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飞,郭海清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 03004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支柱。新农村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山西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悠久的农业历史,但也面临着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有待提高、农民收入增长方式单一等问题。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提升山西省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促进山西省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开展此项研究。
1.1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山西省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培育了苹果、核桃、葡萄、枣、花生等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山西省的有机旱作农业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和福祉,也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贡献了力量。同时,山西省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了农业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提高了农业的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同时,山西省建立了健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追溯监管体系。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2 增加农民收入和福祉
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山西省农业经济管理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更重要的是增加农民收入和福祉。为此,山西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第二,激发农民创新创业活力,拓宽增收渠道。第三,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扶持。第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通过这些措施,帮助农民拓展收入来源和增加收入水平,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1.3 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为了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和福利,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山西省以县域为重点,发挥园区承载作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同时,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促进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增强农村的吸引力和活力,促进农村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创新。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山西省可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1.4 增强乡村文化自信和凝聚力
山西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培育和打造乡村文化品牌。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提升山西省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还有利于激发农民的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强乡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引导广大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这些做法有助于促进农民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山西省农业经济管理应该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以文化引领发展,以发展促进文化,实现农业经济与乡村文化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
2.1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不足
山西省农业产业结构仍以粮食作物为主,特色优势产业占比较低,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根据《山西省“十四五”农业现代化三大省级战略、十大产业集群培育及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规划的通知》,2020 年,山西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424 万吨,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5.7%,而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总产值仅占16.5%。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2186亿元,比2015年增长47.6%,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尽管山西省实施了农业“特”“优”战略,打造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品牌,如有机旱作农业、中药材、干果、肉禽蛋奶等,但在产品质量、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与全国先进水平相比,山西省农业产业结构还有较大的优化空间和提升潜力。
2.2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滞后
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农业科研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缺乏激励机制。这些问题导致了山西省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下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山西省现代农业体系建设还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标准化水平不高、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安全和质量,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和风险,阻碍了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因此,优化山西省农业经济管理,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山西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挑战。
2.3 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有待提高,数字乡村建设滞后
山西省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受到集体经济薄弱、村干部素质不高、村民自治意识不强等因素的制约,难以有效解决农村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体经济薄弱导致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资金来源,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同时,山西省数字乡村建设方面存在着信息基础设施覆盖不足、信息服务供给不足、数字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一是农村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网络、物联网等的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限制了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条件。二是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民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低,难以满足农民对优质信息服务的需求。三是农村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数字化改革落后,难以提高农村治理效率和效果。
2.4 农民收入增长方式单一,城乡差距仍然较大
山西省农民收入主要依赖于种植业和外出务工,缺乏多元化的增收渠道。种植业收入受自然条件、市场波动、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不稳定性较高。外出务工收入受经济形势、就业机会、人力资本等因素的制约,增长空间有限。山西省农民在发展其他农业产业、乡村产业、非农产业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如资金缺乏、技术落后、市场不畅、制度不完善等。这些因素导致山西省农民收入增长方式单一,难以实现多元化发展。尽管近年来山西省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根据山西省统计局数据,2020年,山西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878 元,同比增长7.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700 元,同比增长6.5%。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1)。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反映了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也影响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3.1 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
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山西省农业经济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和农业发展需求,必须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第一,构建符合市场经济和自然规律的管理制度。这意味着要建立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规范农业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同时,要充分考虑山西省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农业政策,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水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第二,充分调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这意味着要加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和参与意识。同时,要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第三,优化农业生产组织和资源配置。这意味着要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促进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壮大,形成有效的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同时,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手段,实现精准农业和数字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第四,推进土地流转和集约化利用。这意味着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保障土地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的分离和流转。同时,要鼓励土地适度集中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五,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这意味着要结合山西省的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培育和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林果产业、畜牧业、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市场需求的产业链条。同时,要加强品牌建设和质量监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信誉度。
3.2 完善农业金融扶持体系
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山西省应该逐渐完善农业金融扶持体系,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首先,建立健全农业金融服务网络,拓宽农民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增加农业投入。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农民的资金困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收益。山西省应该加强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和监管,提高其服务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同时,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微信贷款、众筹等新型金融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为农民提供更便捷、更低息、更灵活的融资服务。此外,还应该加大对财政补贴、贴息贷款、信用担保等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投入和使用,降低农民的融资门槛和成本,增加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其次,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这样可以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山西省应该加强对种植养殖基地、加工制造企业、物流配送企业等各个环节的扶持和引导,形成稳定的上下游合作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同时,鼓励推广有机认证、地理标志保护、绿色食品标准等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此外,还应该加大对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电子商务平台等营销手段的支持和培训,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渠道。最后,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创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品牌,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这样可以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山西省应该加强对节水灌溉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等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同时,鼓励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务、文化创意产业等多元化经营模式,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和增值空间。此外,还应该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和引导,提高消费者对绿色生态农产品的认知度和偏好度。
3.3 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为了适应市场变化,提高农业竞争力和效益,山西省应该采取以下优化策略:第一,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根据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减少粮食作物的比重,增加特色优势作物的比重,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例如,山西省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可以利用煤炭灰作为肥料,发展煤灰蔬菜、煤灰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同时,山西省有多种地理标志农产品,如平遥牛肉、吕梁核桃、五台山蜂蜜等,可以加强品牌建设和推广,提升市场占有率和溢价能力。第二,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实现农作物良种全覆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通过建立统一的生产标准、质量检测、认证体系,规范农业生产过程,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通过发展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形式,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通过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培训指导、政策扶持等措施,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和能力,拓宽销售渠道和方式。第三,拓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渠道。创新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等方式,降低成本和损耗。通过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增加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利用互联网、物流、电商等平台,实现农产品的快速运输和储存,减少中间环节和损耗。通过开展网络营销、电视直播、线下体验等活动,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和影响力。
3.4 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
为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必须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实现农业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大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和普及率,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信息支撑。通过建设光纤网络、无线网络、卫星网络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传输渠道,实现农村地区的宽带接入和移动互联。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物联网平台、农业大数据平台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农业生产、流通和消费的信息采集、处理和应用。第二,利用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生产活动,避免盲目种植或过剩供给。通过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智能设备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获取工具,及时掌握国内外市场的供求情况、价格走势、消费偏好等信息,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利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处理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土壤、气候、水肥、病虫害等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为农业生产指导提供支持。第三,开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新型互联网经济模式,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增加收入来源。通过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等多种形式的网络营销工具,打造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通过利用区块链、物流追溯、电子支付等多种形式的网络交易技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通过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完善农业金融扶持体系、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技术等策略来优化农业经济管理。这些策略旨在促进山西省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福祉,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乡村文化自信和凝聚力。
猜你喜欢 山西省农产品农民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今日农业(2021年5期)2021-11-27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饸饹面“贷”富农民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12-15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山西水利(2017年1期)2017-03-07“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也来应对农民征联对联(2011年2期)2011-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