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楠
摘 要: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提高猪的健康水平可以直接增加猪场收益。文章从猪场人员管理、猪场布局与猪舍环境管理、疫病防治三方面入手,对提高中小规模猪场猪群健康水平进行了详细概述,以期为中小规模猪场猪群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猪群健康;
人员管理;
猪场布局;
猪舍環境管理;
疫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769(2024)02-0041-04
1 猪场工作人员管理
中小规模猪场从业者,包括聘用的技术员,大多负责场内的技术指导,具备一定的防疫知识。而负责日常具体操作的人员大多为猪场所在地居民,由于未接受过正规的培训,加之一些自身的生活习惯,会影响猪场的生物安全,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在人员管理方面需注意以下事项:场区封闭管理时,猪场是否真正做到生产区禁止外来人员进入;
场内居住人员的生活习惯是否合理,身体是否健康,进入生产区前换衣、换鞋、消毒等要求是否落实到位;
饲料添加、疫苗接种、日常消毒是否按标准操作;
铁锹、雨鞋、饲料车等工具是否串舍使用;
气温骤变时,饲养员是否察觉猪出现应激;
保育员的专业水平及职业操守是否满足保育猪的要求;
其他地区暴发非洲猪瘟时,预警措施是否及时;
本地区兽医执业者医德水平如何。
中小规模猪场工作人员要发挥自身能动性,在面对挑战时,能够主动思考、及时行动和调整策略,从而补足防控短板,提高整体预防水平,实现饲养和防疫双赢。
2 猪场布局与猪舍环境管理
2.1 猪场布局
中小规模猪场可以将产房、保育舍、育肥舍设计在一条路径上。目的是在日常生产时,场内工作人员可以按照由生物安全等级高的产房和保育舍向生物安全等级低的育肥舍方向移动。工作人员如果要从污区到净区,应严格执行消毒措施。
栾城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春冬季多西北风,夏秋季多东南风。依据栾城区地势走向和季风特点,从卫生防疫和生产管理的角度出发,对猪场布局进行优化设计:①将猪场划分为三个功能区,即生产管理区(消毒剂、药品、饲料、生产工具)、生产区、隔离区;
②将种猪、母猪与育肥猪分开,健康猪与病猪分开,净道与污道分开;
③生产区和生产管理区之间联通方便,以消毒间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减少串舍影响。希望图1能给中小规模猪场布局提供参考。
2.2 猪舍环境管理
猪场布局是外环境的第一屏障,猪舍环境的生物安全是直接要求。因此,要预防疫病的发生,提高猪的健康水平,关键要做好猪舍环境管理。
重视猪舍环境。猪舍要通风、透光,夏季做好遮阴,避免高温高湿;
冬季做好保暖,避免邪风入侵导致猪产生应激。合理控制猪舍的饲养密度,饲养密度过高会使猪的活动范围变小,一旦出现传染性疾病会增加感染率,此外,排泄物的增加也会诱发疫病,因此,应按照猪的生长阶段合理调控饲养密度,改善猪的生产环境。春冬季节减少液体消毒剂的使用,可采用新型烟熏消毒,既利于全方位消杀,又能减少猪舍内氨气产生,从而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给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猪群接种疫苗。集中免疫时要注意猪的营养摄入,可提供充足的优质饲料和饮水,并减少猪的应激,以保证猪健康。当周边区域暴发疫情或传染病高发时,应加强疫情的监测和预防,一旦猪出现发热、食欲不振、呼吸困难等症状,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疫情扩散。
3 疫病防治
疫病在暴发前通常会有潜伏期,当猪群出现非常态情况时,要引起高度重视,在初始阶段及时开展诊断和治疗,降低猪的发病率,才能保证猪群整体健康。现将几类疫病的防治总结如下。
3.1 猪群突然不进食
猪的正常体温为38.5~39.5 ℃,当猪感染了某种病原体或个别猪发生应激时,会突然出现不进食,精神沉郁,长时间卧地,此时要引起重视,依据体温特征及当前流行病学特点进行临床诊断。
猪在体温正常情况下突然不进食,腹泻、拉稀,但猪圈内其他猪未出现明显症状,精神、进食正常,可初步判断为胃肠道疾病或中毒引发胃肠道不适,造成猪采食量下降。在对症治疗的同时要检查饲料储存与投喂环节是否出现饲料变质的情况。
猪突然不进食,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体温升高,可能是病原体入侵引起的,应先隔离(避免传染同一猪圈的猪),再对症治疗。一种情况是,除上述症状外,无其他症状,初步判断为单一的细菌性感染或病毒性感染,可使用抗菌消炎药或抗病毒药进行治疗。另一种情况是,出现咳嗽、喘气等其他症状,初步判断由病毒和细菌(或支原体)引起的混合感染,可选择广谱抗菌消炎药和退烧解热药进行组合治疗。体温升高导致猪突然不进食是病原体入侵的初始阶段,此时无明显的典型症状,治疗的同时在猪的饲料中添加维生素、中成药制剂以提高整体免疫力,降低发病率。
猪突然不进食,但体温正常,无其他症状,可能是应激引起的食欲不振,根据情况对症治疗,给猪投喂抗应激药物。同时,改善饲养模式,防止猪群发生大规模应激。
3.2 非洲猪瘟
3.2.1 当前流行特点
2023年栾城区流行的非洲猪瘟与2018年、2019年的不同。本次流行的特点是:⑴对母猪的冲击大,母猪(妊娠母猪)会更早、更明显地出现症状,后期出现典型症状;
⑵发病时间集中,几头甚至几十头猪同时发病,发病后10~15 d出现死亡;
⑶仔猪发病晚,后期发病率低,而育肥猪发病早,症状明显,发病率高。
3.2.2 采取措施
杜绝拖拉犹豫。第一时间对有明显症状的发病猪进行“拔牙”转移,坚决不要等监测结果出来后再采取措施。对于未出现发病猪的猪舍,要减少接触。
“拔牙”后,做好发病猪舍消毒工作,以减少猪二次感染,可使用火碱消毒,每周2~3次。对于未发病猪舍,可使用刺激性低的消毒剂或采用烟熏消毒,以避免猪群出现应激。有效的消毒直接影响猪场的复养效果,应高度重视。
坚持防重于治。由于非洲猪瘟目前没有特效药,重症猪已没有治疗的价值,还会耽误大群防控,建议直接淘汰。未发病的猪群可使用中成药制剂进行预防,3~5 d后会产生非特异性免疫,帮助大群耐过,减少发病数。
一些发病症状轻或始终未见明显症状、进食正常的猪会耐过。耐过猪具有较高的免疫力,再次感染的概率较小,即使感染存活率也会很高。将耐过猪进行筛选、观察、检测,作为种猪进行繁殖,笔者认为利大于弊,有很好的实用意义。
3.3.3 总结与反思
打针后出血不止可能是饲料中存在霉菌,影响了凝血功能,也可能是混合感染了附红细胞体。在饲料中添加脱霉剂,同时添加黄连、黄芪、板蓝根、黄芩、金银花等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以阻断病毒的繁殖,加入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以消灭附红细胞体,从而提高未发病猪群的整体免疫力。
现在通过机构检测确诊的非洲猪瘟有强阳性、弱阳性之分,这是因为非洲猪瘟病毒在自然界中发生了变异。目前我国猪场出现非洲猪瘟病毒弱毒株感染的情况,主要表现为病程持续时间长、发病慢、致病力弱。当前发生大规模传染,与大环境病毒载量有一定的联系。病毒会通过人员、车辆、气候条件(雨水、季风)等方式进入猪场,在猪群内潜伏,当因环境骤变、饲喂管理不当等造成猪发生应激时,个别猪会发病,进而排毒,影响大群。
猪感染后出现血便、吐血症状,是因为病毒侵入猪体内,造成全身多脏器发生病变。在大群免疫时可使用中成药制剂来对抗潜伏病毒,做预防性治疗。
由急慢性胃溃疡、霉菌毒素导致的胃肠功能受损、寄生虫病等均能引发呕吐。非洲猪瘟造成的呕吐属于中后期症状,是病毒在猪体内生存一段时间后对胃黏膜造成严重损伤,导致发病猪出现呕吐,因此当发现猪精神沉郁、进食减少时应尽早诊断。
猪场要果断将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因为非洲猪瘟无法治疗,应重点关注进食好或未发病的猪群,做好隔离和预防,以阻断病毒在猪群内的传播,然后实施静默生产和单元化管理,从而保住大群,减少损失。
即使猪场的消毒、防疫等生物安全措施做得很好,也不能完全把非洲猪瘟“拒之门外”,因此,防控非洲猪瘟要重视猪的健康,在平时的饲养管理中逐步提高猪的免疫力。
3.3 高热综合征
3.3.1 高热综合征的产生
在季节变化中出现的过冷和过热都容易造成猪免疫力降低,从而导致它们暴发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特别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附红细胞体病,在饲养管理较好的情况下,猪免疫力高,不会产生临床症状。但遇到自然环境骤变和饲养管理不当时,病原体会很快在猪体内繁殖,猪的免疫系统彻底被破坏,此时会感染多种病原体,出现高热综合征。猪群一旦感染多种病原体,病情会进一步恶化,使治疗难度增加甚至用药无效。
3.3.2 高热综合征的表现
高热综合征通常表现为发病猪出现发热、喘气、咳嗽、皮肤上色。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副猪嗜血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猪弓形体病、猪支原体胸膜肺炎、猪流感等均能导致猪出现高热症状,还会引起肺部病变,导致心肺血液循环不正常。猪会突然出现打蔫、不进食、卧地不起、皮肤发紫发绀、高烧反复不退,后期发展为腹式呼吸,其中,生长育肥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发病一周后出现死亡。
3.3.3 高热综合征的防治
猪出现高热后,注射普通抗生素效果不好,而注射退烧药物退烧后会再次高热,或越打针伤亡越快。当猪场出现以上情况时,这可能是由多种病原体引发的混合感染。不同猪场的感染情况不同,采取合适的防治方案是关键。一方面,在饮水、饲料中添加葡萄糖、维生素C以及大剂量的消炎药来控制继发感染,注射金银花、蒲公英等中成药制剂,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治疗高致病性病毒引发的高烧不退、厌食等虚火实热病症,而且中药对肠胃伤害较小,治愈后不会影响猪正常进食。另一方面,使用止咳、清肺药物进行拌料或注射,抑制发病猪呼吸道炎症,帮助恢复正常体温、呼吸和进食。待3~6 d猪的症状好转后,可投喂抗病毒药物。
非洲猪瘟、高热综合征能使发病猪出现许多相似的症状,中小规模猪场不具备实验室检测条件,当出现疑似症状时,检测的同时做好应急预防,制定治疗方案和隔离清场。
中小规模猪场硬件设施较差,猪遇到高温高湿、气温骤降、通风不良时,易引发风寒、风热感冒或流感,有時还会出现混合感染。改善饲养条件,建立与环境变化相适应的饲养模式,可大大降低猪的发病率,保证猪群整体健康。
4 结语
在养猪生产中,猪的健康程度与猪场布局、猪舍环境、人员管理、疫病发生后的紧急防控有直接关系。猪场在饲养中应及时发现出现进食减少、发热、咳喘等症状的猪,尽早开展预防性治疗,降低猪的发病率,确保猪群整体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养猪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疫病防治人员管理 猪场饲养管理及疫病防治措施研究农业与技术(2017年7期)2017-05-12关于猪场兽医防疫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年3期)2017-04-26猪疫病防控及治疗措施分析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2期)2017-03-23项目人员工作效率管理平台的实现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年24期)2017-02-05基于RFID技术的输电施工现场人员“同出同入”管理系统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年33期)2016-12-27浅论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制度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6年9期)2016-11-30呼叫中心现场管理浅探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年10期)2016-11-18动物疫病防治模式探讨湖北畜牧兽医(2014年10期)2014-12-31规模化猪场不同季节的饲养管理及疫病防治湖北畜牧兽医(2014年8期)2014-10-27赛鸽粪便检查及疫病防治对策湖北畜牧兽医(2014年1期)2014-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