发展的城镇化道路。一方面在城镇化过程中,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另一方面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必须发展绿色低碳、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产业,构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合理有序的发展格局,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促进人地关系和谐有序与协调发展。
3.5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求城镇化必须走合作创新、互利共赢的道路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推进城镇化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直践行和平发展、共享发展、合作发展的发展理念,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将中国的城镇化、国际贸易同全球化联系在一起,致力于构建开放、包容、共享、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和城镇化道路。因此,边境城镇带建设成为支撑中国开放合作的桥头堡,边境城市、口岸城市建设成为中国推进城镇化和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的新命题,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直接体现。城镇化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体现在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可以从多维度、多方面推进城镇化进程,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支撑(图2)。
图2 中国式现代化的城镇化支撑与实现路径逻辑框架
4.1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多元化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不同规模、等级的城镇都是吸纳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重要载体。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大,需要多元化、全方位的城镇化模式,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吸纳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同时,要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做实做优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引导农村人口稳步有序向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转移,是提升城镇化水平和优化中国城镇化空间格局的重要路径。另外,人口向各级城市和城镇转移,必然会带来城镇人口的增加,这就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增加市辖区,对于符合条件的县和乡进行撤县设市和撤乡设镇,稳妥有序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建立与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的行政区划设置体系。
4.2 推进产业非农化与转型升级,实现共同富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多元化发展、多层次共建、多极化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需要建立产业结构合理、产业业态丰富、产业类型多样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各地产业的非农化与转型升级,为广大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使进城农民能够买得起住房、留得下生活,实现安居乐业。构建多层次共建的产业体系,需要大中小城市的分工协作,既要提供高级化、专业化的就业机会,又要提供传统型、门槛低的就业机会,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广大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在城镇就业和居住,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多极化支撑的产业体系,需要发挥城市群和都市圈的综合竞争优势。同时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中心镇和重点镇,优化基层政区空间布局,带动乡村振兴和城乡共同富裕。
4.3 重视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物质文明靠经济发展,精神文明靠文化繁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与城镇化建设同步推进,相得益彰。首先,营造和提供舒适宜居的人居环境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通过人居环境的改善增强广大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其次,将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城镇化发展的始终。重视各级城市和小城镇的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最后,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稳慎有序推进撤县设市和撤县市设区,是增强和培养市民文明意识的重要路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优化调整好城市设置和空间布局、规划建设好城市、管理运营好城市,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保持良好社会风貌,提高居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支撑。
4.4 走低碳节能、绿色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低碳节能、绿色发展的城镇化道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首先,必须科学编制好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自上而下、全域覆盖、用途管制明确、功能分区科学的国土空间格局,确定好各区域的产业定位、发展方向与空间布局。其次,构建符合现代化要求的绿色产业体系,以绿色低碳、高科技、无污染、环境友好、生态循环为目标,发挥各区域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最后,加强城镇化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协同治理。做好各区域、各流域、各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全面开展环保督察与整治工作,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环境保护与协同治理,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5 走合作创新、开放包容的城镇化道路,促进和平发展
中国一直践行和平发展的道路,开展对外贸易和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包容式发展和合作共赢。未来要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贸易合作,建设边境城镇带,加强边境城市和口岸城市建设,稳妥有序推进边境地区城镇化进程,带动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实现共同富裕。重视开展国际贸易和节事活动,通过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等对外合作新平台,发展对外贸易,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重视技术研发与自主创新,提高对外贸易产品的竞争力。另外,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互鉴,以低碳减碳降碳为目标,各级各类城市全面落实“双碳”目标部署,加快产业转型与技术升级步伐,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与高质量发展。
5.1 结论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的重要发展目标。中国人口规模巨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重而道远,而城镇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支撑和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多元化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而且需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实现多极化支撑;
不仅需要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模式,而且需要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满足城镇化发展的空间需求与功能互补要求;
不仅需要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城市群和都市圈的支撑,而且需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基础支撑;
不仅需要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而且需要加大文化建设力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素质;
不仅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力度,而且需要推进开放包容的国际交流合作,加强边境城镇带和口岸城市建设,建设对外交流合作的桥头堡。总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城镇化的全面参与和全方位支撑,在未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严格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的战略部署,稳步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完善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与政策体系,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
5.2 讨论
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于新发展格局提出的新目标和新任务,其他国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借鉴,需要立足中国国情,因地制宜,探索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城镇化发展路径,这些发展路径必定是多元化、差异化的,没有统一的模式。中国式现代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和耦合协调性,是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重点方向,可以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差异与实现路径有哪些不同,如何因地制宜地选择城镇化道路和模式;
二是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的城市群、都市圈以及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如何有效应对和因城施策;
三是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和路径与国外有哪些不同,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问题,寻求合适的化解思路。因此,为应对和响应中国式现代化,面对中国各地区复杂的发展形势、自然本底和经济基础,需要进一步梳理和总结中国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与实现路径,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支撑和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注定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既要注重优化城镇化发展格局,也要注重优化区域城镇体系,并且应该在城镇化进程与行政区划设置和调整相互作用的大背景下展开研究[16]。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立足各地的发展实际,因地制宜探寻适合自身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无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任务。
猜你喜欢 中国式城镇化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云南社会科学(2022年1期)2022-03-16中国式民主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中国式失败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6年10期)2016-02-27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城镇化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中国工程咨询(2014年6期)2014-02-16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中国工程咨询(2014年12期)201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