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基于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与语文活动融合的实践探索

基于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与语文活动融合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4-09-14 10:15:02 来源:网友投稿

房海丹

摘 要:语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教学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学生在意识、情感、心态、人生观等方面得到成长的基本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可以通过一系列有策略、有步骤、有具体时间计划的语文活动,来让学生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以及体会文化道德风尚。

关键词:核心素养 传统文化 语文 融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0.035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含义、构成与关系

语文核心素养被定义为:“语文学科核心素质,是指学习者在正确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所积淀和培养出来的,以及在实际的语言使用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语文才能与品格;
是对学习者思考方式、思想品质、基础知识,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反映。”

语文教学的核心素质由“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方面组成。语言的社会性与建构性决定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范围之广、领域之泛,决定了其在语文学科中至关重要的位置。语文课程将丰富学生言语经验、培养学生语感、教会学生把握语言文字特征与运用规律作为中学阶段教学的基本任务。

语文核心的四大要素彼此联系,组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中,语言结构与运用在四个要素中起着基础和决定性的作用,而其他三个方面是从语言运用中发展出来的,也是语文课程的必备素养。它们虽非语文学科特有的要素,但也在语文学科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语文核心素养对文化传承的理解

语文课程所指的传播和接受,不单指教师给学生灌输内容,而是要教会学生领悟文化意义、获取文化价值、弘扬人文内涵。教师要帮助学生夯实语言基础,而后从欣赏与审视的高度领悟各种文学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各个国家与地区的先进文化,认识多元文明构成的社会,领略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

文化凝结于学生所学习的教材之中,又游离在物质课堂以外,是指可以被广泛传播的国家历史、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传统民俗、文学艺术以及宗教信仰等。语言的发展过程也是文化教育发展的过程,学习者应具有文学批评意识和文化判断能力,具有分析中外文学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文学现状的能力,并积极参加有关文学以及社会现实方面的讨论。

(三)语文核心素养的特征

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实践性、综合性、人文性、工具性、创造性与终身性等。仅仅是语文知识与读写能力还不能被称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多种能力的有机整体。例如,要读一本书,仅仅看完读懂意思是不够的,还应该了解这本书的创作背景,并形成赏析的独到眼光,而非人云亦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综合性。再如,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需要通过阅读、体会、训练等去提升思维和创造能力。在学习语文时,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和必备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积极参加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将实践中学来的知识内化为语文素养。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表达能力、读写能力、感染力或是辩论时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都是语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也因而具备工具性。

人文性强调学习语文的过程,既可以使学生实现自我成长,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例如,《爱莲说》教会学生出淤泥而不染,《背影》里的細腻描写能让学生体谅父母,屈原的《离骚》能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再如,今年大火的《觉醒年代》掀起了一股强烈的爱国热潮,影响了一大批青年学子。而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即便是同一本书、同一篇文章、同一个电影,不同的人也因其经历的不同,得到了不同的感悟,其影评的出发点也不尽相同,而这些并没有完全的对错,这就体现了语文独特的创造性。终身性体现在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语文的学习从很早就开始了。不断积累语文知识才能形成比较坚实的语文素养和技能,随着以后进行深入的学习,语文素养也会不断积累,最终内化为一个人的精神食粮。

二、实践探索

(一)开展“走进戏曲”类的比赛活动

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内涵。中国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唱、念、做、打的基本功,诸多条例的程式性,再加上核心的虚拟写意美学,成就了中国戏曲在形式上的和谐之美。这种美,源于戏曲本身的魅力,也源于演员自身的专业,更源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相同的文化,共同的背景,让我们可以无障碍地感受中国戏曲的魅力。哪怕时代始终向前,文化的魅力也未曾消减半分。

举办这类活动前,教师们可以进行布置,让学生们寻找材料以认识中国戏曲的剧种、流派、艺术行当,重要的中国戏剧角色和戏曲片段的有关内容等。在游戏中,同学们可以进行戏剧知识比赛,而教师可以向学生们介绍脸谱,并学唱片段,通过游戏使学生沉浸在中国戏剧的文化氛围中,用说唱脸谱把整个游戏引向高潮。通过这类游戏,同学们对中国戏曲的艺术有了初步认识,体会到了它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二)举办“书信传承”文化活动

随着《朗读者》《诗词大赛》的好评如潮,人们关于书信的情怀和记忆也被渐渐拾起。书信所承载和传递的感情最重,情意最深,力量最强。当下,学生都习惯于微信、短信的便捷性与及时性,很少有人能体会父母或爷爷奶奶对于书信的特殊感情。

教师也可以举办“书信传承”文化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书信写作,由此加强学生与家长、教师、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还可以培养学生规范撰写书信的能力。教师要悉心辅导每一个学生的书信作品,评选优秀文章并进行展示,也可以进行校内评比。经过这类比赛,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了,作为一种情感传达工具,书信虽然没有电话、电子邮箱快捷、方便,但它使人能通过纸笔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比起冷冰冰的手机,见字如面、见信如见人,更能讲真话、诉实情,更能增强人与世界的情感交流。相信一些学生也会在此类活动中受益匪浅,因而对未来抱有憧憬,并展示真实的自己。

(三)以手抄报的形式开展“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

为充分调动学生对读书的浓厚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手抄报的形式,让学生们以学校或团体为单位,自制手抄报。主题不限,但要样式新颖,内涵充实。例如“古诗词朗诵与鉴赏”“飞花令”“古诗词故事问答”“诗人大家族”等。

让学生自主选题、自主创造,而后再分小组进行评比,由此学生参加比赛的积极性也会提高。最后,还可以进行展示,让学生讲述这幅手抄报所描述的故事、自己选择它的理由及其深刻内涵。这类活动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充实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提高了他们对中国古诗文化的热爱,培养了学生搜集、归纳、整理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利用传统节日,进行节庆活动

近年来,我国也为中国传统节日规定了法定假期,这标志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加入传统节日,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还有利于中学生的成长。

1.多渠道了解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节日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了解各个民族传统节日的来源,而后再结合课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第一课《雷电颂》中,文章在介绍了主人公屈原的人生遭遇之后,揭示了“端午节”的起源,介绍了端午节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引起学生对著名爱国主义作家屈原的敬仰之情,也弘扬了爱国的精神。同样,中秋节,大词人苏东坡那首经久不衰的《水调歌头》,在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赏析能力的同时,更让学生了解了中秋节蕴含的家人团圆与美好生活的意义。

2.以多种渠道举办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

在春节到来之际,让学生以自己的慧眼与热情体会新春的气氛。同学们在包饺子、看春晚、贴春联、大扫除、换新衣的活动中,亲身感受了春节的氛围,知悉了节日的深刻寓意。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语文教育,是任重道远的,但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五)融合地方特色,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各地区都蕴藏着社会、人文、自然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应对当地的人文资源有一定了解,并努力开发,将其积极运用到教学中去,使语文活动融入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

地方文化资源包括文化资源、历史资源、地理资源等。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无法通过国家统一的教材来呈现,而本地教材相对灵活,且发展空间大,就能很好地实现因地制宜。

北京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地的学校就可以基于京剧、故宫文化,开设京剧选修课或者组织一次对故宫、胡同的实地考察,以此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的底蕴。同时,延安等地具有悠久的革命传统。因此,可以通过走访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活动,向同学们讲述先辈抛头颅、洒热血,通过革命换取如今的幸福生活的例子。此外,深圳等地是改革开放的成功案例,因其地理位置优越,因此成为改革开放的试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深圳也由小渔村一举成为时代都市,让人不得不感慨:奋斗一直是中国人民骨子里的传统美德。又如,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历史资源极其丰富。

语文活动不应局限于教材,组织实地活动、感受当地文化同样重要。教师可以把当地的文化资源合理、有机地融入自己的教学中,以此作为补充,这样会使自己的课程更具有辨识度和特色,也更受学生喜欢。这对教师对当地文化的了解提出了一定要求,教师要能信手拈来、张弛自如。

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语文教学活动的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使语文课本相对狭隘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开放、有活力,另一方面,这也是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对于教师来说,此举可以开阔视野,改变课堂死气沉沉的氛围;
对于学生来说,可以从只能在课本上学习固化的知识变成生活处处有文化,可以随时随地学语文,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更多地感悟、吸收家乡的人文底蕴。

(六)开设“朗读亭”

随着央视《朗读者》的大火,朗读被带到了大众的眼前,掀起了一股朗读热潮,各地图书馆或高校均设立了朗读亭,供同学们朗读文章使用。朗读亭是集朗读、练习、录制、演讲训练等功能为一体的朗读设备,满足了人们朗读的需求,其意义在于让每个人都认识到阅读的美和音韵的美。

近年来,学生迫于升学压力,为提高语文成绩往往都在“刷题”,很少有学生抽出时间阅读,更不用说朗诵了。但实际上,学生最应该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非“刷题”,“刷题”有可能会提高一时的成绩,但语文试卷最终考查的还是语文素养,所以语文素养高的学生可以应对任何一张试卷。而语文素养建立在阅读储备之上,弄清楚这点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朗诵,以此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朗读亭”比赛。同学们可以自行选择朗读的文本,或古诗或散文。朗读可以让人在情境中体会文字传达的精神和寓意,或如潺潺涓流净化心灵,或如春日里和煦的春风,拨动并滋润每个人的心灵,而后内化为精神食粮。

通过举办这类比赛,让阅读的文化得以回归,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总结及展望

近年来,学者们通过参考世界各国的科研经验并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科研成果,在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研究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將课程的核心素养贯穿在教学中,通过对课程核心素养的研究,在分析课程特色、专业构成、课程实施特点的基础上,为学校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而努力。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课程,同样肩负着推动中小学生在话语建构与使用、逻辑思维发展与提高、审美欣赏发展与创新等语文专业核心素质发展方面的重要使命。

各类语文教学活动都力求克服常规语文课程存在的缺陷,发挥学习者的主体能力,培养阅读趣味,提高自身素质。首先,作为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只是引导者,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做,才能真正领会语文的趣味,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其次,学生要发挥出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创造、大胆探索、大胆提出问题,并通过活动的形式完成教学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传承传统文化为目的,要明确活动与这二者的关系,这样语文活动才能创新教学形式、提升教学内容、落实课程标准。

语言与文字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世界文明中不能缺少的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善于利用其他资源,例如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或者网络资源,以新《课标》为导向,以实践活动为途径,将语文核心素养渗透到教学中。笔者相信,随着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提高,教师开展语文活动的增多,未来传统文化必能与语文活动更好地融合,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吴凌《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研修课程实践》,《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第2期。

[2] 王晓婷《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在语文活动中弘扬传统文化》,《快乐阅读》2012年第16期。

[3] 范冬梅、李亮《基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语文活动课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32期。

[4] 杨光《开发有地方特色的语文课程资源——基于皖北丰富的文化资源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8期。

(本文系河北省廊坊市教育科学规划“双区”建设专项重点课题《在活动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SFQ1021)

猜你喜欢核心素养传统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近观天和核心舱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饭后“老传统”该改了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0期)2021-01-04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0期)2021-01-04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2期)2020-06-01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2期)2020-06-01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疯狂英语·新读写(2020年1期)2020-04-20老传统当传承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推荐访问:素养 文化与 融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