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出土文献文物视野下的中医导引溯源及其发展特点研究

出土文献文物视野下的中医导引溯源及其发展特点研究

时间:2024-09-04 09:45:01 来源:网友投稿

赵亚琼,邬建卫,刘天宇,周兴兰,王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导引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吕氏春秋·古乐》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1]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彩陶贴塑人纹双系壶上“站桩”,闫康等[2]认为可能为原始社会的“导引”的朴素写照,可见导引在当时初具雏形。天津历史博物馆藏春秋战国时期“行气玉铭”是最早有关导引行气的文字记载[2],说明此阶段导引已与行气相结合,已有养生家专研导引吐纳[3]。秦汉时期是导引理论和时间发展到成熟的阶段[4],重庆、山东、河南、湖北等地发掘的秦汉及三国时期墓葬中,陆续出土了陪葬的“导引俑”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提供了实物依据。随着马王堆汉墓帛画《导引图》和张家山汉墓《引书》的出土,导引理论分流渐显,逐成体系,与中医的密切结合尤为显著;
此类相关记载也可见诸传世经典文献,其中,以经史类文献记载居多。在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系列中医经典著作中,中医经络理论与导引关系紧密,相辅相成,在多维度实现融合应用。魏晋时期,导引在临床与日常保健方面的应用日益增多。隋唐时期,诸多大部头方书、医书中记载导引实践,主要运用于养生、治未病、治病等场景。明清时期,中医导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图文并茂的专著大批涌现,并运用于生活、运动等保健场域。中医导引的发展贯穿于整个中医的发展史之中,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

关于“导引”的内涵,学界有诸多认识,有专家将其归入养生范畴,也有学者将其纳入中医学范畴或是道家范畴。尤其在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导引被各家所用。但总体来说,学界认为导引是一种古代养生术和健身方法,以呼吸调节、肢体运动和自我按摩等为特点[5]。之所以学界共识能达成一致,与中医药文献承载的“导引”内涵密切相关。

1.1 “导引”释义

《庄子·外篇·刻意》提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6]是最早记载“道引”的文献。《汉书·卷四○·张良传》提到“良从入关,性多疾,即道引不食谷,闭门不出岁余。”导的繁体字作“導”。《说文》:“道,所行道也。”《礼记·中庸》郑玄注:“道,犹道路也。”段玉裁《说文解字》:“導即引也”。“導”与“道”通假互用,其义相同。“导”之本义为所行道,李颐解释导为“导气令和”,“气”为所导,最终使“气和”[7]。

“引”本义为开弓,即延长、开导之义。《说文解字注》提到“施弦于弓曰张,钩弦使满、以竟矢之长亦曰张。是谓之引”。“引”除了指拉弓的动作外,还应包括弓拉满后的状态。李颐指出引是指“引体令柔”,即动作来使形体柔。若仅从字义来看,导引尤其注重从姿势、动作与呼吸着手,从而实现目标[8]。

1.2 “导引”代表性特征

导引能够“导气令和,引体令柔”[6],人体屈伸俯仰,同时配合呼吸吐纳,进行导气,也称“行气”,《庄子》《素问》《灵枢》《难经》等文献均有相关记载。战国玉杖首《行气铭》为行气导引最早的文献。《抱朴子·内篇》常论述行气导引,行气实际指导气,两种表达毫无二致。行气是呼吸吐纳之术,不一定配合肢体运动;
而导引是将二者合二为一,如上文提及“吹呴呼吸”与“熊经鸟申”,一并糅合在“导引”概念中,将两者有机联系。

从出土导引相关文物表(表1)[9-10]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已出现“导引”雏形。战国时期行气玉铭记载行气吐纳方法,导引与行气相结合。秦汉时期导引文物多达八件(套),有简、帛、陶俑、浮雕四种形式,术式有健康导引法与治疗导引法,印证了导引理论逐成体系,这与同时期中医理论的发展密不可分。三国时期出现陶瓷导引俑也体现了导引的进一步发展。这些文物的出土印证了文献所记载的导引发展情况,并且对文献记载具有补充价值,与文献记载共同构建出了导引发展情况的全貌,为深入研究导引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提供了实物材料。

《素问·异法方宜论》提到“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11]。《汉书·艺文志》“方剂略”虽将行气、导引归于神仙,如《黄帝杂子步引》《黄帝岐伯按摩》属导引类,实则是强调平时的调养,即非吃药也非炼养[12]。因此,“导引按跷”为医术治法之一,没有单独的“行气”。《吕氏春秋·古乐》提到“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阏而滞者,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13],因此导引可能源于阴康氏舞蹈,证明导引起源很早。行气之法反而可能从导引中被分化,故此类常见于道教文献(丹道)。

古代导引,据文献记载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模仿动物,名称由动物名加其动作而构成,另一种是用于治病。有学者称前者为“仿生功”,后者为“治疗功”[14]。可以说华佗“五禽之戏”、马王堆汉墓《导引图》、张家山汉简《引书》、《抱朴子·杂应》中涉及的导引属于前者,主要用于强身健体,也对房中术、神仙家说和武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均对此进行有效论证。

《素问·异法方宜论》提到导引与砭石、毒药等并列为五方治宜法。《灵枢·病传》提到“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15]。可见先秦常见的中医治疗法中应当有导引。

张家山汉简《引书》为导引专著,除了记载导引术式名称与动作外,还载有用于治病的导引术、适应症、病因与预防等内容。根据学者统计,当时已有对应四十四种病症的导引方法,可见当时已有专业从事导引治疗的医家。《引书》记载的导引法已逐步展现不同的导引吐气法与脏腑对应关系、泻法以及祛除寒、温、风、热、烦、上气、郁滞等病症。[16]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导引图》共有44个导引图像,与同时期出土《引书》图文互证,相辅相成。

据南北朝时期《太清导引养生经》记载:“所以导引者,令人支体骨节中诸邪皆去,正气存处……则骨节坚强,以愈百病”[17]。每种导引法有不同治疗适宜病症,如“赤松子导引法”助于理气,用于治疗胀气,通畅气血与筋骨,并除肌肤中烦气等。

隋代《诸病源侯论》较大程度上保存了隋以前著名的导引养生修炼人士赤松子、宁先生、彭祖、上清真人等医家专书原文,共记录“养生方”“导引法”287条,是隋代以前医书中集导引法之大成者。故有学者认为该书是开创辨证导引的先河[18]。就主治病症,导引广泛应用于以风邪为主的疾病、虚劳性疾病、脏腑病和耳鼻喉齿五官科疾病中。该书重点推导补养宣导之法,在《引书》吐气为泻法之基础上,完善导引法的补泻、宣导、畅通气血的作用。

注:选自《导引图与运动健身》[9]

注:选自《出土汉代三国导引俑研究简述》[10]

注:选自《出土汉代三国导引俑研究简述》[10]

由此可见,秦汉时期百家争鸣,导引为各家所用。中医博采众长,将导引纳入医学治病范畴,与中医理论融合,在保健养生基础上,导引的临床治疗作用渐显,“导引医学”雏形日渐显著。《诸病源侯论》集隋以前的导引之大成,系统地将导引法纳入中医学范畴,成为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帛书《导引图》与汉简《引书》为最早记载导引术式图谱的导引专著,业界以此为标志,认为中医导引发展成熟即在汉代早期。随着中医学后续发展与分科,中医导引因其自身特色,与针灸推拿学、中医养生、中医内外科等学科联系紧密。

从出土医学文献来看,张家山汉简出土除《引书》外,还出土了《脉书》。《脉书》一书应为《灵枢·经脉》的祖本之一,也极有可能为经脉学说起源。经脉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也是中医导引术式所遵从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19]。明代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提到 “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指出导引锻炼之人能体察到经脉通道。有学者认为,《脉书》与《引书》《导引图》同出不是巧合,而是经脉学说的产生促进了导引术式发展,也可能是导引在当时社会大规模推广使得经脉学说得以构建[2]。虽然两者源与流,或者出现先后顺序仍有待考证,但二者联系密切:导引基于经脉学说,与中医基础理论融合,导引一开始就具备了与中医学同源的基础。

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道家追求养气以养神及练形,从而“神形不离”从而获得长生之法,葛洪《抱朴子》与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两书均极大地推动中医养生学的发展[20]。隋唐时期,《周易参同契》记载,作为保健手段的导引,其祛病养生功能受到社会自上至下的重视。而唐朝多部医学著作中也体现出了导引的记载。《千金要方》提到 “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21]。《千金翼方》提到“清旦初以左右手摩交耳……如此者令人头不白,耳不聋。又摩掌令热以摩面……时气寒热头痛百疾皆除”,“是以医方千卷,未尽其性,故有汤药焉……有导引焉,斯之五法,皆救急之术也”[22]。此类记载多种疾病如五官科、骨伤科等均提到导引如何治病。其中提到的五大法“扭、托、顿、挽、直”简单实用,至今仍在应用于骨伤恢复。唐代王焘辑录的综合性方书《外台秘要》中也记载有针对该类病症的导引方。此外,唐代太医署专设有按摩科,导引法为其主要学习内容之一;
可见,在唐代,导引已经是中医主要疗法之一。

明代李梴《医学入门·保养》一书讲到 “开关法”“起脾法”“开郁法” “治积聚”“治腰痛” “治痰壅”“治遗精泄泻”等导引治病方法。明代官方修书《普济方》中,“大肠腑门”“头门”“耳门”“诸风门”“积聚门”“虚劳门”“疝门”“服饵门”均可见其各自对应导引法。明代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一书的“中风”“痹症”等病症后也附有导引法。清代外科学专著《外科心法真验指掌》后附导引图式。

导引传承至今,以调节呼吸、运动肢体等为特点,与中医融通为中医导引,并广泛应用于中医病症诊疗与传统养生。由此可见,中医导引贯穿中医发展,在每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和使用功能,简单易学、非药物治疗、疗效颇佳,值得当代学者更进一步挖掘和重视,以期更好为当代社会主义健康服务。

猜你喜欢行气经脉时期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年3期)2022-11-24《修真秘要》导引系列之十五 “陈抟睡功(一)”“吕祖行气诀”导引法基层中医药(2021年10期)2021-06-05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吉林中医药(2020年6期)2020-06-20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小溪流(画刊)(2019年8期)2019-10-09开心一刻作文通讯·初中版(2019年2期)2019-04-15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年6期)2018-10-30清代时期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18年3期)2018-10-18新时期的向善向上商周刊(2017年22期)2017-11-09腰背痛:揉按委中穴人人健康(2017年7期)2017-04-11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中医文献杂志(2016年6期)2017-01-16

推荐访问:溯源 导引 出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