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马克思人本思想语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马克思人本思想语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时间:2024-08-20 10:15:02 来源:网友投稿

朱健,瞿良华,徐思贤,杨善发

1. 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2. 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马克思人本思想是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解读人的本质,阐明了人的需要、实践活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最终落脚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随着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抑郁等情况不断增多,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曾发布的《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更是将学生作为四大重点防治群体之一[1]。因此,我们有必要运用马克思人本思想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预防、控制及解决大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科学性、时效性、针对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才。

人本思想是马克思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地位、作用及存在价值与意义的基本观点。只有洞悉人的本质,才能理解人的自由个性、发展需要和价值追求。马克思立足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注重研究现实的生产实践,充分有力阐释了人的本质,继承和超越了费尔巴哈人的类本质思想,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的科学论断。马克思人本思想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以及人文性,人的解放与自由而全面发展是这一思想的价值旨归。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推进深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集中体现日益显著,人民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深度进军这一背景下,系统、深入研究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理论特征、价值目标及实践途径,对当代中国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并为解决有关人的问题提供科学丰厚的理论依据。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研究逐渐增多,其理论成果为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起到深远的指导作用,更好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在脱贫攻坚工作上,各级政府立足于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的人民群众,重点靶向、关注、照顾困难群众的利益需要,取得了全面胜利。概言之,马克思人本思想是一盏经久不灭的指明灯。时代在前进,它依旧生机蓬勃,永葆生命活力。而以马克思人本思想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充分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有效解决学生实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易陷入“单打怪圈”。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力量明确责任,共同参与,讲究方法,齐抓共管,在应为、可为上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形成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闭环式心理疾病防控体系。然而,由于某些认知误区和利益冲突,一些机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存在片面追求效率、偏向量化的现象,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形成有效的联动互动机制。各方面育人力量缺乏交流,各自为政,自行其是,很难实现同向同行,保证工作取得实效。韩振峰教授在他的研究中曾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不够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3]。

其二,心理健康教育单纯“以问题为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对象是“人”,应重视人的地位、作用及本质,引导培育人的心理防御机能。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外部环境的复杂以及学业压力的增加,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居高不下。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文件指出,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4],最近有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而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5]。在此背景下,高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认识不足,过于强调缓解或解决某种心理烦恼、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缺少利用培训、辅导、激励、感染等途径对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重“治病”、轻“治人”,这不失为亟需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2.2 马克思人本思想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2.1 顺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近些年,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6]。在这个背景下,学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探究热度呈上升之势。查阅有关文献,发现不少学者从生态系统理论、立德树人等视角积极思考高校心理育人路径,但结合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鉴于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理论特质及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表现出的显著影响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卫生健康领域的指导地位[7-8],从人本思想的视角下开展三观教育,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建构教育教学良好环境,引领学生以辩证思维看待心理问题,以发展眼光看待生命挫折,促进自身健康成长发展。

2.2.2 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要求 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复杂,行为表现、发病机制不尽相同,形成多种多样的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类型,引发身体器官的生理、生化功能减退,严重影响到日常学习和生活。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现实的人”,以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建设、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发展为目的,通过行之有效、执行高效的实践方法,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具体要求,为其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发挥人的巨大作用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主旨,正缘于此,要将这一思想作为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立足人的社会性和现实性,从实际出发,研究和遵循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全方位开展教育,指导做好健康心态培养、性格品质优化、抗挫能力提升、社会适应增强、潜能开发充分等工作,扎实推进育人成效,帮助大学生在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浪潮中不被淘汰。

2.2.3 彰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意蕴 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使用心理学规律和方法,对教育对象施以积极影响,改变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属于心理学在教育行业的具体运用。心理学研究的首要问题是关于人是什么的问题,则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对人的本质研究,其解决的最直接问题就是帮助客体认识自我、改变自我,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解决自身心理问题,消除潜在的疾病风险,利于自己健康发展。作为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强调人作为历史发展主体,不仅可以改变自己,也可以改变客观世界,用自己的能力创造利于自己生存、适合自己成长的环境。很显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本思想在价值意蕴上具有统一性。两者具有较高的功能契合性,它们的融通、共存极具较强的现实意义。高校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其发展的根本在于学生发展,坚持以学生之想、之急、之需为本,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全面解读学生的内心世界,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也是提升自身竞争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任何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且从事着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人本思想是一种解读人的本质内涵,研究人的主体地位、生存方式与个性发展的理论,为分析关于人的问题指明了思路。结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我们要正确认知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和功能作用,坚持导向引领,汇聚社会合力,注重实践育人,以探求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解放途径,实现主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3.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导向引领

马克思指出,“人是政治人”或“人是政治动物”,肯定了政治既是人的内在本性,又是人的社会存在形式[9]。人具有政治性,必然要参与政治生活,进而实现自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具有一般教育活动的特性,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政治性。

其一,站在政治的角度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它要坚持政策导向。近些年政府高位谋划,出台不少相关政策和实施方案,为心理健康教育把舵定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范畴,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也有所涉及。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顺应时代潮流,吃透政策规则,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以及方法,做到善于观察、灵活分析以及正确解决问题,在重大选择上立场坚定、态度鲜明、方向明确,不能让思想政治取向、管理工作重心偏离正确的轨道。

其二,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目标导向。从个体层面上来说,学生是受教育对象,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双向互动机制,让所有人都参与、融入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帮助大学生建设良好的心理素质。从社会层面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对象是在校学生,要注重为心理缺陷的弱势群体提供扶持,给予更多的关怀、指导和制度保障,增强他们参与、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汇聚社会合力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是其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不难看出,马克思很注重用社会的观点来解释人的本质,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其政治观念、思想状况、心理特征不完全是与生具有的,很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安排、人际交往等因素影响,而且不断成形和发展。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捅破社会关系这层窗户纸,盯住个体的社会特质,明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客观因素。

当下,大学生的心理面貌显现出从闭锁转向开放、从依赖转向独立、从关心书本转向关心社会的三大转变,形成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个性化的价值实现[10]。当个体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不一致时,很容易形成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某医学院校对1 150名大学生抽样调查[11],结果发现10.97%的大学生存在强迫、偏执、抑郁、人际敏感等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另外一项对3 000余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研究[12],其结果显示21.6%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繁多复杂,国内很多研究表明[13-14],造成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客观因素主要为社会文化、家庭背景、人际关系、学业压力等。尤其家庭经济状况与结构模式、亲人间的情感氛围等因素是不宜忽视的。因此,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就要减少或消除这些社会因素引发的负面影响。

显而易见,大学生的社会关系主要有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以及与其他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的群体关系。为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发展,我们应积极寻求学生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的有效支持,同心合力打造心理健康“防护网”。比如,政府部门的政策与资金支持,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工作介入,与医院、企业等单位的合作教育,与家长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老师的关爱呵护、嘘寒问暖,同学间的互助互爱,等等。

3.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实践育人相结合

马克思人本思想强调,实践是人们能动性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性活动,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有目的、有立场、有原则、有价值导向的,它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实践主体的需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相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通过建制度、搭平台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各类实践活动中,主动践行理论,化解内心问题,拨开心头迷雾,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基于此,强化实践育人工作是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在新时代大思政课的视野下,作为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升华,第二课堂的建设是实践育人工作的关键点。对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建构、完善多部门和多学科的协调机制,教育工作者要搭建多元平台,创新实践模式,强化实践路径,分阶段开展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在基础阶段,通过故事演讲、研讨交流、竞赛展演、案例分析等认知实践,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常识的了解;通过参观、访问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体验活动,加强学生心理建设。在发展阶段,组织开展太极拳、黄梅戏等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彰显文化育人的特色与优势;开展趣味运动会、集体爬山等室外拓展训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在升华阶段,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实习、生产劳动、创新创业等活动,激发劳动情感,强化意志品质;组织参与社会调研、社会公益活动、社区文明创建等志愿服务,培养良好的人格。

3.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属于个体发展的高级形态,属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对此,马克思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并主要从个体一切能力的充分挖掘及创造性发挥的角度谈全面发展。可见,实现全面发展是让自己成为“完整的人”,一个拥有自然人、社会人的种种生存特性和能力的人,能为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从事功能性、功利性的活动。但这需要一系列基本能力,不乏劳动能力、识字能力、免于饥饿的能力、保持健康的能力以及成长发展的能力等。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浅层意义指向调节心理,弥补缺陷,丰富个性,保持健康,适应、创造和创新个体生活。进一步,是在了解个体需要获得什么、改变什么、实现什么的基础上,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具有独立、完整、高尚人格的社会个体。这是其最高指导和最终价值旨归。

总之,我们要善于洞悉学生的心理活动,观察其心理特征与劣势,掌握其个性需求,分析其心理问题的实质,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相应的心理疏导策略,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利益冲突无

猜你喜欢马克思心理健康心理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5期)2022-10-11马克思像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s(2022年1期)2022-02-08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1年1期)2021-11-22心理感受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推荐访问:马克思 探析 语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