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预习是学科教学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有效开展预习活动,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顺畅度,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记忆。如果教师忽略了预习环节,将导致学生的预习态度敷衍、预习效果较差。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创新预习方式,有效促进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依托微课视频预习,激发探索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发展与应用,出现了“微课”这一新型教学工具,它能够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能够更好地优化预习环节,使知识的呈现更加有趣、生动。因此,教师应有效创新预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制作微课教学视频,并在课前下发至学习群,引导学生在课前结合微课视频预习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视频的帮助下对课文内容保持较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课时,由于这一课是文言文,学生在看到这篇课文后,常会出现一定的畏难情绪,不愿意进行预习、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预习前制作微课视频,将《精卫填海》的故事以直观的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在微课的吸引下对课文内容产生好奇心,能够大致了解课文讲述的故事。在微课视频中,教师还可以加入“帝”“少”“曰”“返”等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熟悉、了解字形和写法。
二、科学制定预习导案,激活学习思维
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会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应该预习什么、怎么预习,导致预习质量差、效率低。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方向和教学目标,科学制定预习导案,以此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学生在导案的引导下,明确自身的预习方向、预习内容,并展开有效的预习,让学生能够在“课前”了解课文内容,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时,教师可以制定相应的预习导案,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课文初读。教师可以在预习导案中标注几个重点字词的发音,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注意并进行反复练习。第二部分,生字词的掌握。教师可以根据生字词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进行组词、造句。第三部分,分层细读。教师可以在预习导案上将课文划分为几个具体的层次,让学生结合自身的预习情况填写、总结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分发挥导学案的“引导”作用,提升学生的预习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精心设计预习问题,促进自主思考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课前预习环节可以设置预习问题,为学习设置“悬念”,促使学生在预习中有效思考,对课文内容产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针对课前所设置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教学和有针对性地讲解,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宇宙生命之谜》一课时,教师可以有效设置预习问题,如:“在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吗?”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度思考。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的写作手法、内容,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如“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课文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等,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仔细了解课文内容,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和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回答,以充分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提高学生对预习环节的重视程度,巩固学生的预习成果。以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能够有更深层的感悟,也能够有效地减轻课堂上的教学压力,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有效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又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时,在预习环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们身边有像花生一样的人吗?”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进行有效思考,提炼“花生”这一关键词,寻找课文中对花生的描述,然后回想生活中有没有像花生一样的人。
四、引导学生制作笔记,培养预习习惯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积累的学习经验有限,在预习的过程中,很少有学生能够背诵或者记录自己的预习内容。因此,在预习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高效指导学生制作预习笔记,记录预习过程中的字词、句子,同时,也可以记录预习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或者记录对预习问题的思考、探究等。预习笔记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梳理预习思路,将自己的“想法”实时记录到笔记中,避免在学习过后将知识遗漏。另外,预习笔记能够成为学生日后复习的重要资料,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提升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的质量。预习笔记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学习习惯,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逐步提升自我,进而完善自我。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制作预习笔记,以时间顺序梳理、记录故事内容,并且有效地标注、记录自己在预习中不懂的字词,出现的疑惑等,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预习质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了解预习的重要性,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提高预习的质量,更好地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有效制作生动化、趣味化的微课视频,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好奇心;
制定合理的预习导案,使学生在导案的引导下梳理课文内容;
结合课文内容设计有效问题,促进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深入探究,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引導学生制作笔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通过以上几种方式,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预习思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为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