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杨 孙 民
(1.中国人民解放军92728部队 上海 200436)(2.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南昌 330024)
两栖作战为应对周边领海/岛屿争端、战略通道控制、海外权益保护等复杂态势[1],由两栖部队从海上发起的军事行动,目的是在明显受到海上交战影响的陆地区域及其邻海和相关的空域实施登陆部队作战行动[2]。两栖作战是介于陆地、海洋和空中三作战模式之间的一种作战模式,弥补了陆军、空军和海军三种作战力量在各自领域衔接之处的力量缺口,往往能够利用其独立、机动、灵活、持久的特点,在战争中发挥重要关键或决定性的作用。
现代两栖作战力量细分包括指挥单元、地面作战单元、空中作战单元、后勤作战单元[3]。其中空中作战单元伴随两栖作战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投送到打击的过程。通过对全球最为体系、规模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和两栖作战力量的研究,总结出现代战争对两栖作战的要求是更加强调机动、灵活,具体分解到空中作战单元的要求是攻击能力越来越强、攻击半径越来越大、抵达时间越来越短。当前典型的两栖空中作战装备包括短垂战斗机、直升机、无人机,其作战能力、作战范围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缺一不可,与其他装备共同组成相对完整的两栖作战力量。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两栖作战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公元前415 年雅典军队两栖远征西西里岛、公元前55 年罗马军团横渡英吉利海峡侵入英国、公元660 年唐代名将苏定方率军渡海平定朝鲜半岛百济国、公元1585 年英国弗兰西斯·德雷克爵士对加勒比海地区的西班牙属地进行两栖突袭,直至帆船时代,两栖作战都取得了不可磨灭的辉煌成就[4]。但随着远程岸防炮、水雷、鱼雷艇、潜艇的出现,两栖部队面临的形式日益严峻,一是在各种火力威胁下作战力量更难上岸,二是海陆兵力之间更难实现密切支援与协同,此外陆路交通的改善和陆军规模化、职业化步伐的加快也进一步抵消了两栖作战力量的战略优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两军盖利博卢半岛登陆战役的惨败,并没有抑制两栖作战的发展,反而刺激了美国、英国、日本等海洋国家深入研究经验教训,进一步发展两栖战术,研制专门的两栖作战装备,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和太平洋地区大量成功遂行两栖作战。
到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两栖部队已经由一种最初形态的战役力量发展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战略力量,在苏伊士运河危机、美国越南战争、英阿马岛战争、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海湾战争中均有参与且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新装备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今天世界各国的两栖部队基本克服了有关两栖作战的诸多限制,已经基本具备了强大的兵力投送、登陆、巩固滩头阵地、火力投送等强大战斗力。
现代意义的两栖作战装备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主要包括各类两栖舰和配套的陆战装备、空中装备,其中两栖舰按用途可分为两栖登陆舰、两栖运输舰、两栖指挥舰、两栖攻击舰、两栖登陆艇等,两栖攻击舰是最为核心和重要的两栖登陆作战舰艇。美国的两栖舰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萌芽阶段。二战之前,没有专门的两栖舰,采用普通舰艇甚至民船改装为简易的登陆艇,解决将兵力投送上岸的需求。
2)初步发展阶段。二战期间,开始研制专门的两栖舰,包括专门运输坦克和卡车的远洋坦克登陆舰,专门负责浅水区到探头过渡的车辆人员登陆艇和小型登陆艇,专门装载/输送小型登陆艇的舰船,以及配套的指挥舰、防空控制舰和航行控制舰等。此阶段以地面火力上岸作战为主,两栖舰上尚未配套航空装备。
图1 美国各级两栖攻击舰
3)快速发展阶段。二战之后到冷战期间,直升机开始应用于两栖作战领域。1950 年~1960 年间将7 艘老式的航空母舰改装为两栖攻击舰;
1960年~1970 年研制和装备世界上第一型两栖直升机攻击舰“硫磺岛”级;
1970 年~1980 年间研制和装备集两栖攻击舰、坞式登陆艇和两栖运输船于一体的“塔瓦拉”级通用两栖攻击舰。此阶段两栖舰上开始配套直升机,两栖作战模式出现了最具本质性的飞跃发展。
4)成熟阶段。1980 年~1990 年间开始研制和装备更为先进的“黄蜂”级多功能两栖攻击舰,以运送成建制海军陆战队远征部队在敌方领土纵深或前沿作战为目标;
21 世纪初开始研制和装备“美国”级。此阶段两栖舰初始设计要求能够搭载固定翼的攻击机或战斗机,进一步强化航空作业能力,成为新世纪远征打击大队的核心。
航空装备在二战之后开始登上两栖舰。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各级两栖攻击舰搭载的飞机如表1所示,分析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表1 美国海军陆战队两栖攻击舰搭载的飞机及作战任务
1)力量投送阶段。对应于“硫磺岛”级和“塔瓦拉”级,按搭载直升机进行设计,主要搭载运输类直升机(如CH-46、CH-53),支撑人员和车辆上岸作战,一般不直接参与进攻性作战。
2)进攻打击阶段。对应于“黄蜂”级,进一步提升运输能力(如MV-22),并开始搭载攻击型直升机(如AH-1)和固定翼攻击机(如AV-8B),能够遂行近距空中支援、目标轰炸、防空截击等多种进攻性作战任务。“硫磺岛”级和“塔瓦拉”级在现代化改装升级后,根据实际需求也增加了AV-8B 搭载方案。
3)持续提升阶段。对应于“美国”级,配套研制F-35B,作为高端作战装备,与AV-8B 攻击机、AH-1直升机形成高中低搭配的两栖舰空中作战力量,全面提升近距空中支援、目标轰炸、防空截击等空中作战能力。
从对美国两栖攻击舰及其空中作战装备发展历程研究来看,海军陆战队空中攻击性作战力量主要包括AH-1 攻击直升机、AV-8B 攻击机、F-35B战斗机三型装备。以下对这三型装备的作战能力进行综合对比分析。
1)空中平台快速抵达能力
美军认为,向岸上腹地的海上力量(火力、人员、物资、装备)快速投送是两栖作战成败的关键,“快”对支援对象和被支援对象,意味着生与死;
对指挥官,意味着战斗的成功或失败。因此其提出了“1 小时打击”的能力需求,即空中力量对支援地面部队的任务响应时间要求。三型装备的发展趋势印证了这个要求,飞行速度越来越快、抵达时间越来越短,对登陆部队的火力支援更加迅速。
2)空中平台支援范围
美国海军陆战队要求陆战队远征队上岸作战半径应该达到165nmile[5],该作战纵深基本可以覆盖全球陆地面积的40%以上[6]。三型装备的发展趋势表明,航程和作战半径整体大幅增加,能够支援登陆部队向更远的纵深遂行作战任务。
表3 三型飞机支援范围对比
3)空中平台对面打击范围
在飞机作战半径的基础上,考虑所携带武器的投射距离,可进一步表征飞机抵达战场后临空火力支援覆盖范围。三型装备的发展趋势表明,各类攻击武器的射程均在增加,特别是空面导弹和具有滑翔能力的精确制导炸弹射程大幅增加,可降低飞机平台遭受地面防空火力的威胁程度,提升自身的生存力,或者能够在更远的距离、更早的时机发射弹药,更能体现对地打击的突然性和隐蔽性。
表4 三型飞机对面打击范围对比
4)对面毁伤能力
AH-1Z 作为直升机平台,其挂载能力有限,主要为直瞄火力和轻型对地导弹。发展到AV-8B 和F-35B,作为固定翼飞机,其挂载能力大幅提升,挂载的武器更加突出对地精确打击能力,包括各类常规炸弹、精确制导炸弹和对面导弹等,进一步提升了对地打击效能。
表5 三型飞机对面毁伤能力对比
以上为对美国海军陆战队进攻性空中作战装备的作战能力发展趋势分析。在此之外,可以看到美国的部分同盟国家,如英国、西班牙、日本等,也采购AV-8B 或F-35B,配置在其两栖舰上,有效提升两栖作战对面打击能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海军陆战队两栖攻击舰空中作战装备作战能力发展呈现出抵达时间越来越短、作战半径越来越大、武器射程越来越远、武器毁伤能力越来越大等趋势,究其原因,主要与装备技术发展、海军陆战队面对外部威胁态势所选择的战略相关,以下为具体分析内容。
在二战结束前,两栖舰上尚未配套航空装备,两栖作战尚处于水面、陆地平面作战阶段,全世界上只有17%的海滩适合登陆,其余海岸线复杂地形(礁石、悬崖等)和天候(海况)对登陆的影响特别突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两栖作战的实施。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两栖作战大量仍为中低烈度作战,地面防空火力威胁有限,美海军陆战队认为对于两栖部队而言最危险的仍是航渡阶段,一旦成功上陆,由于彼此接近,不太容易受到核攻击[7],在此时期直升机开始投入作战使用,可将部队直接投送至作战区域,兵力投送不再受到地形因素影响,可以避免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美国海军陆战队在1953 年提出了“立体登陆、垂直包围”两栖作战理论,利用直升机能够有效支撑两栖作战从平面发展到立体,大幅拓展了两栖作战空间[8]。基于此,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典型策略主要突出直升机的兵力运输能力,并同步发展了直升机对地打击能力,但由于直升机平台的天然限制,武器携带能力、武器毁伤能力较为有限,对登陆部队的火力支援能力仍呈现不足的局面。
在冷战时期,美国海军的作战思维核心是在公海或远洋与苏联海军进行大规模机动作战和消耗决战,相应设想的两栖作战烈度有所提升,对空中作战装备的作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且由于导弹技术发展、反拒止武器扩散,岸防、近海防的地面防空火力威胁更加突出,直升机不再适应这一时期的作战需求。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倾转旋翼和垂直起降飞机技术日趋成熟,促成海军陆战队从地平线作战发展到“超越地平线立体登陆作战”。美国海军陆战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超视距登陆作战理论,通过两栖编队后撤、拉长投送距离,发起超视距立体登陆,可在敌方探测设备无法发现或火力打击范围以外100km的海面上,突然发起强行上陆机动作战,将登陆部队直接由海投送到内陆作战,同时将支援火力在地面火力防区外直接投送到交战区域,体现作战优势。由此,催生了AV-8B 的研制需求和作战应用。
在20 世纪90 年代和21 世纪的前十年,美国军队面临全球反恐战争、干涉敏感地区突发局势的多样化需求,需要在全球利用其强大的前沿存在部队和快速而灵活集结能力,部署一系列模块化的任务部队来实施即时的危机反应,也就是从冷战时期的海洋作战转向可前沿部署的远征部队作战。因此美国海军陆战队在2016 年发布了《美国海军陆战队作战概念》,提出“由海向陆机动作战”的作战理论和“舰对目标机动”的作战概念,标志着由消耗战转向机动战[5]。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两项任务是确保濒海进入和打赢小规模战争,要求海军陆战队成为战略上机动、战役上灵活、战术上精炼的作战力量。其中,空中作战单元向地面作战单元提供的机动和火力仍然是关键能力,同时必须提高灵活性和行动能力。基于此对空中作战装备作战能力的核心需求是快速灵活,能够已更快的速度迅速抵达交战区域,更快响应前线召唤,对地面目标进行猛烈的火力打击、对地面部队进行强力的火力支援,由此催生了对F-35B的强烈需求。
进入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美国分析其国防和军事战略要求,海军陆战队的任务重点从反恐平叛转向应对大国竞争,尤其聚焦印太地区,战场环境从内陆转向濒海,作战对手从非国家行为体转向实力相近竞争对手[9]。对此,海军陆战队需对自身组织、训练和装备做出深刻转变。2019 年,海军部长和海军陆战队司令共同批准了《远征前进基地作战概念》,强调要提升海军陆战队机动作战能力和控制重要海上区域的能力[10];
2020 年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联合发布了一项新的三军海上战略报告《海上优势:以一体化全域海军力量取胜》,重申了海洋控制的重要性[11]。基于此,2021年,海军陆战队发布了《远征前进基地作战暂行手册》,描绘了在未来十年内如何装备,组织和训练以应对中国和俄罗斯竞争的挑战[12]。这一时期要求海军陆战队契合全域海军作战思想,着力发展分布式海上作战、对抗环境中的濒海作战和远征前进基地作战三大作战概念,由此对作战样式和训练部署的调整主要是如何在不同国家、不同军种之间、不同部队之间快速建立互操作性,实现跨域部署、敏捷指挥与联合作战行动。相应地,要求所有武器和系统,包括空中作战平台,全面强化互联互通互操作性,并落实到F-35B战斗机的试验试飞工作之中进行重点考核。
从对美国海军陆战队装备发展研究来看,航空装备是两栖作战的关键力量,其发展主要经历力量运输、进攻打击、能力提升三个阶段,装备能力呈现抵达时间更短、作战半径更大、武器射程更远、毁伤效果更强的趋势,这正是外部威胁环境、军队作战思想、装备技术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结果。以美国为代表的海军强国,高度重视两栖舰载航空装备的发展,其“垂直包围”、“超视距登陆”、“舰对目标机动”、“对抗性环境中濒海作战”、“远征前进基地作战”等两栖作战概念,均建立在有效运用两栖航空装备的基础上,可以预见,随着未来战争对体系作战能力要求的不断加深,为构建合成、多能、高效的海上作战力量体系,航空装备在两栖作战中的地位将愈发重要。
猜你喜欢 海军陆战队火力直升机 直升机?环球时报(2022-09-15)2022-09-15美海军陆战队155毫米M777牵引式榴弹炮军事文摘(2022年11期)2022-06-24直升机小猕猴学习画刊(2022年12期)2022-02-06火力全开政工学刊(2021年4期)2021-04-13火力全开! 广州上半年20条村改造,投入超800亿!房地产导刊(2020年7期)2020-08-24海军陆战队之我是特种兵(连载)(十八) 以假乱真小学生学习指导(小军迷联盟)(2018年10期)2018-10-12美国海军陆战队训练进行中轻兵器(2018年9期)2018-09-25厉害了!海军陆战队小哥白尼(军事科学)(2018年2期)2018-05-25《火力与指挥控制》投稿须知火力与指挥控制(2017年3期)2017-04-24直升机取票海峡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