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伟 杨 萍
(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乡村兴,则国兴。我们国家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因此,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是事关大局的大事。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广泛应用,数字乡村建设将成为城乡融合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以数赋农孕育乡村发展内生动力[1]。数字乡村背景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加快乡村全面振兴的步伐。
数字乡村就是面向未来科技发展的高级乡村形态,通过网络数据、人才资源、信息技术和其他资源加持,区别于传统乡村的一种新型乡村类型。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就数字乡村的内涵做出了解释,“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这表明数字乡村建设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接续,也是乡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打造数字中国中的重要一环。王胜等[2]认为,数字乡村并不只是数字技术在农村的简单相加,是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的深入拓展,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介质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农村经济重建的重要力量,助力农村经济发展。赵成伟等[3]认为数字乡村实质上就是要把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升级作为基本点,把大力发展数字农业作为出发点,把适应新时期农民生产生活需求作为着力点,旨在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最终达到以“数字”为“三农”服务的根本宗旨。刘金琳等[4]认为,数字乡村的内涵是借助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来感测、分析、整合乡村运营过程中的各类关键信息,智能回应包括乡村发展在内的方方面面需求,继而提升乡村生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可见,数字乡村是将数字信息技术应用到乡村生产生活,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夯实乡村振兴的根基。
2.1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当前,信息技术更新迭代,已经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数字经济正逐渐成为促进全球发展的重要要素资源。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其他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农村中,不仅给乡村生产生活带来了变革,也给乡村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带来了深刻变革。因此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基本技术条件。
2.2 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加快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大力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乡村新业态,以信息流带动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物资流,激活农村各种要素,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数字动力。《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是我国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推进“十四五”期间实施数字乡村战略,部署了10 个方面、30 项重点工作指导数字乡村建设。一系列与数字乡村发展相关的文件出台,使得城乡数字化程度和农村信息服务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深入推进,农民数字素养和技能得到切实提高,农村电子商务迅速兴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取得显著成效,助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康发展。
3.1 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差
目前,我国城乡差异较大[5]。构建数字乡村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系统,近年来,尽管我国大兴公用移动通信基站,乡村网络更加畅通,然而乡村仍然存在信号弱、网络不稳定等现象,不但给村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也冲击了乡村数字化普及。
3.2 对数字乡村建设认识不到位
现阶段,乡村对于数字信息的理解仍然有诸多不足。第一,乡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对数字乡村建设总体认识不足,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缺乏了解,以至于在乡村网络平台建设或互联网技术运用中徒有其表,制订的发展规划大多不现实。第二,多数村民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无法积极投身数字乡村建设。
3.3 乡村信息化人才匮乏
建设数字乡村需要各方面人才,尤其是信息方面人才,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大多乡村缺乏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尤其缺乏能够引领村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的基层干部或乡村内生性人才。即使乡村想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但因村庄地理环境较差,基础设施不足,福利待遇不高,无法顺利引进或留住信息技术人才,使得乡村数字信息内生性人才的培育工作变得非常困难。
3.4 乡村产业信息化融合度低
打造数字乡村,必须重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更要重视产业融合,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当前,很多乡村仍采用传统生产经营方式,没有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进行生产,不但耗费较多人力、物力,而且难以防范恶劣天气和突发自然灾害。
3.5 标准体系不完善
由于存在数字壁垒,人们很难实时监测自己的数据信息是否安全[6],乡村网络安全问题依然是当前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隐患。而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缺少工作激励和考核机制,使得部分乡村建设主体存在懈怠心理。数字乡村建设标准体系存在缺失,尽管一些乡村对数字乡村标准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适应本地的数字乡村建设标准,但仅仅是针对本地实际情况,并不具有普适性。
4.1 完善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数字乡村建设之基,乡村振兴战略之前提,其建设水平关系到数字乡村建设的总体进展,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提高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互联网+”为引领,全面提升乡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加快补齐乡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短板。构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提升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应用能力和服务水平,强化对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后期管理和维护,确保数字信息准确完整。
4.2 活跃乡村数字文化氛围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激活乡村振兴的突破口,要多方面更新数字乡村传播载体,拓宽数字乡村宣传渠道,创新数字乡村宣传内容,营造数字乡风新气象,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增长点。
首先,要加强数字乡村文化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出网络平台作用,利用网页、微信群、公众号等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服务大众,关切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其次,要使数字技术与乡村传统文化相结合,创新乡村文化生活方式,利用抖音、快手等网络短视频平台展示乡村日常生活,田间耕种场景、乡村家庭美食等,同时加强监督,打击清理网络空间的不良信息,筑牢数字乡村文化阵地。最后,加大对乡村优秀文化发掘力度,实现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
4.3 强化乡村数字化的人才保障
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数字乡村要想得到充分发展,必须依靠农民。一是加大农民数字技能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同时,加大数字乡村建设宣传力度,提高村民建设数字乡村意愿。二是优化课程设置,面向乡村不同群体,开发不同课程,匹配相应课程难度,最大限度增强培训效果。三是注重培养农村数字文化骨干,提供丰富的内容服务,让数字乡村真正成为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四是改善基层数字乡村建设从业人员薪资待遇,吸引更多数字人才,助推数字乡村建设。
4.4 优先发展数字乡村相关产业
农民增收始终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通过应用数字技术,可以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多可能[7]。当前,我国要充分利用农村优势资源,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农村进行创新,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武装头脑,构建农村现代化产业体系,改善乡村环境,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最终形成良好的农产品品牌效应。同时通过兴办农产品加工厂等方式,加工优质农产品,促进农民增收。伴随着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乡村也可因地制宜地开发乡村旅游、乡村服务类产业,推进产业融合,加强产业间协调发展。
4.5 推进乡村数字化体系的建设
数字乡村建设不仅要加强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还需确定建设目标,做好整体规划,加强体制机制建设,精准施策,强化组织领导,形成以党员为主体,干部落实、村民主动参与建设的模式。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对基层党组织成员进行全面考核;
建立工作机制,加强责任落实,做好组织推动与监督;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推广,为农村信息化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