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四川省旅游学校旅游管理系,四川 成都 610218)
生态旅游作为全新的旅游形式,不仅能够提高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还能缓解人们的生活压力,提高周围居民的经济收益。而以茶文化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可以充分发掘茶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思想、文化理念及文化底蕴。通过茶文化,人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人与生态自然的内在联系,由内而外地、循序渐进地提升生态保护意识。并且推动我国旅游供给侧改革,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然而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不难发现,在茶文化生态旅游管理中,依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到茶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生态旅游管理的实效性。对此,我们需要结合茶文化内涵和特质,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地认识。
1.1 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主要指饮茶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类文化现象,包括茶画、茶书、茶精神、茶道、茶学、茶道、茶艺等。研究茶文化,并非研究茶的保健作用、药学原理、化学成分、制作培植及生长特质等自然现象,也不是将茶叶学与茶叶的发展历史结合起来,研究茶文化是探究茶在应用中所带来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然而根据当前的研究结果发现,传统意义上的茶文化“包罗万象”、“林林总总”,并且与茶学有重复的部分,其内涵相对宽泛,即将茶文化所涉及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囊括其中[1]。譬如茶叶制作工艺、茶具、茶叶制作流程等。而为深入发掘并利用茶文化所拥有的价值,我们应将茶文化进行细化,使茶文化的内涵集中在精神财富层面,即人类在塑造自我、加工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主观、人格、精神、规范性的东西,从而让茶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艺术、信仰、知识等要素,融合起来,使与茶叶相关的风俗习惯、知识体系、制度规则、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道德思想等要素获得更好地彰显。
1.2 茶文化特质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蕴含着历朝历代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并成为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理论探究,不难发现,茶文化拥有如下几点特质。其一是悠久性。茶叶源于神农氏,并在后世得到广泛地传承与发展。但根据史料分析,我国饮茶史的开端在汉代,至今拥有两千年的历史[2]。而在中华文化圈的影响下,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国家也形成了较为成熟而完整的茶文化史,西方国家的饮茶历史也有近三百年。其二是整体性。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经历了多次的分裂与统一,并且在民族融合、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不同族群或民族的茶文化、茶俗汇集在一起,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例如苗族油茶、客家擂茶、蒙古奶茶等。然而这些茶文化普遍起源于中原地区,是中原茶文化外延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我国茶文化拥有多元而统一的整体性。其三是时代性。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为我国茶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茶文化的表现形式得到不断地发展、创新、延伸及扩大。以茶叶饮用方法为例,茶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方法,例如泡茶法、点茶法、煎茶法等,因此茶文化拥有较强的时代性特征。
2.1 为我国旅游供给侧改革,提供支持
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国家凭借葡萄酒种植与酿造发展旅游业,并形成了闻名遐迩的酒庄文化与葡萄酒品牌。我国民族茶文化特色鲜明、分布广泛,并集茶品饮、茶加工制作、茶种植及茶文化传承为一体。通过开发茶主题的生态旅游产品,不仅能够帮助游客从“悟”、“养”、“尝”、“赏”及“采”等角度体验茶文化内涵,满足自身的人文需求,还能推动茶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提升茶叶品牌的建设质量,进而促进我国旅游产品的供给侧改革[3]。
2.2 促进经济发展
在全域旅游的过程中,我国旅游产业的增长速度得到显著地提升,然而由于旅游收入依旧以景区门票为主,造成我国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能够切实摆脱“门票经济”所带来的制约。因为我国茶文化村落分布广泛、不适应建设景区,加之“自由行旅游”的风行,使得茶叶村镇逐渐成为游客关注的重点。而完善茶园周边的村落建设,推进茶叶旅游消费,可以全面带动村落、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旅游经济发展的实效性与有效性。再次是强化乡村治理。美丽乡村的构建目标是管理民主、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生活宽裕、生产发展。这与旅游产业的基本要素,即娱、购、游、行、住、吃等要求相契合。我国茶村、茶乡拥有独特的生活状态、建筑风格,为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注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使茶旅特色更加鲜明,有利于打造出独特的茶旅品牌,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并对我国乡村建设、规划及治理,拥有突出的促进功能和作用。最后是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旅游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茶文化生态旅游又与传统景区开发存在鲜明的差异,通常依托茶园周边的村落,为游客提供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服务。并且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游客深入体验茶文化、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理念与精神,继而提升游客的文化素养,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发展[4]。
此外,由于茶文化生态旅游是以文化为主导,为夯实生态旅游根基,乡村居民会自觉担当起传承、学习茶文化的责任,从而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为茶文化的现代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契机。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拥有突出的国际性、区域性特征,可以将当地的文化思想渗透到饮茶过程中,使其成为典型的文化现象。除此之外,茶文化还能为各类社会活动,注入文化活力,例如传播、管理、美术、人文等[5]。因此,在现代旅游管理的层面,我们可以将茶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起来,充分发挥茶文化所拥有的文化感染作用。
茶文化特色鲜明,被广泛应用在生活与劳动中,逐渐成为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以茶为礼、以茶为饮、以茶为食、以茶为文等,将其融入到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为我国茶村建设、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及乡村治理,提供强大的支持。在生态旅游管理中,我们却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3.1 缺乏深入的认知
通常来讲,我国相关部门对茶文化生态旅游管理的认识不深,存在片面性的问题,难以将有关生态旅游的政策落实到位,导致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速度缓慢。此外,由于缺乏充分地认识,造成茶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得不到科学地利用。并且在问题出现后,管理人员通常凭借自身的经验来解决。
3.2 资源应用缺乏合理性
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生态旅游获得了跨越式发展。但部分地区却为获得更多社会效益与经济收益,随意开发旅游资源,缺乏科学规划,致使茶文化生态资源难以被优化重组,不利于茶文化的功能发挥与作用彰显。简而言之,我国茶文化生态旅游缺乏较为科学的旅游规范,忽视地域特征及茶文化特质,致使生态旅游管理陷入困境。例如没有将与茶文化相关的历史文化纳入到资源开发中,导致茶村的历史古迹、古庙祠堂资源“浪费严重”。
3.3 缺乏专业人才
茶文化生态旅游管理的主体是乡村居民、事业单位及主管部门。其中事业单位由于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服务意识不高,难以树立服务至上的理念,加之人才的创新能力、专业能力明显不足,阻碍了我国茶文化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进程。而从乡村居民的层面出发,由于缺乏专门机构的指引,导致乡村居民缺乏相关的经营管理知识,管理质量不高。而从主管部门的层面出发。专业人员无论在规模数量,还是在实践能力上,都难以满足茶文化生态旅游管理的需求,致使“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产品设计”等工作,很难获得理想的成效。究其原因在于相关人才缺乏茶文化方面的知识,工作方法普遍以传统生态旅游管理为主。最后基础设备不够完善[6]。由于我国生态旅游管理规范缺乏科学性,导致部分地区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中,可以使用的设备设施相对有限、先进程度比较低,极大地影响了“茶文化资源”在生态旅游管理中的价值彰显。从生态旅游产品的角度出发,不难发现,我国还未形成较为完整的旅游产业链,难以发掘出“旅游服务”与“旅游产品”的市场价值,造成茶文化资源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乡村治理及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受到影响。
在改革开放以来,茶文化得到社会团体、商业、政府及高校的广泛支持,并且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环节中。特别在生态旅游中,茶文化所拥有的多元特质,使得生态旅游不仅拥有自然气韵,又具备丰富的文化特质。游客在游览自然生态景观的同时,也会受到多个层面的文化熏陶。因此,针对茶文化生态旅游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出发,促进茶文化生态旅游的现代化发展。
4.1 正确“认识”茶文化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机构应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地人了解到生态旅游与茶文化在推进市场经济建设中所拥有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实效性。譬如通过新媒体将茶文化生态旅游的人文性、景观性展示出来,以茶文化作为生态旅游的抓手,让普通大众明确茶文化生态旅游的意义,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其次提高政策执行力。我国地方政府部门在落实生态旅游政策中,普遍存在政策落实效率低、落实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对此相关政府部门应组织学习活动或者通过开展座谈会、交流会等方式,帮助部门人员更全面、更充分、更切实地了解茶文化生态旅游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及解决三农问题中,所拥有的价值,进而使茶文化生态旅游政策,得到充分地落实。再次,茶文化生态旅游主体应深入了解茶文化与生态旅游的内在联系,探究茶文化的特质、内涵;
并从人文思想、精神建设等角度出发,深入探究旅游管理内容,提高旅游管理的实践质量。最后是转变管理方法。在生态旅游问题出现后,旅游管理者应转变传统的“经验主义倾向”,结合茶文化生态旅游特点,制定出科学的问题解决对策,从而优化旅游管理体系。
4.2 提高旅游资源应用的“合理性”
茶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应立足可持续、整体及系统的发展理念,深入分析生态系统的承载极限,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方案,从而提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质量。在此过程中,需要旅游管理者深入分析茶村、茶庄的实际情况,将城市发展与方案制定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而提高旅游资源开发的精准性,规避资源浪费问题的出现。而在资源规划的层面,旅游管理主体应从以下两方面出发:首先是整合茶文化资源。茶文化资源不仅涵盖茶庄、茶村周边的茶叶种植区,还包括与茶文化有关的民间民俗、民族风尚、人文资源等内容,如茶画、茶诗、茶道等。通过规划各类茶文化资源,能够彰显当地的茶文化特色,进而打造出特色鲜明的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提升茶文化资源的利用质量和效率。其次是协调茶文化与生态旅游的动态关系。茶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还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所以在资源开发中,我们应明确侧重点,即以生态旅游为主、茶文化为辅,充分开发与茶叶有关的生态资源,使生态旅游拥有丰富的茶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特色。
4.3 加强生态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专业人才是我国茶文化生态旅游管理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影响生态旅游产业建设的关键性因素,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深化旅游产业、主管部门、事业单位与高校的联系,还需要加大对乡村群众的指导力度,从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的角度,确保茶文化生态旅游拥有坚实的“智力基础”。首先是应加强服务意识、服务理念的培养。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提升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与专业能力。在此过程中,还应将培训结果与人才的评级评优挂靠起来,激发人才参与茶文化生态旅游管理培训的积极性。其次是加强对乡村群众的指导力度。相关部门应组织专家团队,深入茶乡茶村,指导乡村居民开发、整合并利用茶文化旅游资源,使当地的茶文化特色更加突出。再次,相关部门应加强队伍建设,注重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使茶文化元素融入到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产品设计等环节中。最后,加强高校与有关部门及旅游产业的联系。通过明确产业发展诉求,优化人才培养规格、目标及方法,补齐茶文化生态旅游在专业人才上的短板。
4.4 完善基础设备设施及构建产业链
基础设备设施是促进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提,是确保游客多元化需求得以满足的重点。针对我国生态旅游管理中所存在的设备规模有限的问题,有关部门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或者构建专项资金,结合不同区域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特征,进行针对性、定向性扶持。换言之,就是从旅游规划的角度,提高资金扶持的力度和精度,以此增强生态旅游设备设施建设的有效性。而在设备设施管理的层面,有关部门应通过“制度制定”的方式,促进旅游企业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设备设施管理制度、维护制度,使各地区的旅游设备设施得到及时地优化,降低老旧、破损设备的出现几率。最后,有关部门还需要加速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链的形成。由于茶文化生态旅游的主体是“茶文化”与“生态旅游”,因此旅游企业可以围绕茶文化产品,例如茶叶、茶画、茶具,衍生出下游“消费链条”;
亦或者从“衣”、“食”、“住”、“行”、“游”等层面出发,完善茶文化生态旅游的产业链条。
茶作为一种文化,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滋养着中国人的精神与体魄,盛传其被列为我国继四大发明后,对人类社会的第五大贡献。因此,在茶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应从“认识程度”、“资源开发”、“人才培养”及“设备完善”等角度出发,增强旅游管理质量,突出茶文化特色,进而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传播,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茶文化旅游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现代装饰(2021年2期)2021-07-21茶文化的“办案经”民主与法制(2020年19期)2020-08-24世界各地的茶文化现代苏州(2019年16期)2019-09-27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19年8期)2019-08-27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中国水土保持(2018年8期)2018-08-14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7年10期)2017-03-16旅游今古传奇·故事版(2016年24期)2017-02-07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研究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2期)2016-12-01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6期)2014-07-12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