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重叠效应理论下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模式构建与推进路径

重叠效应理论下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模式构建与推进路径

时间:2024-10-27 10:00:03 来源:网友投稿

杨燕国 汪晓赞 孔琳

关键词:重叠效应理论;
儿童青少年;
体育健康促进;
多元联动

文章编号:1001-747X(2024)01-0016-12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G808.17

DOI:10. 16063/j.cnki.issn1001-747x.2024.01.003

在人类健康治理深刻变革的历史背景下,促进更加系统、全面、可操作的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多元联动已逐渐成为当下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和教育强国战略交汇点上的新时代诉求。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征程中,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在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它既是在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改革创新和实践探索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也是对我国现阶段健康促进重大成就和发展经验的总结。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202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也明确提出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要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作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不仅将社会上碎片化、独立化、零散化的教育和体育资源整合与串联,还对推进新时代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学校体育师资短缺、校内体育资源匮乏等问题日益突出,使得学校在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方面的“孤岛”效应愈加明显,加之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相关研究起步比较晚,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在全协同育人背景下,探索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核心理论支撑和内在联动机制是当前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迫切需求扎实的家校社多元联动理论基础合理引导家庭、社区等校外多方资源力量的参与,为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和发展寻找新的动力。

1重叠效应理论的内涵释义

1.1重叠效应理论的提出

重叠效应理论(theory of 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TOSI)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Epstein教授团队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它主要用于指导美国中小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促进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该理论不仅强调学校、家庭和社区对学生学习行为表现的独立影响,还强调家校社之间“重叠”部分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影响和作用。受社会生态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的影响,该理论不仅综合了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观点,还弥补了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忽视社会组织和个体能力对学生影响力不足的问题,更加关注和强调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校外资源对学生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方面的影响,特别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合作来满足儿童学习需求的重要性。受该理论影响,1996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育学院成立了全国合作伙伴学校联盟(NNPS),并吸引了近2000多所中小学校加入,初步形成了州、学区、学校和研究机构在内的校内校外立体化多元联动网络。另外,该理论还被用于美国公共卫生、健康促进等研究领域,指导学校、家庭和社区协同合作促进美国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美国已将其8作为《美国综合性学校干预方案》(CSPAP)中“家庭社区参与”(family and commumty engagement)的实践指导。此外,该理论还被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用于指导中小学,甚至高校家校社多元联动实践。大量研究表明,重叠效应理论指导下的学校、家庭、社区多元联动不仅对学生的学业成绩、阅读素养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对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行为的作用也十分显著。

当前,用于指导家校社合作的理论还有社会资本理论、社会协同理论、家庭环境同心球理论等,但尤以重叠效应理论的影响最为突出。重叠效应理论不仅很好地诠释了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联动的内在联系和机理机制,奠定了家校社合作的理论基础,还对美国乃至全球家校合作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和探讨重叠效应理论的内涵释义及实践特征,挖掘其内在联动机制与实践应用,不仅能够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而且还能有效发挥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在实现儿童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1.2重叠效应理论的结构要素

重叠效应理论由外部结构(the external structure)和内部结构(the internal structure)2个部分构成。其中,外部结构由学校、家庭和社区外部“未交叉”的3个部分组成,它主要解释了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外部机制所形成的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强调学校、家庭和社区,以及个体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单独”影响(见图1-Ⅰ)。在外部结构中,重叠效应理论将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因素划分为A、B、C、D等4种因素,即学生、学校、家庭和社区。Epstein教授认为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健康成长实际上受学校、家庭和社区多层面的经验、生活信念/态度、实际行动等多重因素的间接影响,而这种影响也将随着时间、年龄和年级的不断变化而改变,只有当学校、家庭和社区发展目标一致、相互合作时,学校、家庭和社区才能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健康成长产生积极影响。而内部结构则由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相互“重叠”的部分构成,它主要解释了学校、家庭和社區成员等共同作用因素对学生学业成绩和健康成长产生的影响,如教师、父母、邻居、同伴等个体层面之间产生的“重叠”作用而影响学生的内部机制(图1-Ⅱ)。在内部结构中,从家庭和学校来看,重叠效应理论将影响学生的因素解释为父母和教师及其相互合作,它强调教师和父母等个体层面所形成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直接影响。也就是说只有当学校教师和家庭父母共同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时,学校才能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成长产生促进作用。Epstein教授还强调重叠效应理论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的,相互支持、互为统一。重叠效应理论下的家校社合作实际是学校教育形式的重要补充,在家校社合作中,学校、家庭和社区相互合作、互为补充,“学校”起主导作用,“家庭”起到参与功能,而“社区”则更多地起到支持作用。重叠效应理论的内外部结构整合为弥补家校社分离式教育的缺憾提供了优化契机。

1.3重叠效应理论的实践类型

为实现重叠效应理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Epstein教授提出了重叠效应理论的6种实践类型框架,即:当好家长(parenting)、沟通交流(communi-cating)、志愿服务(volunteering)、在家学习(learningat home)、决策制定(decision making)和社区合作(community collaboration)。其中,“当好家长”强调父母养育对孩子的作用,学校指导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帮助家长提升子女养育水平,培养孩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沟通交流”强调学校与家庭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学校通过与父母的沟通,让父母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学习表现情况,同时让教师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志愿服务”是指家长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学校的日常工作或教学中,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这样可以改进学校日常工作,提升教学质量,又可以促进孩子学习和健康成长:“在家学习”则重点关注家长及家庭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课外学习的影响,学校向家长提供辅导孩子课后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课外学习效果:“决策制定”主张教育活动是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的责任,学校邀请家长和社区代表参与学校教育政策、教学计划、大型活动设计等重大议题决策,以此完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家庭与学校平等对话:而“社区合作”关注校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社区积极与學校、企业公司、机构或其它团体合作,改善社区教育活动和服务,同时学校、学生和家庭也可以为社区相关活动提供帮助,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内外学习环境。Epstein的6种实践类型是重叠效应理论由理论向实践转化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不仅为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了校内校外全方位的合作环境和内在机制;
而且还充分表达了学校、家庭、社区等多元主体联动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表现的促进作用,也凸显了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区支持的合作关系对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作用与价值。

2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困境解析

2.1多元联动主体错位且责任博弈失衡

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和健康成长不仅仅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同时也是政府、社区乃至社会各界的责任,这势必需要寻求家庭、社区等校外力量的支持与参与,来弥补学校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家长-教师”关系,才能取得教育的最大效果。从现实境况来看,在从战略层面加强家校合作的当下,家长仍存在认知偏差,习惯性地将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主体责任“推卸”给学校,忽视家庭在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全面成长方面的主阵地作用,同时家长参与主体意识缺失,教师认知不足、教育理念偏差以及根深蒂固的“重智轻体”思想等狭隘认知,更加导致学校在学生体育健康促进中的“孤岛现象”出现。

2.2多元联动内容与形式单一化、碎片化严重

当前,在教育学领域中,用于指导中小学家校社合作的理论应用较为广泛,如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互动仪式链理论、社会互赖理论、参与式管理理论等,主要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学业成绩表现。而在体育健康促进领域中,学校、家庭和社区多元联动的开展主要以“经验式”“借鉴式”“制度式”方式进行,相对缺少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从形式和内容上看,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形式主要聚焦在家长会、家委会等传统形式上,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和评价方式影响,致使家校合作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单一、流于形式等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日益增长的活动需求,且部分家校社联动存在“重宣传轻效果”“重形式轻教育”等现实问题。

2.3多元联动保障机制缺失,社会支持环境不足

从宏观政策制定到微观政策红利释放,有学者在不同时期对体育多元联动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但基本还只是一种舆论共识,缺乏相应制度的保障,使得家校社合作大多处于随意而无序的状态,由于宏观政策制定与政策效能发挥之间缺乏有效的内容衔接机制和充分的保障机制,导致多元联动的政策红利并未得到有效释放。另外,社会支持环境建设是多元联动内容构建的前提保障,也是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然而,校外支持环境缺失、家庭体育活动量不足、社会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社会体育缺失、碎片化的社会体育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导致社会支持环境建设在保障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方面的能效相对较弱。

3重叠效应理论应用于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逻辑理路

3.1责任与权益明晰,激发多元性联动主体

重叠效应理论的6种实践类型打破了以往家庭、社区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信息束缚,建立了学校、家庭和社区双向沟通的信息渠道,同时也实现了学校、家庭、社区等主体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的功能“粘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重叠效应的6种实践类型中的“沟通交流”“决策制定”不仅强调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的信息沟通,加强互信合作,还强调学校与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平等协商、民主决策,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家庭和社区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平等性和公平性,从而提高家庭和社区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另外,6种实践类型是由Epstein教授研究团队依据重叠效应理论,并结合中小学多年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基础上提出系统的家校社合作实践形式,不仅能有效帮助和指导学校、家庭、社区开展综合性的联动合作,而且还能够帮助教育研究者解决和改进教育研究过程的实践问题,更加聚焦学校、家庭和社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6种实践类型的提出将学校、家庭和社区内“零散”的社会资源进行了有效串联整合,为学生健康成长形成了以实践行动为导向的多元联动合力,同时将“游离”于学校教育资源以外的家庭资源、社区资源通过6种实践类型的应用而得到功能上的有效发挥。

3.2内外结构整合,设计整体性联动内容

联动内容的整体性是重叠效应理论6种实践类型实施的重要特征,也是贯穿学校、家庭和社区多元联动内容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内在要求。实际上,家校合作实质就是学校、家庭和社区围绕学生发展而形成的“教育共同体”,是实现教育资源整合与互补的主要形式。重叠效应理论从外部结构(组织)和内部结构(主体)2个层面揭示了学校、家庭和社区多元联动对学生学习影响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学校、家庭和社区多元联动的实践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多元主体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并非学校、家庭或社区某一主体的“独立”行为,而是需要以整体视角来协调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联动合作,突出实践行动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同时,重叠效应理论的6种实践类型将学校、家庭、社区等“重叠”外部结构的组织层面进行了有机结合,同时也对“重叠”内部结构中教师、家长及社区成员等组织内部个体进行了有机“串联”,形成了立体完整、系统全面的联动内容体系。另外,实践类型的整体性还体现在联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学校、家庭和社区多元联动实践行动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的,是以实践类型为目标或以学校发展为目标相结合的家校合作年度工作计划[57]。只有从整体上把握6种实践类型的有效落实,才能保障学校、家庭和社区多元联动实践行动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3.3注重共生融合,聚焦渗透性联动方式

从类型学(typology)方面来讲,重叠效应理论的6种实践类型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一种实践类型在多元联动中都是同等重要,且相互渗透。一方面,重叠效应理论的每一种实践类型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當任意一种实践类型对学生学习产生作用和影响时,也都会对其他实践类型作用的发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达到联动效果的渗透性。例如:学校采用“社区合作”类型与周边社区合作在社区公园开展联动活动,该活动也对家长参与产生了积极影响,学校邀请家长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并协助学校共同组织管理,实际上是“志愿服务”实践类型的体现。另一方面,从联动内容实施的目标和效果来看,重叠效应理论的6种实践类型强调不同参与主体所承担的共同责任,即通过角色互换、环境互融、资源互补等方式为学生文化学习和日常生活创建以互惠共享为目标的教育环境,如“家庭式”(family-like)学校和社区、“学校式”(school-like)家庭和社区以及“社区式”(com-munity-like)家庭和学校。其目的在于通过学校、家庭和社区“伙伴”关系,让学生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都能体验到“相同”的感受,帮助学生获得全方位、全过程和全时段的教育,从而实现学校、家庭和社区联动效果的渗透与融合。

可以说,重叠效应理论在联动主体、联动内容、联动方式等方面与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是相辅相成的,该理论在某种程度上诠释了学校、家庭和社区在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价值取向、内容选择、实现路径等方面的动力机制,也为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导。

4重叠效应理论下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模式的建构

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是通过各种科学合理、系统规范、以身体参与为载体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有效提高身体活动水平,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健康促进行动,也是一项多组织参与、多任务协调、多形式共生的干预实施过程。研究围绕联动目标、内容结构、实践方式和评估反馈4个方面进行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模式建构,既遵循重叠效应理论结构的内外统一,又兼顾重叠效应理论实践的多元性、整体性和渗透性,采用多重性目标靶向、多元化主体参与、多样化内容设计、多渠道实践形式形成校内外关联于一体的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合力(见图2)。

4.1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目标靶向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全球身体活动计划2018—2030》中提出了“打造活力环境、活力社会”的要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强调学校、家庭、社区及社会各种主体参与的全员性、平等性和互惠性,其目的在于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提高学习能力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支持环境。因而,将“活力体育环境”建设为总体目标导向,以积极创建活力家庭、活力学校、活力社区为具体目标。“活力体育环境”的目标定位充分体现了重叠效应理论下联动主体之间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的相互统一和关联,三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共同构成了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有机统一整体。首先,“活力家庭”是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重强调家庭环境对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为的影响。通过转变增加家庭人力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等方式扩大家庭社会资本效能,将家庭参与、家庭教养、家庭支持等方面对学生身体活动的影响作用从外部因素转变为家庭内部因素,以家庭实践为取向,为儿童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积极的家庭体育支持环境。其次,“活力校园”是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内生动力。借助家庭、社区等校外体育资源的力量,对文化课、体育课、大课间活动、课外活动等方面进行形式创新、内容优化、效果升级,不断提升校内体育活动质量,切实解决当前校园体育环境和氛围建设与儿童青少年日常身体活动需求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内在矛盾,建立良好的校内体育生态环境。最后,“活力社区”是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外生动力。通过教育、体育、卫生等相关部门联动协作,不断完善社区体育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充分挖掘社区人力、物力,甚至财力等方面潜在的体育资源,形成校外体育联动组织合力,助推校外体育资源聚能增效,为儿童青少年创造校外参与身体活动的机会与环境。

4.2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内容结构

重叠效应理论下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内容结构是落实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前提保障,也是推动儿童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的核心关键。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内容结构主要从资源整合、身体参与和知识传递3个方面进行设计。(1)资源整合。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学校、家庭、社区的人力、场地、财力、政策等体育资源,并发挥各类资源的整合优势,共享共建。例如:场地资源中,学校场地资源较为丰富,有操场、球馆、教室等,而社区有各类活动场、俱乐部;
政策资源中,学校主要是制定各类工作计划和方案,将多元联动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中,社区则是制定体育活动计划、组织竞赛等,支持和鼓励家庭及成员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2)身体参与。“身体参与”是区别于教育领域家校社合作的最明显特征,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主要是一项以“身体参与”为主的身体练习行动,学校、家庭和社区可以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一方面,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身体练习活动,而学校、社区则给予家庭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保障和完善以“家庭”为中心的身体练习活动开展。另一方面,实施以“社区”为中心的身体练习活动,社区体育趣味比赛、社区体育单项比赛等活动,学校主要以“裁判”方式给予社区体育活动支持和指导,而家庭则主要以“运动员”形式参与社区体育活动。(3)知识传递。“知识传递”是达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健康促进共识的最有效手段,也是塑造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意识的主要方式。在学校方面,可以在校内开展体育健康知识讲座、体育与健康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指导、社团体育辅导等体育健康知识传递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校内外体育健康知识;
在社区方面,社区可以通过讲座交流、宣传广播、新闻报道等方式,向儿童青少年及父母宣传讲授与体育健康促进相关的内容知识,培养家庭或社区成员体育健康意识。联动内容的设计既要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指导性,又要注重联动内容的适切性、易达性和可操作性,只有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联动内容体系,才能实现学校、家庭和社区多元联动“同频共振”。

4.3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实践方式

基于对重叠效应理论的6种实践类型(当好家长、沟通交流、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决策制定、社区合作)的解析,针对我国当前多元联动所存在的“症结顽疾”和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内在逻辑,并结合我国儿童青少年體育健康促进“身体参与”的实际,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实践类型,即家长支持、沟通交流、志愿服务、家庭体育、学校主导和社会参与。(1)家长支持。强调父母认知、家长态度、家长行为、家长榜样等方面对孩子身体活动的影响,通过家长自身在体育健康促进方面的“示范”“榜样”效应,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从而帮助其养成健康积极的家庭生活方式。(2)沟通交流。强调以教师家访、家长校访、师生交流、亲子沟通等形式促进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交流,打破多元联动的信息壁垒,架起家校社互信共生的桥梁,促进学校、家庭和社区多元联动与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供需平衡。(3)志愿服务。发挥家长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作用,通过体育志愿者、课后体育助教、家长运动队等形式,为儿童青少年创造参与校内外体育的良好氛围和机会。学校、社区及政府应通过开展各类体育活动,积极为家庭创设志愿服务的机会,帮助更多家庭参与志愿服务。(4)家庭参与。重点关注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校外体育锻炼的情况。通过观看体育赛事、室内微运动、家庭体育游戏、室外体育运动、户外休闲运动等形式,为家庭创建参与体育锻炼的校外支持环境。(5)学校主导。强调学校在多元联动中的主导作用,学校通过校园体育开放、体育亲子活动、体育家庭作业以及场地器材改造等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校内体育活动的良好环境,增加学生校内体育活动时间和机会。(6)社区支持。社区合作目的在于盘活社会体育资源,加强统筹协调和衔接配合,并通过体育政策支持、体育资源配置、体育舆论引导、体育培训指导以及体育建成环境等方面建设,吸引更多的家庭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从而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的提高。

4.4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评估反馈

评估反馈是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关键,是不断提高多元联动成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重叠效应理论提出了基于目标导向和基于过程导向2种评估方式,注重结果评估和过程评估相结合。基于目标导向的评估主要是将整体目标(goal)作为评估家校社合作的主要依据,而基于过程导向的评估则主要是将6种实践类型中的某一类型(type)作为评估家校社合作的主要依据。为此,基于目标导向和过程导向相结合,研究提出了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评估反馈机制,即通过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的方式,实现对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监测与评估。其中,结果评价是对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实施效果的评估,属于正式评价且具有较高的利害性,它主要通过目标达成度、任务完成度、主体参与度、效果影响度等方面进行评估,重点关注多元联动的目标达成度;
过程评价是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实施过程的评估,属于低利害性评价,既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且在某种程度上与结果评价可以相互转化,它主要考察在某个单元时间内多元联动实施的效果,如阶段性目标达成度、家长参与变化、健康状况变化等,重点关注学校、家庭、社区等多元主体的参与情况:增值评价是对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效益的评估,主要通过儿童青少年健康改善状况、联动环境营造、家庭亲子关系等方面进行评估,重点关注多元联动对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持续效益和增值效益:综合评价是对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实施的整体性评估,通过评价内容、评价手段、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的多样性和多元性,突出强调多元联动评价的整体性、全面性和系统性。4种评价在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实践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相互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其采取的评价方式也不尽相同。

5重叠效应理论下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推进路径

5.1突破信息茧房束缚,形成多元联动主体的强大合力

联动主体是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实施的能动者和践行者,而影响联动主体能动性发挥的主要原因在于主体间信息闭塞。只有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合作的统一组织机构,才能破解家校社之间的信息壁垒,促进多元联动有效实施。重叠效应理论的6种实践类型能够有效实施其关键在于“家长-教师”合作组织的统一领导协调,整体统筹家校社合作的各项事宜。因此,首先要从重叠效应理论的外部结构出发,建立由教育、体育、卫生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多元联动高效协作平台和体育信息沟通平台,形成多元联动的强大聚核力,集中全社会组织的优势力量,全面推动多元联动工作中在校内外各项体育活动的设计、实施与评估,为儿童青少年参与校内外体育活动锻炼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其次,从重叠效应理论的内部结构角度出发,积极发挥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联动系统内包括教师、家长、社区成员、甚至学生等各主体在内的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建立领导、组织、实施、评估等各项工作负责小组,形成一个结构合理、要素齐全、功能完整的多元联动组织保障体系,并产生协同效应。最后,从重叠效应理论的整体性角度出发,探寻和挖掘全社会各领域、各部门的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建立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信息“智库”,探索创新多样化的家校社多元主体共享协作模式,深入打造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5.2厘清主体权责边界,加强多元联动内容的提质增效

联动内容是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重要载体,而联动内容的制定与设计的必要前提是厘清联动参与主体的权责边界。只有当学校、家庭和社区三者之间的目的和需求达到一致时,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合作和联系就会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多元联动是多方建立在共同立场和利益基础之上的交流与沟通。然而,由于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经常存在立场和利益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家长权益失衡、家长参与主动性降低、家长认知偏见等不良问题,影响多元联动内容的设计与实施。因此,从宏观和微观2个角度出发,构建制度化的多元联动机制是当下教育、体育、卫生等相关部门所需要考量的重要议题。首先,建立和完善多元联动的权益分配机制,细化和明确多元联动工作任务分工,厘清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权责边界,以联动需求为导向,选择和设计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联动内容,以满足各主体间的共同利益。其次,整合学校、家庭、社区及社会各种体育资源,为联动内容的设计和实施提供有利支撑,多渠道、多层次共同发力,寻求学校、家庭和社区联动的内在需求与体育资源配置之间的平衡,以联动需求侧发力,使学校、家庭和社区达到合作上的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最后,以政策为抓手,丰富联动内容资源。在“双减”政策唤醒体育功能的背景下,学校应建立日常体育锻炼倾斜机制,加大校园场地全时段开放力度,充分利用体育机构、体育社团等校外体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校内体育活动资源,平衡和消解体育锻炼与文化学习之间的矛盾,从而打造以联动内容为主轴的多元联动新态势。

5.3建立网格化监管体系,提升多元联动实施的协同效应

联动实施是实现多元联动效能发挥的重要前提,而监管体系的建立是推动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内容高质量实施的基本保障。只有建立网格化监管体系,才能保障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精细化管理和实施。重叠效应理论认为高效的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网络化管理体系不仅能够实现教育资源互补,还能有效提高学校家庭社会合作效益。然而,由于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始终由学校主导,家庭和社会组织相对处于被动地位,管理体系和监管机制不完善,严重制约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有效实施。为此,一要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多元联动的网格化监督和管理,特别是教育、体育、卫生等相关部门应率先建立社会各界组织广泛参与和支持的网格化管理体系,通过网格协同管理和精微共治,实现多元参与、共享共建、精微共治,促进多元联动精细化实施效能显著提升;
二要积极延伸多元联动网格化监管体系“触角”,分层逐级负责多元联动实施,将家校合作、家校共育、社校合作等联动功能延伸至家庭、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注重多元联动实效;
三要以数字科技为技术支撑,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智慧化+数字化+精细化”的儿童青少年體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动态监测体系,实现多元联动症结诊断智能化、联动组织实施科学化和联动评价反馈精确化,从而助力多元联动内容在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进程中发挥强大效能。

5.4实施综合评估反馈,保持多元联动效能的战略优势

联动效能是多元联动实施效果的直接表达,而评价反馈是多元联动实施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多元联动优化升级的基础保障。只有建立评价反馈机制才能保障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能效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可持续性。重叠效应理论认为成功的多元联动合作与高效的评估反馈机制有着密切关系,评价反馈不仅使儿童青少年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而且还有效提升了家长的参与度和学生的学业表现。因此,在当下“破五唯”政策背景下,亟需打破多元联动传统的以教师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积极需求并制定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性激励评价反馈机制。一方面,以“评价反馈”为依托,建立家校社多元参与协同育人的评估体系,将评价主体“下沉”到学校、家庭、社区及全社会每一位参与主体身上,形成政府引领、全员参与的评价机制,激发全社会成员参与多元联动的积极性,提高全民参与多元联动评估的力度;
另一方面,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注重多元联动的过程性评估,利用自媒体工具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信息反馈渠道,真正做到多元联动实施的全领域覆盖、全环节跟踪、全过程监管。只有不断总结归纳多元联动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才能从根本上切实帮助儿童青少年从外在激励逐渐向内生动力转变,才能真正实现家庭及儿童青少年体育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充分保障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行稳致远。

作者贡献声明:

杨燕国:设计论文框架,撰写、修改论文。

汪晓赞:提出研究思路,指导、审定论文。

孔琳:查阅文献资料,修改论文。

推荐访问:重叠 联动 路径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