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英 余文中 任晓晓 张 芳 何 静 杨万军
(贵州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贵州 遵义 563006)
毕节市赫章县平均海拔1 996 m,地处黔西北部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过度的乌蒙山区倾斜地带,全县耕地94.11 %是坡地,20.25 %的坡度大于25 ℃,暖温带温凉春干夏湿气候,昼夜温差较大。县内岩溶地貌典型,峰峦重叠,地质环境十分脆弱。2019 年,赫章县以扶贫专项资金,在全县各乡镇大力发展种桑养蚕,流转土地、建大棚、购蚕具、修路等。2 年左右全县栽桑5 万亩(3 333.3 hm2),同时建生丝或丝绵加工厂。每个乡镇种植面积1 000~5 000 亩(66.6~333.3 hm2)。2022 年诸多因素影响,多数乡镇已完全放弃,一些企业和农户仍在坚持。目前,全县桑园养蚕利用面积不足2000 亩(133.3 hm2)。赫章县蚕桑产业发展信心不足,举步维艰。如何保住现有桑树资源,实现赫章蚕业良性循环,需要结合地区实际,制定应对策略,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输入,提高蚕农防病意识及饲育水平,逐步使产业恢复活力。
赫章蚕桑产业建设得益于地方扶贫项目资助,前期发展迅猛,后期受技术、管理等多因素影响连年受挫,产业随之下滑,各地相继毁桑弃桑。从始至终发展不顺畅,无法解决诸多技术难题,人们对产业发展迷茫。一些乡政府对该产业表示支持,但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只有部分散户从事该产业。目前,罗州镇等乡镇比较重视发展种桑养蚕,力推企业带动发展。
2.1 产业统筹不足,过于盲从
全县蚕桑产业缺乏统筹规划和设计。从桑树品种选择、蚕房选址建造到交通排灌设施配套等把控不足,缺乏专业人士指导及科学统筹。建设步伐过快、技术储备不足,以至于养蚕生产屡受重创,导致养蚕农户信心屡受打击。
2.2 防病意识淡薄,发病率高
全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滞后,养蚕与贮桑场所缺乏隔离社会、蔟具等共处一室。蚕粪随意处理给病菌的繁衍及传播提供了机会。养蚕结束后不即时消毒,特别是最后一批饲育结束要来年蚕前才进行清理。桑农尽心尽力,饲养的蚕前期长势良好,到了后期暴发脓病颗粒无收,好点的张种鲜茧单产20~30 kg 左右,产量长期维持低位。
2.3 桑园管理混乱,产叶量低
全县相当一部分农户效仿广西模式,种植杂交桑,密植为3 000~6 000 株/666.7 m2,少部分种植嫁接苗。因缺乏专业指导,大部分距地面10 cm 左右的部位剪伐,造成桑树剪口破损而变成枯桩坏死。株距过密且不疏芽导致桑树叶片薄而小,严重缺乏营养,品质差。园区管理无头绪,不及时施肥除草,随意不定期,产叶量长期在1000 kg 左右,难以通过增加饲育量来提高收益。
2.4 饲育方式落后,用工成本高
养蚕模式采用多层吊床育,每层蚕床面积约3~4 m2左右,一般10 层,须2 人配合上下滑动蚕床方可给桑,饲育缓慢。因大蚕期用叶量大,多次给叶后残桑积存厚,须每天或隔天除沙,人工成本高,效率低下,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2.5 设施不协调,阻碍产业进步
蚕室设施布局存在严重不足。一是蚕房布局及构造不合理。比如罗州丝路桑蚕产业示范基地建造了1 0002以上的钢架养蚕大棚,蚕房设计全封闭式,没有窗户,一间紧挨一间,完全利用换气扇排湿换气,耗电量大,不同批次养蚕也不便于隔离,极易造成交叉感染,给养蚕防病造成极大的隐患。二是蚕房普遍没有排水口,消毒污水乱排,极易污染环境或桑园,加大了蚕病防治难度,增加了发病的风险。三是桑园面积与饲育蚕室不匹配,造成大量桑叶浪费,无法提高蚕茧产量。近年来,国家对基本农田严管,要求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牢牢守住耕地红线政策,养蚕建棚受限无法扩展。
3.1 价格稳,发展潜能足
当今社会,人们对环保及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视,丝绸行业需求稳步增长。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蚕丝行业有望获得广阔市场,拓展更多国际合作。近几年,受疫情影响,大多产业均不同程度受到冲击。农产品,比如蔬菜、水果、粮食等受季节影响也特别大,在大批上市时期,有时价格低到惊人。然而,蚕茧的销售供不应求,价格保持稳中有升。2023 年的茧价比2020 年上涨10%以上。投产桑园按1 500~2 000 kg/666.7 m2产叶量计算,养蚕收益可达5 000~8 000 元。如果桑园套作其他作物,收益还将更高。
3.2 资源丰富,优势显著
赫章县拥有丰富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具有发展蚕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基础。桑树生命力顽强,对环境适应性强,生长快,对绿化、固土、蓄水、空气净化效果理想,适合高原山地石漠化治理,具有可观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3 创业门槛低,成功率高
贵州农村工业污染少,土地宽广,空气清新,水源丰富,适合种桑养蚕。目前,当地农民工外出务工不如以前,返乡创业成为新的选择趋势。政策层面上,对返乡创业的优惠包括低息或无息贷款等较多。而当地农村空闲人口多,劳动力成本低,产业发展成功率高。
4.1 加强帮扶力度,优化设施建设
地方政府应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力争长效的帮扶政策,学习发达地区成功经验,不断改进策略与方法,促进产业稳步提升。对基础建设不规范未完善的,以示范带动,打造亮点引领促进积极主动整改。以适应赫章地区气候环境为前提,对吊床育高强度的用工格局整改为固定的1~3层蚕台,达到饲育省工、省时、高效之目的。针对蚕台育较吊床育层数减少饲育量,以增加饲育批次补充养蚕量的不足,进而提高养蚕效益。
4.2 加强专业培训,提高养蚕技能
由政府组织,强化种桑养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饲养技能及防病意识。饲育过程专业技术员适时跟踪,点对点零距离。手把手示范,培养二传手,传帮带提高技能。重点培养桑园面积达10亩(0.67 hm2),年养蚕20 张以上的养蚕户,力争张种产量上新台阶,重振信心,逐渐引领带动周边农户。鼓励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政府予以政策倾斜。培养蚕桑专业农民、养蚕大户、成立专业合作社,真正做到产业兴村、产业留人[1]。逐步实现村村有辅导员,打造一村一品养蚕为业的产业村[2],使发展更集中、便管理、更高效的一体化养蚕格局。
4.3 调整桑园布局,优化苗木品质
如何提高桑叶产量,建议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改良桑树品种,对杂交桑采取嫁接或换苗,推荐强桑系列、农桑系列桑品种[3]。二是注重桑树修剪。剪技方法按桑树栽植密度分高、中、低干桑。主、支干的高度,由专业技术员视栽植密度确定。三是做好桑园护理。为使桑树品种性能充分体现,做好翻耕、除草、施肥、疏芽、灌溉及排水等工作,保持桑叶旺盛生长,达到持续高产、稳产的关键环节。
4.4 狠抓省力技术,提升高效养蚕
机械化运用于蚕业生产是产业的发展趋势。工厂化小蚕共育技术,节约成本,蚕儿发育更健康、整齐,卫生且无污染。大蚕轨道式养蚕,省工又高效。悬挂式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不需要人工捉蚕,待蚕老熟后电开关操作即可自动上蔟。机械化喷撒机消毒,减少药物对人的伤害。自动控温代替火炉升温,温控效果更好。桑园诱虫灯诱集害虫高压电击触杀减少农药治虫的安全隐患。桑园无人机打药防虫技术,使养蚕生产更安全、高效等优点[4]。这些在赫章县都可以有很好的应用。
4.5 提倡产业融合,促进多元发展
贵州养蚕生产集中在5~9 月,闲置时间超过半年。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倡多元化融合发展。在不影响桑叶产量为前提下,推动蚕桑产业绿色生态健康多元化发展。采用多品种套作,即“桑+薯”“桑+蔬”“桑+牧草”“桑+油”等冬季种植配套模式。修剪枝条可用作桑枝菌、压制木炭等。开发桑茶、桑酒、桑叶面等健康食品。桑园生态鸡养殖,可以捕捉害虫,减少农药施用降低养蚕中毒的可能。
4.6 借鉴成功经验,激励主动整改
近年来,随着东桑西移步伐加快,蚕茧价格稳中有升,西部蚕业发展总体向好。贵州省部分县特别是凤冈县蚕业发展势头旺,农民积极性高。原因在于发展起步期得益于地方政府鼎力支持。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三农”服务扎根基层,长期跟踪,线上线下咨询,理论结合实操培训。经过长期对口帮扶,蚕农熟练掌握种桑养蚕各项技能,饲养成功率高。张种收茧量40~55 kg 的比比皆是,年收益上10 万元的户极为普遍。各乡镇逐年扩大种桑面积,产业发展保持良性提升,成为其他地方效仿标干。
建议赫章县蚕业发展借鉴学习凤冈模式,理清思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视种桑养蚕技术培训,引进高抗优质桑、蚕品种,改造设施设备,力推高效省力化饲养技术,多举措激励提升农民的主动性及能动性,逐步改善推动赫章蚕业迈向健康发展新征程。
猜你喜欢 赫章县蚕业养蚕 养蚕不易少年文艺·我爱写作文(2022年4期)2022-05-12养蚕记趣味(作文与阅读)(2021年12期)2021-04-19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四川蚕业(2021年4期)2021-03-08《四川蚕业》稿约四川蚕业(2020年2期)2020-07-10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四川蚕业(2020年2期)2020-07-10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四川蚕业(2020年4期)2020-02-10《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四川蚕业(2020年4期)2020-02-10赫章县开展留守儿童家长培训晚晴(2019年4期)2019-07-08在养蚕中成长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贵州省赫章县核桃主要有害生物种类及危害程度调查天津农业科学(2015年7期)201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