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荣
(中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政治生态建设就是要通过不断优化政治运行机制、锻造健康政治文化来形塑廉洁从政的制度、文化环境。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营造党内健康政治生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党中央在深入总结百年来管党治党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持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创新,在全党上下、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持续不断的政治生态建设斗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治理腐败,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生态建设之路。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这个阶段开展政治生态建设的实践从党的百年治党历程来看也极为典型,其意义极为厚重而深远。因此,在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之际,深入研究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生态建设的实践经验,对于推进和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而确保党的政治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重要论断之后,“政治生态”的概念迅速引起学界广泛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展开了相关探讨,做了大量研究,公开出版和发表了不少有影响力的著作和文章,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针对百年大党政治生态建设历程展开研究;
二是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论述展开研究;
三是针对国内外关于政治生态建设的一般理论展开研究。但专题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实践探索的研究成果则相对较少,更缺乏关于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基本经验的研究成果。鉴于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展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实践的历程及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支撑,进而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能力。
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的历史和规律表明,任何一个政党要想长期得到人民拥护就必须重视党的政治建设,特别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问题。这既是关乎一个政党是否保有政治本色和能否长期拥有执政权力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涉及政权能否有效解决自身问题并跳出治乱兴衰、循环往复的历史周期率的理论问题。应该说,一个政党能否执政与能否长期执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政党执政地位的获得一方面来源于领导革命的历史资源,另一方面来源于与时俱进地能够反映人民愿望和利益的政党政策等现实政治资源。也即,执政党执政的合理性资源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历史合理性资源并不等同于政党长期执政所需要的政治合法性资源。一个政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是天然保有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在不断的自我革命、自我净化中才能实现政治上的纯洁和思想上的先进,也才能更加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因此,作为长期处于执政地位的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狠抓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可以说是正当其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长期保持下去的,不管党、不抓党就有可能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结果不只是党的事业不能成功,还有亡党亡国的危险。”[2]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在不同历史时期总能紧紧抓住时代脉搏,聚焦时代主题,并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始终重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不断夯实自身执政的基础。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特别强调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把“监督”“纪律”“自我批评”等原则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整风运动、土地改革、打击腐败等措施来净化党风、赢得民心;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来锤炼自己,开展了“三反”“五反”等运动,改进了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工作作风问题,也使党经受住了考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两手抓”(既抓物质文明建设,又抓精神文明建设)、“三讲”(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等,有效遏制了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纪律涣散等问题。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和党情,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以刮骨疗毒、踏石留痕的政治魄力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以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解决自身存在突出问题,在全社会形成了健康的政治文化,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现代政党政治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赢得民心。任何政党要想取得执政地位和延续执政地位,关键在于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正如卢卡奇所指出的,“只有当党通过斗争取得这种信任而且值得这样信任时,它才成为革命的领导者。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群众的自发欲望才会竭尽全力和越来越出于本能地涌向党的方向,涌向自己意识到的方向”[3]。可以说,抓住民心和赢得民心是一个政党存在的最好“理由”,更是一个政党活动的最大政治,也即,只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才是党执政的最核心资源。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执政和长期执政就在于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而政治生态建设正是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源头活水,也是赢得“民心民意”的重要着力点。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并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执政追求。“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4]。基于此,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核心要义就是要祛除寄生于党的肌体上的恶疮和毒瘤,清除一切附着于党的肌体并有损于党的肌体健康的污泥浊水,从而使党能够永远拥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党员干部是否具有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对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至关重要。政治生态是一个政党政治生活总体形象的反映,也是党员素质和精神面貌的体现。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决心、斗志的大小以及党组织是否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是衡量一个政党政治生态的标准。健康政治生态的形成离不开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提升,通过党性教育党员可以净化政治思想,提高政治认识,强化纪律观念。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如果党员干部没有从内心深刻认识党的纪律的重要性与腐化行为的危害,全面从严治党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是来自党员个体的政治素养,特别是“关键少数”的政治素养和党性修养。“如果有一部分甚至即使是很少数的党员有不好的言行,那就会破坏党的战斗力,降低党在群众中的威望。”[5]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弱化必然导致权力异化和政治腐败,从而损害党的形象和威望,造成公众对执政党信任的流失。提升政治素养和党性修养的重点是党员严格遵循党章所确立和规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与之相反,党内政治生态恶化的根源恰恰就在于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不坚定。由此可见,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强化其理想信念教育是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党性教育。
政治生态是政治主体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总体性政治环境,包括政治制度环境、政治文化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政治习性。它对参与主体的政治认识、价值取向、政治行为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对的时代课题以及变化了的社会主要矛盾,在深入思考和理性分析新时代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的重大问题的基础上,作出“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的党内法规,以雷霆之势强化监督,正风肃纪,大力发展党内健康政治文化,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探索。
(一)通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优化党内政治生态
政治生活是政党内部一切政治活动的统称,严肃认真的政治生活不仅可以使党员端正政治态度、锤炼党性,也是化解党内分歧、调和党内矛盾的重要方式。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来保持组织先进性、纯洁性以及提升凝聚力、战斗力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曾经多次强调政治生态建设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提出必须“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6]。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优化党内政治生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根本指针,并且根据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了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十二条基本原则。
同时,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强调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
另外,中共中央还修订印发了《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若干规定》①1990年5月党中央首次印发《关于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若干规定》。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政治局根据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新要求于2016年11月审议通过经修订后的《关于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若干规定》。这对于坚持和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引导党员广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严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等具有重要意义。,指出民主生活会“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依靠领导班子自身力量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方式”[7],可以充分彰显“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政治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领导同志以上率下,多次召开并带头参加专题民主生活会,还分头到各自联系点指导民主生活会,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曾全程参加并指导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为各级党组织规范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示范和遵循。
(二)通过严明政治纪律完善党内政治生态
严明的政治纪律是党内健康政治生态的基本保障,也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政治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及党员在关于政治方向、立场、原则、言论、行为等方面必须坚守的政治规矩。在党的各项纪律中,政治纪律是根本和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严守政治纪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注重政治上的要求,必须严明政治纪律”[8]。政治纪律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中的地位也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中央为了加强政治纪律建设,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2017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2019年1月)、《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2019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2021年3月)和《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管理规定》(2022年6月)等一系列文件,并且重新修订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②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于1988年3月开始着手研究制定党的纪律处分条例,将党的十三大至十四大期间中央制定的若干单项处分规定进行整合,经过反复调研、征求意见和修改,于1997年2月正式颁布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
之后,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党中央于2003年12月颁布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实践中纪律被赋予了更加突出的使命,于是党中央于2015年10月、2018年8月先后对该条例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修订并发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③2003年12月党中央首次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并于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这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大举措。、《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④为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于2016年6月28日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并于2019年9月4日经中共中央修订后印发。等党内法规,为新时代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制度保障。
同时,严明政治纪律也离不开政治监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加大对政治纪律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十九届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会特别强调要强化政治监督保障制度执行,增强“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对违反政治纪律的党员干部要坚决查处。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重要方式,在政治生态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曾专门就巡视工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并作出指示,为之后巡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加强和改进巡视制度,党中央于2015、2017年两次修订《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⑤为了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中央曾于2009年7月印发《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这对推动党内巡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鉴于巡视工作实践深入发展,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由于原有工作条例已不能完全适应现实需要,党中央于2015年8月和2017年7月先后对其进行了修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2017年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总则”下第一条就明确指出修订的目的在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并在2018、2019、2020年先后下发《中央巡视工作规划(2018—2022年)》《关于中央部委、中央国家机关部门党组(党委)开展巡视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关于加强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意见》。而且,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还把“政治巡视”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充分彰显“巡视”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要“发挥政治巡视利剑作用,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9]。统计资料显示,“十八届党中央共组织开展12轮巡视,巡视了277个党组织,并对16个省区市党委进行‘回头看’,对4个中央单位党组织开展‘机动式’巡视”[10]。
另外,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还印发了《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要求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关和干部更要全面加强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纪律建设,主动进行自我监督,自觉接受外部监督,提高“免疫力”,严防“灯下黑”。
(三)通过消除权力腐败修复党内政治生态
建设廉洁政治、消除权力腐败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政治追求,也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基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1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消除权力腐败的新局面,取得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使之前腐败现象蔓延的态势得以有效遏制。其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高压反腐的力度前所未有。这一时期,党中央把反腐败斗争当作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和前途命运的大事来抓,坚持“零容忍、无禁区、全覆盖”,并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自我革命勇气开展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12年后年均落马官员是之前的10多倍[12];
从党的十八大至2021年5月,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调查省部级以上干部392人、司局级干部2.2万人、县处级干部17万余人、乡科级干部61.6万人[13];
仅2022年1—8月就有25名中管干部相继被查,26万处于群众身边的“蝇贪”被处分[14]。反腐顺应民意、赢得民心。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公众对反腐败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满意度高达95.8%(2020年)[15]。其次,消除腐败的机制体制日臻完善。党中央在下猛力“打虎”“拍蝇”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杜绝腐败滋生的源头防范机制、提升腐败行为代价的惩处机制、降低腐败动机的抑制机制,逐步完善领导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标本兼治的预防惩处机制,从而进一步扎紧腐败行为发生的制度之笼,压缩腐败行为发生的制度空间,减少腐败行为发生的可乘之机,最终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规范、舆论监督、法治惩戒的反腐败体制机制。再次,通过扫黑除恶全面净化、修复基层政治生态。党中央决定全国从2018年起展开为期3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铲除了大量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使全面从严治党逐步延伸至基层,也使基层党组织所面对的政治环境明显改善,治理能力稳步提升,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基层政治生态。据统计,截至2022年4月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共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及黑势力“保护伞”问题10.1万个[16]。另外,2021年5月中央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巩固专项斗争成果的意见》,提出要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保持对黑恶势力犯罪打击的高压态势。
(四)通过纠治“四风”问题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四风”问题是指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净化政治生态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切入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作风建设主要以解决“四风”问题为重点。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2年12月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对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定下规矩、立下规则。中央八项规定的精神内核与反“四风”是一致的。另外,2017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印发了《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对各地各部门如何具体贯彻落实相关精神提出了要求,并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纠正“四风”问题的抓手,严查执行不力的问题。据统计,截至2021年5月,共查处违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及“四风”问题62.65万起[17]。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不仅设立了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月报制度,而且推动形成纠治“四风”问题的长效机制。
2013年5月党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决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年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主要目的就在于解决“四风”问题;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分别于2013年11月、2014年6月印发《关于开展“四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加强制度建设的通知》《关于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深化“四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的通知》,其中详细列出“四风”问题整改清单,提出具体整改措施;
中共中央办公厅还于2014年11月下发《关于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指导意见》,要求坚持不懈反“四风”,抓好作风建设;
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又分别于2015年4月、2016年2月印发《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方案》《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要求党员干部在教育实践中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坚决摈弃“四风”问题。
(五)通过培育先进政治文化涵养党内健康政治生态
积极发展党内健康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基本保障,也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内政治文化是指政党成员关于政治体系和政治问题的态度、信念、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向,包括其对政治性质和功能的理解及政治理想、政治参与热情、对待公共权威态度、评价政府政策价值标准和内心遵循的政治行为准则等。党内政治文化规定着党内政治生态,积极政治文化塑造健康政治生态,因而良好政治生态依赖于党内先进政治文化的滋养涵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发表讲话,指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土壤”[18]。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提出坚定理想信念、维护党中央权威等12个构成党内政治文化内容的基本要素;
2019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第五章第十四条中,专门就“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进行阐释和部署;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曾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提出指导性建议。
另外,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02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以廉洁文化引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政治文化建设工作,把培育健康政治文化作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价值底座,特别是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养成党内积极向上政治文化的重要方式。基于此,中共中央先后印发《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13年9月)、《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2015年10月)及《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18年11月),希望通过教育培训形塑党员干部先进政治文化的价值取向,营造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据统计,从党的十八大召开至2021年7月建党百年前夕,全国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培训各级党员干部、管理人员1.8亿人次,中央组织部调训16万余人次,包括省级干部1.4万多人次[19]。
(六)通过严格管理干部营造党内良好政治生态
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在于严格干部的选拔任用管理。干部选拔采取什么标准以及如何开展干部的选拔任用是党内政治生态正常与否的重要考量,也是党内政治生态健康与否的“试金石”。干部选拔中的权力腐败和不正之风之于政治生态犹如“慢性毒药”,破坏甚大,而且其影响具有整体性和长期性。它会把那些忠诚、廉洁、有担当的干部逐渐腐蚀、排挤掉。因此良好政治生态的塑造必须从干部的选拔任用抓起,以干部选拔的正确导向来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关键,重点是要做好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2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制定、出台多部关于干部选拔任用的规章制度。例如2015年发布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2016年发布的《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2019年先后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2021年5月由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2022年9月发布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等等。这都为新时代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画下了红线、定出了底线、出台了标准,确保能把觉悟高、品行好、作风硬、能力强的干部选出来,从而通过不断优化选人用人的体制机制来形塑党内“风清气正”的健康政治生态。
当然,从严管理干部不等于“不容有错”,不等于不容许干部在工作中出现失误,相反,严管正是要淘汰那些庸政、懒政、滥政者,从而为敢于担当、勇于改革的干部腾挪空间、创造条件,让其大胆探索,最终使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能够得到更多机会、更大鼓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21],正是要为踏实谋事、清正廉洁的“实干家”干部撑腰鼓劲。基于此目的,中共中央办公厅曾于2018年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旗帜鲜明地支持担当者,鼓励干事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把清正廉洁的党内政治生态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目标来抓,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生态建设之路,取得了新成就,开辟了新局面,在管党治党政治实践中积累了前所未有的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2]因此,深入总结、系统提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基本经验,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复杂性、长期性,有助于我们准确分析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研判其发展趋向、演进逻辑并廓清其发展规律,从而为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水平提供借鉴。
(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的综合治理
政治建设就是党通过严明党的政治纲领、路线、立场及目标从而保证其成员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并能够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永怀政治理想、站稳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永葆政治品质,把党的政治使命作为自己的终身政治追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同时,党的领导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党的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强化党的领导,而党的政治建设又在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格局中处于统领性地位,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党的政治建设不仅决定和引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方向及所取得的效果,而且可以确保党的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从而不断提升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筑牢党执政的政治根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2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党的领导,特别是通过政治建设确保了全党服从中央,维护了党中央权威,巩固了党的团结,遵循了“两个确立”,坚持了“两个维护”;
在于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于通过对党员干部经常性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其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可见,新时代党内健康政治生态塑造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关键在于政治建设,同时又离不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的综合治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一个涉及多方因素的复杂性系统工程,具有整体性、系统性、互动性等特征。它不仅关涉党员个体及各级党组织等政治主体性要素,而且涉及政治主体之间协同互动的权力制度、领导体制、法律法规等政治客体性要素,还包括历史传统、政治文化、政治习惯等精神性因素;
既需要严谨缜密的顶层设计,又离不开细致周详的基层探索;
党的领袖人物既要有管党治党的决心和能力,也需要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民主理念、法治文明等现代政治文明素养。因此,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既包括对政治主客体等“硬”要素的规范性治理,也包括政治理想、政治理论、政治精神等其他“软”要素的建设。正如有学者提出,共产党犹如种子,社会就像土壤,如若土壤遭受污染,那也就是说党内政治生态的存在基础出现了问题,这时只抓党建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必须依赖于综合治理[2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惩防并举、系统施治的理念,通过创新党建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党性修养、严明党规党纪、践行群众路线、厉行反腐倡廉、强化制度建设等措施实现了“党性修养内在动力与反腐倡廉外在压力相配合、自我净化力与外部监督力相协调、顶层设计与具体安排相贯通”[25];
还通过多途径、多领域、多层面的高压反腐展开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全方位治理,形成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制度治党与精神塑党相结合及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体系,实现了其协同联动的综合治理功效。
(二)以制度建设为抓手的常态化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以上率下、以身作则,以高标准严格规范自我,全面从严践行党章对党员及领导干部的规定;
同时,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也自觉与党中央看齐,狠抓作风建设,严打歪风邪气,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贯彻到底,以实际行动兑现了党要管党的庄严承诺。而且,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永远在路上”,绝不能有“松松劲”“缓口气”的想法,否则可能前功尽弃。党内健康政治生态的形成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坚持不懈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才能实现常态化治理,才能使其永葆“风清气正”的本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所强调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浚其源、涵其林,养正气、固根本,锲而不舍、久久为功。”[26]因此,如何避免党内政治生态治理过程中出现“一阵风”或“运动式”思维,达成其建设的长效机制,实现常态化治理,成为新时代党内建设面临的紧迫性问题。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不仅要“打虎”“拍蝇”“猎狐”,更要从根本上寻求破解政治生态建设难题的制度性密码,破除毁坏党内政治生态的文化性根源。只有找准问题、抓住要害,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抓到底,才能实现党内政治生态的常态化治理。
政治生态常态化治理的基础在于强化党内法规制度的建设。也即,党的建设的制度化设计是党内政治生态常态化治理的根本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完善制度,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本着于法周延、于事有效的原则,制定新的法规制度,完善已有的法规制度,废止不适应的法规制度,健全党内规则体系,扎紧党纪党规的笼子。”[27]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法规制度建设置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中非常突出的位置,并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修订、制定了以相关党内法规为主体的一整套合乎规范、卓有成效的制度体系,也解决了党的建设有规可依的问题。例如,党的十九大共修订党章107处(总纲部分修订58处,条文部分修订49处);
另外,截至2021年5月,党中央出台、修订146部中央党内法规;
同时,党中央各部门及各省级党委也大力推动本部门、本区域党的建设的建章立制工作。据统计,各部委党委(党组)、各地方党委分别出台针对性较强的配套党内法规162部、3210部[28]。而且,党中央还在2013年11月、2018年2月和2023年4月先后印发了《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2018—2022年)》《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规划纲要(2023—2027年)》,强调党内法规制度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完善,为党内政治生态的常态化建设夯实了制度基石。可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力度前所未有。
(三)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基的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治理
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及人民性的体现,是其力量之源和生命所系,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政治生态建设的目标所在。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沿、得到人民拥护,与其不断主动提升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息息相关。新时代,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理念。《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只要我们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就一定能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29]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30]先进性与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性,体现于党的宗旨、使命和全部任务中,贯穿于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体的具体行动中。党员是党组织的基石和细胞,全面从严治党的根基在于党员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治理;
党内政治生态是否健康,关键得看党员个体是否保有先进性与纯洁性。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踏上新征程之际,我们党必须加强对党员个体的教育管理,提升党员觉悟,使其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坚持党员应有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时代党所面临的国内国际新的形势,针对国内国际各种挑战与风险,提出通过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共产主义理想为核心的党性教育来强化党组织及党员个体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其一,强调思想建党、理论强党,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教育中的作用。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根底在于党的指导思想的先进、纯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要从思想上坚持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坚持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共产党人的初心,不仅来自于对人民的朴素感情、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更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之上。”[3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及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把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贯穿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全过程。
其二,强调信仰立党,重视理想信念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中的支柱作用。信仰坚定是我们党能够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决定性基础,也是党员干部经受考验及抵御各种错误思潮侵袭的信念之盾和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32],“年轻干部接好班,最重要的是接好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班”[3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筑牢信仰之基和补足信念之钙作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强心针”和“定心石”,用“信仰之力”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
其三,强调党性教育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中的核心作用。党性教育是百年党建恒定不变的主题,也是共产党人的必备“心学”[34]。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必须“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35]。2013年6月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密切了党群关系,是我们党保有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举措,也是在实践中强化党性教育的重大行动;
2019年6月在全党上下又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锤炼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
(四)以高压反腐及完善预防、惩治腐败体系为核心的廉洁治理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健全监督体系[36]。从根本上说,党内存在的各种腐败问题都与政治生态不健康及政治监督建设乏力有很大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通过艰辛努力,逐步探索出了契合中国实际的惩治腐败的指导原则、基本方针、工作原则、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及制度法规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独特优势的反腐倡廉之路。党中央坚持把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综合施策、注重预防等原则作为反腐倡廉基本原则,不断优化预防和惩治腐败的体系建设,加快制度建设步伐,提高制度执行力度,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其一,加强预防、惩治腐败的法规制度建设。依照依法治国、依规治党及依法执政的需要,党中央以党章和宪法为核心,通过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加强关于反腐倡廉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特别针对制度反腐的薄弱环节加强建设,弥补制度短板,为反腐倡廉提供坚强制度保障,从而实现制度管权、制度管人,依制度办事,有效预防腐败发生的目的。这对于提升全面从严治党水平及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意义重大。
其二,强化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制度化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37]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优化权力配置及运行机制作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着力点,把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作为重点来抓,不断强化监督力度,特别是加强对权力集中部门及关键岗位领导干部权力行使的制约和监督,确保权力机关和领导干部按照程序,依法依规行使权力。
其三,始终坚持高压反腐态势。惩治腐败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廉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不仅要严查大案要案,更要查处群众身边“切身感受”的腐败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胜利,得益于党中央以刮骨疗毒的自我革命意志重典治乱,得益于党中央猛药去疴、高压反腐的坚定决心,得益于管党治党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不松懈,肃贪反腐不松劲,惩治腐败始终保持定力,让党纪国法的震慑常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38],“牢记反腐败永远在路上”[39]。
其四,坚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度快速推进,党委被赋予“主体责任”,纪委被赋予“监督责任”。各级党委坚决落实党中央部署,分别根据各地各部门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及纪委监督责任追究办法,压紧压实党委、纪委党风廉政建设的基本责任,强调各部门的协同联动效应,形成了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斗争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五)以问题为导向的创新式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40]。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并正视问题,才能未雨绸缪,及早制定应对措施,把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也就是说,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并坦诚面对问题是着手解决、纠正问题的前提。敢于承认问题、勇于面对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显著特点和政治优势,是百年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也是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素养。《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41]真抓实干,勇于直面矛盾,避免点到为止是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任何工作都是在解决问题甚至是难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的,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工作方法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有可能激化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管党治党过程中能够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党内政治生态存在的突出问题,正视问题关键所在,深挖问题根源,瞄准问题“靶心”,创新治理方式,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解决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中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顽疾沉疴”。
其一,针对干部监督不够的问题,创新干部监督方式,拓宽干部监督范围。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必须加强干部监督,特别是要创新方式和途径,拓宽干部监督的范围,提升监督效能,使党员干部逐步“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42]。针对之前党内监督不够、党内民主难以有效开展的问题,党中央于2017年印发《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若干规定》,提出民主生活会必须直面问题;
在批评与自我批评过程中,领导干部应当讲清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相互批评应该开诚布公指出问题;
同时针对反映的问题,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必须制定整改措施,确定整改目标及完成时限,对于突出问题要进行专项整治。另外,大力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不仅要开展日常监督,而且还有专项督查;
监督范围逐渐从工作圈延伸到社交圈、生活圈,而且要加大群众参与干部监督的力度;
组织监督是党内监督的重要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组织监督不断创新发展,其监督方式也逐渐从封闭式监督转向开放式监督;
监督途径也在不断创新,除了组织监督,还有司法监督、审计监督及舆论监督、网络监督,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监督体系。
其二,针对“四风”问题,创新干部管理方式。从严从实管理党员干部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基本方针的重要举措。针对之前部分党员干部作风浮夸、担当不够及管理宽、松、软的问题,党中央曾于2021年6月专门下发《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着力推进党员干部纪律作风建设,注重其党性修养的养成引导;
针对部分纪律松懈、工作懒散、作风腐化、不作为的党员干部,党中央及地方各级党委根据工作性质和各地实际纷纷出台“慵懒散”专项整治文件,营造干事创业的健康政治生态。
其三,针对干部信仰危机问题,创新干部学习方式。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干部学习,把干部学习作为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战略任务来抓。针对之前部分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淡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及时提出要“大兴学习之风”[43],补足精神之钙。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开展集体学习达80多次,授课、学习方式也让人“耳目一新”[44],对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学习成长产生重要引领、示范作用。与此同时,地方各级党委及各部门也创新学习方式,大力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着力提升干部思想理论素养,筑牢政治信仰根基。
总之,党内政治生态是政党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协同互动状态的整体反映,也是一个国家政治、社会环境的综合体现。政治生态健康与否关乎一个政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也事关一个政党的发展与生死存亡。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就是要清除附着于党的肌体上的寄生虫,确保党组织不受病毒的侵蚀。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基础上,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坚定贯彻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坚持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探索出了百年大党解决自身问题、永葆“青春活力”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自我升华之道,也是其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新成就、新经验必将彪炳史册,也为下一步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和启发。
猜你喜欢党中央中国共产党干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党中央两次为谁公开祝寿?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中国共产党100岁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8期)2021-08-17当干部切忌“打官腔”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 党中央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擘画">关键抉择—— 党中央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擘画领导决策信息(2018年46期)2018-04-18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廉政瞭望(2016年15期)2016-09-10向党中央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中国火炬(2015年9期)2015-07-25干部任免四川党的建设(2009年7期)2009-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