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剑
一
焦作市山阳故城,始属战国魏邑,汉朝时设置山阳县,是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阳故城历经千年风雨,现已成残垣断墙、枯草荒坡、一片废墟……但她曾是我国古代城池中一个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我国古代城市最早的雏形之一。山阳故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有“山阳无俗物”之美誉。小满井和小满碑等历史遗存和故事就是生动写照。
山阳故城所在地属焦作市山阳区墙南村,地形似小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地表水位比较浅,是农耕时代的富庶之乡,早在汉朝时期,即有“河内完富”“山阳万年”的说法。小满井和有“千古奇碑”之誉的小满碑,就位于古山阳城里,位于墙南村小盆地的中心位置。
据说,小满碑面南而立,高约7尺,宽2尺余,厚不足1尺,正面上端两侧两条盘龙相对,已经无法追溯准确的建造年代。令人神奇的是,小满碑正北1丈多远有一口水井,每年小满节气前后10天左右,人们晃动井旁的石碑,井里的水就会随着石碑的晃动,起伏荡漾,多数时候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尤其是清晨或万籁俱寂时,手摇石碑,井水也会有节奏地碰壁吟唱、哗哗作响。过了小满时节,石碑谁推也纹丝不动,井水更是平静如镜。因为只有小满时节,才有这种神奇的现象,久而久之,人们熟称其为小满井和小满碑。我们惊叹古人的聪明才智,也感叹我们为什么没有保护好这一千古奇观,而在20世纪60年代被毁于一旦,只留几块残碑后来被收集保存起来。
有一位从事振动工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山阳后裔,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大学教授,他在实验室里精心钻研小满碑只能在小满节气前后10余天振动的工程原理,希望破解小满碑的奥秘,想有一天能把小满碑和小满井复原仿造,重现人间,像原来那样埋在农田里,经受千年的风吹日晒雨淋,还能精确地只受小满节令控制与邻井之水共振共鸣。但是,始终无解的老教授面对已成为传说的这一朵古代科技奇葩,他沉吟一首诗:
山阳汉城小满碑,节期轻敲颤巍巍。
千古奇石缘何在?哪方高人点迷津!
二
小满碑有碑文,但是没有资料保存下来,不知碑文内容。
有关小满碑和小满井的传说故事在焦作大地广为流传。据《史记》记载:“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嫪毐的封地即现在的焦作、济源全境和山西的一部分,嫪毐在秦朝是一位权势熏天而又臭名昭著的人物,山阳既是他的封地,也是他贪欲不绝、称霸造反的死亡之地。当时,图谋不轨的嫪毐,在小麦抽穗灌浆的小满时节,让人在山阳城内挖了一口井,井旁竖起一通石碑,将石碑和水井暗连机关,晃动石碑,井水就动,借此宣扬他要出世当帝王是上天和神灵的意思,号令周围的人们随着他起兵征秦。最后,嫪毐被秦始皇处以残酷的车裂之刑,逃回到山阳城的亲随众人也悉数被捉,几十名人犯被斩首示众。据说,当时是初夏,山阳城的天气却异常变化,寒气袭人,小满井里都结了一层冰,原本甘甜清冽的井水也变得又苦又涩,无法饮用,谁若饮用,肚子就会立刻疼痛难忍。
汉魏时期,汉献帝刘协被曹魏政权废黜之后,居于山阳城方寸之地,被封为“山阳公”。来到古山阳城后,他利用在宫中掌握的医术和皇后曹节一起在山阳城悬壶济世。当时山阳瘟疫流行,市井萧条、人心惶惶,刘协苦心研究治疗瘟疫的药方,由于病人太多,来不及一一治疗,山阳公就发动青壮年上山采药,回来后直接把药材泡在小满井里,让大家取水饮用,令人惊奇的是,人们再喝这井水,不仅肚子不疼,而且防病治病,强身健体。
三
“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小满小满,麦粒渐满”,这些古语的含义是指到了小满节令,阳光正好,夏日渐长,小麦等夏熟作物开始灌浆饱满,但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二十四节气是世上最有诗意和哲理的历法,一年十二月,一月两节,时时有内涵,节节有深意,是中国传统美学和生活智慧的集中体现。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传统观点,应该是有大就有小、有前就有后、有左就有右,可是在二十四节气里,小暑之后有大暑,小雪之后有大雪,小寒之后有大寒,但小满之后却没有对应的大满,而是芒种。芒种的应有之义就是督促人们赶快开始新的耕耘与播种。
小满是收获的前奏,也拉开了夏忙的序幕,小满是丰收的守望者,也是收获的守护者。收获与耕耘,相伴相生,同频共振。小满是一个充满哲理与希望,也是最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气,此即古人智慧精髓所在: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花盛则凋、器满则倾、人满则骄、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惟谦受福,满招损,谦受益。小得盈满,小满足里,有大希望,有大智慧。小满是事物最好的状态,是满而不饱、盈而不满,是知足常乐、淡泊谦逊。小满既是自然之美,更是智慧之美,人生最好的状态是小满。
小满时节,收获在望,生机盎然,却又那样从容不迫,甚至不露声色。小有所得、小有所望,花看半开、酒饮微醉,将满未满便是最好的圆满。读懂了小满,就会发现我们在悄悄地幸福成长的过程中,有沉静的成熟,云淡风轻、云卷云舒,有从容的精进,日出日落、不骄不躁。小满即满,是小小的充实,是漫长岁月里的静水流深,是最朴素快乐的知足,是心安最好的归宿。在初夏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用感恩的心去读懂大自然这部无字天书,深悟勤劳智慧的先人通过节令名称来给我们传授大道规律,让我们一起遵循“止于小满,方能圆满”的人生哲理,道法自然,节制守度,简约适度,小得圆满,大成若缺,人间小满,万物皆欢。
山阳故城的小满井被填了,小满碑被打碎了,成了焦作人回首往事的千古绝唱。在新的时代,我们心中的小满碑又矗立起来了,无言的石碑,寓有形于无形之中,依然写满了深情而炽热的文字。
综上所述,当属新的小满碑记吧。
陶仓楼记
一
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古老的中国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农耕文明,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中国农耕文明诞生于肥沃乡土与四季风雨变幻之中,饱含着家国社稷、农为邦本、耕读传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诸多深邃的哲学思想,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老百姓常说,民以食为天,典籍上有“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的谆谆教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先秦时期的政治家管仲明确指出粮食生产不仅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国家财富的源泉,而且还是提高人们文明程度的物质基础。中国历来重视粮食安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储粮备荒、粮食安全治理等在内完备的粮食安全思想体系。在古代,社会动荡,灾害频生,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生产处于靠天收的基本状态,粮食生产的季节性、波动性加上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造就了世人储粮备荒的传统。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汉代文学家贾谊有“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的论述,晁错则提出“边食足以支五岁”以及“令入粟郡县”等储粮建议,这些建议被汉文帝采纳后不仅改善了农民生活,而且充盈了国家粮食储备。
“蓄积足,天下安”,专门存储粮食的仓廪很早就进入了汉文字记录的视野。甲骨文的“仓”字很明显就是一个地窖上面覆盖着圆锥形屋顶的形象。古代的粮仓分为官仓和私仓两类,官仓又可分为中央粮仓和郡县粮仓等,私仓则为老百姓的粮仓。在遥远的夏商时期,中原地区就有了大型“粮仓城”“钜桥仓”“敖仓”的身影,从汉代设置的“常平仓”制度到在焦作考古发现的大量汉代陶仓楼,这些人类文明社会早期关于粮食与粮仓的丰富遗迹,为研究我国古代的粮食储备、统一管理和可能存在的税赋制度等提供了重要依据,让我们在回顾历史中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的严峻和沉重,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的重大和紧要,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回顾四周,我们身边的朋友中,有很多姓名叫满仓、满囤、丰收的,这其中蕴含的希望和深意十分丰富,耐人寻味。
二
“山阳故繁华,楼阁轩昂仓廪实。”焦作位于太行山之阳、黄河水之北,属重阳之地,古称怀川、山阳。焦作出土的汉代陶仓楼最多、最高、最精美、最具代表性,有一些经典的陶仓楼已属“镇馆之宝、国之重器”。陶仓楼,被誉为“一座汉文化的综合体”,是一座解读焦作厚重文化的神秘魔方,也是一幅描绘焦作社会沧桑变幻的神妙画卷。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集中在焦作山阳故城遗址周围,先后发掘出土的陶仓楼累计已超300件,焦作出土的汉代陶仓楼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这些陶仓楼形状古朴、类型别致、端庄大气、结构合理、彩绘精美、雕梁画栋、蕴含丰富,集建筑、农业、军事、绘画、雕刻、陶艺、风俗等功能为一体,从其形制上分析,多数为一个院落式建筑,是粮仓和楼房的结合体;
从仓楼的功能上分析,既具有储存粮食的功能,又具有居住、休闲甚至警戒防御的功能,是一个功能多样化的综合体,与官仓的规模宏大和单一储粮功能相分析比较,应为民间储粮的私仓。
这些陶仓楼被考古专家大概分为5类:一是楼院式陶仓楼,主要由院落、仓体、楼体等3部分组成,是焦作汉代墓葬中出土数量最多、最具代表性的陶仓楼,多数为5层结构,少数为4层结构;
二是连阁式陶仓楼,主要由院落、仓体、主楼、附楼及连接主附楼的空中阁道组成,是焦作出土陶仓楼中体量最宏伟、外装饰最豪华、结构最复杂的陶仓楼,根据连阁式陶仓楼的附楼设施情况,又分为高台式和平地式两种,其中以7层连阁式彩绘陶仓楼最为珍贵,此楼多次作为我国“汉文化的使者”漂洋过海,风光无限;
三是联仓式陶仓楼,由圆形仓(囷)、楼体两部分组成,各部件可以拆卸组合,分为二联仓、三联仓两种,部分联仓式陶仓楼在楼前加前廊和楼梯;
四是简仓式陶仓楼,由一个长方形仓体和一个简单的楼体组成,体量矮小,制作相对简单、低矮、单调;
五是彩绘陶院落、圈式陶楼、模拟式陶仓楼等。陶仓楼集中反映了古代两汉时期焦作地区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状况,此地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是发展农耕经济的理想之地,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粮食产量和总量显著地提高,尤其是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封建庄园经济,一座陶仓楼就是一个庄园经济的缩影,印证了当时焦作地区的富裕和安定,也印证了西汉晚期和东汉时期豪强林立的社会政治环境。有许多陶仓楼周身绘制了神话故事、人物、花卉、常青树、仙鸟、镇兽等图案,其中,男侍图、主仆图、急行图、渔夫图、虎食女魃图等惟妙惟肖、色彩绚丽、意蕴丰富、令人遐思,还有一些院落式陶仓楼,展示着几个戴着头巾、穿着简朴的仆人正汗流浃背地往主人家里扛运粮食,门口有几只狗或在静卧或在欢叫,还有牛、马、猪、鸡、鸭等也纷纷登场,而楼上的主人正在品茗会客、谈笑风生,让人不由地联想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场景。陶仓楼以其独具魅力的形态和韵致,采用绘画、雕刻、陶艺等手段进行艺术创造,折射了汉代焦作地区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描述了焦作古山阳城百业兴旺、市井喧闹、楼阁亭台、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进入21世纪以来,在频繁的国际交流活动中,在更广大的舞台上,越来越忙、越来越自信的焦作汉代陶仓楼参与海外展出的频率快速提高,从国内推荐文物参展到外方预定参展文物,影响力日益扩大,已到访欧洲、亚洲等几十个国家,已成为我国对外展示汉代文化、三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座楼激荡千年文明史,一座楼开拓焦作文化“朋友圈”。
三
2015年8月,“中国优质小麦之都”的殊荣花落焦作。古老的焦作大地早已有“不到焦作不知中原之富”的盛誉,并已多次摘取“中国北方第一个吨粮市”“全国小麦千斤市”“全国优质小麦加工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等桂冠,焦作已成为引领全国小麦生产的一面旗帜,我国农业和粮食业界也有“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焦作”之说。金色麦田、麦浪滚滚,“小麦之都”“中原厨房”“中国粮仓”,令人欢欣鼓舞,幸福满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居安思危,警钟长鸣。据《修武县志》记载:“光绪三年豫大荒,人相食,在河北者修为剧。”在焦作市修武县西板桥村、东交口村,还有周庄村、李固村等处,均有清光绪三年荒岁碑志碑文的记载。荒岁碑,顾名思义,即以碑刻铭记灾荒之年的悲惨景象,以警示后人,其中有“亲历者睹是石而安不忘危,后之不曾亲历者睹是石而鉴前车,思患预防,留有余,以备不足”“丰年时留心,荒年时可免”“图匮於丰,以为不虞之备”等警示之言,尤其是西板桥村荒岁碑记中有:“困苦无聊,何以为生?或揭榆皮以充饥,或剜草根以糊口,或舍妻子而就食山东,或弃老幼而转丐河南,不知谁氏子沿街呼号,不知谁家妇随人逃走。此时之情形,真有耳不忍闻,而目不忍见矣!有朝见而暮死,有暮见而夕亡……”这些字字血泪的讲述,真实生动,椎心泣血,悲愤之余,令人清醒,令人深思。
愿得苍生俱饱暖,神州万里尽欢颜。在新时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富于民,保护耕地、珍惜田园,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乐和天地、岁月有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刻铭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只问耕耘,莫问收获”,相信所有耕耘都会有收获,相信所有付出都会开花结果。
劳动者才是最美的人!
责任编辑/卢旭
猜你喜欢 山阳焦作 焦作万方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金属通报(2022年14期)2023-01-06上海市山阳中学 以艺育德 融合育人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中国地市报人(2022年7期)2022-07-21山阳医派宗师吴鞠通华人时刊(2022年21期)2022-02-15念好“四字诀”探索文明实践山阳路径雷锋(2021年12期)2021-04-12迷途的山阳小小说月刊·下半月(2021年2期)2021-03-24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矿产勘查(2020年5期)2020-12-25寻得山阳好住家华人时刊(2020年13期)2020-09-25临轩听雨大众文艺(2017年18期)2017-10-13焦作路矿学堂创办时间考论及其他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1期)2017-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