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怎么评课语文评课“五看”豫北闲人评课,是传统的说法,最新的术语叫“课堂观察”。作为一名听课老师,观察另一个老师的讲课,到底应该观察什么呢?我总结出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语文怎么评课14篇,供大家参考。
中学语文怎么评课篇1
语文评课“五看”
豫北闲人
评课,是传统的说法,最新的术语叫“课堂观察”。作为一名听课老师,观察另一个老师的讲课,到底应该观察什么呢?我总结出了“五看”,其实也是一种通俗的说法。
一看教学目标。很多老师特别是新教师上语文课,特别是讲一篇课文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缺少教学目标,或者默认为这篇课文就是教学目标。一篇课文,学生学习的目标是很多的,新课程标准讲的最通俗的目标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是语文课最大的一个问题出现了,即教学目标太多了,多到一节课根本完不成这个目标。有的老师习惯于上课前将教学目标呈现给学生,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呈现出来的教学目标居然有四五个,短短一节课,怎么可能完成那么多目标呢?在我看来,每节课设置一两个目标,然后有针对性地完成,这节语文课就算是成功了。总结起来就是,要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集中,要具体,要简洁。
二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没有教学目标的课堂,一般教学内容也是不突出。在语文课上,关于语文教学内容最大的问题就是“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区别,这个问题我之前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就拿《荷塘月色》来说,这是一篇经典课文,那教学内容应该是什么呢?可以是情感抒发的方法,可以是景物的描写,也可以是语言的揣摩,也可以是手法的分析,但最核心的应该是通过语言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事实上,我听过的最多的课就是:介绍读者,介绍背景,阅读文章,分析感情,把握语言,分析手法,思想探讨。每个环节花三四分钟时间,中间还要进行小组讨论。这样的教学内容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其实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即语文课必须是语文目标,必须是语文内容。语文目标和语文内容的核心就是语言及其相关目标,离开了这些目标,语文课就不能成为语文课了。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目标就不是荔枝是什么,而是作者是如何用语言形式介绍荔枝的;一篇新闻的教学内容也不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等。再比如说《愚公移山》的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探讨愚公在现代社会的一系列行为,例如搬家之类的,《孔雀东南飞》的教学内容也不是探讨刘兰芝为什么会被休弃?这些目标都脱离了文本,脱离了语言这个核心内容。
三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固然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但教学设计同样很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教师“怎么讲”。“教什么”是第一位的,但“怎么教”也并非无关紧要。同样的课文,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的方法与过程却是千变万化,这也是“同课异构”的魅力所在。有的语文课的是没有教学设计的,拿到一篇文章,理所当然地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然后分析中心主旨,再分析表现手法,板块链接,面面俱到,这样的语文课学生已经听了十几年了。优秀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从一个点出发,用一条线索将课文联系起来,或者采用新颖别致的形式将固定的教学内容解读出来。例如讲《阿Q正传》,可以用“阿Q挨打”作为一条线,然后去分析阿Q的性格及思想意义。再比如讲《杜甫诗五首》,这五首诗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与哭有关。那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点,展开对诗歌语言及艺术的分析。
四看教学效果。上次教研室张华老师来我校听课,提出了一个“结果导向”的听课思路,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逆推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教学流程。教学效果的核心是“有效”,有效的前提是具体。例如讲诗歌的抒情手法,怎么样讲怎么样学才是最有效的。如果泛泛而谈,讲完借景抒情讲托物言志,讲完借史咏怀讲借古讽今,一遍一遍地讲,学生还是不明白,其实只要稍微变化一下思路,要么让学生自己讲,要么具体诗歌分析,要么反复训练,要么学生自主出题,这些都是有效的方法。教学效果不好,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师指导太空,大而无当,学生走马观花地听过去,听得似懂非懂。
五看师生互动。教师自顾自地讲,学生毫无表情地听,这样的课堂沉闷无趣,学生的思维也难以调动,这就需要适度的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既包括提问等传统方(白话文☆)法,也包括集体回答、眼神交流、动作交流等手段。互动也是课堂观察的一个重要部分,例如提问,提问的方式、提问的技巧、启发的思路、答案的抛出,这些都是饱含教学智慧的活动细节。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一段发人深省的思考,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回答,都将成为一节课的亮点。
评课也有多种方式,其实最吸引人的就是一种印象式评课,例如讲课的三重境界,课堂之美的四种表现,有效课堂的五个标志等,再用一些排列整齐的比喻句、排比句等,这些其实是评课的“艺术化”。孙立权老师有一个标准:“语文课分四种,其实也是四等,从高到低排列:一曰既好看又有用,二曰不好看但有用,三曰虽好看但无用,四曰既不好看又没有用。不好看,学生就不爱学;没有用,就等于误人子弟。好看与有用兼得,当然是最佳境界,二者不可得兼时,舍好看而求有用者也。”还有一个关于语文课的经典比喻:“第三等境界的语文课如盆景,模仿自然而成,很雅致,不凡俗,但太小。第二等境界的语文课如园林,虽亦模仿自然,但比盆景大。缺点是匠气太重。第一等境界的语文课是山水,真的自然山水,完全自然,大气,有活力,是盆景、园林比不了的。”
不过,听课与评课首先讲究的应该是“科学性”,即教学手段、教学流程能否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讲究评课的“艺术性”。
中学语文怎么评课篇2
听课是当老师的开始,是老师走上讲台的开始。听课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走上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听课,是教师与智者及时交流、分享智慧的过程。好的听课能够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财富,把别人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然而,我非常庆幸参加了这次优质课的听课评课活动,这次活动,可以说使我受益匪浅。
几个老师,讲课各有特色。他们在备课的过程中认真仔细地准备。理清了文章的思路,突出了教学重、难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他们还具备了一名老师基本的素质,自然地教态,流利精炼的语言,并能恰到好处地调控课堂。同时,又展示了各自的`特色。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几点:尤其几个新老师的那份从容,那份自信。我总觉得这一点对于刚站上讲台的老师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我们没有丰富的经验,也谈不上有博学的知识,我们有的是青春的朝气,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我们就应该用我们的那份激情感染学生,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点几位新老师都做得非常好。另外一点是老师在们课下备课非常认真。对我印象最深的是袁老师的课,她对课文内容做了精准的理解,语言非常简练,准确,最好的一点是对文本的挖掘非常深刻,到位。对文本有这样的理解,足见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他老师的课,也都各有所长,各有千秋。他们能精准地把握课堂进程,教学能突出重难点,授课的语调抑扬顿挫,很有吸引力,用词准确、形象。
经过这次听课活动,我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疑惑,第一,我们上课,尤其是语文课,是不是就课文上课文。在教每篇课文之前,我们是否想过,通过这节课想让学生学到那些知识。我们是否仔细斟酌过每篇课文实际的教学目标。那么,怎样才能把教和学结合起来?第二,要想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应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一提到互动,我们想到的只是分组讨论,除了这个之外,难道没有别的办法可采用?难道每节课的互动只能用这单一的方法?时间长了,学生会产生审美疲劳,失去兴趣。
我们在教学中,应丰富教学方式,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我觉得我们老师把问题提出来以后,没有给足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我们作为老师,应该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我总感觉,我们的语文课堂的容量太单一,就只是讲课本上的东西,很多知识不能扩张开来,让语文和生活脱离了关系。其实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而我们却把它变成了固定的文字标本,不能活化。这一点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但我们首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然后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
总之,这次听课评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此,我要感谢领导们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中学语文怎么评课篇3
语文评课“五看”
豫北闲人
评课,是传统的说法,最新的术语叫“课堂观察”。作为一名听课老师,观察另一个老师的讲课,到底应该观察什么呢?我总结出了“五看”,其实也是一种通俗的说法。
一看教学目标。很多老师特别是新教师上语文课,特别是讲一篇课文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缺少教学目标,或者默认为这篇课文就是教学目标。一篇课文,学生学习的目标是很多的,新课程标准讲的最通俗的目标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是语文课最大的一个问题出现了,即教学目标太多了,多到一节课根本完不成这个目标。有的老师习惯于上课前将教学目标呈现给学生,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呈现出来的教学目标居然有四五个,短短一节课,怎么可能完成那么多目标呢?在我看来,每节课设置一两个目标,然后有针对性地完成,这节语文课就算是成功了。总结起来就是,要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集中,要具体,要简洁。
二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没有教学目标的课堂,一般教学内容也是不突出。在语文课上,关于语文教学内容最大的问题就是“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区别,这个问题我之前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就拿《荷塘月色》来说,这是一篇经典课文,那教学内容应该是什么呢?可以是情感抒发的方法,可以是景物的描写,也可以是语言的揣摩,也可以是手法的分析,但最核心的应该是通过语言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事实上,我听过的最多的课就是:介绍读者,介绍背景,阅读文章,分析感情,把握语言,分析手法,思想探讨。每个环节花三四分钟时间,中间还要进行小组讨论。这样的教学内容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其实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即语文课必须是语文目标,必须是语文内容。语文目标和语文内容的核心就是语言及其相关目标,离开了这些目标,语文课就不能成为语文课了。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目标就不是荔枝是什么,而是作者是如何用语言形式介绍荔枝的;一篇新闻的教学内容也不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等。再比如说《愚公移山》的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探讨愚公在现代社会的一系列行为,例如搬家之类的,《孔雀东南飞》的教学内容也不是探讨刘兰芝为什么会被休弃?这些目标都脱离了文本,脱离了语言这个核心内容。
三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固然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但教学设计同样很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教师“怎么讲”。“教什么”是第一位的,但“怎么教”也并非无关紧要。同样的课文,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的方法与过程却是千变万化,这也是“同课异构”的魅力所在。有的语文课的是没有教学设计的,拿到一篇文章,理所当然地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然后分析中心主旨,再分析表现手法,板块链接,面面俱到,这样的语文课学生已经听了十几年了。优秀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从一个点出发,用一条线索将课文联系起来,或者采用新颖别致的形式将固定的教学内容解读出来。例如讲《阿Q正传》,可以用“阿Q挨打”作为一条线,然后去分析阿Q的性格及思想意义。再比如讲《杜甫诗五首》,这五首诗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与哭有关。那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点,展开对诗歌语言及艺术的分析。
四看教学效果。上次教研室张华老师来我校听课,提出了一个“结果导向”的听课思路,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逆推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教学流程。教学效果的核心是“有效”,有效的前提是具体。例如讲诗歌的抒情手法,怎么样讲怎么样学才是最有效的。如果泛泛而谈,讲完借景抒情讲托物言志,讲完借史咏怀讲借古讽今,一遍一遍地讲,学生还是不明白,其实只要稍微变化一下思路,要么让学生自己讲,要么具体诗歌分析,要么反复训练,要么学生自主出题,这些都是有效的方法。教学效果不好,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师指导太空,大而无当,学生走马观花地听过去,听得似懂非懂。
五看师生互动。教师自顾自地讲,学生毫无表情地听,这样的课堂沉闷无趣,学生的思维也难以调动,这就需要适度的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既包括提问等传统方(白话文☆)法,也包括集体回答、眼神交流、动作交流等手段。互动也是课堂观察的一个重要部分,例如提问,提问的方式、提问的技巧、启发的思路、答案的抛出,这些都是饱含教学智慧的活动细节。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一段发人深省的思考,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回答,都将成为一节课的亮点。
评课也有多种方式,其实最吸引人的就是一种印象式评课,例如讲课的三重境界,课堂之美的四种表现,有效课堂的五个标志等,再用一些排列整齐的比喻句、排比句等,这些其实是评课的“艺术化”。孙立权老师有一个标准:“语文课分四种,其实也是四等,从高到低排列:一曰既好看又有用,二曰不好看但有用,三曰虽好看但无用,四曰既不好看又没有用。不好看,学生就不爱学;没有用,就等于误人子弟。好看与有用兼得,当然是最佳境界,二者不可得兼时,舍好看而求有用者也。”还有一个关于语文课的经典比喻:“第三等境界的语文课如盆景,模仿自然而成,很雅致,不凡俗,但太小。第二等境界的语文课如园林,虽亦模仿自然,但比盆景大。缺点是匠气太重。第一等境界的语文课是山水,真的自然山水,完全自然,大气,有活力,是盆景、园林比不了的。”
不过,听课与评课首先讲究的应该是“科学性”,即教学手段、教学流程能否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讲究评课的“艺术性”。
中学语文怎么评课篇4
语文课评课
评价一节语文课的根本标准不但要看教师是否讲的精彩,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得如何,既要看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看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学生是否主动学习、主动提问、主动回答问题,教师是否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师生合作是否和谐,配合是否默契;是否有探究新知识、发展新能力的氛围。
通过近几年的教研活动的积累,对小学语文课,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地、细致的评价。
一、目标设计
要求教师应吃透《语文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每篇课文在本册书中所处的位置及所要求的重点训练项目,确定准确、恰当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地指导好教学过程。除要求继续进行双基教学之外,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导入设计
导入是教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如同桥梁一样联系着新知和旧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又同航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所以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情景,千方百计地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过程设计
(一)教法与学法的体现
为适应新形式下教育的需要,教师应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语文教学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构建崭新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积极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以这一精神为指导,《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三个重视:
1、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改变被动学习现状。保证学生有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给予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教师要把握好讲的度,避免繁锁的分析讲解以及机械的训练,应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认真读课文,自主学习来读懂课文,学习有关的语文知识,通过自主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重视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改变信息传递的单一性。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合作,即课堂上学生的多向交流——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是自主学习的更高层次。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的教学。
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相互交流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同时对不同能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互补”,加强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见解,合作学习可以以同桌、四人小组进行,但是教师应注意教给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做到四会:一会质疑,有问题的时候主动地问老师、问同学;二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能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评价;三会陈述自己的观点,善于接受别人的观点;四会主持、组织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3、重视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机械接受学习的现状。探究是高层次的自主学习,是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探索,是一种发现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不同的学段,对探究性阅读分别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时,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其次,要鼓励学生勇于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还要鼓励学生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并善于在交流中接纳别人的意见。
(二)基础训练
字、词、句训练是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始终的一个教学重点,抓好这个重点,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思维想象、言语表达等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字、词、句的指导,要把字、词、句融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切勿孤立地进行字、词、句教学。
(三)朗读指导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读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小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这就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和说明,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形象,产生正确的理解,做到语言与形象的沟通,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高水平的朗读,可以使人斗志昂扬、热血沸腾、激情满怀;一个高水平的朗读,可以使人思维万千、热泪盈眶,甚至黯然泪下„„把自己融入到课文情景中。怎样指导好朗读?首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要求使用普通话,口齿清楚,读音准确,不添字漏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对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佳词美句、重点段落要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是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表情地朗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方式很多,有领读、范读、齐读、自读、对读、抽读、分角色朗读等,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内容、体裁灵活运用。
(四)口语交际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还应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就是原语文大纲中的听话、说话。《课标》明确提出,口语交际教学“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将肩负着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重要任务,应把口语交际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在语文教学中要创设学生口语交际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主动提问,互相讨论、交流,根据课文内容写广告词或当小导游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五)审美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存在着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定色彩,这就是情感色彩。教学是一门艺术,除了在教法上灵活多样外,还应给学生美的享受,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接受教育。一位语文教师,就是一位演员,更是一位导演。必须进入作品中的角色,将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形象地、生动地通过语言、表情表达出来,去感染学生。而决不可不管体裁、内容,都板着面孔,单调地、无变化地说教,课堂毫无气氛,使学生昏昏欲睡。语文教材是古今中外名家名篇的荟萃,所有的作者都是以感情而写作的,面对这些作品就要*我们语文教师将那些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甜美的语言,以满腔的激情,去创设情境,进入角色,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无意识地记忆,达到眼前出现文中的画面,把语文教得有立体感,使之兴奋起来,时而欢跃,时而悲伤,甚至激烈地讨论、争论„„象这样的课,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也不容忽视,小学语文课本中好多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材料,有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如《鸟的天堂》、《桂林山水》,可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教育;有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者为了建设新中国不怕牺牲的,如《狱中联欢》、《狼牙山五壮士》,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反映旧社会穷苦人民苦难生活的,反映环保的等。总之,教师应结合文章内容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中。
四、作业设计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同时更要体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要注重作业的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反对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抄写。现在上级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课外作业,三、四年级在半小时以内,五、六年级在1小时以内。据了解,我们有的老师对课外作业的布置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不考虑效果,大量的作业占去了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把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不快乐的书虫。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们把板书视为洞察教材的“窗口”,开启思路的“钥匙”,排疑解难的“桥梁”,实施教学的“蓝图”,是非常恰当的。板书虽然是“微型教案”,但它却展现了一定的宏观世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板书设计和运用的优劣往往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因此,我们必须精心设计板书,要求科学规范、整洁美观、简明扼要,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再现。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板书如下:这幅板书充分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整体看是总分式,突出桂林山水景色之美;“山”和“水”的特点描写又是总分式;而“山”、“水”各自的几个特点又是并列关系;“水”与“山”之间含有一个“双向式”,以突出桂林山水交融一体。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把基础知识、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不断地总结,大胆尝试、探索新的教法与学法,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
中学语文怎么评课篇5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听到马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马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媒体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中学语文怎么评课篇6
这篇略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贫瘠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依次写了“失去菜园、决定开垦、开垦荒地、垒上石墙、种上豌豆、豌豆肥田、拾粪肥田、菜园丰收”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来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本文的执教者徐老师准确地抓住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以“开辟难”为主线展开了对文本的教学。重点结合父亲在“开荒、填土”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付出,引导学生来体会父亲开辟菜园的“难”。
一、由菜园引出。抓住“直到现在,那一块坡地,仍是我家的菜园。春有菠菜、莴笋,夏有黄瓜、茄子,秋有辣椒、南瓜,冬有萝卜、白菜。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诱人的。翠绿。”“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深入学习课文。
二、让句子说话。学生通过研读“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看着新菜园终于被开出来了,父亲笑了。”“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这些句子感受父亲的形象。
三、写话补充形象。如教学“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父亲冲进暴雨中干什么,他是如何保护家园的?体会父亲的勇敢。
中学语文怎么评课篇7
这篇略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贫瘠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依次写了“失去菜园、决定开垦、开垦荒地、垒上石墙、种上豌豆、豌豆肥田、拾粪肥田、菜园丰收”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来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本文的执教者徐老师准确地抓住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以“开辟难”为主线展开了对文本的教学。重点结合父亲在“开荒、填土”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付出,引导学生来体会父亲开辟菜园的“难”。
一、由菜园引出。抓住“直到现在,那一块坡地,仍是我家的菜园。春有菠菜、莴笋,夏有黄瓜、茄子,秋有辣椒、南瓜,冬有萝卜、白菜。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诱人的。翠绿。”“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深入学习课文。
二、让句子说话。学生通过研读“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看着新菜园终于被开出来了,父亲笑了。”“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这些句子感受父亲的形象。
三、写话补充形象。如教学“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父亲冲进暴雨中干什么,他是如何保护家园的?体会父亲的勇敢。
中学语文怎么评课篇8
《天游峰的扫路人》评课
能上一节好的语文课,是许多老师梦寐以求的夙愿。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洒脱的!自然的!幽默的!智慧的!诗意的„„最终是有魅力的!那么,语文课的魅力在哪里?我认为,它应该在课堂中师生的情感和智慧中。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连通读者和作者关键点。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和文本对话而不能“披文入情”,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经历一次心里历程、情感洗涤,哪还有什么魅力而言呢?
但语文课仅有情感,魅力就够了吗?不是,好的语文课要能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唯有情和智和谐共生,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
那么,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呢?下面我试以赵军文老师上苏教版六年级《天游峰的扫路人》的课例来作阐释。
一、导入新课显示教师亲和的魅力
赵老师与学生进行了一段课前谈话,谈话包括两层内容:一层是师生情感沟通,缩短因为师生不熟悉而产生的心理距离和隔阂,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接纳教师,让教师走进学生心里。教师借用孙悟空这一学生喜爱的人物一下拉近了距离,向零距离心理教学靠拢。另外一层内涵是导入新课。优秀的导入或自然、或新颖、或曲折、或意外,但不管形式如何,导入语言必须在内容上与教学内容有必然联系,否则,不是哗众取宠,就是喧宾夺主;不是教师卖弄,就是故意做作。因此,一个好的“揭题谈话”或“新课导入”,在内容选择上应该有以下要求:
1、要
选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
2、要能和教学内容有机联系 ;自然相关;
3、要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充分激发学习热情。
二、质疑问难,显示教师启发的魅力。
如何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即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问,是心理问题,勇气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教、不唯上、不唯真、唯美的意识,敢于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感,敢于向书本和教师挑战。从低年级开始每节课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题,不走过场,不搞形式。善问,是方法问题,是能力问题。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就能提出有水平的问题。
从教学片断之中我们能看出学生提问能力也不是很强,开始的时候,学生问不到点子上,提出的问题也有语病。但老师没有否定学生,而是充分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他的那番调动的语言实在精彩:同学们,如果你提的问题与你的同桌一样,你们都是英雄!因为英雄所见略同。如果你提的问题与同桌不同,有两种办法——你能回答他的问题,证明你比他强,你当当小老师,回答他的问题;如果你无法回答他的问题,请你向他请教,因为他提出了你没有发觉而且又不能解答的问题。一番话将所有的孩子调动得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只待老师一声“开始”,整个课堂已经沸腾起来。可想而知,后来学生的问题真是精彩纷呈,几乎个个出采,上台写上自己问题及大名的学生达十人之多。从学生问“扫天游峰的人是年轻人,还是老头?”逐步引导到问“天游峰景那么美,作者为什么不写美景,而写天游峰的扫路人呢?”从问“扫路人身上有什么伟大的事”逐步打磨到“扫路人身上有什么高尚的品质?”这些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耐心,教师的启发,教师的循循善诱。最后,面对那满黑板的问题,赵老师不温不火,不疾不徐地让学生选一个最重要的金点子,这其实是让学生学会梳理问题,学会真正地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抓住最关键的问题带动讨论其他问题,希望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触发灵感,解决其他的问题。
我想,在提倡研究性学习的今天,我们经常呼唤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可是学生真的懂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吗?真的会吗?我觉得赵老师就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真正懂得了研究与学习的关系,这节课也的确当之无愧是研究性学习的典范。
三、朗读体悟,显示教师指导的魅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语感能力。”朱作仁先生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朗读就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
当前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读起来了,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朗读教学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朗读教学时,教师有读无导,学生有读无效,有走入“死读书、读书死、读死书”怪圈的倾向。出现这样的状况,从理论上讲,存在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误导。多读确实有利于语言的积累、感悟和理解,但多读绝不是一遍又一遍不加思考地读,也绝不是排斥教师应有的引导、指导和讲解的读。宋代学者朱熹提出的“熟读精思”符合阅读规律。“读”而不思则罔,有些深奥的课文,如果离开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精讲,不要说读一百遍,就是读一万遍也搞不懂。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成了谬误,我们要把握朗读教学中读的度,要有辨证的思维,而不是盲目地读、读、读。朗读教学出现效果不明显的状况,从实践层面上讲,原因主要是教师自身朗读水平不高,缺乏朗读指导的方法,因此只能在一个层面上读,不能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味,读出韵味来。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还是举赵老师这课为例:第一步,让学生理解爬天游峰是很累的,而老人却不觉得累,让学生找出有关的词句。第二步,学生找到了“九百多级,飘飘悠悠”等词语后,体会天游峰的险峻,老人的轻松自在,并读出意思。第三步读中感悟,体会老人对天游峰的爱,对扫路工作的热爱。第四步
师生相互品读、赛读,先由学生朗读师生评议,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品赏,体会出师生读得好在哪儿,哪儿需要改进,从读的情感和技巧两方面品析,在品析中感悟,在品赏中提高。
从以上课例可以得出:朗读教学要读思结合,读导结合,教给方法。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
四、随机点评显示师生智慧的魅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十分重要,往小里说,它能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活动,往大的说,它有时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但是当前课堂教师点评语言现状实在不容乐观,有的死板生硬,有的信口胡扯,有的不着边际,有的照搬标准答案,有的是板着脸训人,有的是廉价的表扬,所有这些均不能体现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照和平等对话。
六年级下册
《天游峰的扫路人》
评课
岔河中心完小:郑成2011年5月26日
中学语文怎么评课篇9
教研组老师的课都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以人为本”的课堂理念,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老师机械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不复存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全部交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大家可以看到组内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完全相信学生,让学生聆听,让学生朗读,让学生评论,让学生品味。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自主合作共探究。学生听的全神贯注,读的琅琅上口,说的头头是道,品的有滋有味,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了生机与不三位老师的课都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以人为本”的课堂理念,采用了“自主、合作、活力。老师的课都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都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才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说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明晰。让学生“听、读、说、悟、思”,詹艳生老师的《散步》最大特色是整堂课自始自终都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情意,文章的景美、情美、语言美。教师的课制作美,教学设计构思美,教师的教学语言美。让语文课魅力四射,让语文课美不胜收,让语文课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在文章中感知亲情,生活中感悟亲情,在行动中培养亲情”, 可以说既体现了训练的过程,又渗透了方法的指导。同时又把人文关怀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肖恒老师按照“整体感知——品味趣味——创编美文”的思路授课,王欢教师在清晰地思路中又把“圈点批注”这一学习方法贯穿其中。
在课堂教学中都注意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形式,本次组内公开课,年轻老师有四位老师对同样的两篇文章进行“同课异构”了大胆尝试,使语文课堂在统一性的基础性又呈现出教师个性化多样性的局面。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设计 (S版四年级上册)
一、导入新课。
1、读了“满山的灯笼火把”你眼前出现什么景象?
2、读了课题我们一定想知道发生过一个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学生互动学习,老师利用生字卡或投影检验自学效果。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思考好了在小组里说一说。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回忆的这个故事是分哪两部分写的?仔细阅读,想想哪些情景使你感动。
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动笔划出重点句及重点词,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2、把令你感动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3、交流汇报:(1)、我是怎么附入那口井的?当时的情形怎样?找出具体的语句。 (2)、指导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以及我坠入土井时的慌乱和无助的感觉。 (3)思考:我为什么不再挣扎了?我又为什么不在哭喊了? (4)、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是否正确、流利,是否读出我的当时坚定的信念。
(5)、请用一些词语来形容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6)、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4、默读课文,思考:结果是怎样呢?亲人们是怎样来救我呢?
5、“泪如泉涌”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会泪如泉涌呢?请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
6、你是怎么理解“……只有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这句话的?
五、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2.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亲情是伟大的。因为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我们的周围,我们的身边,将处处充满温情,充满阳光!)
六、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学习描写的方法。(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2、反复朗读仔细体会,并让学生尝试评价,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美妙。
中学语文怎么评课篇10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听到马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马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媒体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中学语文怎么评课篇11
《天游峰的扫路人》评课
能上一节好的语文课,是许多老师梦寐以求的夙愿。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洒脱的!自然的!幽默的!智慧的!诗意的„„最终是有魅力的!那么,语文课的魅力在哪里?我认为,它应该在课堂中师生的情感和智慧中。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连通读者和作者关键点。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和文本对话而不能“披文入情”,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经历一次心里历程、情感洗涤,哪还有什么魅力而言呢?
但语文课仅有情感,魅力就够了吗?不是,好的语文课要能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唯有情和智和谐共生,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
那么,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呢?下面我试以赵军文老师上苏教版六年级《天游峰的扫路人》的课例来作阐释。
一、导入新课显示教师亲和的魅力
赵老师与学生进行了一段课前谈话,谈话包括两层内容:一层是师生情感沟通,缩短因为师生不熟悉而产生的心理距离和隔阂,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接纳教师,让教师走进学生心里。教师借用孙悟空这一学生喜爱的人物一下拉近了距离,向零距离心理教学靠拢。另外一层内涵是导入新课。优秀的导入或自然、或新颖、或曲折、或意外,但不管形式如何,导入语言必须在内容上与教学内容有必然联系,否则,不是哗众取宠,就是喧宾夺主;不是教师卖弄,就是故意做作。因此,一个好的“揭题谈话”或“新课导入”,在内容选择上应该有以下要求:
1、要
选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
2、要能和教学内容有机联系 ;自然相关;
3、要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充分激发学习热情。
二、质疑问难,显示教师启发的魅力。
如何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即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问,是心理问题,勇气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教、不唯上、不唯真、唯美的意识,敢于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感,敢于向书本和教师挑战。从低年级开始每节课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题,不走过场,不搞形式。善问,是方法问题,是能力问题。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就能提出有水平的问题。
从教学片断之中我们能看出学生提问能力也不是很强,开始的时候,学生问不到点子上,提出的问题也有语病。但老师没有否定学生,而是充分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他的那番调动的语言实在精彩:同学们,如果你提的问题与你的同桌一样,你们都是英雄!因为英雄所见略同。如果你提的问题与同桌不同,有两种办法——你能回答他的问题,证明你比他强,你当当小老师,回答他的问题;如果你无法回答他的问题,请你向他请教,因为他提出了你没有发觉而且又不能解答的问题。一番话将所有的孩子调动得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只待老师一声“开始”,整个课堂已经沸腾起来。可想而知,后来学生的问题真是精彩纷呈,几乎个个出采,上台写上自己问题及大名的学生达十人之多。从学生问“扫天游峰的人是年轻人,还是老头?”逐步引导到问“天游峰景那么美,作者为什么不写美景,而写天游峰的扫路人呢?”从问“扫路人身上有什么伟大的事”逐步打磨到“扫路人身上有什么高尚的品质?”这些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耐心,教师的启发,教师的循循善诱。最后,面对那满黑板的问题,赵老师不温不火,不疾不徐地让学生选一个最重要的金点子,这其实是让学生学会梳理问题,学会真正地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抓住最关键的问题带动讨论其他问题,希望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触发灵感,解决其他的问题。
我想,在提倡研究性学习的今天,我们经常呼唤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可是学生真的懂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吗?真的会吗?我觉得赵老师就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真正懂得了研究与学习的关系,这节课也的确当之无愧是研究性学习的典范。
三、朗读体悟,显示教师指导的魅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语感能力。”朱作仁先生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朗读就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
当前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读起来了,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朗读教学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朗读教学时,教师有读无导,学生有读无效,有走入“死读书、读书死、读死书”怪圈的倾向。出现这样的状况,从理论上讲,存在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误导。多读确实有利于语言的积累、感悟和理解,但多读绝不是一遍又一遍不加思考地读,也绝不是排斥教师应有的引导、指导和讲解的读。宋代学者朱熹提出的“熟读精思”符合阅读规律。“读”而不思则罔,有些深奥的课文,如果离开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精讲,不要说读一百遍,就是读一万遍也搞不懂。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成了谬误,我们要把握朗读教学中读的度,要有辨证的思维,而不是盲目地读、读、读。朗读教学出现效果不明显的状况,从实践层面上讲,原因主要是教师自身朗读水平不高,缺乏朗读指导的方法,因此只能在一个层面上读,不能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味,读出韵味来。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还是举赵老师这课为例:第一步,让学生理解爬天游峰是很累的,而老人却不觉得累,让学生找出有关的词句。第二步,学生找到了“九百多级,飘飘悠悠”等词语后,体会天游峰的险峻,老人的轻松自在,并读出意思。第三步读中感悟,体会老人对天游峰的爱,对扫路工作的热爱。第四步
师生相互品读、赛读,先由学生朗读师生评议,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品赏,体会出师生读得好在哪儿,哪儿需要改进,从读的情感和技巧两方面品析,在品析中感悟,在品赏中提高。
从以上课例可以得出:朗读教学要读思结合,读导结合,教给方法。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
四、随机点评显示师生智慧的魅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十分重要,往小里说,它能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活动,往大的说,它有时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但是当前课堂教师点评语言现状实在不容乐观,有的死板生硬,有的信口胡扯,有的不着边际,有的照搬标准答案,有的是板着脸训人,有的是廉价的表扬,所有这些均不能体现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照和平等对话。
六年级下册
《天游峰的扫路人》
评课
岔河中心完小:郑成2011年5月26日
中学语文怎么评课篇12
语文课评课
评价一节语文课的根本标准不但要看教师是否讲的精彩,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得如何,既要看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看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学生是否主动学习、主动提问、主动回答问题,教师是否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师生合作是否和谐,配合是否默契;是否有探究新知识、发展新能力的氛围。
通过近几年的教研活动的积累,对小学语文课,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地、细致的评价。
一、目标设计
要求教师应吃透《语文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每篇课文在本册书中所处的位置及所要求的重点训练项目,确定准确、恰当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地指导好教学过程。除要求继续进行双基教学之外,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导入设计
导入是教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如同桥梁一样联系着新知和旧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又同航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所以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情景,千方百计地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过程设计
(一)教法与学法的体现
为适应新形式下教育的需要,教师应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语文教学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构建崭新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积极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以这一精神为指导,《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三个重视:
1、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改变被动学习现状。保证学生有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给予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教师要把握好讲的度,避免繁锁的分析讲解以及机械的训练,应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认真读课文,自主学习来读懂课文,学习有关的语文知识,通过自主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重视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改变信息传递的单一性。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合作,即课堂上学生的多向交流——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是自主学习的更高层次。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的教学。
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相互交流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同时对不同能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互补”,加强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见解,合作学习可以以同桌、四人小组进行,但是教师应注意教给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做到四会:一会质疑,有问题的时候主动地问老师、问同学;二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能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评价;三会陈述自己的观点,善于接受别人的观点;四会主持、组织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3、重视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机械接受学习的现状。探究是高层次的自主学习,是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探索,是一种发现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不同的学段,对探究性阅读分别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时,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其次,要鼓励学生勇于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还要鼓励学生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并善于在交流中接纳别人的意见。
(二)基础训练
字、词、句训练是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始终的一个教学重点,抓好这个重点,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思维想象、言语表达等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字、词、句的指导,要把字、词、句融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切勿孤立地进行字、词、句教学。
(三)朗读指导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读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小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这就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和说明,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形象,产生正确的理解,做到语言与形象的沟通,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高水平的朗读,可以使人斗志昂扬、热血沸腾、激情满怀;一个高水平的朗读,可以使人思维万千、热泪盈眶,甚至黯然泪下„„把自己融入到课文情景中。怎样指导好朗读?首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要求使用普通话,口齿清楚,读音准确,不添字漏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对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佳词美句、重点段落要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是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表情地朗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方式很多,有领读、范读、齐读、自读、对读、抽读、分角色朗读等,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内容、体裁灵活运用。
(四)口语交际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还应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就是原语文大纲中的听话、说话。《课标》明确提出,口语交际教学“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将肩负着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重要任务,应把口语交际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在语文教学中要创设学生口语交际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主动提问,互相讨论、交流,根据课文内容写广告词或当小导游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五)审美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存在着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定色彩,这就是情感色彩。教学是一门艺术,除了在教法上灵活多样外,还应给学生美的享受,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接受教育。一位语文教师,就是一位演员,更是一位导演。必须进入作品中的角色,将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形象地、生动地通过语言、表情表达出来,去感染学生。而决不可不管体裁、内容,都板着面孔,单调地、无变化地说教,课堂毫无气氛,使学生昏昏欲睡。语文教材是古今中外名家名篇的荟萃,所有的作者都是以感情而写作的,面对这些作品就要*我们语文教师将那些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甜美的语言,以满腔的激情,去创设情境,进入角色,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无意识地记忆,达到眼前出现文中的画面,把语文教得有立体感,使之兴奋起来,时而欢跃,时而悲伤,甚至激烈地讨论、争论„„象这样的课,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也不容忽视,小学语文课本中好多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材料,有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如《鸟的天堂》、《桂林山水》,可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教育;有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者为了建设新中国不怕牺牲的,如《狱中联欢》、《狼牙山五壮士》,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反映旧社会穷苦人民苦难生活的,反映环保的等。总之,教师应结合文章内容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中。
四、作业设计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同时更要体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要注重作业的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反对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抄写。现在上级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课外作业,三、四年级在半小时以内,五、六年级在1小时以内。据了解,我们有的老师对课外作业的布置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不考虑效果,大量的作业占去了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把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不快乐的书虫。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们把板书视为洞察教材的“窗口”,开启思路的“钥匙”,排疑解难的“桥梁”,实施教学的“蓝图”,是非常恰当的。板书虽然是“微型教案”,但它却展现了一定的宏观世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板书设计和运用的优劣往往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因此,我们必须精心设计板书,要求科学规范、整洁美观、简明扼要,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再现。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板书如下:这幅板书充分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整体看是总分式,突出桂林山水景色之美;“山”和“水”的特点描写又是总分式;而“山”、“水”各自的几个特点又是并列关系;“水”与“山”之间含有一个“双向式”,以突出桂林山水交融一体。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把基础知识、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不断地总结,大胆尝试、探索新的教法与学法,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
中学语文怎么评课篇13
教研组老师的课都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以人为本”的课堂理念,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老师机械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不复存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全部交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大家可以看到组内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完全相信学生,让学生聆听,让学生朗读,让学生评论,让学生品味。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自主合作共探究。学生听的全神贯注,读的琅琅上口,说的头头是道,品的有滋有味,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了生机与不三位老师的课都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以人为本”的课堂理念,采用了“自主、合作、活力。老师的课都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都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才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说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明晰。让学生“听、读、说、悟、思”,詹艳生老师的《散步》最大特色是整堂课自始自终都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情意,文章的景美、情美、语言美。教师的课制作美,教学设计构思美,教师的教学语言美。让语文课魅力四射,让语文课美不胜收,让语文课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在文章中感知亲情,生活中感悟亲情,在行动中培养亲情”, 可以说既体现了训练的过程,又渗透了方法的指导。同时又把人文关怀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肖恒老师按照“整体感知——品味趣味——创编美文”的思路授课,王欢教师在清晰地思路中又把“圈点批注”这一学习方法贯穿其中。
在课堂教学中都注意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形式,本次组内公开课,年轻老师有四位老师对同样的两篇文章进行“同课异构”了大胆尝试,使语文课堂在统一性的基础性又呈现出教师个性化多样性的局面。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设计 (S版四年级上册)
一、导入新课。
1、读了“满山的灯笼火把”你眼前出现什么景象?
2、读了课题我们一定想知道发生过一个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学生互动学习,老师利用生字卡或投影检验自学效果。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思考好了在小组里说一说。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回忆的这个故事是分哪两部分写的?仔细阅读,想想哪些情景使你感动。
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动笔划出重点句及重点词,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2、把令你感动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3、交流汇报:(1)、我是怎么附入那口井的?当时的情形怎样?找出具体的语句。 (2)、指导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以及我坠入土井时的慌乱和无助的感觉。 (3)思考:我为什么不再挣扎了?我又为什么不在哭喊了? (4)、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是否正确、流利,是否读出我的当时坚定的信念。
(5)、请用一些词语来形容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6)、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4、默读课文,思考:结果是怎样呢?亲人们是怎样来救我呢?
5、“泪如泉涌”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会泪如泉涌呢?请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
6、你是怎么理解“……只有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这句话的?
五、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2.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亲情是伟大的。因为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我们的周围,我们的身边,将处处充满温情,充满阳光!)
六、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学习描写的方法。(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2、反复朗读仔细体会,并让学生尝试评价,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美妙。
中学语文怎么评课篇14
语文课评课
评价一节语文课的根本标准不但要看教师是否讲的精彩,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得如何,既要看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看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学生是否主动学习、主动提问、主动回答问题,教师是否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师生合作是否和谐,配合是否默契;是否有探究新知识、发展新能力的氛围。
通过近几年的教研活动的积累,对小学语文课,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地、细致的评价。
一、目标设计
要求教师应吃透《语文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每篇课文在本册书中所处的位置及所要求的重点训练项目,确定准确、恰当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地指导好教学过程。除要求继续进行双基教学之外,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导入设计
导入是教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如同桥梁一样联系着新知和旧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又同航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所以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情景,千方百计地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过程设计
(一)教法与学法的体现
为适应新形式下教育的需要,教师应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语文教学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构建崭新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积极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以这一精神为指导,《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三个重视:
1、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改变被动学习现状。保证学生有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给予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教师要把握好讲的度,避免繁锁的分析讲解以及机械的训练,应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认真读课文,自主学习来读懂课文,学习有关的语文知识,通过自主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重视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改变信息传递的单一性。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合作,即课堂上学生的多向交流——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是自主学习的更高层次。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的教学。
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相互交流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同时对不同能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互补”,加强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见解,合作学习可以以同桌、四人小组进行,但是教师应注意教给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做到四会:一会质疑,有问题的时候主动地问老师、问同学;二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能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评价;三会陈述自己的观点,善于接受别人的观点;四会主持、组织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3、重视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机械接受学习的现状。探究是高层次的自主学习,是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探索,是一种发现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不同的学段,对探究性阅读分别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时,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其次,要鼓励学生勇于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还要鼓励学生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并善于在交流中接纳别人的意见。
(二)基础训练
字、词、句训练是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始终的一个教学重点,抓好这个重点,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思维想象、言语表达等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字、词、句的指导,要把字、词、句融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切勿孤立地进行字、词、句教学。
(三)朗读指导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读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小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这就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和说明,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形象,产生正确的理解,做到语言与形象的沟通,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高水平的朗读,可以使人斗志昂扬、热血沸腾、激情满怀;一个高水平的朗读,可以使人思维万千、热泪盈眶,甚至黯然泪下„„把自己融入到课文情景中。怎样指导好朗读?首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要求使用普通话,口齿清楚,读音准确,不添字漏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对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佳词美句、重点段落要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是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表情地朗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方式很多,有领读、范读、齐读、自读、对读、抽读、分角色朗读等,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内容、体裁灵活运用。
(四)口语交际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还应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就是原语文大纲中的听话、说话。《课标》明确提出,口语交际教学“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将肩负着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重要任务,应把口语交际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在语文教学中要创设学生口语交际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主动提问,互相讨论、交流,根据课文内容写广告词或当小导游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五)审美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存在着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定色彩,这就是情感色彩。教学是一门艺术,除了在教法上灵活多样外,还应给学生美的享受,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接受教育。一位语文教师,就是一位演员,更是一位导演。必须进入作品中的角色,将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形象地、生动地通过语言、表情表达出来,去感染学生。而决不可不管体裁、内容,都板着面孔,单调地、无变化地说教,课堂毫无气氛,使学生昏昏欲睡。语文教材是古今中外名家名篇的荟萃,所有的作者都是以感情而写作的,面对这些作品就要*我们语文教师将那些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甜美的语言,以满腔的激情,去创设情境,进入角色,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无意识地记忆,达到眼前出现文中的画面,把语文教得有立体感,使之兴奋起来,时而欢跃,时而悲伤,甚至激烈地讨论、争论„„象这样的课,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也不容忽视,小学语文课本中好多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材料,有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如《鸟的天堂》、《桂林山水》,可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教育;有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者为了建设新中国不怕牺牲的,如《狱中联欢》、《狼牙山五壮士》,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反映旧社会穷苦人民苦难生活的,反映环保的等。总之,教师应结合文章内容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中。
四、作业设计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同时更要体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要注重作业的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反对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抄写。现在上级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课外作业,三、四年级在半小时以内,五、六年级在1小时以内。据了解,我们有的老师对课外作业的布置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不考虑效果,大量的作业占去了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把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不快乐的书虫。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们把板书视为洞察教材的“窗口”,开启思路的“钥匙”,排疑解难的“桥梁”,实施教学的“蓝图”,是非常恰当的。板书虽然是“微型教案”,但它却展现了一定的宏观世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板书设计和运用的优劣往往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因此,我们必须精心设计板书,要求科学规范、整洁美观、简明扼要,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再现。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板书如下:这幅板书充分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整体看是总分式,突出桂林山水景色之美;“山”和“水”的特点描写又是总分式;而“山”、“水”各自的几个特点又是并列关系;“水”与“山”之间含有一个“双向式”,以突出桂林山水交融一体。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把基础知识、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不断地总结,大胆尝试、探索新的教法与学法,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