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情境学习理论视域下的历史教学设计思考

情境学习理论视域下的历史教学设计思考

时间:2024-09-14 08:00:03 来源:网友投稿

张君

一、情境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

(一)知识观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一种以社会情境为基础的实践活动,它是人与环境互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一种协调自身行为以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环境的能力。[1]“它总是被情境化、境脉化了的,而非抽象的。

”[2]同时,情境学习理论提出作为工具的概念性知识,只有在运用的过程中才能被完全理解和掌握。因此,“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知识正是在活动中,在其丰富的情境中不断地被运用和发展着” [3],情境性和工具性是知识的两个显著特征。

(二)学习观

情境学习理论把情境学习的过程称为“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合法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学习者经验的增加,学习者合法使用共同体资源的程度。”[4]“边缘性”是指学习者因自身经验和知识技能等条件,并不能参与完成所有共同体的活动。他们在参与共同体部分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对专家工作的观察以及与同伴和专家的讨论,获得学习的成长。“参与”是指学习者应当是共同体的真正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旁观者。“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 [5]

(三)教学观

情境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和学习观要求教师必须转换传统的权威角色,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学习伙伴。师生在互动中共同完成情境内容的学习。基于情境的教学过程既具有预设性,同时伴随情境的建构和推进更具有生成性。[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职责是评估和引导。评估与引导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动态地、及时地收集学生学习活动的反馈信息,以便随时给予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适时调整教学难度和进度,实现教学评的统一。

二、情境学习理论对历史教学设计的启示

(一)教学内容的呈现应具备情境性

1. 情境创设的起点围绕教学目标

知识镶嵌于情境之中,只有在情境中获得知识,才能丰富认知结构,生成真正的经验。[7]情境创设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并不陌生,几乎所有教师都曾经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过尝试。但很多时候教师创设的可能只是一些“伪情境”。比如很多教师喜欢利用歌曲导入新课,在导入之后,歌曲就被完全抛弃,与课堂内容不再有任何呼应。或者在课堂中间播放一些视频片段,活跃课堂气氛,但对视频内容并没有深入的分析,大多布置的是找取信息类的浅层任务。这种只注重外在形式,为求趣味性而把教学难度降低的情境,只能是教学的“装饰品”。“情境最为核心的价值在于恢复知识的‘生命力,教师应该通过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处理问题的有力工具 。”[8]因此,教师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去创设情境,而不是剪裁情境以娱乐学生。

2. 情境創设的终点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大都是通过情境与情境活动两类载体来实现的,即通过选取适宜的素材,再现学科理论产生的场景或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背景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全面、综合地展现学科素养水平。”[9]如2022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试题中的第17题,它就是以学生在生活实践和学习探索中会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情境,来创设高考中的“学习情境”,进而通过对图表和史料的解读、历史解释等方面来考查考生掌握的必备知识。这启示我们,情境创设既直接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又从根本上落实到学科核心素养。这样创设的情境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情境。

(二)教学目标的实现应具备任务性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依赖于问题情境中具体任务的完成。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推动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最终找到问题解决路径,是提高情境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1.注意任务链条设置的层次性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适合在考试评价中表达和测量的学科素养包括“学习掌握、实践探索、思维方法”3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图1)。很显然,学习掌握和实践探索的二级指标具有递进的层次性。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要求设置不同层次的任务,在顾及学生接受水平的基础上,随着任务层次的推进,发展学生的深层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如在讲授古罗马从共和制走向帝制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设置了包含四个递进问题的学习任务:“1.概括对外征战的胜利使罗马的经济结构产生什么变化?2.经济结构变化的实质反映了罗马共和国什么基础的崩溃?同时激化了什么矛盾?3.阶级矛盾的激化对罗马奴隶主统治产生怎样的影响?4.综上,请你用唯物史观解释罗马由共和制走向帝制的原因”。四个层次递进的问题,一方面使学生能从材料中进行信息获取,继而理解掌握相关历史逻辑,最后通过知识整合完成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另一方面,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自主运用唯物史观解释历史现象,并最终完成语言表达。

2.注意任务成果展示的外显性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本质上是利用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何将思维过程和结果外化为可见的成果,既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也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得教学反馈,以便适时调整情境中任务的难度,辅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因此,在具体的学习任务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表达的方式是多样的,比如可以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来表达问题解决的思考路径或用来建构知识框架;
也可以用表格对数据进行概括或对文字进行分类归纳;
还可以让学生用语言的方式对问题解决或任务结果进行表达。除此之外,还有情景剧、图画等方式。通过表达,学生内在思维得到外化,默会知识得以外显,问题解决的思维路径会更加清晰,知识和技能才能获得提升。

(三)教学全程的评估应具备生成性

在这里需要强调,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是评估,而不是评价。

“评价是为了‘作出判断,而评估是为了‘改进表现,前者重在判断学生学习结果,对其定等分级,后者重在为改进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提出具体建议。”[10]

1.课堂的教学评估是动态实时的

历史课堂上,师生在互动中共同创设、推进乃至重构情境。这一教学过程既具有预设性,更具有生成性。因此,在课堂进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馈情况进行动态实时的评估。如“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课堂教学设计(表1)评估如下:通过观察学生自主完成任务1,评估并发展学生对改革开放基本史实的认知水平;
通过观察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2、3,辅以提问、讨论和指导,评估并发展学生收集和整理史料的能力、概括和总结的能力。通过学生展示成果(任务2、3),生生互评来评估学生的符号表征水平。通过观察学生的观点表达(任务4),生生之间观点的碰撞讨论,评估并发展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去理解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

2.课后的教学评估是精准及时的

实际上,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里实现对所有学生的实时评估效果是有限的,所以还需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精心及时的课后评估。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学生自评等方式,进一步收集学生信息,以此精准及时地判断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要做到精准,最重要的是制定出操作性强的评估规则,涉及评估主体(教师、学生本人或同伴)、评估细则(学习目标完成的行为表现标准)、评估方法(定量积分或者定性描述)和评估结果(等级、分数或评语) 。“评估规则的制定最好是由师生共同完成,在学生理解和认可的前提下形成,从而更有利于规则的落实。”[11]

三、情境学习理论在实践应用上的局限

“情境实现了对学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连接:学生从过去已知的经验出发,在现在的教学情境中汲取有利于他们个人发展的养料,最终能够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灵活自如地调用。”[12]情境学习理论给了教师很好的启发,但在理论实践时依然面临很多困难。首先,理论对教师课堂上如何开展有效的情境教学缺乏足够的指导性。虽然情境学习理论为学校教育与真实生活情境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方向,但是具体的,操作性的指导是欠缺的。这导致很多一线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时候总有一种不安全感,无法确定自己创设的情境是否正确高效。其次,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需要师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管是课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对学生学习任务的设计、课中与课后对学生动态精准的及时评估,还是学生课前的准备、课中对学习任务的通力完成与外显表达、课后的自我评价与测验反馈,所消耗的时间与精力可能会超过师生可接受的标准。最后,理论实践的结果可能并不完全适应学校传统的标准化测验,这会大大挫伤师生的积极性。一方面理论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方式,重新整合教学内容,这需要一个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也需要时间去适应。因此,在理论实践的初期,因为师生都在适应阶段,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习得没有传统教学方式来得直观高效,应试效果可能并不理想。

【注释】

[1][3]王文靜:《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述评》,《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1期,第51—55页。

[2]何克抗:《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 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三——关于“情境理论”与“九种情境化教学策略”》,《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第9期,第25页。

[4]张振新、吴庆麟:《情境学习理论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5年第1期,第125页。

[5]姚梅林、王泽荣、吕红梅:《从学习理论的变革看有效教学的发展趋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25页。

[6][8][12]郭艳芳:《情境的二重性与中介作用——探讨促进学生发展的情境教学路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第126—131页。

[7]李吉林:《“意境说”导引,建构儿童情境学习范式》,《课程·教材·教法》2017年第4期,第4—7页。

[9]胡军哲:《问题情境: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重要特征——基于对2020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第19期,第74—75页。

[10]侯桂红:《对历史课堂教、学、评一体化(一致性)的几点探讨》,《历史教学问题》2021年第4期,第144页。

[11]王薇:《指向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学习活动模型研究——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分析框架》,《教育学术月刊》2020年第6期,第93页。

猜你喜欢创设评估理论坚持理论创新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神秘的混沌理论新世纪智能(数学备考)(2021年9期)2021-11-24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湘潮(上半月)(2021年4期)2021-07-20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4期)2020-12-14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20年6期)2020-07-27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评估依据质量与标准化(2015年9期)2015-07-10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最终评估世界科学(2013年11期)2013-03-11

推荐访问:视域 情境 教学设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