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贾平凹《高兴》英译本的方言模因英译及民俗译介

贾平凹《高兴》英译本的方言模因英译及民俗译介

时间:2024-08-19 18:45:01 来源:网友投稿

刘璐

摘 要:贾平凹是民间叙事文学创作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创作的小说《高兴》之中囊括了大量关中地区的乡土语言及民俗文化,表现出浓郁的地域性、乡土性色彩,英国汉学家Nicky Harman对该部小说进行了英译。本文基于翻译模因论视角,分析了民俗文化的译介传播特点,探讨了译者在翻译《高兴》时所采取的多元化翻译策略,译者以读者为归依对原语文本进行语言转换,有效地促進了其对外推广传播。

关键词:贾平凹;《高兴》英译;方言模因;民俗译介

一、引言

《高兴》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创作的一篇乡土文化色彩浓郁的小说作品,其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铺陈皆关涉到大量的关中地区乡土语言及民俗文化,汉学家Nicky Harman在对此作品进行英译时,基于翻译模因理论,秉持“以读者为归依”原则选取了多样化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模因策略、意译模因策略、文化过滤策略等。这些翻译策略的应用使原语文本的风格意蕴得到了很好的承继与留存,同时又弱化了原语文化的陌生感,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使译语读者的阅读体验得到有效优化,英译本《高兴》因此在异域文化中得到广泛地推广传播。

二、贾平凹的民间叙事文学创作及《高兴》的翻译

贾平凹是以民间叙事文学创作为主的当代著名作家,其创作的长篇小说不仅数量颇丰,多达16部,且影响深远,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中占据重要地位[1]。贾平凹的文学作品乡土色彩浓郁,惯以民间语言描述和表现民间生活,乡土叙事是其创作的主要风格,作为乡土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的创作视点大多聚焦在底层民众的生活百态之中,通过刻画普通人物形象,讲述小人物故事来表达自己深切的乡土情怀。贾平凹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其自幼的生活成长环境有莫大的关联,他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后因求学等原因又久居西安,在关中文化的熏陶感染下,乡土主题成为其文学创作的主要题材。他寄情于乡土社会,无论是叙事语言还是人物语言都表现出浓厚的“土味”特色,在其作品中囊括着大量的关中方言俚语。关中方言区涵盖范围很广,西安市、商洛地区等皆属其内,因此关中方言体系中又分成了不同的类型,有西府话、东府话之别,贾平凹作品中运用最多的商洛方言即属关中东府话,在商州系列小说中,方言腔、民俗体成为贾平凹创作最基本的语言底色[2]。比如《西北口》中的主人公小四操一口地道的陕西方言,《高老庄》更是西北方言的大荟萃,方言腔调的运用使陕西民俗刻绘更细腻生动,充满生活情趣,由此也进一步表达了作家的民间叙事立场。

贾平凹众多的乡土文学作品中,《高兴》极富代表性意蕴,这部出版于2007年的小说作品是作家呕心沥血、反复增删之后的精品力作[3]。小说《高兴》围绕主人公刘高兴与五富到城市闯荡,最终流落于都市,成为拾荒者的故事情节进行铺陈细述,在此作者对底层人物生活命运的关注又一次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大量的农民工走出乡村,他们选择进城务工来改变生活现状,一方面他们获得了不同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一些伴生的社会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如农村土地流失、空心村状况加剧、城市中的不安定因素增加等,贾平凹藉文学创作深刻地揭示和反映了这些问题,并试图探寻根本性的解决之道。

《高兴》中方言、俚语等乡土语言模因贯穿始终,增强了作品的乡土色彩,突出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但同时也为作品的文本翻译与对外译介传播带来了较大困难。英国汉学家、翻译家Nicky Harman由于高度赏识该部作品而对其进行了文学英译,他运用了包括模因翻译在内的多元化的乡土语言翻译策略而使英译实践大获成功。2017年,《高兴》英文版“Happy Dreams”出版,在美国亚马逊、Cood Reads等平台上该译本得到了广泛好评,它成为2017年唯一一部被Kindle First项目选中的中国文学作品,被认为是贾平凹所有翻译作品中最成功且最具影响力的英译作品[4]。

乡土文学作品由于运用到大量的民间语言表达方式,凝练了谚语、惯用语、俚语、方言等各式各样的乡土语言,具有鲜明的“土、俗”特色,地域色彩浓郁,因此其对外翻译传播会遇到较多语言与文化层面的问题。传译该类型作品既要照顾到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与阅读习惯,也要尽可能地复现其“土味”风格,沿袭乡土语言表征,此即对译者的文学水平及翻译策略甄选提出了较高要求。从翻译模因论的角度出发来研析乡土文学的对外译介,不难发现模因作为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要实现跨文化、跨疆域交流就必须依托翻译而进行,翻译实践使语言模因的跨文化传播成为可能,由此即出现了翻译模因。切斯特曼是最早将模因论与翻译学联系在一起的学者,他认为翻译过程的本质其实是原语模因向译语模因的转换过程,就其观点来看,翻译模因可分为基因型与表现型两种类型,区别在于原语模因向目标语模因的转化是否等值等效,对等复制即为基因型,否则便是表现型。乡土语言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模因,在对其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既要尽可能地留存特色化语言模因内容,又要寻找最佳对应的目标语模因,使目标语读者能准确深刻地体味原文内涵精髓。乡土文学作品的传译最关键的内容是原语模因、目标语模因的等值等效。

三、基于翻译模因理论视阈的民俗文化对外译介传播

仲富兰指出民俗形成于特定地域空间内民众的日常生活劳作之中,它是世代沿袭的风俗习惯与乡土文化,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文化模式。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某一地域的民众逐渐具有了共同的礼仪程式、信念信仰,他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都表现出同质性的特色,由此区域性的民俗文化得以生成。独特的民俗文化会伴随着人们的迁徙流动而进行跨区域地传播,其影响范围不断拓展,诸多因素在民俗文化的推广传播中发挥了能动性的作用,其中文学创作由于贴近民众的真实生活,其题材与灵感大多源于现实生活经验,因此自然而然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作家将自身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皆融入到文学作品中,寄情于文字,借笔墨而代言,随着作品的不断传播,嵌入作品中的地域文化内容、传统民俗特色等也实现了跨地区的交流推广[5]。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域文化多姿多彩,不同地区民俗差异较大,正是这些个性鲜明的区域性民俗汇聚成了恢弘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当前我国对于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而民俗文化的海外传播离不开语言翻译这一媒介,只有在翻译的助力下将原语转换为目标语才能使译文被读者深刻全面地理解,接受我们的民俗文化。在民俗语言的传译中,模因翻译是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它通过原语模因与目标语模因的等值匹配,使原语的文化精髓得到最大限度地保留,同时又兼顾了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与阅读习惯。基于翻译模因论,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被进一步强化,乡土文学中的不可译因素被有效减少,土味语言进入异域文化后其原真特色得以留存,这对于民俗文学的英译及海外传播是非常重要的。

四、翻译模因理论视阈下《高兴》英译中对民俗文化及乡土语言的翻译策略

贾平凹在《高兴》中运用到了大量关中方言,同时描绘了各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其在塑造人物时体现出土味特点浓郁的用语风格,方言、俗语、俚语等贯穿全篇,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逼真,易于激起读者的共鸣,但同时也增加了翻译的难度。Nicky Harman在翻译该部小说时巧妙地运用了多种翻译策略,从而保障了译文质量,促进了英译本《高兴》在异域文化中的有效传播。翻译策略作为翻译领域的重要概念,其实质是翻译模因的一种,在翻译模因中,翻译策略非常丰富,大致可以分为句法策略、语义策略、语用策略三种类型,其中句法策略涉及直译、移位、变换句式结构等策略;语义策略则有解释、应用近义反义词来转译原语等;语用策略关涉的翻译方法也很多,比如文化过滤、编译等。Nicky Harman对于《高兴》中民俗文化及乡土语言的翻译主要用的策略包括了直译策略、意译策略及文化过滤策略等。

(一)《高兴》英译本中直译策略的应用

模因直译法在《高兴》英译本中随处可见。作为一种基因型翻译模因类型,模因直译法的核心在于找到原语模因的直接对应译入语模因,以实现原语模因的等值等效转译。《高兴》中作者为了突出人物性格、表现关中特色民俗文化而使用了大量俗语、谚语,这些乡土语言不仅是小说最基本的语言底色,且承载着彰显创作意图、丰富文本内容等重要任务。Nicky Harman在对其进行翻译时,为了更好地留存土味原色而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由此使译文更接近原语风格[6]。

比如对于以下语句的翻译,“说我是藏龙伏虎,说我绝不是地上爬的卧的角色”,译文为“I was a crouching tiger, a hidden dragon, not some earthbound”,原语中“藏龙伏虎”中的“龙”与“虎”作为原语模因在英语中皆可直接找到对应的译语模因,即“dragon”和“tiger”,因此可进行直接翻译;再比如对一些地名的翻译,将“清风镇”译为“Freshwind Town”、“芙蓉园译”译为“Hibiscus Garden”等也是以直译法生成译文;汉语中“远亲不如近邻”作为家喻户晓的俗语模因而存在,译者在英语中也可轻松找到相应模因,因此将其直译为“a good neighbor is more useful than a distant relative”。

陕西地区有着非常丰富的饮食文化,地道美食如胡辣汤、冰峰汽水、油泼辣子等,陕西人对面食情有独钟,这与当地主要种植小麦等农作物有关,且陕西人爱吃辣,于是各种辣制面食便成为陕西人餐桌上的主打饮食品类,素有“美食天堂”之称的陕西的确是将饮食文化演绎到了极致。《高兴》中提到的大量菜肴即代表了陕西独具特色的餐饮习俗,译者为了准确传译每一道美食的风格特点,在大多数时候都采用了翻译模因直译法来将其转换为目标语,他将“胡辣汤”译为“pepper soup”,“冰峰汽水”译为“ice peak soda”,“油泼辣子”译为“chili oil”,直译法留存了美食的“原汁原味”,这对于译语读者来说无异于一种潜在的“诱惑”。这样的翻译激起了译语读者的品尝欲望,使其不免产生赴西安旅游的意愿,借此文学作品得到有效传播,同时甚或发挥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附加效用。

模因直译策略还应用在作品中各色人物名称的翻译之中,《高兴》作为乡土文学的典型代表,其人物名称也极具土味风俗,如刘高兴、韩大宝、黄八、石热闹等,这些人名土味气息十足,与乡村社会高度契合。它们不仅是人称符号,更是具有地域性特点的民俗文化表征,作者賦予人物角色此类“土气”的名字,是对现实生活经验的呼应,是接地气的文学表达方式,更是自身深切的乡土情怀的文学化寄托。因此对于这些人物名称的翻译直接关系着译文对原文文化内涵的承继状态,翻译人名不仅是复现人称符号,更需要传递其背后的精神意蕴。译者在翻译时选择了直译策略来达到传译目的,他将“刘高兴”译为“Happy Liu”,“五富”译为“Wufu”。直译强化了原语与目标语的对应性,并加深了译语读者对译本中人物角色的印象。乡土语言模因直译策略在《高兴》翻译中被广泛应用,该策略使原语模因与目标语模因的形义匹配程度更高,实现了等值等效的语言传递,对于民俗文化的译介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高兴》英译本中意译策略的应用

意译模因法作为一种常见的翻译策略,其核心特点在于不受形式局限地对原语模因进行翻译,表达原语模因的文本内涵、语理意义,使译语读者能结合自身文化认知来准确领悟原文涵义。意译法注重“达意”,不刻意追求“保形”,原语模因的语言结构在意译策略的运用中可能被打乱。不受外在结构形式的桎梏和干扰是意译翻译的主要特色,语义策略之下,意译是占据重要地位的翻译策略,它甚至比解释、套用等语义策略的应用频率还高。学者熊兵根据意译模因法的特点属性,将其分为解释法和套译法两种基本类型,二者皆是指译者针对原语模因给出必要的内涵解释,以便利译语读者的阅读,不同之处在于译者是否选用译入语用语来代替原语模因,代替者即为解释性意译,未代替者则为套译意译[7]。《高兴》英译本中,译者Nicky Harman对诸多方言、成语采取了意译策略来进行语言转换,由此既很好地留存了原语模因的内涵与风格,又顾及到了译语读者的阅读感受,译文也因此能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以如下语句的翻译为例,原文为“八竿子打不着我”,译文为“Well, I had nothing to do with it! What happened then?”,原语内涵所指为二者间毫不相关,没有任何关联关系。它作为一种通俗普遍的民间语言,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土味”色彩浓厚,由此也体现了作者在文学创作中的用语风格及乡土叙事立场。译者采用解释性意译法将原语模因转换为目标语模因,在此过程中,原语模因贴近乡村生活的风格意蕴被很好地承继和留存下来。此外,对于《高兴》中某些人物名称,译者也采用了意译模因法进行了翻译,如将“瘦猴”译为“Scrawny”,“瘦猴”本意是形体瘦弱的猴子,在此它被用于人物角色命名旨在表现人物的体态特征,同时也喻指人物的某些性格气质,译者选用了“Scrawny”一词作为译文再现了原语的核心内涵,也突出了语言的亲缘性,因为在英语中,“Scrawny”即指骨瘦如柴的人或者动物。对于人物名称“黄八”的翻译,译语为“Eight Huang”也是译者结合了自身的理解而进行的有创新性的翻译,还有将“石热闹”译为“Lively Shi”,“种猪”译为“Goolies”等,原语和目标语之间皆通过意译的方式进行了等值对应,译语读者在读到这些名字时可轻松地生发出相关的联想或想象,进而对人名背后的内涵之意有准确的理解。

《高兴》中时常还会出现在民间生活中应用频率很高的詈骂语,如崽娃子(you)、二杆子(mad bull)等,这些詈骂词汇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情绪、刻画草根人物的特异性形象、呈现地域性方言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译者对小说的翻译无法绕开詈骂词汇的译介,在此译者巧妙地选用了意译策略来复现这类词汇的意蕴内涵,既是对小说作者创作意图的尊重,又有效地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

(三)《高興》英译本中文化过滤翻译策略的应用

在比较文学领域,文化过滤是一个惯常使用的基础性概念,它指的是不同文化体系在交流碰撞时会对彼此的关键信息进行适当地改造,以使其更接近于自身文化特点,便利于自身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理解与接受。事实上,翻译行为本质上即是一种文化互动交流活动,其表面上看是进行语言的转换,寻找与原语模因匹配的目标语模因,但实质上它关涉到原语与目标语所处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8]。翻译实践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对原语文化的承继与复现状况,为了改进译语读者的阅读体验,减少可能遇到的阅读阻碍与困难,译者往往会选择性地过滤掉原语文本中的一些无关大雅的风俗、典故等元素,由此来突出原语文本的文化精髓,提高译语读者对译文的接受度。比如对于如下语句的翻译,“我只说我是苏三的苦,没想还有个窦娥的冤”,译文为“I thought I had a hard life,"Almond said. Imagine there being another tragic beauty”,此处译者即采用文化过滤翻译策略,将窦娥冤的典故筛选过滤掉,通过对原文内容适当的改变而降低了阅读难度。

五、结语

贾平凹是乡土文学创作的典型代表人物,他创作的小说《高兴》中囊括了大量关中地区的乡土语言及民俗文化,由此表现出浓郁的土味色彩,体现了作者的民间叙事立场。英国汉学家Nicky Harman对该部小说进行了英文翻译,为了留存其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译者以翻译模因论为理论基础,采取了直译、意译、文化过滤等多元化的翻译策略对原文进行了语言转换,在其“以读者为归依”的理念指引下,对翻译策略的巧妙选择既尊重了原语文本的风格意蕴,又顾及到了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由此有效地促进了译本在异域文化中的推广传播。

参考文献:

[1] 石春让,邓林.基于情感分析的贾平凹《高兴》英译本中地域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与传播效果考察[J].外国语文研究,2020,6(6):58-66.

[2] 刘红见.贾平凹《高兴》英译本中乡土语言模因英译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0,29(12):70-73.

[3] 梁红涛.贾平凹《高兴》英译本海外接受效度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28(3):88-92.

[4] 杨茹,张白桦.贾平凹《高兴》英译本中的陕西民俗译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3):139-143.

[5] 张白桦,杨茹.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视域下韩译《高兴》的译者主体性[J].长春大学学报,2020,30(1):50-53.

[6] 李晓燕.语言阶级性及译语文化过滤现象例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38(12):71-75.

[7] 贾立平,张钰迪.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域下《高兴》英译本的文化翻译初探[J].宜春学院学报,2018,40(10):76-80.

[8] 张冬梅.从“是”到“应该”——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的逻辑进路与有效性限度解析[J].外国语文研究,2018,4(5):77-83.

猜你喜欢贾平凹英译落叶小学生优秀作文(高年级)(2022年9期)2022-10-08捉鱼摸鳖的人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摘要英译历史教学问题(2021年2期)2021-05-13摘要英译历史教学问题(2020年5期)2020-11-24贾平凹:那个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李世南艺术品鉴(2020年3期)2020-07-25摘要英译历史教学问题(2020年2期)2020-05-12要目英译社会科学家(2020年8期)2020-02-21要目英译社会科学家(2020年12期)2020-02-21贾平凹书法作品欣赏延河(下半月)(2018年12期)2018-12-27西安这座城西部大开发(2018年5期)2018-07-03

推荐访问:英译 方言 民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