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量 王尚九
摘要 通过构建生态环境治理绩效评价指标體系,测度S研究区2012—2021年的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并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环境治理绩效总体呈上升趋势;
各县区在环保投入和生态环境福利方面差异较大,在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差异较小;
从多年平均值上来看,I区的生态环境治理绩效最高,A县的生态环境治理绩效最低。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建议从治理投资、产业升级、农业面源污染和协同治理等方面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绩效,促进县域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平衡发展。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环境治理绩效;
时间演变;
空间差异;
协同治理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4)10-0139-06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analysi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performance
CHENG Liang1 WANG Shangjiu2
(1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China;
2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tructed 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measure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performance of the study area S from 2012 to 2021, and revealed its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performance in the study area was on the ris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countie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vestment and environmental welfare, while the differences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were small; looking at the average values over the years, District I had the highest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performance, and County A had the lowest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performance.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conclusions, it is recommende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performance from the aspects of governance investment, industrial upgrading, agricatural non-point source poution and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performance.
Key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performance; time evolution; spatial difference;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逐渐显现,在此背景下,环境治理变得尤为重要。生态环境治理是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保护、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生态环境治理旨在修复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水体污染治理和土壤环境综合整治等。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须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生态环境治理已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其治理状况直接影响到区域的高质量发展。
科学评价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并分析其时间演变和空间差异,可以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目前,相关学者主要通过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对生态环境治理效果进行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分析。在评价指标方面,大多数学者从投入与产出2个方面来衡量环境治理绩效。例如,颉茂华等[1]综合考虑环境治理的资本成本、劳动成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选取了9个指标来衡量2011—2020年8个综合经济区的环境治理绩效。程莉等[2]从生态、生产和生活3个方面选取投入指标,从期望和非期望两个方面选取产出指标,评价了2000—2019年乡村“三生”环境治理绩效。也有学者从压力、状态和响应方面构建了环境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例如,傅晓华等[3]、杨俊等[4]从压力、状态和响应3个层面选取指标,衡量了研究区的水环境治理绩效。此外,部分学者认为环境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特点。官永彬等[5]从环境治理保障、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福利提升3个维度出发,构建了一个包含9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的环境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环境治理绩效进行了评价。孟旭彤等[6]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保护和生态人居4个维度选取16个指标,对华北北部山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绩效进行了评价。在评价方法方面,数据包络分析法和熵权法是常用的生态环境治理绩效评价方法[7]。李莉等[8]运用熵值法将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占比、二氧化硫排放量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多项指标整合成环境治理综合指数,对31个省份的环境治理绩效进行了测度。徐孟志等[9]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的20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环境治理绩效进行了测度。在研究尺度上,大部分学者从国家、省级和市级层面对生态环境治理绩效进行测度,从县级层面分析生态环境治理绩效的动态演变及空间差异的研究相对较少。
S研究区在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头作用。本文对该地区2012—2021年的生态环境治理绩效进行评价,并分析生态环境治理绩效的时空演变,为相关地区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基本情况
研究区地处广东、湖南、江西三省交界处,土地总面积1.84万km2,地势北高南低。该地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 ℃,年平均降水量1 700 mm。全市包括3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4个县以及1个自治县,合计10个县域行政单元。截至2022年末,区域常住人口286.19万人。2022年全市空气质量指数优、良天数336 d,优良率92.1%。
2 研究方法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生态环境治理绩效主要体现治理结果达到期望值的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关系到生态环境治理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本文参考官永彬等[5]、颉茂华等[1]的研究成果,从环保投入、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福利3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生态环境治理需要稳定、持续的投入作为保障,生态环境质量反映生态环境治理的直接效果,生态环境福利衡量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间接经济社会效益。结合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最终选取了11项指标,其中正向指标8项,负向指标3项(表1)。以S市10个县区作为评价单元,对评价单元2012—2021年的生态环境治理绩效进行评价。数据来源于2013—2022年的统计年鉴。
2.2 指标权重确定
本文采用熵权法对指标权重赋值,该方法通过判断指标数据的离散程度给指标赋值,离散程度越大,指标权重越大,具体步骤如下。
2.2.1 指标标准化 根据指标属性,以指标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作为标准化依据,分别对正、负向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10]。
2.2.2 计算各项指标的熵值[ej]
2.3 生态环境治理绩效指数计算
生态环境治理绩效指数根据各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与指标权重计算得到。具体计算如式(5)。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态环境治理绩效总体评价
根据熵权法和生态环境治理绩效指数公式计算得到研究区生态环境治理绩效指数和各准则层评价指数(图1)。
从图1可看出,研究區生态环境治理绩效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9年达到最大值0.559,2020年后该指数小幅回落。其原因可能是环保投入指数在2019—2021年下跌幅度较大。2019年研究区环保投入指数达到峰值,当年研究区节能环保支出占比达到6.41%,人均节能环保支出较高;
2020年后受经济等因素影响,研究区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支出有所下降;
2021年节能环保支出占比和人均节能环保支出与2019年相比,分别下降了63.65%和64.48%。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环境福利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增幅较小,从2012年的0.294增加到2021年的0.328;
而生态环境福利指数增幅较大,2021年达到了0.128,与2012年相比增加了1.1倍。由此说明,总体而言,研究区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福利均得到了明显改善。
3.2 生态环境治理绩效时空演变特征
3.2.1 环保投入时空演变特征 环保投入指数可以直接反映地方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行动力。研究区10个县区2012—2021年的平均环保投入指数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I区的平均环保投入指数远高于其他县区,达到了0.141;
J区、C县和H区的平均环保投入指数也较高,分别为0.123、0.097和0.084;
D、B、F、A和E县的平均环保投入指数介于0.050~0.080;
G县的平均环保投入指数最低,为0.037,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各县区环保投入指数的时空演变情况,利用等间隔法将研究区2012—2021年的环保投入指数划分为低、较低、中、较高和高5个等级(表2),各等级的取值区间分别为(0,0.040]、(0.040,0.070]、(0.070,0.100]、(0.100,0.130]和(0.130,0.160]。2012年各县区的环保投入差异明显,环保投入指数介于0.012~0.154,I区环保投入指数最高,达到0.154,G县环保投入指数最低,为0.012,环保投入指数涵盖了低、较低、中、较高和高5个等级。2021年各县区的环保投入指数差异缩小,除I区、J区和F县外,其他县区均提高了在环保方面的投入,环保投入指数涵盖低、较低、中和较高4个等级。从不同等级县区数量来看,2012年低环保投入的县区数量最多,为5个,2021年低环保投入的县区数量减少至1个,较低和中环保投入的县区数量分别增加至5个和3个,说明各县区间的环保投入差异缩小。
3.2.2 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可以反映生态环境治理的直接效果。从研究区10个县区2012—2021年的平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图3)可以看出,各县区的平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相差不大,A县的平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最高,J区的平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最低。由于各县区的森林覆盖率相差不大,县域间生态环境质量的差异主要可能是由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人均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和人均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引起,通过比较A县和J区这3项指标发现,J区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人均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和人均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多年平均值远高于A县。
利用等间隔法将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按照区间(0.150,0.200]、(0.200,0.250]、(0.250,0.300]、(0.300,0.350]和(0.350,0.400]分为低、较低、中、较高和高5个等级(表3)。从表3可看出,2012—2021年各县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效果明显。2012年,研究区共有1个低生态环境质量区和5个中生态环境质量区;
2021年,有2个高生态环境质量区和7个较高生态环境质量区,中生态环境质量区减少为1个,无低生态环境质量区和较低生态环境质量区。其中J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2012年该区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人均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人均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为983、122和344 t/万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0.171;
而2021年该区的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人均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人均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降低至186、87和110 t/万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升高至0.310,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2.3 生态环境福利时空演变特征 生态环境福利指数反映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2012—2021年各县区的平均生态环境福利指数如图4所示。
H、I和J区的平均生态环境福利指数分列前三,远高于其他县区,C县的平均生态环境福利指数居末位。平均生态环境福利指数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相差0.167,说明县区间生态环境福利存在一定差异。
利用等间隔法将生态环境福利指数按照区间(0,0.050]、(0.050,0.100]、(0.100,0.150]、(0.150,0.200]和(0.200,0.250]分为低、较低、中、较高和高5个等级(表4)。2012和2021年,H、I和J区的生态环境福利均位居前三,而C县在10个县区中的生态环境福利指数值最低。C县生态环境福利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其人均GDP、城镇化率和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各县区中均排名靠后。2012年,C县人均GDP、城镇化率和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为各县区中最高值的32.6%、38.3%和51.3%;
2021年,C县这3项指标均有大幅度增加,但与其他县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时间演变上看,研究区低生态环境福利区数量明显减少,高生态环境福利区和较高生态环境福利区数量有所增加。2012年研究区低生态环境福利区共有7个,2021年原低生态环境福利区中有2个转为了中生态环境福利区,5个转为了较低生态环境福利区;
此外,研究区2021年出现了1个高生态环境福利区。由此可见,研究区的生态环境福利总体上均有较大提高。
3.2.4 生态环境治理绩效时空演变特征 生态环境治理绩效是环保投入、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福利的综合反映。由图5可知,H和I区分居前两位,平均生态环境治理绩效指数分别为0.592和0.579,远高于其他县区。位居第三至第九位的依次是D县(0.498)、J区(0.483)、B县(0.481)、E县(0.467)、F县(0.466)、C县(0.465)和G县(0.448)。A县的平均生态环境治理绩效指数最低,为0.410。
利用等间隔法将生态环境治理绩效指数按照区间(0.320,0.380]、(0.380,0.440]、(0.440,0.500]、(0.500,0.560]和(0.560,0.620]分为低、较低、中、较高和高5个等级(表5)。2012年I区的生态环境治理績效指数最高,达到0.579,与位居第二位的H区相比高出0.100,这可能是因为当年I区在环保方面的投入较高,且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福利与其他地区相比均较高。2021年,H和J区超越I区分居前一、二位,生态环境治理绩效指数分别达到0.618和0.574,而I区的生态环境治理绩效指数降至0.566,居所有县区第三位。从时间演变上来看,2012年研究区高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区和中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区各1个,无较高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区;
2021年高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区和较高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区均增加至3个,中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区增加至4个,说明研究区生态环境治理绩效总体上有较大改善。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生态环境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12—2021年S研究区的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并揭示了其时空演变特征,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研究区生态环境治理绩效总体呈上升趋势,2019年达到峰值,2020年后小幅回落。环保投入、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福利总体上均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其中环保投入因易受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波动现象。
(2)研究区各县区在环保投入和生态环境福利方面差异较大,I区的平均环保投入和生态环境福利远高于其他县区,G县和C县则分别在平均环保投入和生态环境福利方面排名靠后,但各县区在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差异相对较小。
(3)在生态环境治理绩效方面,I区的平均生态环境治理绩效最高,A县的平均生态环境治理绩效最低,且从2012—2021年,高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区、较高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区和中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区数量均有所增加,低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区和较低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区数量降为0。
4.2 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区生态环境治理绩效,促进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平衡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节能环保支出比重,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来;
二是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鼓励生产企业进行技术升级与改造;
三是进一步加强县区间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合理配置生态环境治理资源;
四是减少农业碳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
参考文献
[1] 颉茂华,李玲玉. 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环境治理绩效测度与时空演变[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3,33(9):86-97.
[2] 程莉,林琼,李晓雪,等. 中国乡村 “三生” 环境治理绩效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22,38(13):88-92.
[3] 傅晓华,阳文林,傅泽鼎,等. 基于PSR模型的洞庭湖区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J]. 生态经济,2022,38(8):168-175.
[4] 杨俊,刘艳玲,周靖承,等. 省域水环境保护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 中国环境管理,2018,10(4):61-67.
[5] 官永彬,赵思涵. 高质量发展下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绩效的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研究[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59-70.
[6] 孟旭彤,宋川. 河北省北部山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及绩效评价[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10):57-61.
[7] 何姣,李露露,焦锐,等.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环境治理效率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J]. 科技管理研究,2023,43(17):228-235.
[8] 李莉,李润,王志强,等. 中国环境治理绩效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研究[J]. 生态经济,2023,39(8):178-186.
[9] 徐孟志,李继霞,刘腾飞,等. 中国环境治理绩效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收敛性:基于流域视角的比较分析[J]. 经济地理,2023,43(10):1-12.
[10] 成量,王尚九. 基于PSR模型的韶关市绿色发展水平评价[J]. 特区经济,2023(5):38-41.
(责编:何 艳)
猜你喜欢 空间差异协同治理生态环境 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综合测度及驱动因素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6期)2017-02-16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综合测度及驱动因素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6期)2017-02-16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京津冀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研究现代营销·学苑版(2016年11期)2017-01-19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理论导刊(2016年12期)2016-12-27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法制与社会(2016年33期)2016-12-15松嫩—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研究湖北农业科学(2016年18期)2016-12-08风险社会理论范式下中国“环境冲突”问题及其协同治理论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年11期)2016-11-30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商业会计(2016年13期)2016-10-20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商(2016年27期)2016-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