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屋建瓴”的本义探究

“高屋建瓴”的本义探究

时间:2024-08-19 18:30:01 来源:网友投稿

连景彬

摘 要:“高屋建瓴”是一个较高频的成语,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时常遇到或用到它。关于该成语的意义似乎不存在争议,无论是字典、辞典、教科书,还是“百度百科”“360百科”等互联网媒体,都基本解释为“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都把该成语的比喻义解释为“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这个理解不存在问题,然而把其本义解释为“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这点于情于理都讲不通,值得商榷。本文从其出处、训诂入手,就其本义作探析和辨证,认为其本义应该是“下大雨时高屋倾泻瓦沟水”。

关键词:成语 高屋建瓴 意义 辨证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9.016

“高屋建瓴”亦作“建瓴高屋”,是一个较高频的成语,我们不管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中,时常都可以听到、见到或者用到它。例如,“毛泽东这‘十二个字处世箴言,掷地有声,言简意赅,高屋建瓴,寓意深远,至今余音犹在,仍让人感到振聋发聩”(见人民网时评《毛泽东“十二字”处世箴言是党员干部的镜子》)。再如,“革命的豪情和革命的气魄,使他的历史剧气势恢阔,振摆超腾,高屋建瓴,雄浑奔放”(见《郭沫若剧作全集编后记》)。这两句话都用到了该成语,用来形容讲话或文章的气势。关于该成语的意义似乎不存在争议,无论是字典、辞典、教科书,还是“百度百科”“360百科”等互联网媒体,都基本解释为“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其中“高屋建瓴”的比喻义是“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这个解释不存在问题,然而把该成语的本义解释为“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这点于情于理都讲不通,值得研究探讨。本文尝试从其出处、训诂入手就其本义作探究和辨证。

下面是几种常用且权威的工具书对该成语的解释。

《新华字典》对“瓴”字和“高屋建瓴”词语的解释是:Líng,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高屋建~(从房顶上往下泻水,喻居高临下的形势)。房屋上仰盖的瓦,亦称“瓦沟”。

《现代汉语词典》对“高屋建瓴”词条的解释是:gāo wū jiàn líng,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建:倾倒;
瓴:盛水的瓶子),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见于《史记·高祖本纪》)。

《汉大成语大辞典》对“高屋建瓴”词条的解释是:gāo wū jiàn líng,在高屋脊上倒瓶中的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建,倾倒。语出《史记·高祖本纪》:“(秦中)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裴骃集解引如淳曰:“瓴,盛水瓶也。居高屋之上而幡瓴水,言其向下之势易也。建音蹇。”

以上这几种工具书对“高屋建瓴”词条的解释基本一致,即“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其中前者是本义,后者是比喻义。但是把该成语的本义解释为“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既有违常识,也不合逻辑。试想,在现实生活中谁会有事没事“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爬上高屋脊上去倾倒瓶中的水,这种行为与日常生活的经验常识不合;
从逻辑上看,用“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来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也讲不通,毕竟瓶子再大,里面装的水也有限,其倾倒的气势不可避免要受到水量和持续时间的限制,怎么可能产生“居高临下的形势”呢?

那么,“高屋建瓴”的本义到底应该作何解释呢?最直接、可靠的方法是回到它最先的出处,联系它所在的语境,从源头上去分析和研究。

关于该成语的出处,几种比较权威的工具书都认为是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而“360百科”则认为出自南朝梁简文帝的《弹棋谱序》:“观兵棋之式道,上异则博艺穹天,赴下则建瓴高屋。”由于司马迁早于简文帝,因此基本可以认定该成语的出处是《史记·高祖本纪》。

据《史记·高祖本纪》载:“田肯贺,因说高祖曰:‘陛下得韩信,又治秦中。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这段话现在通行的翻译是:“大臣田肯向高帝祝贺说:‘陛下您获得了韩信,又在关中建立了政权。关中是地势险要而能够制胜的地方,以大河、高山为阻碍和屏障,……地势便利,如果从这里出发向诸侯用兵,就好像在高屋脊上倾倒瓶中的水那样居高临下而不可阻挡。”田肯在这段话中用了一个比喻,即把刘邦“从秦中向诸侯用兵”的气势比作“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从语境看,“从秦中向诸侯用兵”的气势犹如雷霆万钧而势不可挡,排山倒海而滔滔不绝,势如破竹而不可遏阻。如果把“居高屋之上建瓴水”理解为“在高屋脊上倾倒瓶中的水”,请问,这能有多大阵仗呢?又何来“居高临下而不可阻挡”的气势呢?屋脊再高,瓶子再大,水量再多,恐怕也没有多大能量和气势,持续不了多久吧?田肯向刘邦进言,却用区区“高屋瓶水”作比喻,来形容秦中“形胜之国”的地位和形势,如此以小喻大,岂不气煞刘邦?这于情于理,无论如何都讲不通啊!况且比喻大抵以日常生活中常见、鲜活的事物来设喻,使抽象道理具象化。而“在高屋上倾倒瓶子里的水”并非生活中常有的事物,超出了日常经验的范畴,田肯拿它来设喻岂不怪哉?

上面从该成语的出处,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在高屋脊上倾倒瓶中的水”这种本义解释是站不住脚的。那么其正确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呢?下面结合训诂的方法来作分析和采取。“高屋建瓴”,其中“高屋”的意义不言而喻,而“建”字解释为“倾倒”也没有问题;
关键是在“瓴”字意义的采取上。从“六书”看,“瓴”是个形声字,左“令”是声,右“瓦”是形,其本义大抵与陶瓦有关。下面是几部权威工具书对“瓴”的训诂。

《說文解字》:瓴【卷十二】【瓦】瓮,似瓶也。从瓦令声。郎丁切。《说文解字注》:(瓴)也。似瓶者。瓮大徐瓮。盖非。《高祖本纪》曰:譬犹居高屋建瓴水。如淳曰:瓴,盛水瓶也。居高屋之上而幡瓴水。言其向之势易也。建音蹇。晋灼曰:许慎云:瓴、瓮似瓶者也。按缶部云:汲也。瓴同物而非罂瓮。从瓦,令声。郎丁切。十一部。

《国语辞典》:瓴,líng,词性:名。盛水的瓦器。《淮南子·修务》:“今夫救火者,汲水而趋之,或以瓮瓴,或以盆盂。”屋顶上仰铺的瓦,形状像沟,可导水。元戴侗《六书故》卷二八《工事》:“瓴,牝瓦仰盖者,仰瓦受覆瓦之流,所谓瓦沟也。”也称为“瓦沟”。

《康熙字典》:瓴【午集上】【瓦】。笔画:10 。部外笔画:5【唐韵】【集韵】【韵会】郎丁切。【正韵】离呈切,音陵。【说文】瓮似瓶也。【广韵】瓴甋,似罂有耳。【淮南子·修务训】夫救火者,汲水而趍之。或以瓮瓴,或以盆盂。又【六书故】瓴,牝瓦仰盖者。仰瓦受复瓦之流,所谓瓦沟。【尔雅·释宫】瓴甋谓之甓。【前汉·高帝纪】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司马相如·长门赋】致错石之瓴甓兮,象瑇瑁之文章。

《新华字典》:líng,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高屋建~(从房顶上往下泻水,喻居高临下的形势)。房屋上仰盖的瓦,亦称“瓦沟”。

从上面几种工具书看,《国语辞典》《康熙字典》《新华字典》都注明“瓴”有两个基本意义:1.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
2.房屋上仰盖的瓦,亦称“瓦沟”。而《说文解字》只注明:“瓮,似瓶也。”再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汉大成语词典》,“瓴”字也只有 “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这个义项。

那么,“瓴”字到底有没有“屋瓦、瓦沟”的意义呢?从现代汉语看,“瓴”是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既有“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的意义,也有“屋瓦、瓦沟”的意义。在日常使用中,“瓴”常作名词,表示砖瓦砌的通水沟,如瓴甓。那么,在古代汉语中,“瓴”的基本含义除了“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外,还有另一含义,即“房屋上仰盖的瓦,亦称瓦沟”。据《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上》,瓦可分为牡瓦和牝瓦,弯曲程度较小的瓦称瓴,即牝瓦,是仰盖的瓦,与覆盖的牡瓦相对。可见,“瓴”本来就是一个建筑器物名称,即牝瓦。

《康熙字典》【六书故】也注明:“瓴,牝瓦仰者。仰瓦受覆瓦之流,所谓瓦沟。”这点从历代诗人的诗句中也可以得到佐证。如元杨维桢《洪州矮张歌》中的诗句“双瞳注射金蟆精,口如急雨倾建瓴”,就是用“急雨从瓦沟倾泻而下”作比喻。再如宋代冯时行《峡州楚塞樓》中的诗句“岷峨之西江发源,势如建瓴注平原”,意思是大江发源于岷山、峨眉山西麓,水势如“建瓴”一般,向平原倾泻。这里如果把“建瓴”解释为“倾倒瓶中水”,是不是很可笑?再如宋代杨安诚《白帝庙》中的诗句“惊涛骇浪建瓴下,颠崖仆谷相吐吞”,把“建瓴”与“惊涛骇浪”关联起来,岂是“倾倒瓶中水”可以形容的?

上述诗句的语境,都是与大雨、滂沱的水势、惊涛骇浪相关,所以唯有把“瓴”解释为“瓦沟”,把“建瓴”解释为“倾泻瓦沟水”才能讲得通。

然而许慎的《说文解字》只注明:“瓮,似瓶也。”没有收录“瓦、瓦沟”的意义。《说文解字》作为解字的权威,对后代辞书的编注不可能不产生重大影响,《现代汉语词典》《汉大成语词典》等工具书对“瓴”,只解释为“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不收录“瓦、瓦沟”的意义,估计也是受其影响。

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到底有没有可能遗漏?下面根据“建瓴”这个词语的来源作推断。《史记·高祖本纪》:“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由此可知,成语“高屋建瓴”是原话的缩略,而其中“建瓴”是“建瓴水”的缩略。这里的“建”意为“倾倒,倾泻”,“瓴水”当为“瓦沟水”,“建瓴水”当为“倾泻瓦沟水”。田肯向刘邦进言时,用“下大雨时高屋倾泻瓦沟水”之排山倒海、滔滔不绝之情状来比喻“由秦中向诸侯用兵”居高临下、不可阻遏之形势。不妨想象一下,“在高屋上倾倒瓶子里的水”跟“下大雨时高屋倾泻瓦沟水”的场景,哪个更壮观,哪个更有气势,哪个更切合语境,哪个更符合情理?

最后对“建瓴”一词进一步作辨证。既然“建瓴”即“建瓴水”,而屋顶仰盖之瓦谓之“瓴”,那么把“建瓴水”解释为“倾泻瓦沟水”就顺理成章了。如果把“瓴”解释为“水瓶”,把“建瓴水”解释为“在高屋上倾倒瓶子里的水”,那么就要多出往瓶子里装水,再把装满水的瓶子抱到屋脊顶上去倾倒的动作,这不是画蛇添足、无中生有吗?

“建瓴”本义是“倾泻瓦沟水”,而不是“倾倒瓶子里的水”,这一点还可以从古代丰富的语言实践中找到印证。如宋代王柏《和汪元思喜雨韵》中的诗句“建瓴飞素练,走涧舞生蛇”,又如宋代董嗣杲《洁牲谢响应龙庙予不及往》中的诗句“驱车入松扉,雨势如建瓴”。这些诗句中的“建瓴”都有“大雨”的语境,跟“水瓶”毫无关系。

“建瓴”一词在古代语言实践中有两个比喻义:一是形容居高临下、难以阻挡的形势;
二是形容速度极快。即使在现代,“建瓴”一词的这两个比喻义仍然在使用。如成语“建瓴走丸(同建瓴走坂)”,形容速度极快,其中“建瓴”即“建瓴水”,“走丸”即“走坂丸”,用“倾泻瓦沟水和泥丸滚斜坡”来形容速度快。在这里,高屋的瓦沟与高山斜坡对举,倾泻的雨水与滚动的泥丸对举;
二者互文见义,形容速度极快。如唐代杜牧《分司东都上刘侍郎四十韵》中的诗句“寒暑逾电流,光阴甚建瓴”,用“建瓴”形容时光飞逝。

下面就这两个意义分别举几个例子来佐证。先看形容居高临下、难以阻挡的形势的例子,如《周书·韦孝宽传》:“窃以大周土宇,跨据关河,蓄席卷之威,持建瓴之势。”这里“席卷”与“建瓴”对举。再如唐代陆贽《诰普王荆襄江西道兵马都元帅制》:“江、汉上游,建瓴制寇。”等等。

再看形容速度极快的例子。如唐代刘禹锡《机汲记》中“其往有建瓴之驶,其来有推毂之易”,再如南宋章甫《和朱少翁除夕》中诗句:“建瓴岁月今将老,漂梗江湖少不羁”,又如宋代燧《赠闾丘广文》中诗句:“群儿俨成行,诵书如建瓴”。等等。

从以上古今诗文众多使用“建瓴”一词的例子看,无论用来形容居高临下、难以阻挡的形势,还是形容速度极快,其本义都与“水瓶”没有任何关系,都是指向“雨水”和“瓦沟”。

综上所述,可以确定“瓴”有“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和“房屋上仰盖的瓦,亦称瓦沟”这两个基本意义。这两种意义在字典、辞书和古今语言实践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依据和佐证。然而“建瓴”一词作为“建瓴水”的缩略,其本义只有“倾泻瓦沟水”这个解释,不可能有“倾倒瓶子里的水”这个义项。本文从成语出处和训诂入手,结合逻辑思辨,进行探析,认为把“高屋建瓴”的本义解释为“到高屋上去倾倒瓶子里的水”,从生活常识上讲不通,在逻辑上也讲不通,在语言实践中更找不到根据。从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看,古代高屋大多是斜屋顶,斜屋顶铺瓦,仰铺的为牝瓦,即瓴,覆铺的为覆瓦,分别形成瓦脊和瓦沟,牝瓦承覆瓦之流,谓之瓦沟水。结合高屋语境,“瓴”取“瓦沟”之义颇为合情。而“建瓴”取“(大雨天)倾泻瓦沟水”之义,来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也颇为合理。因此,本文认为,“高屋建瓴”的本义是“下大雨时高屋倾泻瓦沟水”,比喻义是“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

参考文献:

[1] 《新华字典》(第12版),商务印书馆2020年。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3] 《汉大成语大辞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7年。

[4] 《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5]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83年。

[6] 《国语辞典》(第8版),三醒堂2020年。

[7] 《康熙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猜你喜欢盛水房顶本义没有房顶的家(下)雪豆月读·低年级(2021年8期)2021-09-13没有房顶的家(上)雪豆月读·低年级(2021年7期)2021-08-27盛水必有器也少儿美术(快乐历史地理)(2019年3期)2019-07-23没有房顶的木房子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9年8期)2019-04-25房顶上的朋友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8年32期)2018-01-15盛水的杯高中生·青春励志(2017年5期)2017-06-09“酉”字初探青年时代(2016年7期)2016-05-14“自”的本义是鼻子学苑创造·A版(2016年4期)2016-04-16两只水桶快乐作文·中年级(2016年3期)2016-03-23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乐活老年(2016年10期)2016-02-28

推荐访问:高屋建瓴 本义 探究

猜你喜欢