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尧 杨世勇
摘 要:为考察社会支持影响举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内在机制及性别差异,对315位举重运动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社会支持能够负向预测举重运动员心理疲劳;
(2)社会支持可以直接影响举重运动员心理疲劳,亦可通过心理坚韧性与运动动机的双重中介作用抑制心理疲劳;
(3)男性举重运动员社会支持对心理疲劳的直接作用显著,女性举重运动员社会支持对心理疲劳的直接作用不显著;
女性举重运动员心理坚韧性对心理疲劳的负向作用明显高于男性;
(4)女性举重运动员社会支持仅通过心理坚韧性与运动动机的完全中介作用对心理疲劳产生影响。研究提示,教练员可从举重运动员社会支持的提升出发,加强心理坚韧性与运动动机培养,抑制其心理疲劳的产生;
对于男性运动员应更多关注其对社会支持这一现实生存处境的需求,对于女性运动员则应侧重其心理坚韧性功效的发挥。
关键词:社会支持;
心理坚韧性;
运动动机;
心理疲劳;
性别差异;
举重运动员
中图分类号:G804.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23)03-0099-09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on Psychological Fatigue in Weightlifters:
A Dual Mediation Model and Gender Differences
SHANG Yao1,2,YANG Shiyong2
1.Dept. of P.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Shanxi, China; 2. Chengdu Sports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Sichuan, China
Abstract:To examine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and gender differences of social support affecting the psychological fatigue in weightlifters, a survey of 315 weightlifters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social support negatively predicts psychological fatigue in weightlifters.(2) social support can directly affect psychological fatigue in weightlifters, and can also inhibit mental fatigue through the double mediating effect of mental toughness and sports motivation. (3) the direct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on psychological fatigue is significant for male weightlifters but not significant for the female; female lifters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negative effect on mental fatigue than men. (4) social support in female weightlifters was mediated by a dual effect of mental toughness and exercise motivation fully mediated on psychological fatigue.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coaches can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toughness and motor motivation from the enhancement of social support for weightlifters to suppress their mental fatigue; and that the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need for social support as a realistic survival situation for male athletes, while focus on the efficacy of their mental toughness for female athletes.
Key words:social support; mental toughness; sports motivation; mental fatigue; gender differences; weightlifter
運动领域心理疲劳是指运动员在应对压力时,心理、生理资源在不断消耗过程中未得到及时补充,心理机能下降的综合现象[1]。心理疲劳的出现不仅会导致运动员人际关系紧张、主观体验下降以及运动成绩下滑,严重者更会危害运动员心理的健康[2]。近年来,社会支持作为运动员心理疲劳重要的外源性保护因素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竞技举重作为我国的优势项目,社会参与度与关注度却一直相对较低,正如在《鲁豫有约一日行》对举重奥运冠军的采访中,主持人强调举重虽然是金牌大户,但并未为其匹配较高的商业运作,呼吁更多的商业可以关注到他们。而这种相对较低的社会支持可能会减弱其对心理疲劳的保护效应。本研究就社会支持对举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保护效应进行探究,以明晰社会支持在举重运动员心理疲劳缓解中的价值。
已有研究者将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影响因素分为内源性与外源性两类,其中社会支持是重要的外源性因素[3],通常指个人社交网络系统为其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支持和帮助[4]。单一认同发展模型指出,运动员长期把精力集中在对训练和比赛的投入,会导致其与社会其他人交流的缺失,身份发展呈现单一性,容易造成心理疲劳[5],而社会支持的提供可能帮助运动员更多地体验到自我身份价值,从而减缓心理疲劳。在相关实证研究中,已有学者证实了运动员社会支持与心理疲劳间的负向关系,支持社会支持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负向解释[6]。据此,研究提出假设:
H1:社会支持能够负向预测举重运动员的心理疲劳。
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缓冲效应模型(见图1)[7]强调了压力性事件下社会支持的两个阶段性作用,其一为社会支持对潜在压力事件知觉评价的影响,其二是对压力性事件消极后果的影响。而在对潜在压力事件的知觉评价中,社会支持的功能又包含了对需求评价的影响以及自我防御能力感知的提高。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研究推论,动机作为需要的动态表现、心理坚韧性作为涵括人格特质与逆境重振能力的积极心理优势,很可能是社会支持影响需要和适应性能力评价的后续变量。因而本研究以此为依据着重考察心理坚韧性与运动动机在社会支持与心理疲劳间的中介作用,以期揭示社会支持影响举重运动员心理疲劳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
根据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心理坚韧性的概念被划分为静态性与动态性两种,其中静态性观点认为心理坚韧性是坚韧人格在不同人群的延伸,而动态性观点则将其视为涵括个体人格与心理技能的综合能力[8]。无论是静态性还是动态性概念,心理坚韧性的可干预性已被支持,而社会支持常常作为心理坚韧性的影响因素出现。正如Crust等[9]指出社会支持在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消极情境下,不仅能为运动员提供更多问题解决策略,而且能减少运动员对消极情境的危害性评价,从而使其在逆境中表现得更为坚定。此外,对心理坚韧性的运行机制的研究指出[10],当运动员感知威胁时,会触发坚韧反应,而长期的坚韧反应下,又会反过来影响威胁知觉评价,使运动员较少体验到限制自身能力发挥的不适感,有助于心理疲劳的抑制。且已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运动员心理坚韧性与心理疲劳间的负向关系[11]。由此,研究推論,社会支持可能通过举重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培养,抑制心理疲劳,据此,研究提出假设:
H2:心理坚韧性在社会支持与举重运动员心理疲劳间具有中介作用。
运动动机是激励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的内部动力和主观诱因[12]。Harter的行为动机理论和整体自我价值中介模型认为[13],在体育等相关领域,来自他人的支持有助于个人自我价值的感知,从而影响体育动机与行为,这也提示了社会支持能够满足个体的相关需求,提升运动动机。此外,运动动机与心理疲劳间的关系亦有论证,心理疲劳认知-情感压力模型将心理疲劳的产生分为情境需求、认知评价、生理反应以及行为反应4个阶段,而动机全程参与4个反应阶段[14]。心理疲劳整合模型通过对以往模型的汇总,融入套牢对心理疲劳的影响,将动机下降列为心理疲劳产生的早期症状之一[15]。以上模型从不同角度对动机与心理疲劳间的关系做出了理论解释。而在实证方面,已有研究证实了参与倾向动机对成就感降低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回避倾向动机对运动负评价具有正向预测作用[16]。由此,研究推论,社会支持的提供能够提升举重运动员运动动机,抑制心理疲劳,据此,研究提出假设:
H3:运动动机在社会支持与举重运动员心理疲劳间具有中介作用。
对于心理坚韧性与运动动机的关系,已有研究显示,心理坚韧性水平较高的运动员更有动力,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会表现出更好的坚持性[17]。而曾明的研究亦证实,心理坚韧性能够正向预测运动员运动动机[11]。据此,研究提出假设:
H4:心理坚韧性与运动动机在社会支持与心理疲劳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
此外,在社会支持影响心理疲劳的作用机制中,性别也是一个值得考察的变量。对心理疲劳的性别差异早有研究,一项关于心理疲劳性别差异的Meta分析中显示[18],相较于男性女性会经历更多的职业倦怠。而对于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以往的研究已经证实了性别在社会支持与个体健康之间具有调节作用[19]。这也提示了社会支持与运动员心理疲劳间的性别差异,据此,研究提出假设:
H5:社会支持影响举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中介机制存在性别差异。
目前,虽已有研究探讨过社会支持与心理疲劳间的中介变量,但多局限于积极心理与动机中的一类,而未将两者同时作为中介变量进行探究。本研究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以心理坚韧性和运动动机分别代替积极心理以及动机因素,探讨社会支持抑制心理疲劳的双重中介机制,并对这一内在机制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由此,研究构建出一个双重中介模型,并将性别作为调节变量带入模型以检验性别差异,以期为男、女举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实践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共招募四川、重庆、湖南、山西竞技体校327名举重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所有运动员按照教练员的指导和量表前的指示在线填写调查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315份,有效率为96.3%。受试者年龄在14~28岁之间(M=16.89,SD=3.66),其中男性运动员164名,女性151名;
运动健将及以上65名,国家一级运动员93名,国家二级及以下运动员157名。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举重运动员的心理疲劳、社会支持、心理坚韧性以及运动动机水平进行调查,具体包括以下4个部分。
1.2.1.1 心理疲劳问卷(ABQ)
以Raedeke等[20]编制、国内学者张力为等修订[21]的ABQ测试举重运动员心理疲劳。该量表共15个条目,分为情绪/体力耗竭、成就感降低以及运动负评价3个维度。采用Likert 5级从1“从不”到5“总是”进行计分。本研究中,心理疲劳量表整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分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情绪/体力耗竭0.79,成就感降低0.72,运动负评价0.73。
1.2.1.2 运动领域领悟支持量表(PASS-Q)
以Freeman等[22]編制的PASS-Q测试举重运动员社会支持水平。该问卷共16个条目,包括情感支持、尊重支持、信息支持以及有形支持4个维度。采用Likert 5点从1“从不”到5“总是”进行计分。本研究中,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整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分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情感支持0.91,尊重支持0.92,信息支持0.84,有形支持0.90。
1.2.1.3 运动心理坚韧性量表(SMTQ)
以Sheard等[23]编制、王斌等[24]修订的SMTQ来测试举重运动员心理坚韧性。该问卷共12个条目,包括自信、坚定以及控制3个维度。采用Likert 5点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进行计分。本研究中,心理坚韧性量表整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4,分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自信0.73,坚定0.74,控制0.77。
1.2.1.4 运动动机量表
以国内学者张力为[21]编制的运动动机量表测试举重运动员运动动机水平。该问卷共6个条目,包含参与倾向和回避倾向2个维度。采用Likert 5点从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进行评分。本研究中,运动动机量表整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3,分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参与倾向0.83,回避倾向0.67。
1.2.2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9.0、PROCESS3.5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Pearson相关分析、中介效应以及调节效应检验。中介效应检验根据温忠麟等[25]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流程先进行逐步回归分析,随后在此基础通过Hayes的中介检验程序(http://www.afhayes.com)采用Bootstrap检验功能对中介效应进行确认性别差异检验,采用温忠麟[26]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步骤进行操作。Harman单因素检验方法,对所有的测量项目进行未旋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出14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第一个公因子解释了总变异量的22.69%,小于40%标准[27],故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 研究结果
2.1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信息如表1所示。根据张连成和张力为[28]所设心理疲劳加权总分计算方法(心理疲劳Z加权总分=Z成就感降低×0.47+Z情绪/体力耗竭×0.21+Z运动负评价×0.32),315位举重运动员中仅有58名运动员(18.41%)的加权总分<-0.55,被判定为无心理疲劳,可见多数举重运动员均存在心理疲劳症状。而对于社会支持,5分制的评分中,仅有形支持的得分达到较高的水平,其余情感支持、尊重支持以及信息支持均未超过4分,可见对于举重运动员社会支持水平的提升依旧任重道远。
2.2 研究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如表2所示,社会支持、心理坚韧性、运动动机以及心理疲劳4个变量间均存在显著相关,研究变量之间的显著相关为后续中介效应的检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3 心理坚韧性与运动动机的中介效应检验
2.3.1 社会支持、心理坚韧性与运动动机对心理疲劳的回归分析
如表3所示,社会支持对举重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回归系数显著(β=0.31,t=5.90,P<0.001);
社会支持对举重运动员运动动机的回归系数显著(β=0.35,t=6.66,P<0.001),但心理坚韧性对运动动机的回归系数不显著(β=0.02,t=0.35,P>0.05);
社会支持(β=-0.14,t=-3.43,P<0.001)、心理坚韧性(β=-0.28,t=-6.86,P<0.001)以及运动动机(β=-0.24,t=-5.54,P<0.001)对心理疲劳的回归系数显著。由此,社会支持通过心理坚韧性与运动动机抑制心理疲劳的路径系数得以检验。
2.3.2 心理坚韧性与运动动机中介效应的Bootstrap检验
为进一步对中介效应的显著性进行检验,采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从原始数据中重复采样 5 000次以计算95%的置信区间(CI),如果标准化路径系数95%CI不包含0,则代表中介显著。结果显示(见表4),心理坚韧性中介路径的95%CI不包含0(β=-0.09,95%CI:[-0.1364,-0.0442]),心理坚韧性的中介作用成立,相对中介效应为29.03%;
运动动机中介路径的95%CI不包含0(β=-0.08,95%CI:[-0.1236,-0.0528]),运动动机的中介作用成立,相对中介效应为25.81%。由此研究分别证实了心理坚韧性与运动动机的中介作用,支持了假设H2、H3。但是,心理坚韧性与运动动机链式中介路径的95%CI包含0,表明心理坚韧性与运动动机的链式中介作用不成立,研究拒绝假设H4。
2.4 中介模型的性别差异检验
通过对前期文献的梳理发现,研究假设社会支持影响举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中介机制存在性别差异。为对此进行检验,研究将性别作为调节变量,代入Process宏程序Model(59)中,观察性别与相关变量的交互作用。结果如表5所示:(1)社会支持与性别的乘积对心理坚韧性的回归系数(β=0.07,P>0.05)不显著,表明性别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坚韧性间不具备调节作用;
(2)社会支持与性别的乘积对运动动机的回归系数(β=-0.07,P>0.05)不显著,表明性别在社会支持与运动动机间不具备调节作用;
(3)运动动机与性别的乘积对心理疲劳的回归系数(β=-0.02,P>0.05)不显著,而社会支持与性别的乘积(β=-0.26,P<0.05)、心理坚韧性与性别的乘积(β=0.15,P<0.05)对心理疲劳的回归系数显著,表明性别在运动动机与心理疲劳间不具备调节作用,性别在社会支持与心理疲劳间具备调节作用,性别在心理坚韧性与心理疲劳间具备调节作用。
为了更清晰地揭示性别的调节作用,取性别编码1(男生)和0(女生)绘制简单效应分析图(见图2)。图2A体现了性别在社会支持与心理疲劳两者间的调节作用,女性举重运动员心理疲劳得分会随着社会支持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但并未达到显著水平(β=-0.08,t=-1.37,P>0.05),而男性举重运动员心理疲劳得分随着社会支持的增加显著下降(β=-0.34,t=-6.17,P<0.05);
图2B体现了性别在心理坚韧性与心理疲劳两者间的调节作用,男、女举重运动员心理疲劳得分均随着心理坚韧性的提升呈现显著下降,但女性举重运动员(β=-0.38,t=-7.20,P<0.05)心理疲劳得分的下降相较男性举重运动员(β=-0.23,t=-4.15,P<0.05)更为明显。
通过前述性别调节作用检验可知:(1)性别调节了社会支持对心理疲劳的影响,体现在中介模型中,女性举重运动员社会支持对心理疲劳的直接效应并不显著,男性举重运动員社会支持对心理疲劳的直接效应显著;
(2)性别调节了心理坚韧性对心理疲劳的影响,体现在中介模型中,女性举重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相对中介效应(40%)明显高于男性(14.89%)(见表6)。由此支持了假设H5。
3 讨 论
3.1 社会支持影响举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机制解释
3.1.1 社会支持对举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直接影响
举重项目训练场地相对固定,运动器械比较单一,运动员容易对单调重复的训练产生厌烦情绪。且就举重项目的比赛特点而言,举重运动员需要在对手一次次试举重量的冲击下,逐渐加大自身的极限重量,这种不确定性使运动员在难以掌握的复杂多变的比赛环境中,心情波动较大[29]。无论是从训练特点还是比赛特点来看,举重运动员均有可能受到心理疲劳的困扰,而本研究数据也显示多数举重运动员存在心理疲劳。在运动领域,关于社会支持与心理疲劳间的关系,已有研究提供了证据[30],然综观以往研究,多是将不同运动项目作为整体进行研究,还未单独在举重项目中进行测试,而本研究对此进行了验证并支持了社会支持对举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缓冲作用。从举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产生过程来看,情绪的变化可能是主要原因,而以往研究已证实社会支持对个体的负性情绪具有缓冲作用[31],可见,对举重运动员,单一训练引发的厌烦情绪、复杂多变的比赛造成的情绪波动,教练员、队友较多的支持能够对此产生抑制,由此缓解心理疲劳的产生。
3.1.2 心理坚韧性的中介效应解释
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缓冲效应模型强调了在社会支持影响压力情境评估过程中,社会支持对个体自我防御能力的培养。而心理坚韧性作为典型的“内置压力缓冲器”,强调了个体逆境重振的能力,这也提示了心理坚韧性可能是在压力情境下社会支持保护个体心理健康过程中培养的能力之一。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研究证实了心理坚韧性在社会支持与举重运动员心理疲劳间的中介作用,表明心理坚韧性是社会支持缓解心理疲劳过程中所培养的能力之一,正如叶绿等指出[32],各方的支持有利于运动员在困难中磨砺意志,培养心理坚韧性。而心理坚韧性的培养能够使运动员拥有一簇包含自信、坚定和控制的积极心理品质[33],对于举重运动员而言,这些品质无疑能够使其对自己的训练目标更为坚定,对待比赛的不确定性时亦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由此抑制心理疲劳的产生。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举重奥运会冠军谌利军的信念,借用他的夺冠经历来描述心理坚韧性在社会支持与心理疲劳间的中介作用再合适不过。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失利,来自妈妈的朴质关心——“你已经尽力了,家里的腊肉给你留着,妈妈等你回来”,来自队友、教练的开导,这些支持帮助谌利军逐渐平复失利后低落的心情,重拾信心,最终完成东京奥运会的绝地反击[34]。正是各种困难情境下诸多社会支持的提供,磨练了一颗坚韧的心,造就了赛场上那个不服输、不妥协、敢于拼搏、不认命的奥运会冠军。
3.1.3 运动动机的中介效应解释
影响动机强度和方向的因素一般可分为人的内部需要和外部条件两大类,其中,外部条件指涵盖各种生物性和社会性刺激的环境因素,内部需要指个体对某种东西缺乏而引起的内部不适感[35]。基本需求理论提到,当个体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就会在社会环境对动机的影响中起到中介桥梁作用[36],提示了社会支持能够满足运动员相关需求,有利于运动动机的培养。调查显示,举重运动员因初始家庭社会阶层相对更低,由此更容易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37],而举国体制下我国针对优秀运动员的一系列教育、奖励、退役安置政策以及政府对优秀运动员各方面基本费用的承担无疑促进了举重运动员参与倾向运动动机的形成。此外,运动动机提升下运动员承诺水平的提高[38],完成同样训练任务时,更多储存能量的分配亦表明运动动机的提升会进一步抑制心理疲劳的产生。本研究最终证实了运动动机在社会支持影响举重运动员心理疲劳过程中的中介作用,这一结果正好解释了上述推理,也符合心理疲劳整合模型有关社会支持、动机以及心理疲劳三者间的关系解释。
3.2 社会支持影响举重运动员心理疲劳双重中介机制的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的检验发现,社会支持可以直接影响男性举重运动员心理疲劳,但不能直接影响女性举重运动员心理疲劳。这可能是因为在中国传统观念以及文化赋予男性的社会角色中,男性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角色,尤其是步入成年的男性,对于经济的诉求更为强烈[39],对于社会支持的需求亦更为明显。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男性举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缓解更依赖社会支持的直接作用。正如王鑫的研究显示[40],男性更注重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女性更倾向于对内在世界的体验,应多关注男性的生存处境,给予个性发展上的帮助。此外,“女性更容易产生心理波动”“女性更倾向内心世界的体验”这些观点亦提示了在心理疲劳抑制过程中,女性举重运动员对相关心理变量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支持对其心理疲劳的直接影响。
本研究的另一个发现是社会支持抑制心理疲劳的双重中介模型中,女性举重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中介作用要明显高于男性。从前期的文献中不难发现,心理坚韧性的提升能够帮助个体调控情绪、改变压力应对策略,削弱压力事件的负面影响,从而抑制心理疲劳。而对于压力应对策略的选择,在体验到挫折、失败感时,男性相较女性较少采用求助等积极应对措施,且容易转向退缩等消极应对方式,增加了抑郁的风险[41];
此外,万鹏宇等研究指出[42],“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传统思想使男性在负性事件下更多的是压抑内心的消极情绪,而女性则是更多的是通过哭诉、求助等方式进行自我调节。可见,即使拥有相同的心理坚韧性水平,但在面对训练或比赛的挫折时,女性举重运动员可能更多地选择向队友、教练倾诉或求助,而男性举重运动员则更多地可能是选择自我承受,这种压力应对策略与情绪宣泄方式选择的不同,可能是造成举重运动员心理坚韧性中介效应存在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
4 结 语
本研究首次以举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尝试构建社会支持通过心理坚韧性和运动动机影响心理疲劳的双重中介模型,对社会支持缓冲效应模型中社会支持对个体相关需要满足与能力培养后续变量进行了补充,扩充了社会支持影响心理疲劳的作用路径,为进一步深入理解社会支持影响心理疲劳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社会支持通过心理坚韧性和运动动机影响心理疲劳这一双重中介模型的构建,进一步明确了心理疲劳缓解过程中社会支持的价值,为教练员通过提升举重运动员社会支持,加强心理坚韧性、运动动机的培养,缓解其心理疲劳提供实践启示。研究认为:(1)社会支持能够负向影响举重运动员的心理疲劳,其作用路径包括社会支持的直接作用;
心理坚韧性的独立中介作用;
运动动机的独立中介作用。(2)社会支持影响举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双重中介模型存在性别差异。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根据心理坚韧性与运动动机之间的关系推理,研究提出假设H4:心理坚韧性与运动动机在社会支持与心理疲劳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然而经实证检验,心理坚韧性对运动动机的负向预测作用并不显著,由此拒绝了假设H4,而结合以往关于心理坚韧性与运动动机间的相关分析结论[11,33]不难推测,心理坚韧性所涵盖的3种心理品质可能对运动动机具有不同的预测效应,而本研究未能在链式中介模型中对心理坚韧性进行分维度处理,这可能导致心理坚韧性对运动动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后续研究可进一步将心理坚韧性进行分维度处理,对此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张力为,林岭,赵福兰.运动性心理疲劳:性质、成因、诊断及控制[J].体育科学,2006(11):49- 56,74.
[2] DEFREESE J D,SMITH A L.A person-centered exploration of athlete burnout across a competitive season[J].Journal of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2019,15(2):1-16.
[3] 刘方琳,张力为.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定性探索[J].体育科学,2004(11):37-44.
[4] 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3-5.
[5] COAKLEY J.Burnout among adolescent athletes:a personal failure or a social problem?[J].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1992,9(3):271-285.
[6] RUSSELL W D.The role of athletic identity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on college female athletes burnout[J].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2021,44(1):99-119.
[7] COHEN S,GOTTLIEB B H,UUDERWOOD L G,et al.Social support measurement and intervention:a guide for health and social scientist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3-25.
[8] 谷松,王长生,谷长江,等.体育运动中心理坚韧性:构念、测量与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4):78-83.
[9] CRUST L,CLOUGH P J.Developing mental toughness:from research to practice[J].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in Action,2011,2(1):21-32.
[10] 黃崇儒.运动心理坚韧性概念的建构与测量[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2004.
[11] 曾明,刘伟.运动员心理疲劳与运动动机的关系:心理坚韧性的中介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1):76-80.
[12] 刘建和.运动动机量化分析——Taikyo Sport Motivation Inventory[J].湖北体育科技,1989(3):9-21.
[13] HARTER S.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low self-esteem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Self-Esteem:The Puzzle of Low Self-regard,1993:87-116.
[14] SMITH R E.Toward a cognitive-affective model of athletic burnout[J].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86,8(1):36-50.
[15] GUSTAFSSON H,KENTT G,HASSMEN P.Athlete burnout:an integrated model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2011,4(1):3-24.
[16] 张忠. 优秀运动员的心境状态与运动动机对心理疲劳的影响效应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5144-5145.
[17]STRMPFER D J W.Resilience and burnout:a stitch that could save nine[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3,33(2):69-79.
[18] PURVANOVA R K,MUROS R P.Gender differences in burnout:a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0,77(2):168-185.
[19] 杨化龙,鞠晓峰.社会支持与个人目标对健康状况的影响[J].管理科学,2017,30(1):53-61.
[20] RAEDEKE T D,SMITH A L.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an athlete burnout measure[J].Journal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2001,23(4):281-306.
[21]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236-238.
[22] FREEMAN P,COFFEE P,REES T.The pass-q:the perceived available support in sport questionnaire[J].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2011,33(1):54-74.
[23] [JP4]SHEARD M,GOLBY J,VAN WERSCH A.Progress toward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the sports mental toughness questionnaire (SMTQ)[J].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2009,25(3):186-193.
[24] 王斌,叶绿,吴敏,等.心理坚韧性对运动员倦怠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8):63-68.
[25] 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5):731-745.
[26] 溫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2):268-274.
[27] PODSAKOFF P M,MACKENZIE S B,LEE J Y,et al.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J].Applied Psychology,2003,88(5):879-903.
[28] 张连成,张力为.技能类项目运动员心理疲劳的评价标准[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4):105-111.
[29] 刘林朋.户外徒步运动对举重运动员疲劳恢复效果的研究[D].长春:吉林体育学院,2019.
[30] 周毅刚,郭玉江.优秀运动员运动疲劳、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J].体育学刊,2007(5):63-67.
[31] 黄金华,赵玉芳,林静,等.社会阶层对老年人负性情绪的影响: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4(10):21-28.
[32] 叶绿,王斌,吴敏,等.社会支持对运动员投入的影响:心理坚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序列中介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7):75-82.
[33] SHANG Y,YANG S Y.The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on athlete burnout in weightlifters:the mediation effect of mental toughness and sports motivation[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1(12):649-677.
[34] 时代面孔.国家荣耀:最“苦”冠军谌利军[EB/OL].(2021-08-16)[2022-02-18].https://new.qq.com/rain/a/20210816A0AUOQ00.
[35] 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3-48.
[36] 蔡端伟.教练员自主性支持对运动员内部动机的影响:基本心理需求的中介检验[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4(1):174-179.
[37] 赵苗.我国退役奥运会冠军社会流动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20.
[38] 郭玉江.运动员运动动机与心理疲劳的关系:时间管理的中介作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34(5):43-47.
[39] 杨晓岚,周欣,李传江.他们为什么选择了离开——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毕业流失问题的背后[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1):40-48.
[40] 王鑫.教师差别行为与中学生学业情绪、学业成绩的关系[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41] 解学晓,张增国,许婷婷,等.应激感受与大学生抑郁: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30(9):1355-1360.
[42] 万鹏宇,徐明津,黄霞妮,等.酒店一线员工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投入的影响: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6,43(19):3543-3546.
收稿日期:2022-11-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编号:16BTY090)。
作者简介:尚 尧(1993- ),男,山西运城人,助理教授,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与运动心理。
猜你喜欢社会支持性别差异初、中级水平汉语学习者的性别差异研究海外华文教育(2016年2期)2017-01-20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现代营销·学苑版(2016年10期)2016-12-12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26期)2016-12-06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医学信息(2016年29期)2016-11-28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商(2016年32期)2016-11-24《一课》中教师娜迪亚悲剧形象探析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四川精神卫生(2015年4期)2015-12-23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医学研究杂志(2015年9期)2015-07-01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年7期)2015-05-094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性别差异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5年5期)2015-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