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畜牧养殖业传染性疾病发生的因素与防治措施

畜牧养殖业传染性疾病发生的因素与防治措施

时间:2024-10-21 18:45:02 来源:网友投稿

王雪岩

梨树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梨树 136500

1.1 人为养殖因素

人为养殖因素是导致畜牧养殖业传染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首先,养殖环境的改变和不合理管理可能导致动物生长不良和免疫力下降,从而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例如,养殖场内的空气质量、温度、湿度、饮用水质量、饲料质量等都会直接影响动物的健康状况;
其次,养殖场内动物密度过大,也会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因为动物在过于狭小的空间中生活,容易互相接触和传染病原体;
再次,养殖业者的不良行为也会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养殖业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可能会过度使用抗生素和其他药物,导致病原体产生耐药性。此外,养殖业者还可能会违规使用添加剂,从而给动物和人体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最后,养殖业者对于疾病的监测和报告也是影响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重要因素。例如,养殖业者可能会不及时采取相应地控制措施,导致疾病在养殖场内大范围传播。

1.2 自然环境因素

畜牧养殖业中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不仅与人为因素有关,也与自然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首先,自然环境因素可以影响动物的生长和免疫力,从而增加它们感染疾病的风险。例如,气候变化、气温变化、降雨量、湿度等环境因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动物的生理状态和代谢功能,使其易受感染;
其次,自然环境因素也会影响病原体在环境中的生存和传播。例如,温度、湿度、光照、氧气含量等环境因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加剧疾病的传播;
再次,自然环境因素还可以影响动物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从而增加其接触病原体的风险。例如,动物在野外活动时容易接触到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从而导致感染疾病;
最后,自然环境因素也可以影响畜牧养殖业的管理和监管。例如,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风暴等)和其他环境污染(如化学物质、重金属等)的发生,可能会破坏养殖场的基础设施和防疫设施,从而导致疾病的暴发和传播。

2.1 加强检疫工作

在动物进入养殖场之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检疫,排除带有传染性疾病的动物。对于不同种类的动物,制定相应的检疫标准和措施,例如检测血液、粪便等样本。首先,建立完善的检疫制度。制定动物进场前必须进行检疫的规定,并严格执行。制定相应的检测标准和流程,以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加强对动物源头的管控。从源头上控制传染病的发生,确保动物的健康状况。对于从外地引进的动物,要求提供健康证明和检疫证明,并进行隔离观察,确保不会带来疫病;
再次,实行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在养殖过程中,定期对动物进行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对疫区、疫点动物进行隔离观察,确保疫情不会扩散;
最后,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采用信息化技术,对养殖场动物的管理、监控、预警等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和控制。

2.2 定期开展杀菌消毒工作

定期开展杀菌消毒工作。对养殖场的设施、工具、器械等进行定期的杀菌消毒,可以有效消灭病菌和病毒,减少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首先,根据养殖场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杀菌消毒药剂,也可采用紫外线照射的方式,这种方式对畜禽的危害小;
其次,制定消毒计划和程序,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和疫情情况,制定相应的消毒计划和程序。不同区域和物品需要采取不同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剂,例如对于动物舍和食槽等硬表面物品可以使用化学消毒剂,对于易受污染的饮水设施可以采用物理消毒方式。同时,在制定消毒计划时,还需要考虑到消毒的频率和时间,以及每次消毒的剂量和浓度,确保消毒效果;
最后,加强杀菌消毒的实施和监督。消毒时,应按照正确的方法和剂量进行消毒,确保消毒效果。对于消毒不彻底或不规范的地方,要进行再次消毒。对于消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2.3 合理调配饲喂用料

饲喂合理、安全的饲料可以保证动物的健康,减少动物感染传染性疾病的风险。需要根据动物的种类、生长阶段、饲养环境等因素,合理调配饲喂用料,控制添加剂。首先,为了保证动物的健康,需要饲喂营养均衡、符合动物需要的饲料。例如,母猪哺乳期需要高蛋白、高能量的饲料,而生长期的猪需要高纤维、低能量的饲料。同时,要注意饲料的质量和安全,选择质量有保障、无添加物的饲料,避免饲料中出现过量或者有害的添加剂;
其次,根据动物的生长阶段和饲养环境,合理调配饲喂用料。不同生长阶段的动物需要不同的营养成分和能量,因此需要针对性地调整饲喂用料。例如,母猪妊娠期需要增加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而幼崽期的动物需要易消化、易吸收的饲料。此外,饲养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也会影响动物的消化吸收能力,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最后,在饲喂过程中,可能会添加一些营养剂或者药物,以促进动物生长或预防疾病。但过量使用或不合理使用会带来不良后果,如导致抗药性细菌的产生。因此,在添加剂的使用上,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合理使用添加剂,避免过度使用或者错误使用。

2.4 加强培训与宣传工作

养殖场的工作人员是防疫工作的第一线,只有掌握了防疫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首先,对养殖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发现和处理方法,消毒工作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疫情监测和报告的标准等方面。同时,还需要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工作人员能够掌握防疫技能和知识。养殖场工作人员的培训应该是全面的,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在理论方面,工作人员应该了解传染性疾病的症状、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应该了解各种消毒剂的特点、使用方法、浓度、作用时间和安全注意事项等,以确保消毒效果和人员安全。在实践方面,应该对工作人员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如消毒操作、动物检疫和监测等。在培训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讲座、培训课程、技能演示和实操练习等,以提高工作人员的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此外,养殖场还应该制定培训考核计划,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以确保其掌握防疫知识和技能。在培训和考核过程中,应该注重反馈和改进,及时纠正工作人员的不足和错误,以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2.5 开展合作交流和联防联控

养殖场可以通过与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和其他养殖场进行合作交流,共同研究解决防疫难题,共同推动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养殖场可以与当地的农业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等部门进行合作,共同研究解决防疫难题,包括疫苗研发、传染病监测、消毒杀菌技术等方面。此外,还可以加入相关行业协会,参加各种培训、会议等活动,了解最新的防疫技术和政策,加强与同行业的交流合作;
其次,养殖场可以与同地区或同行业的其他养殖场进行合作,开展联防联控工作。通过开展联合监测、共同采取防疫措施、交流疫情信息等方式,共同防范疫情的发生和传播。此外,还可以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和观摩,学习其他养殖场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最后,养殖场可以通过与当地政府、卫生等部门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开展疫情监测、防控工作等。具体措施包括制定应急预案、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共同开展疫苗接种等。此外,还可以建立与屠宰场、运输公司等相关方的联系,确保动物的健康和运输过程的安全。

3.1 正确诊断,对症下药

治疗畜牧养殖业的传染疾病需要正确诊断和对症下药。首先,正确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兽医应该了解畜禽的具体情况,并采用实验室检验等具体手段,判断传染性疾病的致病因素;
其次,在选药时,应该考虑药物抗菌活性、抗菌谱、适应症等因素,尽可能做到对症下药。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用药量和用药时间的控制,以免造成药物滥用和药物残留问题。

3.2 杜绝常见治疗误区

3.2.1 盲目给药

盲目给药是治疗畜牧养殖业传染疾病的误区之一,主要体现在盲目退烧和盲目止泻两个方面。盲目退烧指的是在不了解病因的情况下,仅仅是为了降低动物体温,而使用退烧药物。这种行为可能会掩盖疾病的真正病情,从而延误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必须在兽医的指导下,进行精确地诊断,明确病因后,再使用退烧药物。盲目止泻是指在动物出现腹泻症状时,不考虑病因,仅仅是为了止泻而使用药物。这种行为可能会掩盖疾病的真正病情,从而延误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加重。因此,必须在兽医的指导下,进行精确地诊断,明确病因后再使用止泻药物。此外,在使用止泻药物时,还需要注意药物的种类和用量,避免过度使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2.2 给药方式不妥

在治疗畜禽传染病时,给药方式的不妥也可能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副作用。在治疗畜禽传染病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将不同的药物混合给动物,以达到更好地治疗效果。但是,混合药物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误区。首先,需要考虑不同药物的相容性,因为有些药物会相互作用,导致药效减弱或者增加副作用;
其次,需要考虑药物与饲料混合的比例,如果比例不当,就可能导致药物浪费或者副作用增加。为了避免药物混合带来的风险和误区,需要根据病情和动物的体重、年龄等情况,确定合适的药物组合方案。在药物混合时,需要参考药物的相容性,判断药物是否可以混合使用,以及药物混合的最佳比例。同时,混合药物时需要注意使用正确的容器和工具,以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在混合药物给动物时,需要注意观察动物的反应和治疗效果。如果出现副作用或者治疗效果不佳,需要及时停止使用混合药物,并及时咨询兽医的意见,以便更好地调整治疗方案。总之,正确使用混合药物是治疗畜禽传染病的重要环节,需要仔细斟酌,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误区。

3.2.3 不当使用抗生素

不当使用抗生素是治疗畜禽传染病中的一个常见误区。许多畜牧业者和兽医倾向于过度使用抗生素,这不仅会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而且可能会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使用抗生素治疗畜禽传染病时,需要考虑到不同抗生素的使用效果以及可能引发的残留问题。首先,不同类型的病原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果未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可能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增加治疗时间和费用,并可能加重抗药性。由于畜禽养殖业是食品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禽体内残留的抗生素会通过食品链进入人体,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必须按照规定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超量使用和长期使用,以减少抗生素在动物体内残留的可能性;
其次,使用抗生素后还要注意等待一定的时间,让动物体内的抗生素代谢分解,避免抗生素残留超标。为了避免抗生素的残留问题,还应该注重预防控制措施的加强,尽可能减少疾病的发生,从根源上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同时,可以探索使用生物制剂、中草药等替代方案,减少对抗生素的使用,保证畜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最后,使用抗生素的时机是治疗畜禽传染病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使用得过早,就可能会导致抗生素的使用被滥用,从而增加病菌耐药性的风险。此外,过早使用抗生素也会破坏动物天然的免疫屏障,使得动物对病原体的抵抗力降低,从而影响到治疗效果。因此,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需要进行充分地诊断和鉴别,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决定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

3.3 坚持“标本兼治”

标本兼治是一种治疗方法,指在治疗疾病时,不仅要针对症状进行治疗,还要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在畜禽传染病治疗中,遵循标本兼治原则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进行病原体的分离鉴定,通过实验室检验等方法找到病因。在诊断后,要根据病原体的特性,进行相应的治疗。因此,在诊断病因时,需要采用实验室检验等专业手段,对畜禽体内的病原体进行分离鉴定。分离鉴定可以明确病原体的种类,确定治疗方案。例如,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可以选择适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则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随着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传染性疾病成为畜禽养殖中的主要问题之一。预防和治疗传染性疾病是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针对疾病的防控,应该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加强养殖环境管理、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对于已经发生的传染性疾病,正确诊断病因,选用合适的药物治疗非常重要,同时还要遵循标本兼治的原则,综合考虑病因和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养殖业病原体传染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今日畜牧兽医(2022年10期)2022-12-23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今日畜牧兽医(2022年10期)2022-12-23养殖业如何应对饲料成本高企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未来三年农村养殖业发展方向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2-14野生脊椎动物与病原体科学(2020年3期)2020-11-26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科学(2020年3期)2020-11-26伊犁地区蝴蝶兰软腐病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现代园艺(2017年13期)2018-01-19病原体与抗生素的发现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17年6期)2017-11-09食用菌多糖作为添加剂在养殖业中的应用上海农业学报(2017年3期)2017-04-10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中国环境监察(2016年8期)2016-10-23

推荐访问:性疾病 传染 防治措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